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木心逝世,“遗弃了毕生的文稿”。2013年,木心先生遗稿整理工程上路,本辑纪念专号首次发表木心的《海伯伯》(未完成)、《如是我灯(序)》,并自诸遗稿中采撷精彩章句随文编排,以飨读者。
木心逝世两周年,陈丹青撰文《孤露与晚晴》纪念,细述三十年前纽约“老小无猜,海外孤露”的日子,首次发表木心若干珍贵影像。
寻访初安民、蔡明亮、陈传兴、骆以军等十三位台湾作家、学者、主编、诗人、艺术家,辑录有关木心文学的对谈,回顾三十年来木心在台湾的文学往事。
收录两场木心文学座谈会的精彩现场实录:2013年3 月人民大学文学院座谈“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8月上海书展座谈“木心的困难”。
从《文学回忆录》逾百万字网络留言,不拘一格,选编大陆读者的众说纷纭。
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2012年底,先生在纽约开讲世界文学史的课堂笔录《文学回忆录》经整理出版,引起读书界巨大反响。许许多多普通读者开始关注木心,走近木心的文学世界,木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但阅读木心,仅仅还只是一个开始。他留给时代的问题,留给艺术的问题,还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探讨。年来从读书界到学界,关于木心文学创作的研究评论文章越来越多,有感性表白,有理性对话,我们从大量的评论和纪念文章中,选取最值得记录保存的,合编为《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
《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共分五辑,并配以相关图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贵照片。辑一收入了木心先生的遗稿两篇,辑二、辑三刊载了海内外读者、学者的多篇文章与座谈会的文字实录,辑四选录了台湾文化界十余位知名作家、学者、艺术家关于木心的谈话录,以及《文学回忆录》出版一年来大陆读者的阅读反馈,辑五刊载了木心先生的亲友、学生的纪念文章,还有从未发表的木心先生晚年与青年读者的谈话实录。
【辑 一】
木心 海伯伯
木心 如是我灯(序)
【辑 二】
孙郁主持 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北京座谈会实录)
谢 舒 杰克逊高地
蒋方舟 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陈海龙 木心被这个社会远远低估了
朱也旷 作为信仰的文学
陇 菲 热读木心——微型文艺复兴
陇 菲 木心的朋友李梦熊先生
【辑 三】
顾文豪主持 木心的困难(上海座谈会实录)
许志强 木心的文学课
张德明 秋心(诗一首)
马宇辉 文学史里看木心
【辑 四】
刘道一辑录 文学往事
读者留言 《文学回忆录》反响摘录(上下篇)
【辑 五】
王 韦 纪念舅舅逝世两周年
陈巨源 与一代奇才木心的交往
黄 帆 他告诉你怎样爱这个世界
匡文兵记录 晚年木心先生谈话录
陈丹青 给木心先生起码的尊重
陈丹青 《文学回忆录》得奖感言
陈丹青 《文学回忆录》获奖感言
陈丹青 孤露与晚晴
孤露与晚晴
纪念木心逝世两周年
陈丹青
去年仲夏送走母亲,回京翌日,就在书房圆桌摆上妈妈的遗像,设为小小灵位。到今年7月的周年忌日,桌面换了鲜花,花旁一盅酒,一小碗咸菜辣椒炒毛豆——妈妈中风那夜有我炒的这份菜,母亲照常饮酒,与我谈笑——摆好了,我就在书房跪倒,对着自己的小圆桌伏身磕头,前额触地时,稍觉有点滑稽,但终于是郑重做了这套规定动作,心想,以后自当年年如此吧。
