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樂評人整體亮相
在經典與旅行中感受音樂之美
舊鄉愁和流亡者的殤歌
書寫中國當代音樂大師跌宕起伏的命運
收錄8位當代中國音樂評論傢近年來發錶於三聯《愛樂》雜誌、《看電影》和諸多文學雜誌網站等的愛樂聆聽文字和古典音樂隨筆,交織著經典細讀與歐洲音樂之都的旅行,更有著對於83年代音樂狂熱的深情迴眸,拉近瞭我們和西方音樂曆史的聯係,呈獻給讀者以心靈史的閱讀體驗,感情奔放,生機盎然。
劉雪楓,音樂評論傢,文化學者,影視策劃人,三聯《愛樂》主編,《人民音樂》主編、《交響世界》主編,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文化顧問。
曹利群,1953年齣生於北京。198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係。古典音樂評論傢。2000年9月師從於南開大學周立群教授,於2003年7月獲博士學位。從事古典音樂評論多年。在中國交響樂團做過藝術策劃,曾任古典音樂評論雜導《愛樂》主編,中國文聯齣版社副總編輯。發錶過多篇與古典音樂有關的文章,已齣版著作有:《繆斯的琴弦——西方音樂史話》、《永遠的珍藏——唱片評價》、音樂論文《曆史旁的花園》、音樂散文雜文《五音不全》,以及譯著《梅紐因訪談錄》、、在齣版業從事近二十年的編輯工作,也參與電視颱和廣播電颱的音樂節目策劃。目前供職於保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賀鞦帆,著名樂評人、影評人,自1997年起給北京三聯《愛樂》叢刊撰稿,至今纍計發錶西方古典音樂評論40萬字;2009年起給《看電影》、《午夜場》撰稿,纍計發錶影評60餘萬字,並獨立承擔“曆史的人質———《教父》40周年”、“陳凱歌,不閤時宜的歌唱”、“海派的腔調———上譯廠迴顧係列”等大型專題,參與撰述“派拉濛100周年”和“環球100周年”等深度紀念專題。
總序音樂因你而動聽
以音樂為職業的是少數音樂傢,而與音樂有這樣或那樣聯係的是大多數社會成員。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清晨去廣場觀看升旗儀式,還是傍晚在傢中聆聽新聞聯播;無論是齣席國傢的盛大慶典,還是參加個人的生日派對;無論是齣席生者的婚禮,還是參加死者的葬禮……音樂總是環繞在我們耳邊,激蕩在我們胸中。《婚禮進行麯》讓我們熱愛生活,《葬禮進行麯》使我們珍惜生命;斯美塔那的交響麯《我的祖國》讓我們感動,西貝柳斯的交響詩《芬蘭頌》使我們震撼;一首《馬賽麯》讓我們想起瞭法蘭西民族的曆史,透視齣“自由引導人民”的壯闊曆史畫捲,一首《義勇軍進行麯》使我們想起瞭中華民族的曆史,透視齣中國人民從東南西北悲壯奮起的宏大曆史場麵……“沒有音樂,國傢無法生存”(莫裏哀語);“沒有音樂,人生是一個錯誤”(尼采語)。音樂使最深刻的情感和最嚴謹的思想這兩個極端結閤在一起,給人以情感的鼓舞和思想的力量,從而“使人類的精神爆發齣火花”(貝多芬語)。
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一部音樂史,實際上就是聲樂和器樂此起彼伏、相互影響以至相互交融的曆史。從亨德爾的清唱劇、舒伯特的藝術歌麯,到莫紮特、威爾第、瓦格納的歌劇;從巴赫的協奏麯、貝多芬的交響麯,到德彪西的前奏麯、勛伯格的變奏麯;從帕勒斯特裏那創造復調閤唱、濛特威爾創造管弦樂隊,到貝多芬創造聲樂與器樂高度融閤的《第九交響麯》;從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音樂、伯恩斯坦的電影配樂,到施特勞斯根據尼采的哲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創造的交響詩,再到戴留斯同樣根據尼采的哲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創造的歌劇……音樂的不斷發展體現著音樂傢對人的聲音與物的器樂如何在空氣中振動的不斷理解和創造,體現著音樂傢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不斷發現和建樹。“每個人都在前人的基礎上建樹,卻又人人不同;每個人都是一個星座,又各有自己的天地。在音樂中,巴赫發現瞭永恒,亨德爾發現瞭光輝,海頓發現瞭自然,格魯剋發現瞭英雄,莫紮特發現瞭天堂,貝多芬發現瞭悲痛和勝利”(海涅語)。
哲學傢黑格爾斷定:“音樂是心情的藝術”,並認為“靈魂中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悵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情緒都屬於音樂錶現所特有的領域”。音樂是“心情的藝術”,與音樂傢個人的“內心生活”密切相關,但音樂不僅僅是音樂傢個人的“心情”,不僅僅是音樂傢個人“內心生活”的體現,更不是僅僅齣自音樂傢個人內心的“純粹聲響”。從根本上說,音樂是主觀創造性和客觀描摹性的統一。音樂傢個人“心情”的背後是社會“錶情”,音樂傢個人“內心生活”的背後是社會生活。無論是宗教音樂,還是世俗音樂;無論是尼德蘭音樂,還是巴洛剋音樂;無論是印象派音樂,還是第二維也納派音樂;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新古典音樂;無論是浪漫主義音樂,還是後浪漫主義音樂……都是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和升華,體現的是人類的發展、社會的演變和時代的風雲變幻。
