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第四版)》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经典教材。《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第四版)》几乎囊括了心理咨询初学者所需要了解的关于面谈的一切事情:从临床面谈的基本理论到各种实践技术,从非指导性的技术到各种高级的指导性技术,从一般的面谈过程和阶段到与特殊群体的面谈……更有大量的实际案例与临床趣闻。经过全面的修订,新版对咨询面谈的阐释更加透彻、深刻,文笔更加精彩、简洁。新版主要特色包括:
·更强调将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增加全新的一章,主要是关于特别不愿意参与临床面谈的来访者和灾后抚慰等对临床面谈提出特殊要求的情境。
·增加了有关动机面谈、焦点解决以及建构主义方法的全新内容。
无论是心理咨询的初学者,还是已具有相当临床经验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阅读《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第四版)》都能让你获益良多。
作者简介
John Sommers-Flanagan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蒙大拿大学咨询教育专业教授。
Rita Sommers-Flanagan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蒙大拿大学咨询教育专业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成为一名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
第一章 绪论:理念与结构
欢迎开始你的旅程
理论取向
临床面谈的基本要求
本书的目标
总结
推荐阅读及资源
第二章 基础与准备
临床面谈的界定
自我意识
物理条件
职业与伦理问题
总结
推荐阅读及资源
第二部分 倾听与培养关系
第三章 基本的贯注、倾听与行为技术
贯注行为
注意技能之后的学习
非指导性倾听反应
做出保证的诱惑
指导性倾听反应
总结
推荐阅读及资源
第四章 指导:提问与行为技术
使用提问
指导性行为反应
总结
推荐阅读及资源
第五章 临床面谈中有理论与实证支持的关系变量
卡尔·罗杰斯的核心条件
有实证基础的精神分析与人际关系概念
有实证基础的行为与社会心理学概念
有实证基础的女性主义关系概念
有实证基础的焦点解决与建构主义关系概念
总结
推荐阅读及资源
第三部分 结构与评估
第六章 面谈过程简介
结构模型
介绍阶段
开始
·主体阶段
运用干预
第四部分 与特殊群体面谈
精彩书摘
在做这个游戏时,咨询师问年幼的来访者“你有什么优点”(同时记下来访者的回答),并在每次回答后说“谢谢你”和微笑。如果来访者回答“我不知道”,在第一次时就把它当做一个回答记下来;但是如果“我不知道”(或其他答案)第二次出现,咨询师要以轻松和可能有些幽默或打趣的口吻提醒来访者,这个答案只能用一次。
“你有什么优点”的游戏能让人洞察来访者的自我知觉和自尊。例如,有些年幼的来访者难以清晰地表达一种才能、技巧或积极的个人特点,他们有时会回答自己拥有什么,如“我有一辆很棒自行车”或“我有一些好朋友”,而不是指出个人的某种特性——“我善于骑自行车”或“我友好的性格让我有许多朋友”。类似地,他们可能会描述他们的一种角色(例如,“我是好个儿子”),而不是指出那些促使他们在这些角色中表现良好的个人特点(如,“我对父母很体贴,所以我是个好儿子”)。显然,清晰表达自己的积极个人特点的能力很可能预示着更完善的自尊。
通过这个游戏也可获得人际评估数据。例如,我们遇到过一些自信或有攻击性的儿童要求甚至坚持换角色,由他们来问我们“你有什么优点”。我们总是同意这种要求,因为这提供了一个做榜样的机会,而且让来访者有一种感受权力的体验。此外,年幼来访者对这个人际要求的反应方式也能提供信息。根据我们的经验,符合品行障碍诊断标准(或对成年人感到愤怒)的孩子有时会嘲笑或讥讽这个程序,而其他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会合作并喜欢这个过程。
一个可选的附加程序是在“你有什么优点”之后问“你有什么缺点”。尽管问“你有什么缺点”更加消极并可能有争议,但它也能引出有趣的信息。如果我们使用这个问题,我们只提问五次。也许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年幼的来访者回答出一个消极特点常常比回答出一个积极特点更快,而且他们有时会把他们作为积极特点指出过的特点又作为消极特点回答出来。
在“你有什么优点”和“你有什么缺点”游戏中,咨询师应注意观察来访者如何描述他们的积极和消极特点。
……
前言/序言
在为《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的第四版写下序言之际,我们回想起自己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是多么的幸运。我们心中有无尽的感激。在重新修订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意识到,得以观察和参与年轻咨询师的教育培训,是多么令我们欢喜感激。
我们向咨询与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教授咨询面谈技术,这一教学过程不断地令我们认识到,再没有什么能像人与人的最初相见那样奇妙了。我们是那样幸运,能够观察和倾听两个陌生人第一次坐到一起时所发生的事。渐渐地,两个陌生人中的一个有了帮助对方的意愿,而另一个(或多或少地)有了接受帮助的意愿。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最初接触,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一种神圣的过程。