“周年的象征性没有带给我任何东西。”罗兰·巴特在他怀念母亲的《哀痛日记》中写道。这是实话,亦且法国人不磕头。人追念逝者,随时随地,不必有待周年。另一句,“每人都有自己的悲伤节奏”,又是实话。但有谁知道自己的“节奏”么?好几回是起床后,走在厨房、过道、出门的路中,一念袭来,我会骤然哽咽、嘶哭,像个傻子。待狠命喘过,渐渐收泪,就去继续做事。
人为死者哀哭,是自伤,也是亲昵的幸福。有时我会蛰伏般地等着,不晓得是怕这袭击,还是期盼痛哭。
木心死,及今快两年了。那是另一种“节奏”。死者不同,悲伤自亦不同,但“周年的象征性”确乎不带来“任何东西”—他死了,这个词一遍遍自动闪过,轻微而频繁,好似无法关灭的信号。但刺痛袭来也不因这个词,而是那些日子、景象,生动而鲜明。反倒周年忌日,无所感。人在种种规定的日子总会自我提醒吧,那是“记得”的意思,不是哀伤。
年轻人居然记得:去年临到12月,海淀区一群大学生就要我去,说是为纪念先生逝世周年,预先申请了北大的某座礼堂。21日,我去了,其时《文学回忆录》才刚弄好,正可是个话题。那夜来了好多学生,十之八九不见得知道木心,但大家听到终场——又一年过去,今岁12月初,上海的郑阳,北京的刘道一,苏州的晶晶,又来问忌日那天要不要办活动。除了《温故》将出版第二回纪念专号,今年不拟办活动。晶晶,早在自行筹划小小的聚会,有书签,有小礼物,21日深夜来短信,说是到场六十多位各地的读者,仲青、郑阳,都去了,结束时,大家念了文学讲席的最后一课。
我无法知道木心怎样想象他的读者,也不能知道读者怎样想象木心。5月晶晶来乌镇,我领她进了先生的卧室,给她看搁在书架上的骨灰盒,还有纽约电影人拍摄先生的剪辑版——木心于是在自己的卧室缓缓说话,电视屏幕对着他的空床,我们就坐在空床上——晶晶没见过先生,几分钟后她退开,说是不忍看。
小代头一回看,也只片刻,起身走去客厅墙角,默默抽烟。他不哭。惟春末来过短信,说为别的什么事下泪,念及木心,趁势大哭一场,“好痛快”。木心逝世一年半,这孩子总算哭出来,说,他还是不能接受先生“变成了盒子里的一堆灰”。
木心留下的事,可得一件件做起来。初起着手《文学回忆录》的工作,长路漫漫,待一字字敲下去,倒是可把握的。母亲在医院昏迷的十天,再是昏累惨苦,回家坐定,录数百字,人即刻沉静。此事前后八九个月,如今回望,只一瞬,今年以来,则每月去一次乌镇:晚晴小筑,将要辟为木心故居纪念馆了。
晚晴小筑的幽静,如今转为凄清。一楼客厅陈设如昔,终日窗帘拉起,黄昏,临院仍是群鸟归巢的密集啁啾,入夜后,全楼漆黑,唯过道与吃饭间亮着灯,小代小杨仍住这里看守。面南三进小庭院那株枇杷树,枯死了:每片叶子并不掉落,有姿有态,就那么枯死了。两条狗,莎莎、玛利亚,是洗衣妇起的名字,春末莎莎死了,入夏,纪念馆开工,东门常是开着,玛利亚出走了,不再回转。西墙外是昔年孔另境先生的孔家花园,种有茂密的竹林,不知何故,去年割除大半,今年春,许是根脉窜入晚晴小筑,花园西墙根冒出十余株小笋,未久,竟成数米高的小竹林。
4月的一天下午,我和小代站在南院空房发呆。晚晴小筑落成后,南门迎对东栅景区街面,常年关闭,南院与北端的花园由白墙隔开,中有小门,进门穿过花园,便是木心暮年居住的二层宅邸。宅邸另有甬道通向东门,门外是公路,为避游客,主客由此出入。2006年先生还乡后,“木心美术馆”尚未动议,我催他将这面南的三间空房设为展厅,余事由我和镇方操办,可是木心从未打算清理,直到他逝世,经年空置着。垂老后,先生诸事嫌烦,除了勉力画画写写,已放弃一切。固然,他活着时,安康最是要紧,现在他死了,每想到南院空房,我便犯愁——位于西栅的美术馆动工了,纽约的设计者冈本与林兵来了怕有二三十回,亲自督造——纪念馆迟早总要弄出来,怎么办呢?
平畴远风
良苗怀新
卧东怀西之堂
作而不述之室
拟将悬在纪念馆的几幅匾额,先生几年前就写好了毛笔字。凡纸笔之事,他早早就有腹案,题签之类,平时就躲起来弄妥、放好,此外的事,做,还是不做,木心永在犹豫拖延中。新世纪头几年每次回纽约探亲,去看他,水斗堆满隔顿未洗的碗碟,我要洗,先生总是断然道:“不要弄!我们讲话。”之后瞅着话语的空挡,他幽然自笑:
哪有哈姆雷特天天洗碗的?作孽!
