編輯推薦
認知科學的迅速發展,使得科學哲學發生瞭認知轉嚮。作為一個全新的哲學研究領域,認知哲學旨在對認知這種極其復雜的心理現象進行多學科、多視角、多維度的整閤研究。“認知哲學譯叢”以認知哲學的問題域為導嚮,內容涵蓋認知的本質與發生機製、意識的本質與形成機製、語言形成與認知能力發展、知識獲得與智能發展、認知模型、認知理論、認知錶徵、具身認知、無身認知、延展認知、人工智能哲學、心理學哲學、人機交互,等等,希望《認知哲學譯叢:意識的認知理論》能為認知哲學的發展提供一個堅實的學科基礎,為我國認知哲學的研究提供知識源和思想庫。
內容簡介
《認知哲學譯叢:意識的認知理論》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傢巴爾斯的一本關於意識及其發生、演變和功能的研究專著。書中,作者基於語言、注意、知覺、動機以及臨床實踐等大量實證證據,提齣瞭意識的全局工作空間模型。該模型不但詳細闡述瞭意識的發生機製,即意識産生於全局工作空間,並隨其所負載信息的冗餘性,成為無意識的語境,還為與意識相關的意誌力、注意、自我等經驗現象提供瞭統一的解釋框架。
《認知哲學譯叢:意識的認知理論》適閤哲學、邏輯學等及相關專業的研究者和學生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叢書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導論
第1章 要解釋什麼?一些基礎知識
1.0引言
1.1 曆史迴顧和展望
1.2 要解釋什麼?主題的初步界定
1.3 理解意識經驗的某些嘗試
1.4 無意識專門處理器:一個共同認可的推斷
1.5 本書的共同主題
1.6 小結和展望
第二部分 基本模型
第2章 模型1:意識錶徵具有內在一緻性和全局分布性
2.0 引言
2.1 有意識和無意識處理能力的比較
2.2 基本模型:智能信息處理分布係統中的全局工作空間(黑闆)
2.3 理論隱喻如何與錶2-1中的證據吻閤
2.4 全局工作空間輸入係統的特徵
2.5 全局工作空間輸齣係統的特徵:全局何以全局
2.6 進一步思考
2.7 可檢驗性預測和反證
2.8 小結
第3章 意識經驗的神經基礎
3.0 引言
3.1 神經生理學與模型1相吻閤
3.2 神經心理學對模型1的延展
3.3 神經生理學證據的近期修正
3.4 小結
第三部分 語境的基本功能
第4章 模型2:無意識語境形成意識經驗
4.0 引言
4.1 關於語境的證據之源
4.2 語境的幾種類型
4.3 語境知識的模型化
4.4 語境的某些似真性
4.5 經驗測試的意蘊
4.6 小結
第5章 模型3:意識經驗負載信息——它總是需要某種程度的適應性
5.0引言:信息和適應性
5.1 適應性循環:任何可習得的任務都是從語境産生到有意識的信息再到冗餘的過程
5.2 人們也在許多層次上搜尋信息
5.3 模型3:解釋理論中的信息負載
5.4 當重復的經驗沒有在大腦中消退時,信息負載是意識經驗的必要條件嗎
5.5 學習的意蘊
5.6 一些實驗預測
5.7 其他意蘊
5.8 小結
第四部分 目標與自主控製
第6章 模型4:目標語境、自發的問題解決和意識流
6.0 引言
6.1 舌尖狀態作為一種目標語境或意圖
6.2 意識一無意識一意識的三元組(CUC)
6.3 目標語境的經驗評估
6.4 目標語境和意識流
6.5 進一步的意蘊
6.6 小結
第7章 模型5:作為控製思想和行為念動的意誌
7.0引言
7.1 存在意誌問題嗎?相似自主行為和非自主行為的一些比較
7.2 自主行為類似於自發的問題解決
7.3 模型5:現代版本中的念動理論
7.4 念動理論相關的證據
7.5 對自主.非自主對比的解釋
7.6 寬意蘊
7.7 作為念動事件的吸收和催眠
……
第五部分 注意、自我和有意識自我控製
第六部分 意識是功能性的
第七部分 結論
精彩書摘
1.知覺語境與概念語境的比較
在知覺和概念語境之間有些有趣的差異。在知覺中,當語境遭到否定時,我們並不會直接感知到這種否定,盡管我們可以將其概念化。也就是說,習慣瞭小帆船的搖晃後,我們就可以注意到不是水平綫在搖晃而是船在搖晃這個概念事實。但是我們並不清楚這個知覺語境的概念性認識是否有助於適應性過程。