透過“格裏高利聖詠”、帕勒斯特裏那的《教皇瑪切爾彌撒麯》、濛特威爾第的《奧菲歐》,我們可以體會到宗教的威嚴及其強大的滲透力,可以看到中世紀演變的脈絡;透過貝多芬的《英雄交響麯》,我們可以聽到法蘭西民族急促的呼吸,可以看到驚心動魄的法國資産階級革命,摧枯拉朽、無所畏懼;透過呂其明的《紅旗頌》,我們可以聽到中華民族粗獷的呼吸,可以看到波瀾壯闊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前僕後繼、赴湯蹈火;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麯》中,我們不僅能體會齣他個人的痛苦的心情,而且能領悟齣那個時代的痛苦的呻吟,領悟齣俄羅斯最黑暗年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和內心掙紮;在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麯》中,我們可以透視齣蘇聯衛國戰爭的慘烈、悲壯、崇高,不僅能看到肖斯塔科維奇個人的“孤魂”,而且能看到戰爭中的“所有亡魂”,不僅能體會齣肖斯塔科維奇個人的悲傷之情,而且能體會齣整個蘇聯人民的燃燒的激情……“音樂展示給我們的,是在錶麵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續,是在世界的廢墟之中一種永恒精神的綻放。”(羅曼?羅蘭語)如果說哲學是為曆史留下的理論的反思,那麼,音樂就是為曆史留下的聲音的注解。在我看來,音樂是人類的“心情”,是社會的“錶情”和曆史的迴聲。
從錶麵上看,哲學與音樂互不相乾,實際上,二者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哲學“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馮友蘭語),而“隻有對音樂傾倒的人纔可完全稱作人”(歌德語);哲學的目標是使人追求並“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黑格爾語),而音樂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來”(亨德爾語)。“德國人是一個哲學民族”(馬剋思語),如果說社會變革在英國首先錶現為經濟運動,在法國首先錶現為政治活動,那麼,在德國則首先錶現為哲學運動,而“音樂是德國的語言”,“德國的最高錶現,也許隻有通過音樂纔能鮮明地錶達齣來”(雨果語)。
曆史上,黑格爾用哲學為法國大革命搖旗呐喊,貝多芬用音樂為法國大革命熱情謳歌。黑格爾專門研究過音樂的性質和“特殊定性”,其哲學思想不僅具有“巨大的曆史感”,而且具有“最深刻的親切情感”,貝多芬專門到波恩大學學習哲學,其交響樂不僅具有“最深刻的親切情感”,而且具有抽象的哲學意義;不僅體現著貝多芬的“樂思”,而且體現著他的“反思”。如果說舒伯特是“音樂的詩人”,那麼,貝多芬則是“音樂的哲人”。
在現代,施特勞斯根據尼采深奧的“超人”哲學創造齣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力圖運用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去演繹抽象的哲學形式;剋爾凱郭爾在莫紮特的音樂中發現瞭“本真的自我”,所以,剋爾凱郭爾關心莫紮特的“榮耀”甚於他自己的“幸福”,關心莫紮特的“不朽”甚於他自己的“存在”;布洛赫根據對音樂的研究寫齣瞭《音樂哲學》,力圖在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中發現超時空的精神;阿多諾則根據對勛伯格音樂的研究寫下瞭《新音樂哲學》,從音樂的社會內涵和思想傾嚮中發現瞭音樂的社會責任和政治功能,如此等等。
我的職業、專業和事業都是哲學。哲學的本義就是“愛智慧”,我當然“愛智慧”,但我也“愛樂”。我沒有實現母親的願景——成為一個音樂傢,但我也成為一名愛樂者。一首手風琴獨奏麯《馬刀舞》,不僅使我感受到手風琴的“風采”,而且體會齣哈薩剋民族的奔放;一首小提琴獨奏麯《新疆之春》,不僅使我感受到小提琴的“華麗”,而且領略到天山景色的美麗;一首大提琴協奏麯《走西口》,不僅使我感受到大提琴的“深沉”,而且領略到陝北風光的蒼涼;莫紮特的奏鳴麯使我享受安寜,貝多芬的交響樂使我感受激情;在莫紮特的音樂中,苦難已經被揉碎,融化為一種“天使般的撫慰”(傅雷語),升華為美麗的“天堂”,在貝多芬的音樂中,苦難已經被碾碎,轉化為一種鋼鐵般的意誌,升華為崇高的境界。“誰能理解我的音樂的意義,誰就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根拔的苦難”(貝多芬語)……如果說哲學給瞭我智慧和信念,那麼,音樂則給瞭我意誌和信心。
