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

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纲怀 著
图书标签:
  • 铜镜
  • 汉镜
  • 六朝铜镜
  • 考古
  • 历史
  • 文物
  • 中国古代史
  • 艺术史
  • 器物研究
  • 镜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53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013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主要为中国纪年铜镜的资料性著作,共收录入两汉、三国、魏晋、六朝130余面纪年铜镜。其中有20多面为首次对外披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采用图文混排,一镜一面的方式编排,简明扼要,填补了国内研究纪年铜镜之空白。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图版
甲西汉
图1公元前15年永始二年铭四灵博局镜
图2公元6年居摄元年铭连弧镜
乙新莽
图3公元10年始建国二年铭瑞兽简博镜
图4公元15年始建国天凤二年铭四灵博局镜
丙东汉
图5公元59年永平二年铭七乳神兽镜
图6公元64年永平七年铭八连弧云雷镜
图7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铭龙虎镜
图8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铭八禽博局镜
图9公元86年元和三年铭七乳龙虎镜
图10公元87年章和元年铭龙虎镜(一)
图11公元87年章和元年铭龙虎镜(二)
图12公元87~88年章和铭龙虎镜
图13公元88年章和二年铭龙虎镜
图14公元91年永元三年铭神人白虎画像镜
图15公元105年元兴元年铭变形四叶首兽镜
图16公元105年元兴元年铭环状乳神兽镜
图17公元114年元初元年铭衔矩神兽镜
图18公元136年永和元年铭龙虎博局镜
图19公元153年元嘉三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20公元156年永寿二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一)
图2l公元156年永寿二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二)
图22公元157年永寿三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23公元159年延熹二年铭环状乳神兽镜
图24公元160年延熹三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一)
图25公元160年延熹三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二)
图26公元160年延熹三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27公元163年延熹六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28公元164年延熹七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29公元166年延熹九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30公元167年延熹十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3l公元167年永康元年铭环状乳神兽镜(一)
图32公元167年永康元年铭环状乳神兽镜(二)
图33公元167年永康元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34公元168年建宁元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35公元169年建宁二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36公元172年熹平元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37公元173年熹平二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38公元173年熹平二年铭环状乳神兽镜(一)
图39公元173年熹平二年铭环状乳神兽镜(二)
图40公元174年熹平三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41公元175年熹平四年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42公元178年熹平七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43公元178年光和元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44公元182年光和五年铭环状乳神兽镜
图45公元185年中平二年铭六乳神兽镜
图46公元187年中平四年铭环状乳神兽镜
图47公元187年中平四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图48公元189年中平六年铭方格铭神兽镜
图49公元194~195年兴平年铭单龙镜
图50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一)
图5l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二)
图52公元199年建安四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53公元200年建安五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54公元201年建安六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55公元202年建安七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一)
图56公元202年建安七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二)
图57公元203年建安八年重列式神兽镜
图58公元204年建安九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59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一)
图60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二)
图61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三)
图62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铭重列式神兽镜(四)
图63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铭同向式神兽镜
图64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65公元215年建安廿年铭同向式神兽镜
图66公元216年建安廿一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67公元217年建安廿二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一)
图68公元217年建安廿二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二)
图69公元217年建安廿二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三)
图70公元219年建安廿四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71公元220年建安廿五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72公元220年延康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丁三国
图73公元221年章武元年铭双螭镜
图74公元221年黄初二年铭同向式神兽镜
图75公元222年黄武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76公元223年黄武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77公元225年黄武四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一)
图78公元225年黄武四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二)
图79公元225年黄武四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三)
图80公元226年黄武五年铭同向式神兽镜
图81公元226年黄武五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82公元227年黄武六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83公元229年黄龙元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84公元230年黄龙二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85公元23()年黄龙二年铭同向式神兽镜
图86公元233年嘉禾二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87公元235年嘉禾四年铭重列式神人神兽镜