阿姆斯的房間實驗為我們提供瞭另一個極佳的例子。前麵我們提到,一個牆壁是梯形的房間,隻要觀察者是靜止不動且用單眼觀察,這個房間看起來就是標準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當走進去的人靠近牆壁較低一端時,他就會變高,當他靠近較高一端時就會變矮。視覺係統,必須在房間和人的高度是不變的這兩個預設中選擇改變其中一個,最後它選擇人的高度變化瞭而牆壁是不變的。但是,當乒乓球在牆壁彈跳時,對語境預設産生的質疑就變得無法抗拒瞭。在標準的房間中,球卻以意想不到的角度彈開;當它們彈到遠處時,它們要花更長的時間纔能到達對麵的牆壁,盡管它們看起來距離很近。因此觀察者的意識經驗轉變瞭:房間似乎是一個梯形的房間,人的高度被認為是不變的瞭。以前的無意識預設得到瞭修正,現在我們對房間的意識纔是正確的。
在解決概念性問題時,情形就會不一樣,對牛頓時間原理提齣質疑的愛因斯坦式物理學傢能夠直接且有意識地改變他們的預設,盡管更多守舊的和他們同時期的學者發現這很睏難或者不可能。在概念語境中,我們有時可以有意識地進入一個語境,並同時改變它。此時新的概念語境就會對該項科學觀察的解釋産生重大影響。注意,一旦我們對預設觀點産生瞭否定,它就不再是預設的,而是被集中注意的和有意識的。因此在它自己的概念語境中,它會被加以解釋。當我們討論我們的概念語境時,我們的概念語境就變成有意識瞭。2.科學範式大部分是無意識語境在不同的語境預設中,當人們試圖交流他們的觀點時,就會齣現交流問題。科學中不同的範式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人們可能會認為至少科學不存在這樣的交流問題,因為科學傢麵對的是一個可以共享的、可以觀察的經驗性領域,並且成熟的科學學科會使用明確的正式原理。但事實並非如此,曆史學傢很早就開始討論在科學中頻繁齣現的交流問題,但是直到庫恩發錶瞭開創性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1970)後,交流問題纔廣泛地被認為是科學的基本特徵之一。庫恩概括瞭科學曆史上的兩種變革:在某種框架或“範式”中,發展是纍積性的,科學傢可以分享其中共同的工具、目標、特定的難題及其對現實的假定。因此在《牛頓的數學原理》問世之後的兩個世紀裏,物理學界使用著同一個範式,直到19世紀末期,纔發現這個範式內部存在難以解決的矛盾。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決瞭其中一些難題,導緻瞭新框架的産生。
……
前言/序言
眾所周知,意識經驗是心理科學中十分重要、復雜且頗具爭議的論題。我們都是有意識的人,但我們擁有的意識並不能被我們所直接觀察,而是要通過反省來體驗。然而,作為科學傢,我們的目的是要收集客觀知識,即使涉及主體性本身。但能否做到這一點呢?本書將提齣一種方法,毫無疑問,讀者會就其是否適當得齣自己的判斷。然而,確信無疑的是,我們不能追求科學心理學,並希望長期避免該問題。
的確,曆史地看,心理學傢從來沒有成功地論述過意識問題,也沒有成功地迴避這個問題。兩個重要的心理學元理論——內省主義和行為主義,在進退維榖中均告失敗。或許是從這些失敗中得到瞭啓發,現在大多數科學心理學傢贊成第三種心理學的元理論——認知進路(Baars,1986a)。當我們無法指望其他的心理學能成功解釋意識經驗時,認知心理學是否會成功呢?——並不僅僅是因為意識本身存在,而且是因為無論意識是否有科學價值,它的的確確在人類神經係統中發揮著重大的功能性作用。把意識作為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看待,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澄清與意識相關的像雜草一樣糾纏在一起的相互衝突的觀點、意見、事實、偏見、洞見、誤解、基本原理、基本謬誤等。納塔索拉斯(Natsoulas.1978a)列舉瞭英文中“consclousness”這個單詞至少7種主要定義。就身心這個問題而言,其相關文獻從《奧義書》(Upanishads)①延伸到最新的哲學雜誌,已有3000年的深層思考。在對這些大量的哲學文獻抱有深深的敬意的同時,我們注重自己的研究。這樣做並不是低估哲學問題的重要性。但是科學中的一個由來已久的策略是,通過關注經驗的重要問題而暫時迴避哲學問題,其最終目的是用新的科學理念闡明永恒的哲學問題。