在生活中,“愛智慧”,使我“看破”人的感性世界,“愛樂”,使我“看透”人的感情世界。盡管在人的感性世界中存在著“天生”般的矛盾,在人的感情世界中充滿著“天問”般的苦楚,但在我的生活世界中已無驚心動魄的震蕩,我已是“波瀾不驚”、“榮辱不驚”。我深知,在感性世界,人往往“身不由己”,在感情世界,人常常“心不由己”。哲學和音樂已經融入我的生命活動之中,滲透我的血液之中。離開哲學和音樂,我既不知如何生存,也不知如何生活。如果說哲學是我“安身立命”之根,那麼,音樂就是我的“安心立命”之本。
無論是“愛”智慧,還是“愛”樂,“愛”都需要培養。“隻有音樂纔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馬剋思語)。因此,我們嚮讀者獻上這套《京師愛樂叢書》。
從這些著作的作者看,他們都是曆經數十年“愛樂”歲月積澱的“行傢裏手”,都是至今仍活躍於音樂界、媒體界和齣版界的“賞樂高手”。這裏,既有西方主流樂評界的資深主筆,也有見證香港古典音樂近半個世紀曆史的“活化石”;既有資深的音樂媒體人、卓有成就的海外藝術大師,也有“愛樂”愛到深處的經濟學者、企業經理人、劇院管理者、國傢公務員。這是一個具有深厚的音樂造詣、值得信任的作者群。
從這些著作的內容看,這是中國的音樂學者、愛樂者對西方音樂的深度思考,或側重於樂史鈎沉,解讀經典;或沿著音樂發展的軌跡周遊列國,寄情音樂的山水故園;或駐足沉思,書齋神遊,與大師對話,寄語音樂的精神傢園……從而以不同的行文風格、迥異的音樂趣味、獨一無二的賞樂感受,為我們全方位並立體化地呈現音樂的寬幅畫捲及其無窮魅力。其意義不僅在於梳理和解讀音樂經典,更在於能夠將作者的情真意切、鍥而不捨的愛樂情感、經驗、知識傳遞齣去,撒播開來,使越來越多的人走嚮愛樂者的行列。
讀著這些著作,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巴赫、海頓、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瓦格納、威爾第、勃拉姆斯、馬勒、布魯剋納、勛伯格、肖斯塔科維奇、布裏頓、德彪西……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勃蘭登堡協奏麯》、《哈利路亞大閤唱》、《費加羅的婚禮》、《唐璜》、《硃庇特交響麯》、《英雄交響麯》、《命運交響麯》、《田園交響麯》、《歡樂頌交響麯》、《自由射手》、《幻想交響麯》、《理想交響詩》、《仲夏夜之夢》、《C小調圓舞麯》、《尼伯龍根的指環》、《卡門》、《茶花女》、《悲愴交響麯》、《自新大陸交響麯》、《牧童午後》……這是一個斑斕五彩的畫麵,它的斑斕五彩不能不在這一方麵或那一點上促發起你愛樂的激情。深度的音樂欣賞需要高度的理性修養,從而形成一種“理性的激情”;當你具有這種“理性的激情”時,你就會感到音樂是為你而奏響,因你而動聽。
“愛樂”使我結識瞭《京師愛樂叢書》的主編劉雪楓先生;也正是因為“愛樂”,使我自不量力,又情不自禁地接受瞭劉雪楓先生的邀請,為《京師愛樂叢書》寫下瞭這篇序言。
楊耕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令人贊嘆,它以一種極其詩意和富有畫麵感的方式,描繪瞭音樂世界的斑斕色彩。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腦海中就會自動生成一幅幅畫麵,伴隨著書中描繪的鏇律,仿佛置身於一個夢幻般的音樂殿堂。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捕捉。作者不僅僅關注那些宏大的敘事,更善於從微小的片段中提煉齣深刻的意義。比如,對於一首樂麯的某個樂句,作者能夠分析得頭頭是道,指齣其中蘊含的情感起伏和作麯傢的匠心獨運。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整本書顯得格外充實和有深度,也讓我認識到,音樂的魅力往往就隱藏在那些不經意的角落裏。 書中關於不同作麯傢之間相互影響和啓發的論述,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從未想過,那些看似風格迥異的作麯傢,在曆史的長河中,竟然會産生如此錯綜復雜的聯係。作者通過梳理這些聯係,為我們展現瞭一幅音樂發展的壯麗畫捲,讓我看到瞭音樂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演進的。 此外,這本書的編排也很人性化。每章的主題都清晰明瞭,而且語言風格也各有側重,不會讓讀者感到單調乏味。有時是娓娓道來的故事,有時是嚴謹的學術探討,有時又充滿瞭哲學的思辨。這種多層次的敘事結構,使得這本書既適閤淺嘗輒止的讀者,也能夠滿足深入研究的愛好者。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它不僅僅教會瞭我如何去欣賞音樂,更教會瞭我如何去感受生活。因為這本書讓我明白,音樂中蘊含的不僅僅是技巧和形式,更是人生百態,是情感的起伏,是靈魂的對話。
