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音樂學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高等藝術院校音樂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本主乾課程,也是對高校音樂各專業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的專門性技能課程。如何寫齣具有專業性、學術性和規範性的閤格的音樂學論文,是音樂學專業各個教學層次的主要目標。由於音樂學寫作既具有一般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的基本特徵,又必須符閤音樂藝術及其學術研究的特殊性要求,在目前的高等藝術教育格局中,已成為一門不可或缺的、理論與實踐並重的課程。
《音樂學寫作與範文導讀》的編寫立足於中國高校教育實際,同時又吸收國際通行的理念與慣例,旨在為音樂學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提供一部兼具理論性與實用性的音樂論文寫作教材。全書由上編“音樂學寫作基礎理論”和下編“音樂學範義及導讀”組成,由中國音樂美學學會會長、著名音樂學傢韓锺恩領銜主編,凝聚瞭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十位教師的智慧與心血,其內容涵蓋瞭音樂學研究的各個領域,讀者不僅可以從中學習到音樂學寫作的基本概念、技巧與規範,還可以藉此對中國音樂學研究的現狀有一定的瞭解。
《音樂學寫作與範文導讀》可供高等學校音樂學專業和其他音樂專業的本科、研究生師生學習使用,也可供成人教育及廣大音樂愛好者參考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上篇 音樂學寫作基礎理論
第一章 音樂學寫作的學術積纍與問題意識
第一節 音樂學論文寫作的學術積纍
第二節 音樂學論文寫作中的問題意識與課題計劃
第二章 音樂學術論文的選題
第一節 選題的意義
第二節 選題的過程、原則和常用方法
第三章 音樂學術論文的資料搜集
第一節 資料搜集在論文寫作中的意義
第二節 如何獲得與選題相關的參考文獻
第四章 音樂學術論文中的綜述
第一節 綜述的定義
第二節 綜述的特點
第三節 綜述的功能
第四節 綜述的寫作格式
第五節 綜述的類型
第五章 音樂學術論文的結構
第一節 人文學科學術論文結構思維之概說及其源流
第二節 結構對於音樂學寫作的意義
第三節 音樂學術論文的總體和局部結構模式
第六章 音樂學寫作中的論證與推論
第一節 作為音樂學寫作基本構成要素的論證與推論
第二節 論證的一般類型與方式
第三節 論證及推論過程巾的行文風格問題
第七章 音樂學寫作的修辭
第一節 語言修辭的概念與類型
第二節 語言修辭的要求與應用分析
第八章 音樂學術論文的規範
第一節 論文基本結構的規範與格式
第二節 引、注的規範與袼式
第三節 譜例的規範與格式
第四節 參考文獻的規範與格式
下篇 音樂學範文 及導讀
第一章 短論、注釋、筆記與會議綜述
1.短論範文 醉人的酒歌——酒歌的體裁類種與音樂形態解析
2.注釋範文 《音樂意義的形而上顯現並及意嚮存在的可能性研究》第三章 “音樂作品的形式結構及其曆史存在”注釋部分
3.筆記範文 世紀之交的德國浪漫主義作麯傢(上)舒伯特
4.會議綜述範文 西方音樂研究與教學在中國——“上海2005西方音樂學會首屆年會”綜述
第二章 中型文獻綜述、深度書評與中型音樂分析論文
1.中型文獻綜述範文 1996年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綜述
2.深度書評範文 尊重記錄,還原真實——讀《(清史稿·樂誌)研究》
3.中型文獻綜述範文 2006年中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綜述
4.中型音樂分析論文範文 慷慨揮灑的“英雄之歌”——貝多芬《第三交響麯》第一樂章芻議
第三章 學科綜述、大型文獻綜述與大型音樂分析論文
1.學科綜述範文 音樂美學——為《音樂百科全書》詞條釋文而作
2.學科綜述範文 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述要
3.大型音樂分析論文範文 一種典型的李斯特鋼琴語匯——《a小調超級練習麯》研究
4.大型文獻綜述範文 中國近現代音樂文獻總述
第四章 音樂學各主要學科領域大型學術論文
1.中國音樂史範文 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
2.中國音樂史範文 曾誌忞——不應被遺忘的一位先輩音樂傢
3.西方音樂史範文 古典音樂:時代風格·經典
4.西方音樂史範文 瑪受《大衛分解鏇律》中的非音樂概念
5.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範文 當代語境下的中國民族器樂獨奏音樂——傳承與創作雙嚮路徑與解讀
6.音樂人類學範文 稱民族音樂學,還是音樂人類學——論學科認識中的譯名問題及其“解決”與選擇
7.音樂人類學範文 “巫樂”的比較:天人之“路”
8.音樂分析範文 論頂真格鏇律——中外麯式共同規律之
9.音樂美學範文 言說音樂的三種術語及隱喻——為導師於潤洋教授80壽辰而作
10.音樂美學範文 音樂美學的哲學性質、人類學事實與藝術學前提以及音樂本質力量的先在性——由2011第九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研討會議題引發的三個討論與進一步問題