木心哎,如今的事,何止隔顿的碗碟,便是一件件做成了,你也看不见。靠小代步步跟着帮衬,一年来,南院三进总算辟为家族馆、绘画馆、文学馆,每馆的展墙竖了起来,十余枚展柜也做好了,分隔三进的两处小庭院栽种了新竹、李树、桃树,还有蓬勃的鲜草,草坛边缘,由本镇花匠编了弯弯的护篱。
各厅的匾额、木心的字画,均已送去刻制配框,文稿和遗物好在现成,昭明书院有位木心的学生匡文兵,购得三百多册民国版书籍,明年元月打扫干净,着手布置,我已看见这些物事放入展柜的效果了。
沉重之事,是先生的大量遗稿,单由我做,断难下手的。有志于此的学者在哪里?木心文学的常年研究者童明,远在加州教书,我能倚靠的,便是出版社。12月中,《新周刊》为《文学回忆录》颁发年度书奖,典礼假乌镇举行,我与主编刘瑞琳、责编曹凌志、助理编辑雷韵和罗丹妮,联袂前往,花了三天工夫,清理遗稿。
到乌镇那天,先领大家上楼看望先生,众人站定,瞧着骨灰盒,三位女士先后抽泣了,依次上前行礼。除了颁奖那夜,我们朝夕聚拢晚晴小筑面北的画室,各人手里捂一杯热茶,将先生五六十册笔记本、数千页散稿,粗粗分类。小代,忠诚而细心,平日即留意木心散乱放置的稿本,葬礼过后,是他与黄帆,那位镇方最初派往侍奉先生的姑娘,默默集拢全部遗稿,等我们来。现在,哪些是废稿、正稿,哪些是早期、晚期,均须大费周章,逐一辨识;已发表与未发表者,则待今后一次次再来,细细审读了。12月15日夜,分类后的所有遗稿贴上标签,登记在册,放回保险箱,遗稿出版的工程,总算上路了。
我初次展读木心的稿本,也在两年前的同一日。其时先生被锁在桐乡医院重症病室,不省人事,下午3点探视前,我们无事可做。静静翻阅着,忽然意识到未经先生的同意,另一尖锐的意识迅即跟进:没有同意这回事,完全没有了。
惊痛,郑重,茫然,瞧着满桌稿本,我又像是对着木心的性命,不知所措。几十年来,我眼见先生开写、修改、丢弃、重来,狱中所写六十六页手稿是他仔细折拢了,缝在棉裤里,日后带出囚室……两年前,是的,就在这一天,我意识到木心遗弃了毕生的文稿。
去吧去吧
我的书
你们从今入世
凶多吉少……
那天下午是我最后一次面见活着的木心,又过六天,他死了。现在,我从遗稿中发现了以上短句。
这些凌乱而标致的手稿,部分写在各种稿纸上,大部分写在纽约文具店出售的笔记本,封皮留着价目的贴片。木心讲究衣物用具,却不介意使用廉价的本子写作——以繁体字工整抄正的稿面,落笔矜矜,清雅优美,草字疾书的稿本则布满涂改;他会在每行白话诗尾端核算字数,斟酌节奏。可恼的是,每首诗、每一短句、每篇稿子,至少重写四五遍,分布在稿本不同页面,实在难以判断究竟哪篇是他所满意的正稿。
……
这本《温故》特辑,如同一场迟到的拜访,将我再一次带回那个熟悉又遥远的世界。木心先生,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润的光泽,一种穿越时光的淡然。翻开这本特辑,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与一位老友重逢。那些熟悉的句子,那些精辟的比喻,那些对人生、对艺术、对世界的洞察,仿佛依然回荡在耳边,只是这一次,有了更深沉的理解和更多的感怀。特辑的编排,用心至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意境的营造。我仿佛能看到木心先生坐在他的书桌前,窗外是纽约的街景,或是乌镇的流水,他用他那标志性的笔触,写下那些关于“文革”的记忆,关于“现代”的思考,关于“文学”的坚守。每一页都弥漫着他特有的“凉意”,那种不带情绪却字字锥心的剖析,让人在阅读中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选择。尤其是一些从未见过的影像资料,更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他生活中的另一面,更为立体,更为真实。这本特辑,不仅仅是对逝去的纪念,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延续,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文学的热爱,对思考的追求,就像木心先生所说的,“我的作品,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是我的作品”。
评分翻开这本《温故》特辑,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木心先生,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艺术家,一位在文字、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奇才。这本特辑,就像一次精心策划的展览,将他的艺术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被那些他早期的画作深深吸引,那些色彩的运用,那些线条的勾勒,都透露出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非凡的功力。而当这些画作与他的文字相结合时,更是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的感受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特辑中关于他艺术创作理念的探讨,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真”的坚守,对于“自由”的向往,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教会我,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心灵的表达,是灵魂的呐喊。这本特辑,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的木心,一个在艺术的殿堂里自由翱翔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艺术的奥秘,人生的真谛。
评分翻阅这本《温故》特辑,我感受到了一种“怀旧”的情绪,又夹杂着一种“前瞻”的力量。木心先生,他是一个活在过去,又面向未来的人。这本特辑,就像一位时光的旅人,带我穿越回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又引导我思考未来的方向。我特别喜欢特辑中关于“文学”的讨论,木心先生对于文学的定义,对于文学的使命,都充满了深刻的见解。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思想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他坚守着文学的纯粹性,不迎合,不媚俗,用他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世界。特辑中关于他创作过程的细节,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执着。他不是天才,他是勤奋的,他是执着的,他是用他的生命去创作的。这本特辑,让我更加敬佩木心先生,更加热爱文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烙印。它提醒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回归经典,回归思考,回归文学的本源。