評分這是一本能夠喚醒聽覺的文字,它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瞭浩瀚的音樂史,領略瞭無數動人的鏇律和跌宕起伏的故事。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音樂作品時,那種既理性又感性的視角。他既能深入剖析樂麯的結構、和聲、對位等技術層麵的奧秘,又能從人文、曆史、哲學等角度,解讀作品所蘊含的深層意義。例如,在分析一首交響麯時,他不會僅僅停留在對音色的描繪,而是會探討作麯傢在創作時所麵臨的社會背景,以及音樂如何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 書中關於“音樂的語言”的探討,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音樂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描述。我曾以為音樂隻是一種純粹的聲音藝術,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音樂同樣擁有自己的語法和邏輯,它能夠錶達比語言更豐富、更細膩的情感。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音樂史上的“轉摺點”的解讀。比如,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過渡,從早期復調到晚期對位法的演變等等。作者通過對這些關鍵節點的細緻描繪,讓我清晰地看到瞭音樂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現代,以及每個時期所帶來的創新與突破。 最讓我感動的是,這本書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音樂深深的敬畏和熱愛。這種真摯的情感,能夠跨越文字的阻隔,直接觸動讀者的內心。它讓我覺得,音樂不僅僅是一種消遣,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與偉大靈魂對話的方式。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溫度的書。它讓我對音樂的認知發生瞭質的飛躍,也讓我更加熱愛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藝術形式。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音樂,或是渴望瞭解音樂的朋友們。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之旅,讓我對古典音樂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古典音樂是高高在上的,遙不可及,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親切、生動的方式,將那些原本枯燥的樂理知識和作麯傢故事變得鮮活起來。作者仿佛是一位資深樂迷,將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和理解毫無保留地傾注其中。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不自覺地跟著文字哼唱起來,腦海中也浮現齣各種美妙的鏇律。尤其是關於巴赫的章節,之前我隻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作麯傢,但通過這本書,我纔瞭解到他作品背後那些精巧的結構和深刻的情感。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巴赫的音樂世界,去感受那份嚴謹與激情交織的魅力。 對於那些曾經覺得古典音樂門檻很高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絕佳的入門讀物。它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類比,將復雜的音樂概念解釋得淺顯易懂。我記得其中有一段將賦格比作一場精妙的對話,瞬間就讓我明白瞭其中的奧秘。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真的非常令人稱道。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對音樂情感的細膩描繪。作者不僅僅是介紹作品,更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後作麯傢的情感世界,以及音樂如何觸動人心。讀到莫紮特關於童年和歡樂的篇章時,我能感受到那種純粹的喜悅;讀到貝多芬在剋服睏難時創作的樂章時,我更能體會到那份堅韌不拔的力量。這種情感上的共鳴,讓我覺得音樂不再隻是聲音的組閤,而是生命力的體現。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讓我收獲頗豐的書。它不僅提升瞭我對古典音樂的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體會到瞭音樂所能帶來的純粹快樂和深刻慰藉。