把初次面谈称为一种神圣的过程或许显得有点过于严肃和夸张。这样的最初相见对其中一人或双方来说也常常是尴尬不安的。有时,这种互动显得荒谬可笑,而有时又令人感动。两个个体之间独特的人际化学反应常常令我们预期那不可预期的结果。我们见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在见面之初,彼此便迅速产生强烈的性吸引力,也见过他们彼此之间同样迅速地产生强烈的厌恶。我们也见过随着咨询师与来访者长时间单独共处一室,彼此变得越来越冷漠疏远,或者越来越温暖亲密。
正是因为初次面谈互动的影响广泛、冲击强烈,所以临床面谈的专业培训才如此重要。临床面谈是个严峻的考验,但它具有无限的治疗力量,因此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具备掌握这种治疗力量的能力,哪怕是一点点也好。
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在临床面谈领域的学习、著述、教学和实践竞已长达25年。我们在这个领域看到了许多变化,有些令我们觉得是伟大的创新,而有些则令我们觉得是对临床会谈的阻碍。例如,我们会将米勒和罗尔尼克提出的动机会谈(Miller&Rollnick,2002)列入伟大创新之列。相反地,这个领域的保险和医疗管理压力有时将独特的人类情感接触变成了“高效”而乏味的检查,鼓励临床工作者遵照手册以取得期望的实证疗效。不幸的是,这些手册无法包含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细微琐事——正是这些细微琐事时常引出了怒火或是泪水,这些手册也不能给予足够的指导,让咨询师知道何时该自我暴露,何时只需倾听,如何回答来访者的提问,或者用什么方法能够有效地与一位他们想要帮助的活生生的、呼吸着的、带有独特文化背景的个体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心理咨询的艺术与科学:深入解析实用技巧与理论框架 导言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人们面临的心理挑战与日俱增。从日常的压力烦恼,到深层的心理困扰,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过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一种技巧的运用,更是一门艺术的实践,一种科学的探索。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希望成为您手中一把钥匙,开启理解人、理解心的深度之旅,并为您提供切实可行的工具,帮助您在咨询实践中游刃有余,最终达成来访者的内在成长与心灵的和谐。 我们深知,每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每一次坦诚的倾诉,都凝聚着信任与希望。因此,本书将致力于剥离那些抽象的概念,聚焦于咨询过程中最核心、最实用、最触及心灵的要素。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建立一段稳定而富有成效的咨询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准地捕捉来访者的核心困扰,以及如何运用多样的咨询技术,引导来访者发现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重塑自我。 第一部分:奠定基石——理解咨询关系与专业伦理 任何成功的咨询,都始于一段坚实可靠的咨询关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建立在尊重、信任、真诚和同理心基础上的深度联结。在本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 建立信任与安全感: 如何通过非语言线索(眼神交流、姿态、语速)和语言表达(积极倾听、共情反馈)来营造一个让来访者感到安全、被接纳的环境?我们将学习如何主动表达善意,如何处理来访者的疑虑与防御,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咨询关系阻碍。 同理心的力量: 同理心并非仅仅是“感同身受”,它是一种理解他人感受、思想和动机的深度能力,并且能够将这种理解传达给对方。我们将学习如何精确地识别和回应来访者的情绪,如何避免误解与评判,以及如何利用同理心来深化对话,挖掘来访者的内在体验。 倾听的艺术: 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接收信息,更是用心去感受。本书将引导您掌握不同层次的倾听技巧,包括倾听言语内容、潜台词、情绪以及背后隐藏的意义。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提问、澄清、复述等方式,确保您真正理解来访者所要表达的,并引导来访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咨询师的自我觉察与伦理考量: 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师,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更需要对自身有深刻的了解。我们将讨论咨询师如何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偏见与局限性,如何保持专业的边界,以及如何遵守严格的伦理规范,确保咨询过程的公正性与来访者的权益。 第二部分:触及核心——探索咨询会谈中的关键技术 在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后,我们将进入咨询会谈的核心。这里,我们将深入解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它们如同雕刻家手中的刻刀,帮助来访者逐渐显露出内心真正的形态。 