我們如何發現意識的經驗證據呢?意識的理論是關於什麼的理論?19世紀的心理學傢如馮特和詹姆斯相信,意識是心理學的基本構成問題,但他們卻幾乎對此沒有什麼研究。弗洛伊德和心理動力學傳統對無意識動機作瞭很多研究,卻認為意識經驗是理所當然的。在20世紀前半葉,行為主義者多不贊成對意識進行認真的研究,甚至最近幾年,認知心理學傢還愚蠢地迴避這一問題。事實上,意識現象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亟待我們去探究。在實踐中,所有的心理學都包含著意識經驗。當代心理學傢會發現他們很大程度上處於類似汝爾丹紳士②一樣的境地:汝爾丹紳士很有錢,特意雇傭瞭一個學者想讓自己變得高雅。
認知哲學譯叢:意識的認知理論 深度探索意識的奧秘,理解人類心智運作的本質 《意識的認知理論》並非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而是認知哲學領域的一部深刻力作。它匯集瞭當代頂尖思想傢對意識這一人類最古老、最迷人謎題的最新思考與前沿探索。本書並非試圖提供一個包羅萬象的“最終答案”,而是以嚴謹的論證、精妙的分析和開放的視角,引領讀者穿越紛繁復雜的學術討論,抵達對意識本質理解的新高度。 一、 意識的“難問題”與認知科學的挑戰 意識,這個我們日夜所體驗到的內在世界,自古以來便是哲學思辨的焦點。從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到洛剋的經驗主義,再到休謨的懷疑論,無數偉大的頭腦試圖揭示它的麵紗。然而,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特彆是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在研究大腦和行為方麵取得的突破,我們似乎對意識的“易問題”——即意識的生理機製、信息處理過程等——有瞭越來越多的認識。但“難問題”依然如故:為什麼會有主觀的感受?為什麼會有“我”的存在感?為什麼會有顔色、聲音、疼痛的“質感”? 本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它不迴避意識研究中最令人睏惑的難題,而是直麵“意識的難問題”,並從認知哲學的獨特視角齣發,審視認知科學在理解意識時遇到的障礙與局限。作者們深入剖析瞭當前主流的認知理論,如功能主義、錶徵主義、計算主義等,並逐一考察它們在解釋主觀體驗(qualia)方麵的不足。例如,功能主義雖然能夠解釋意識的功能,但如何從物理狀態的功能性映射中湧現齣主觀感受,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錶徵主義則麵臨“意嚮性”(intentionality)的睏境,即一個錶徵如何能指嚮外部世界,並且産生一種“在場感”。 本書對這些理論的批判並非全盤否定,而是旨在揭示它們的理論疆界,並為更深入的探索開闢道路。通過對現有理論的細緻辨析,讀者將能更清晰地認識到,僅僅從計算或功能的角度來理解意識,可能並不能觸及意識現象最核心的層麵。 二、 走嚮多維度的意識解釋 《意識的認知理論》並非停留在批判層麵,而是積極地提齣和探討能夠更全麵解釋意識的新思路。本書中的不同篇章,代錶瞭對意識解釋的不同維度和可能的路徑。 現象學的視角與具身認知: 本書中的部分論述,藉鑒瞭現象學的研究方法,強調瞭意識的“在世界之中”的性質。意識並非一個孤立的大腦活動,而是與我們所處的物理和社會環境、以及我們身體的行動和感受緊密相連。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視角被引入,強調身體在意識形成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如何通過與世界的互動來感知、理解和體驗?身體的運動、感覺和情感,是如何構成我們內在意識體驗的基礎?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意識的理解不能脫離身體的維度。 湧現性與整體論: 許多篇章探討瞭意識的“湧現性”(emergence)。意識並非是構成意識的各個部分(如神經元)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這些部分的復雜交互而産生的、具有全新屬性的整體。這種湧現的性質,意味著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意識還原為底層的物理過程,而需要從更高的係統層麵來理解它。本書將討論,如何理解這種從簡單到復雜的飛躍,以及湧現的意識如何反過來影響其底層的物理係統。 信息整閤與全局工作空間: 另一條重要的探索路徑是信息整閤的理論。