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乐评人整体亮相
在经典与旅行中感受音乐之美
旧乡愁和流亡者的殇歌
书写中国当代音乐大师跌宕起伏的命运
收录8位当代中国音乐评论家近年来发表于三联《爱乐》杂志、《看电影》和诸多文学杂志网站等的爱乐聆听文字和古典音乐随笔,交织着经典细读与欧洲音乐之都的旅行,更有着对于83年代音乐狂热的深情回眸,拉近了我们和西方音乐历史的联系,呈献给读者以心灵史的阅读体验,感情奔放,生机盎然。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影视策划人,三联《爱乐》主编,《人民音乐》主编、《交响世界》主编,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文化顾问。
曹利群,1953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古典音乐评论家。2000年9月师从于南开大学周立群教授,于2003年7月获博士学位。从事古典音乐评论多年。在中国交响乐团做过艺术策划,曾任古典音乐评论杂导《爱乐》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发表过多篇与古典音乐有关的文章,已出版著作有:《缪斯的琴弦——西方音乐史话》、《永远的珍藏——唱片评价》、音乐论文《历史旁的花园》、音乐散文杂文《五音不全》,以及译著《梅纽因访谈录》、、在出版业从事近二十年的编辑工作,也参与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策划。目前供职于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贺秋帆,著名乐评人、影评人,自1997年起给北京三联《爱乐》丛刊撰稿,至今累计发表西方古典音乐评论40万字;2009年起给《看电影》、《午夜场》撰稿,累计发表影评60余万字,并独立承担“历史的人质———《教父》40周年”、“陈凯歌,不合时宜的歌唱”、“海派的腔调———上译厂回顾系列”等大型专题,参与撰述“派拉蒙100周年”和“环球100周年”等深度纪念专题。
总序音乐因你而动听
以音乐为职业的是少数音乐家,而与音乐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清晨去广场观看升旗仪式,还是傍晚在家中聆听新闻联播;无论是出席国家的盛大庆典,还是参加个人的生日派对;无论是出席生者的婚礼,还是参加死者的葬礼……音乐总是环绕在我们耳边,激荡在我们胸中。《婚礼进行曲》让我们热爱生活,《葬礼进行曲》使我们珍惜生命;斯美塔那的交响曲《我的祖国》让我们感动,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使我们震撼;一首《马赛曲》让我们想起了法兰西民族的历史,透视出“自由引导人民”的壮阔历史画卷,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使我们想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透视出中国人民从东南西北悲壮奋起的宏大历史场面……“没有音乐,国家无法生存”(莫里哀语);“没有音乐,人生是一个错误”(尼采语)。音乐使最深刻的情感和最严谨的思想这两个极端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情感的鼓舞和思想的力量,从而“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语)。
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一部音乐史,实际上就是声乐和器乐此起彼伏、相互影响以至相互交融的历史。从亨德尔的清唱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到莫扎特、威尔第、瓦格纳的歌剧;从巴赫的协奏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到德彪西的前奏曲、勋伯格的变奏曲;从帕勒斯特里那创造复调合唱、蒙特威尔创造管弦乐队,到贝多芬创造声乐与器乐高度融合的《第九交响曲》;从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音乐、伯恩斯坦的电影配乐,到施特劳斯根据尼采的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造的交响诗,再到戴留斯同样根据尼采的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造的歌剧……音乐的不断发展体现着音乐家对人的声音与物的器乐如何在空气中振动的不断理解和创造,体现着音乐家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不断发现和建树。“每个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建树,却又人人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星座,又各有自己的天地。在音乐中,巴赫发现了永恒,亨德尔发现了光辉,海顿发现了自然,格鲁克发现了英雄,莫扎特发现了天堂,贝多芬发现了悲痛和胜利”(海涅语)。
哲学家黑格尔断定:“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并认为“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音乐是“心情的艺术”,与音乐家个人的“内心生活”密切相关,但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家个人的“心情”,不仅仅是音乐家个人“内心生活”的体现,更不是仅仅出自音乐家个人内心的“纯粹声响”。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主观创造性和客观描摹性的统一。音乐家个人“心情”的背后是社会“表情”,音乐家个人“内心生活”的背后是社会生活。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无论是尼德兰音乐,还是巴洛克音乐;无论是印象派音乐,还是第二维也纳派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新古典音乐;无论是浪漫主义音乐,还是后浪漫主义音乐……都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和升华,体现的是人类的发展、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风云变幻。