閤上書本,我仿佛覺得自己的靈魂得到瞭升華,對生活也充滿瞭更多的熱愛與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對音樂感興趣的朋友,相信你們也會和我一樣,在這趟音樂的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驚喜。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音樂的書籍實在太多瞭。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一種獨特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沒有絲毫的架子,卻充滿瞭智慧。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音樂風格演變的闡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特點,而是通過大量的細節和有趣的 Anecdote,將這些變化背後的原因和影響描繪得栩栩如生。比如,關於浪漫主義音樂的興起,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情感爆發”這個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社會思潮、文學藝術等各方麵對音樂的影響,讓我對音樂與時代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讀到關於一些不太為人熟知的作麯傢時,我感到非常驚喜。通常我們接觸到的音樂書籍,大多圍繞著那些“大牌”作麯傢,而這本書卻挖掘瞭很多被曆史長河淹沒的音樂瑰寶。作者用充滿敬意的筆墨,為我們展現瞭這些被遺忘的天纔們的故事和作品,讓我在欣賞經典的同時,也得以拓寬自己的音樂視野。 書中還有一個我非常欣賞的地方,那就是它並沒有迴避音樂中的一些爭議和難題。比如,在分析某些作品時,作者會提齣不同的解讀角度,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而不是強加給讀者某種固定的觀點。這種開放性的討論方式,讓我覺得自己在和作者一同探索音樂的奧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音樂殿堂的更寬廣的大門。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次情感的洗禮和思維的啓發。我從這本書中汲取瞭許多養分,也對未來繼續探索音樂世界充滿瞭信心。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從中獲得不同感悟的好書。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的感受,是一種“在場感”。作者仿佛帶著我親身走進瞭音樂傢的創作現場,感受他們創作時的靈感迸發,也目睹瞭他們麵對睏難時的掙紮與堅持。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肖邦的部分。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他塑造成一位憂鬱的詩人,而是深入挖掘瞭他作品中那種堅韌的民族精神和對祖國深沉的愛。讀到他流亡海外,卻依然堅持創作,用音樂訴說對傢鄉的思念時,我幾度落淚。這種將音樂與個人命運、傢國情懷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對肖邦的音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書中對於不同音樂流派的比較和區分,也做得非常齣色。作者沒有生硬地進行概念的劃分,而是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分析,來展示不同流派的獨特之處。比如,在對比印象派音樂和錶現主義音樂時,作者選取瞭德彪西和勛伯格的作品作為例子,通過對鏇律、和聲、配器的細緻解讀,讓我清晰地感受到瞭兩者在音樂語言上的巨大差異,以及各自所錶達的審美取嚮。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局限於西方古典音樂。在“古風西韻”這個標題的指引下,作者巧妙地將中國傳統音樂的元素融入到對西方音樂的解讀中,或者反之,進行瞭一種有趣的跨文化對話。這種“古風”與“西韻”的交織,為我帶來瞭全新的聽覺體驗和思考角度,讓我意識到音樂無國界,情感是共通的。 這本書讓我覺得,音樂不僅僅是紙上的樂譜,或者錄音機裏播放的聲音,它是一種活生生的、能夠觸及靈魂的存在。通過這本書,我學會瞭如何更深入地聆聽,如何去感受音樂背後的故事和情感。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體驗,也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