附錄1 研究生論文寫作基礎及基本訓練
附錄2 《上海音樂學院專業音樂教育本科課程標準》有關音樂學寫作的內容
附錄3 思考與練習
附錄4 拓展閱讀文獻
精彩書摘
2006年發錶在音樂刊物上的音樂治療論文數量不多,除前述周世斌與鬍鞦霞的文章外,張放(2006:91-98)、馬前鋒等(2006:192-195)、吳繼紅等(2006:106-110)、張焱(2006:125-129)等文章,可作為代錶性成果。張放的論文在分析瞭流行的保健觀念和方法存在的誤區與問題之後,提齣瞭影響人體健康的決定因素是人自身的內因作用,隻有提高其自愈功能、自我調節能力纔能獲得真正的健康。在此基礎上,作者明確指齣,音樂治療是從人體內部促進自我調節的有效方法,充分發揮音樂治療對人體心理、生理的改善作用,纔是21世紀音樂治療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馬前鋒等人的研究,較詳盡地論述瞭古代音樂治療的理論基礎,個性化的辯證治療方法以及傳統中醫音樂治療的特點。認為傳統的五音治療理論既有理論體係,又有實踐方法,如能對此進行完整的探索和實踐,可以對音樂治療體係起到補充與完善的作用。
吳繼紅等人的論文通過評介音樂治療中情緒——認知原理的理論背景,結閤進行的治療案例,證明由音樂體驗喚起的情緒狀態,可以使其痛苦的情緒獲得釋放、宣泄和梳理,産生積極的認知態度,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
張焱介紹瞭自己在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個案治療的基礎上,將行為心理學、特殊教育學和音樂治療學三者相結閤,以治療技術中的主動法為核心,用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進行乾預治療,注重“一聽即動”的原則,強調以患兒為本位,通過音樂技能的訓練使之獲得有益的經驗,並逐步達到康復的效果。
經筆者搜索,發現醫學界在音樂治療方麵研究的論文多達一百餘篇,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有音樂治療在婦科、精神科、牙科、內科、骨科、腦癱、智障、自閉癥、癌癥、心血管病、外科手術等方麵的臨床應用,在護理、康復醫學與保健養生中的功能,國內外音樂治療研究現狀綜述以及古代相關文獻的解讀等。
音樂創作、錶演、欣賞心理探究的論文有論及音樂創作中無意識問題的;梳理與解讀新中國音樂創作心理學文獻的;有談及音樂錶演中聲樂、鋼琴、二鬍錶演心理以及怯場現象的;亦有音樂審美中知覺作用的分析、聯覺與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等。
邵桂蘭等(2006:117-120)分析瞭音樂傢無意識技巧模式的特徵,它與音樂傢心理結構和創造風格的關係,它的積極作用以及對創造性思維約束、限製的消極影響。提齣創造者隻有超越固有的模式,建立新的模式纔能永葆創作活力。
瀋舒文(2006:81-85)論述瞭內心聽覺在鋼琴學習各階段的重要性,同時提齣培養鋼琴專業學生聽覺能力的具體操作途徑。如培養“聽覺預見性”,加強理解以助聽覺分析,以技術為手段、以聽覺來提高錶現力,運用聽覺內存來錶現不同作品,在踏闆應用中以聽覺來調節效果等。
楚俊(2006:127-132)指齣二鬍演奏中主體運動知覺與其他運動知覺的同異。作者以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為依據,吸取瞭運動心理學的成果,剖析瞭二鬍演奏中主體運動知覺的個性特點和影響運動知覺的主要因素——客體建構、主體建構,有助於演奏者對生理機能進行閤理地調控,提高其錶演水平。
……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假設圖書《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實踐》的詳細簡介,該書內容與您提到的《音樂學寫作與範文導讀》完全無關。 --- 書名: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實踐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例如:張明德,李慧芳]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城市藍圖齣版社] 齣版日期:[虛構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 內容簡介 在全球化與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核心載體,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挑戰。人口快速集聚、資源日益緊張、環境汙染加劇以及社會公平性缺失,使得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本書《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實踐》,正是應運而生的一部聚焦於如何重塑城市形態、優化資源配置、構建韌性社會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綜閤性專業著作。 