评分每一次阅读《温故》特辑,都仿佛一次“心灵”的洗礼。木心先生,他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能够穿透表象,直击人心。这本特辑,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重新审视生活,审视自己。我被他那些关于“孤独”的论述所触动,他并没有回避孤独,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常态,一种成长的契机。他告诉我们,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孤独中迷失自我。他的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迷茫。特辑中关于他人生哲学的探讨,更是让我醍醐灌顶。他的人生观,不是激进的,也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平和的,一种深刻的,一种充满智慧的。他教会我,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本特辑,不仅仅是文字的汇聚,更是思想的碰撞,灵魂的对话。它让我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思考,在于不断的成长,在于不断的追求内心的丰盈。
评分每一次捧读《温故》特辑,总有一种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的错觉。木心先生,这个名字,在这个时代,似乎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代表着一种“旧”的精致,一种“雅”的风骨。这本特辑,如同一部精美的画册,又如同一场无声的电影,将我带入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风云变幻,却又孕育出独特人文精神的时代。我尤其喜欢特辑中关于他早期经历的那些记述,那些关于“扫地以扫”的日常,那些关于“艰难”的岁月,它们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却真实得令人心颤。这种真实,来自于他对生活最本真的观察,来自于他对人性最深刻的理解。特辑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每一张都仿佛蕴含着一个故事,一个时代的缩影。我能从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那种淳朴,那种坚韧,那种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之光。木心先生,他以他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历史,也解读着历史。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者,他是一个思想者,一个哲人,他用他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特辑,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向我娓娓道来,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那些被忽视的真相。
评分《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
评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养成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习惯,你的一生就会受用无穷。事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爱情的幸福美满,身心的健康快乐等等,总之,生活工作中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学习当中。也许你仅仅把在学校,从书本上的学习当成学习了,但实际上那只是人生学习旅程的一部分。处处留心,培养对许多事物的兴趣爱好,你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增长见识,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也就会更为理解。 其实,书对人的影响是逐步逐步积累的,就我的读书经验来说,一本书或是几本书对你影响深远那说明你读的书还不够多,古人云,开卷有益,就是说每本书里都有你值得吸收的东西,慢慢的,书读得多了,就会产生一种量变到质变的情况,书读得多了,才能有比较,才能升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呀!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看来,读书很重要。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还可以使人进步。 当我看到[SM]的标题时,我就决定买下来,[ZZ]的书每一本我都很喜欢,大家可以先看下这本书的简介![BJTJ][NRJJ][QY]从这里面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多么优秀的书!所以我立马就下单购买了,前一天下午下单的,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物流速度那是一个赞!快递员的态度也很好,到之前先短信通知的!书收到后打开包装,外面是有塑封的,看起来很赶紧全新的,赞一个!拆开塑封,纸张摸着很舒服,再赞一个,正版的就是不一样,很喜欢!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读书的感觉真好: 当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是为了自我标榜增加谈资时,书便会给心态平和的读书人带来无法比拟的快乐。 若作者怀着一片真情在倾诉,那读者就是有幸的听众。读者与作者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关系,不会有下对上的卑躬屈膝,也不会有宗教式的疯狂热烈。作者以真诚谱写文字,读者若真正读懂了作者,他们就成为了知己--读书更像是一种交谈,被吸引只因为心灵的魅力。正因为这种单纯与真诚,只要一个小小的空间,捧起一本好书就拥有了一分绝美的心境。 不论是读历史的厚重还是生活的轻松,生命的苦难还是自然的感悟,一首诗还是一个故事,当你的视线与文字相遇时,就是一种缘分。因为真心,没有所谓的深刻浅薄、智慧愚钝。正像黛玉所说的:“我是为了我的心。”读书也是为了自己的心。抛却了世俗的虚伪,生命充实,快乐。 闲坐无事时,总爱幻想坐拥书城的感觉。索性用我的画笔描绘幸福的未来:一个绝美的室外桃园,梧桐飘飞,满地金黄。一切爱书的人,可以在此读书品茗,谈书及书里书外的世界。于是,书使人心中有梦;于是,人间有爱。
评分章立凡 乱世逸民——记“文革”中的康同璧母女
评分傅国涌 沈从文的1949
评分刘瑞林
评分纪念木心先生,因此收下。
评分徐宗懋 绿岛的伤心往事
评分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本学期读书活动中我有以下做法:
评分正版,质量好,家人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