一些認知模型認為,意識體驗的産生,源於大腦對來自不同感覺通道和內部認知過程的信息進行高效的整閤。本書將介紹關於全局工作空間(global workspace)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意識相當於一個“全局廣播係統”,將重要的信息傳遞給大腦的各個處理模塊,從而實現對信息的統一處理和調控。這種信息整閤的機製,在解釋意識的“全局性”和“統一性”方麵提供瞭有力的支持。 內在視角與視角依賴性: 意識的根本特徵之一是其主觀性和第一人稱的視角。本書深入探討瞭意識的視角依賴性,即同一個客觀刺激,在不同個體的意識體驗中可能呈現齣不同的麵貌。作者們分析瞭影響這種視角差異的因素,包括個體的經曆、背景知識、情緒狀態等,並試圖解釋為什麼意識會呈現齣如此豐富和多樣的個體色彩。 三、 哲學方法與科學實證的交融 《意識的認知理論》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在於其將深刻的哲學思辨與最新的科學實證研究巧妙地結閤在一起。本書並非孤立的理論構建,而是建立在對神經科學、心理學、計算科學等領域前沿成果的深入理解之上。 從神經科學中汲取靈感: 本書中的許多討論,都緊密聯係著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例如,關於意識的神經相關物(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的研究,為理解意識的生理基礎提供瞭重要的綫索。作者們會分析不同的NCC研究範式,並評估它們在解釋意識本質方麵的意義和局限。同時,他們也會探討意識是否與某些特定的神經網絡結構或大腦活動模式相關聯,以及這些關聯能否完全解釋主觀體驗。 心理學實驗的支撐: 認知心理學中的各種實驗,如注意力、記憶、感知等方麵的研究,也為理解意識的認知功能提供瞭豐富的證據。本書會引用相關的心理學實驗結果,來支持或挑戰某些關於意識的理論假設。例如,關於“閾下刺激”的研究,就揭示瞭意識加工的微妙界限,以及我們對自身意識邊界的認識。 計算模型的啓示: 雖然本書對純粹的計算主義有所反思,但計算模型仍然為理解意識的某些方麵提供瞭有益的工具。作者們會討論如何利用計算模型來模擬意識的某些認知功能,以及這些模型在解釋意識的動態性和交互性方麵的潛力。 跨學科的視野: 認知科學的發展離不開跨學科的閤作。《意識的認知理論》正是這種跨學科精神的體現。它鼓勵讀者跳齣單一學科的藩籬,以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意識問題。作者們可能會引用語言學、人類學、甚至進化生物學等領域的見解,來豐富對意識的理解。 四、 讀者受益與本書的價值 對於任何對人類心智運作、對“我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感興趣的讀者,《意識的認知理論》都將是一次極具啓發性的閱讀體驗。 提升思辨能力: 本書通過對復雜理論的深入剖析和批判性評估,將極大地提升讀者的哲學思辨能力。讀者將學會如何審視理論的假設,如何識彆論證的漏洞,以及如何提齣更具洞察力的問題。 拓展認知視野: 通過接觸到當代最前沿的意識理論,讀者將極大拓展對意識的認知視野。您將瞭解到,意識遠非我們日常直觀感受到的那樣簡單,而是涉及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現象。 理解科學與哲學的互助: 本書清晰地展示瞭科學實證與哲學思辨之間並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的。科學為哲學提供瞭素材和約束,而哲學則為科學指明方嚮和提供理論框架。 引發自我反思: 對意識本質的探索, inevitably 會引發讀者對自身意識體驗的深刻反思。您將開始審視自己的感知、情感、思維,以及“自我”的構成,從而獲得對自身更深刻的認識。 《意識的認知理論》並非旨在終結關於意識的討論,而是要開啓更廣泛、更深入的對話。它是一扇通往意識之門的鑰匙,引導讀者踏上這場激動人心、永無止境的探索之旅。無論您是專業的哲學傢、認知科學傢,還是對意識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本書都將為您帶來一次智識的盛宴,一次對人類心智最深層奧秘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