图88公元235年青龙三年铭四灵博局镜
图89公元236年嘉禾五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一)
图90公元236年嘉禾五年铭重列式神兽镜(二)
图91公元237年嘉兴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92公元238年赤乌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一)
图93公元238年赤乌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二)
图94公元238年赤乌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三)
图95公元238年赤乌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四)
图96公元.239年赤乌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97公元240年景初四年铭三角缘辟邪天禄镜
图98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铭对置式神人神兽镜
图99公元253年建兴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一)
图100公元253年建兴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二)
图101公元255年五凤二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102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一)
图103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二)
图104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三)
图105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四)
图106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五)
图107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六)
图108公元256年太平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七)
图109公元257年太平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10公元258年太平三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lll公元258年永安元年铭同向式神兽镜
图112公元258年永安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13公元259年永安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14公元260年甘露五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一)
图115公元260年甘露五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二)
图116公元260年永安三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117公元262年永安五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一)
图118公元262年永安五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二)
图119公元263年永安六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一)
图120公元263年永安六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二)
图12l公元265年甘露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戊两晋
图122公元266年宝鼎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23公元267年宝鼎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一)
图124公元267年宝鼎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二)
图125公元271年泰始七年铭方格式神兽镜
图126公元272年建衡四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27公元272年泰始八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28公元273年泰始九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29公元273年泰始九年铭环状乳神兽镜
图130公元277年天纪元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131公元277年天纪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32公元278年天纪二年铭混合式神兽镜
图133公元278年天纪二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图134公元279年天纪三年铭对置式神人神兽镜
图135公元280年天纪四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36公元280年太康元年铭同向式神兽镜
图137公元281年太康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一)
图138公元281年太康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二)
图139公元282年太康三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一)
图140公元282年太康三年铭对置式神兽镜(二)
图14l公元283年太康五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42公元291年永平元年铭四灵镜
图143公元293年元康三年铭七乳龙虎镜
图144公元30()年永康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图145公元307年(永)嘉元年铭四叶对凤镜(一)
图146公元307年(永)嘉元年铭四叶对凤镜(二)
己南北朝
图147公元498年建武五年铭同向式神兽镜
图148公元518~520年神龟铭八乳神兽镜(一)
图149公元518~520年神龟铭八乳神兽镜(二)
图150公元518~520年神龟铭八乳神兽镜(三)
图151公元531年章和元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两汉至六朝纪年镜索引
由纪年镜主纹对铜镜断代的研讨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该书所涵盖的内容,同时避免提及任何未包含在原书中的主题,并以自然、专业的风格呈现。 --- 《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图书简介 引言:洞察古代文明的时代印记 《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是一部聚焦于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的学术专著。本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核心,兼顾其前承两汉的渊源,系统梳理了自汉代中期至六朝(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中国铜镜的演变脉络、纹饰特征、铸造技术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 铜镜,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不仅是日常盥洗的实用工具,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宗教信仰、审美趣味与技术成就的载体。本书的研究对象——纪年铜镜,尤为特殊。它们不仅展现了特定时期的艺术风格,其铭文更直接提供了断代和考证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字、工艺和思想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第一部分:汉代铜镜的辉煌与转型(延展至六朝初期) 本书首先追溯了汉代铜镜的鼎盛时期,特别是西汉和东汉时期,对这一时期铜镜的分类、纹饰母题(如星云纹、博局纹、神兽纹)及其铭文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重点分析了汉镜上常见的吉祥话语、神仙思想和政治寓意,如何通过精湛的铸造工艺得以体现。 随着汉末的社会动荡,铜镜的形制和纹饰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本书详述了这一过渡时期的特征,如纹饰的简化、布局的疏朗化,为理解六朝铜镜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揭示从高度秩序化的汉代审美向更趋于自由、简约的魏晋风格转变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的风格嬗变与多元融合 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这一历史阶段。