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珍贵讲义手稿首次整理出版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又字圆庵,广东江门新会人。著名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陈智超,196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并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直至退休。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至明代历史、历史文献学等。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堪称典范。页脚的引文出处标注得详尽且准确,这对于任何想要进一步探究的读者来说都是莫大的福音。我尝试着抽取了几个关键论点,去追溯其原始文献的出处,发现作者的引用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几乎找不到任何含糊不清或者引而不注的地方。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此外,书后附带的参考书目也极为丰富,涵盖了不同流派和视角的重量级著作,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极佳的深度阅读的阶梯。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种观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把探索更广阔知识领域的钥匙,体现了作者对学术诚信的坚守和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辣,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年代和人名,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方式展开论述。作者在引入新话题时,总能巧妙地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或者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你在不自觉中就被带入了下一个章节的逻辑链条里。我特别喜欢它对历史人物性格侧面的描绘,笔触细腻而不失力度,没有陷入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还原了复杂人性的多面性。比如,对于某个关键历史转折点上的决策者,作者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局限性,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显得立体而丰满,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结论。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它并没有沉溺于帝王将相的权力斗争,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物和他们的生活片段。通过这些鲜活的“侧影”,读者得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重量,理解那些重大决策背后所付出的社会代价。例如,在探讨某项改革措施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政策本身,而是引述了当时手工业者或农民的生活细节来佐证其影响,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让抽象的“时代精神”具象化为人间的烟火气和悲欢离合,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录,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配上深沉的墨绿色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种厚重的历史氛围中。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内页纸张的选择,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而不是现在很多书籍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这对于一本承载着严肃学术内容的著作来说,无疑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一环。装帧的考究,往往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这一点在这本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私密对话,那种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比拟的。而且,即便是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阅读,字体排版也保持了极高的清晰度和舒适度,长久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较低,这显示出排版工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实际使用场景,而非仅仅为了好看而设计。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成熟韵味,它既有古典文献的典雅与厚重,又融入了现代学术语言的精确与锐利,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形成了一种既可供专业人士品鉴,又易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接受的独特语感。作者似乎深谙“文不加点,笔无虚设”的道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精心的推敲,没有一句废话或空泛的抒情,行文简洁有力,信息密度极高。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些句子,那种富有节奏感的句式结构和精准的措辞,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这种文字上的驾驭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分析,也变得如诗歌般富有张力,让人欲罢不能,难以轻易合卷。
评分中国之觉醒,自甲午始。甲午之前,孙中山是改良派;甲午之后,他成为革命党。1895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就在此前不久,他仍在频繁上书“鞑虏”,疾呼改良。是甲午之败让孙中山这样的先行者、继而让更多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有多大,而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无法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评分陈垣老,是自学成才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吧!
评分中国之觉醒,自甲午始。甲午之前,孙中山是改良派;甲午之后,他成为革命党。1895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就在此前不久,他仍在频繁上书“鞑虏”,疾呼改良。是甲午之败让孙中山这样的先行者、继而让更多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有多大,而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无法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评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甲午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其中一个简单对比便是,当年一个团结一心的日本战胜了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如今的中国团结一心了么?当今,无论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还是日本在钓鱼岛肆意寻衅,对方均在集中全力,而我方是否仍然存在人心不齐、甚至有些三心二意?
评分我的回答是: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况且,甲午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一场战争。
评分陈垣老,是自学成才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吧!
评分《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年5月写成,曾经多次修改、印行。也里可温是元代基督教总称。过去以为此教资料多在海外,而本国典籍无征。该文则专以汉文史料进行研究,除《元史》外,还利用了地方志、金石录、书画谱等60多种材料,论证了隐晦七八百年,无人能道的也里可温教。
评分陈垣老先生的学术功底真强,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本书收录陈垣先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历史系大学生开设的“中国史学名著评论”课程讲义,以及来新夏先生的听课笔记。主要内容为“取史学上有名之著作,而加以批评。每书举作者之略历,史料之来源,编纂之体制,板本之异同,以及后人对此书之批评等等,以为学者读史之先导”。并附陈垣先生的课程讲稿、教学札记等完整手迹影印,极为珍贵。本书为后学读史提供了颇有价值的门径,实为历史学学习必读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