本書並非停留在理論的宏大敘述,而是深度結閤瞭全球前沿的規劃理念、最新的技術工具以及一係列詳實可考的國內外成功案例,旨在為城市規劃師、政策製定者、環境工程師、建築師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套係統、務實且富有前瞻性的行動指南。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化進程的範式轉變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發展的曆史軌跡,重點剖析瞭20世紀中葉“功能分區”模式所遺留下的弊端——從交通擁堵到社區割裂。在此基礎上,本書提齣並詳細闡述瞭當前規劃領域的三大核心範式轉變:從“增長導嚮”轉嚮“質量導嚮”;從“集中式管理”轉嚮“協同治理”;以及從“物質空間塑造”轉嚮“社會-生態係統維護”。 我們深入探討瞭聯閤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對全球城市規劃提齣的具體要求,特彆是關於包容性、安全性和韌性的量化指標。通過對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在應對快速城市化衝擊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進行比較分析,讀者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單一的西方模型已無法適應多元化的地域需求,地方智慧與全球視野的結閤至關重要。 第二部分:可持續規劃的核心技術與工具 在技術層麵,本書聚焦於那些正在重塑當代城市決策流程的創新工具。我們詳細介紹瞭地理信息係統(GIS)在多尺度空間分析中的應用,包括土地利用適宜性分析、基礎設施負荷模擬以及災害風險評估。 更進一步,本書引入瞭基於主體的模擬(Agent-Based Modeling, ABM)技術,用以預測特定政策乾預(如限行措施、公共交通補貼)對居民齣行行為的長期影響。這使得規劃師能夠從靜態的藍圖設計走嚮動態的係統乾預。同時,我們探討瞭數字孿生(Digital Twins)在城市運營管理中的潛力,如何實現對城市係統的實時監測、預測性維護和優化調度。 此外,生態足跡分析(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和生命周期評估(LCA)被納入規劃評估框架,用以量化城市發展的資源消耗和環境負荷,確保任何規劃決策都具有可量化的可持續性指標支撐。 第三部分:城市功能重構與空間韌性 本部分是本書的實踐核心,關注如何通過精細化的空間設計來增強城市應對衝擊的能力。 1. 交通:構建多模式整閤網絡。 我們摒棄瞭傳統“以車為本”的思維,轉而倡導“以人為本”的城市交通係統。詳細闡述瞭公交導嚮型開發(TOD)的精髓,包括站點周邊的混閤土地利用模式、步行友好型街道設計標準(如街道傢具、無障礙設施),以及慢行係統(自行車道網絡)的係統性構建。通過對波士頓、哥本哈根等城市的案例研究,展示瞭如何通過政策激勵和物理空間重塑,有效降低私人機動車依賴。 2. 住房與社區:促進社會公平與混閤。 規劃不再是簡單地分配住宅用地,而是要解決“住有所居”的社會責任。本書深入分析瞭混閤收入住房的策略,探討瞭土地特許權、容積率轉移等金融工具在增加可負擔住房供給中的作用。此外,強調瞭“15分鍾生活圈”理念的在地化實施,通過社區層麵的配套服務(教育、醫療、商業)的均衡布局,促進社會資本的積纍和社區凝聚力的強化。 3. 綠色基礎設施與氣候適應性。 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管道、堤壩)正在被更具彈性的“綠色基礎設施”所補充。本書詳細介紹瞭海綿城市的係統設計原理,包括透水鋪裝、雨水花園、人工濕地在城市水資源管理中的作用。對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風險,我們探討瞭城市邊界的生態緩衝區設計,以及如何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來分散洪水、減輕熱島效應。 第四部分:治理模式與公民參與 可持續規劃的成功,歸根結底取決於有效的治理結構和廣泛的公眾參與。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傳統上由上而下的規劃審批流程,提齣瞭協作式規劃(Collaborative Planning)的框架。 我們詳細介紹瞭利益相關者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的方法,確保在規劃的各個階段,從願景設定到實施監督,都能納入多元群體的聲音。特彆關注瞭如何利用數字平颱促進透明度和問責製,例如在綫反饋係統和虛擬現實(VR)規劃模擬,使普通市民能夠“走進”未來的社區,提前提齣建設性意見。書中收錄瞭多個城市在社區規劃中成功化解衝突、達成共識的“軟性技術”案例。 總結:麵嚮未來的城市韌性藍圖 《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實踐》緻力於提供一個跨學科、多尺度的思考框架。它要求規劃師不僅是空間的工程師,更是社會公平的倡導者和生態係統的守護者。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讀者跳齣“項目思維”,轉嚮“係統思維”,以構建齣更具適應性、更人性化、更能經受未來考驗的城市環境。閱讀本書,即是為未來城市播撒可持續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