这是一个民族大迁徙、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铜镜的艺术面貌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风格与纹饰的演变: 简约与写意: 与汉镜的繁复和对称相比,本时期铜镜的装饰趋向于写意化。纹饰布局更为开阔,线条更趋于流畅与自然,特别是竹林七贤、山水主题开始在铜镜上出现,反映了玄学和文人审美的兴起。 佛教元素的影响: 随着佛教在南朝和北朝的广泛传播,莲花、火焰、飞天等佛教图像开始融入铜镜的纹饰设计中,体现了宗教信仰对世俗器物装饰的渗透。 动物纹的再现与创新: 传统的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六朝时期被赋予新的表现形式,或被简化,或与其他题材结合,展现出一种新的生命力。 铸造工艺与技术: 本书对这一时期铜镜的铸造技术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铜镜的对比分析,展示了当时金属冶炼和范铸技术的发展水平,特别关注了因地域差异和政权更迭所导致的工艺技术上的细微差别。 第三部分:纪年铭文的考古学价值与史学意义 “纪年铜镜”是本书研究的焦点。通过系统梳理和释读这一时期带有明确干支纪年或年号铭文的铜镜,本书提供了可靠的断代依据。 文字的考证: 对铭文的书法风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隶书、楷书在铜镜铭文中的过渡与演变,为研究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史料的补充: 纪年铭文不仅标明了年代,常伴随铸造者、使用者的身份信息,甚至涉及当时的社会风俗、礼仪制度。本书将这些铭文信息与同时期的文献记载进行交叉比对,填补了部分史料的空白。 第四部分:地域性差异与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在政治上长期分裂,南方(以南朝宋齐梁陈为主)与北方(以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为主)的文化风貌存在显著差异。本书特别设置章节,对比分析了南北方铜镜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的地域性特征。例如,南朝铜镜在追求秀美与儒雅的同时,保留了更多汉代以来的传统元素;而北朝铜镜则更多地展现出受游牧民族艺术影响的粗犷与雄健,以及佛教艺术的鲜明印记。 结语:历史的镜像 《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不仅仅是对一批古代器物的简单分类与描述,更是通过对这些“日常之物”的深度解读,重构了一段复杂的历史图景。它展示了在分裂与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古代审美如何经历转折,技术如何持续进步,以及社会思潮如何在物质文化中留下清晰的印记。本书是考古学、美术史学、古代金属工艺史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这在很多专业考古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纸张的选取很有质感,使得铜镜的青铜色泽在印刷品上也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厚重感。我不是科班出身,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并没有让我望而却步。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图注和对比图,比如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出土的同类铜镜并置分析,这种直观的对比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失蜡法”等失传工艺的复原性探讨,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制作过程,还引用了现代材料学的分析结果来推断古人的技术水平,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立体而可靠。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尝试“重现”历史的温度和精度,让人不禁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工艺的鬼斧神工。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纪年铜镜”这个主题持保留态度,觉得范围可能过于狭窄,内容会不会显得单薄?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通过对这些带有确切年代标记的镜子进行深挖,成功地串联起了两汉到六朝这段跨度极大的历史时期。它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在礼制、审美和技术上如何传承与革新。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是关于六朝时期铜镜上开始大量出现的世俗化和生活气息浓郁的纹饰的分析,这标志着士人阶层对传统神学图像的疏离和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通过看似普通的日常器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社会变迁的隐秘之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感兴趣的同好们,它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

初翻这本书时,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镜风格转折的梳理。我一直觉得那个时期的艺术品充满了动荡不安中的某种奇异的洒脱和文人化的精致,而这本书恰好印证了我的猜想。作者没有拘泥于单纯的器物分类,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士族文化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带有佛教意象的铜镜,其图案的细腻程度和符号的复杂性,完全体现了玄学清谈对艺术的渗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仿古”现象的论述,古镜仿古,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历史对话。书里配的几篇关于镜面成像原理和制作工艺的附录,也颇具洞察力,它们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时期的铜镜在光照下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色泽和光晕,这些技术层面的解析,让原本偏向考古学的著作增添了一份工匠精神的厚度。这本书的论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读起来非常过瘾。

评分

这本《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的书,我是在古董店里偶然发现的,当时就被它封面上那枚锈迹斑斑却纹饰精美的铜镜吸引住了。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其详尽的图录部分震撼了。作者显然在文物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每一面铜镜的细节,从铭文的字体演变到背面的图案布局,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汉代“神兽纹”铜镜的章节,书中不仅展示了多种变体,还结合当时的宇宙观和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那几张高分辨率的微距照片,简直是文物修复师的福音,即便是屏幕前的我,也能感受到铜镜表面那些细微的划痕和包浆的历史厚重感。这本书不像是纯粹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份献给古代工艺美术爱好者的精美画册,只是每一页都承载了沉甸甸的史料价值。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触摸到那冰冷的金属,倾听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时代回响。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罗列文物那么简单,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叙事。作者通过对特定时期纪年铭文的对比研究,展现了中国古代计时系统和书法艺术在实用器物上的微妙互动。比如,在东汉晚期,随着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趋势,铜镜铭文的书写风格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在其他史料中往往难以捕捉,但在铜镜这种高频使用的日常用品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显微镜式”的视角审视历史,把宏大的时代变迁,落实到了每一位工匠的敲击和打磨之中。读完后,我再去翻阅其他关于汉魏时期的通史著作,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上面展示的那些带着纪年符号的圆盘,感觉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真实、更接地气的情感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