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的智慧运用: 如何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来访者展开叙述,深入探索问题?我们将学习区分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的适用场景,掌握如何设计能够激发思考、深入挖掘信息的提问,以及如何避免引导性或侵入性的提问。 澄清与总结: 在信息纷繁的会谈中,如何确保理解的准确性?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您是说……吗?”、“我理解您的意思是……,是这样吗?”等方式,澄清模糊不清的表述,以及如何适时地进行总结,帮助来访者梳理思路,把握对话的重点。 反映(Reflection)的层次: 反映不仅仅是重复,更是将自己对来访者话语背后意义的理解反馈给对方。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情绪反映、事实反映、意义反映,以及如何通过反映来增强来访者的自我觉察。 处理沉默的艺术: 沉默并非总是尴尬或停滞,它可能蕴含着来访者的思考、犹豫或情绪的涌动。我们将学习如何理解沉默的意义,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沉默,以及如何在沉默中找到继续前进的契机。 移情与反移情的觉察与处理: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会对咨询师产生情感投射(移情),咨询师也可能对来访者产生情绪反应(反移情)。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这些现象,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以专业的方式处理,使其成为深入理解来访者问题的契机,而非阻碍。 阻抗的识别与应对: 阻抗是来访者在面对改变或触及敏感话题时可能出现的抵抗。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阻抗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回避、否认、转移话题),并掌握温和而有效地处理阻抗的策略,帮助来访者克服前进的障碍。 催化(Catalysis)与赋能(Empowerment): 咨询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激发来访者的内在潜力。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提问、鼓励和反馈,催化来访者自我发现与改变的动力,并赋能他们相信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融汇贯通——综合运用与实操进阶 掌握了基本的技术之后,我们将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学习如何将这些技术融汇贯通,并应用于更复杂的咨询情境。 咨询目标的确立与调整: 如何与来访者共同商议、明确咨询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我们将学习如何评估来访者的动机与期望,如何设定SMART(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有时限)的目标,以及如何在咨询过程中灵活调整目标。 应对不同咨询困扰的策略: 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冲突、创伤后应激障碍……每种困扰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应对策略。我们将探讨如何针对不同的问题,灵活运用之前学习的技术,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干预。 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 在面对有自杀倾向、自伤行为或处于急性心理危机中的来访者时,如何保持冷静,迅速评估风险,并提供有效的支持?我们将学习危机干预的关键步骤、沟通技巧以及必要时的转介原则。 咨询过程的评估与结束: 如何系统地评估咨询的进展与效果?我们将探讨如何收集反馈,如何识别咨询是否接近尾声,以及如何以恰当的方式结束咨询,帮助来访者巩固已有的改变,并为未来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跨文化咨询的考量: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理解文化因素对来访者观念、行为和困扰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在跨文化咨询中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沟通方式以及如何避免文化偏见。 案例督导与自我成长: 咨询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我们将强调案例督导的重要性,如何从督导中获得支持与指导,以及如何持续进行自我反思与专业发展。 结语 心理咨询是一场温暖而深刻的同行。它要求我们以一颗开放的心去理解,以一种专业的素养去实践,以一种持续的热情去学习。本书的编写,旨在为您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套实用的操作指南,助您在助人助己的道路上,更加自信、更有力量。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您将逐渐掌握这门艺术与科学,成为一名真正能够触动心灵、点亮生命的心理咨询师。愿本书陪伴您,共同探索心灵的奥秘,见证生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