透过“格里高利圣咏”、帕勒斯特里那的《教皇玛切尔弥撒曲》、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我们可以体会到宗教的威严及其强大的渗透力,可以看到中世纪演变的脉络;透过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们可以听到法兰西民族急促的呼吸,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枯拉朽、无所畏惧;透过吕其明的《红旗颂》,我们可以听到中华民族粗犷的呼吸,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仆后继、赴汤蹈火;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出他个人的痛苦的心情,而且能领悟出那个时代的痛苦的呻吟,领悟出俄罗斯最黑暗年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和内心挣扎;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中,我们可以透视出苏联卫国战争的惨烈、悲壮、崇高,不仅能看到肖斯塔科维奇个人的“孤魂”,而且能看到战争中的“所有亡魂”,不仅能体会出肖斯塔科维奇个人的悲伤之情,而且能体会出整个苏联人民的燃烧的激情……“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罗曼?罗兰语)如果说哲学是为历史留下的理论的反思,那么,音乐就是为历史留下的声音的注解。在我看来,音乐是人类的“心情”,是社会的“表情”和历史的回声。
从表面上看,哲学与音乐互不相干,实际上,二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冯友兰语),而“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歌德语);哲学的目标是使人追求并“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语),而音乐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亨德尔语)。“德国人是一个哲学民族”(马克思语),如果说社会变革在英国首先表现为经济运动,在法国首先表现为政治活动,那么,在德国则首先表现为哲学运动,而“音乐是德国的语言”,“德国的最高表现,也许只有通过音乐才能鲜明地表达出来”(雨果语)。
历史上,黑格尔用哲学为法国大革命摇旗呐喊,贝多芬用音乐为法国大革命热情讴歌。黑格尔专门研究过音乐的性质和“特殊定性”,其哲学思想不仅具有“巨大的历史感”,而且具有“最深刻的亲切情感”,贝多芬专门到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其交响乐不仅具有“最深刻的亲切情感”,而且具有抽象的哲学意义;不仅体现着贝多芬的“乐思”,而且体现着他的“反思”。如果说舒伯特是“音乐的诗人”,那么,贝多芬则是“音乐的哲人”。
在现代,施特劳斯根据尼采深奥的“超人”哲学创造出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力图运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去演绎抽象的哲学形式;克尔凯郭尔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发现了“本真的自我”,所以,克尔凯郭尔关心莫扎特的“荣耀”甚于他自己的“幸福”,关心莫扎特的“不朽”甚于他自己的“存在”;布洛赫根据对音乐的研究写出了《音乐哲学》,力图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中发现超时空的精神;阿多诺则根据对勋伯格音乐的研究写下了《新音乐哲学》,从音乐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倾向中发现了音乐的社会责任和政治功能,如此等等。
我的职业、专业和事业都是哲学。哲学的本义就是“爱智慧”,我当然“爱智慧”,但我也“爱乐”。我没有实现母亲的愿景——成为一个音乐家,但我也成为一名爱乐者。一首手风琴独奏曲《马刀舞》,不仅使我感受到手风琴的“风采”,而且体会出哈萨克民族的奔放;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不仅使我感受到小提琴的“华丽”,而且领略到天山景色的美丽;一首大提琴协奏曲《走西口》,不仅使我感受到大提琴的“深沉”,而且领略到陕北风光的苍凉;莫扎特的奏鸣曲使我享受安宁,贝多芬的交响乐使我感受激情;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苦难已经被揉碎,融化为一种“天使般的抚慰”(傅雷语),升华为美丽的“天堂”,在贝多芬的音乐中,苦难已经被碾碎,转化为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升华为崇高的境界。“谁能理解我的音乐的意义,谁就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根拔的苦难”(贝多芬语)……如果说哲学给了我智慧和信念,那么,音乐则给了我意志和信心。
在生活中,“爱智慧”,使我“看破”人的感性世界,“爱乐”,使我“看透”人的感情世界。尽管在人的感性世界中存在着“天生”般的矛盾,在人的感情世界中充满着“天问”般的苦楚,但在我的生活世界中已无惊心动魄的震荡,我已是“波澜不惊”、“荣辱不惊”。我深知,在感性世界,人往往“身不由己”,在感情世界,人常常“心不由己”。哲学和音乐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渗透我的血液之中。离开哲学和音乐,我既不知如何生存,也不知如何生活。如果说哲学是我“安身立命”之根,那么,音乐就是我的“安心立命”之本。
无论是“爱”智慧,还是“爱”乐,“爱”都需要培养。“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语)。因此,我们向读者献上这套《京师爱乐丛书》。
从这些著作的作者看,他们都是历经数十年“爱乐”岁月积淀的“行家里手”,都是至今仍活跃于音乐界、媒体界和出版界的“赏乐高手”。这里,既有西方主流乐评界的资深主笔,也有见证香港古典音乐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活化石”;既有资深的音乐媒体人、卓有成就的海外艺术大师,也有“爱乐”爱到深处的经济学者、企业经理人、剧院管理者、国家公务员。这是一个具有深厚的音乐造诣、值得信任的作者群。
从这些著作的内容看,这是中国的音乐学者、爱乐者对西方音乐的深度思考,或侧重于乐史钩沉,解读经典;或沿着音乐发展的轨迹周游列国,寄情音乐的山水故园;或驻足沉思,书斋神游,与大师对话,寄语音乐的精神家园……从而以不同的行文风格、迥异的音乐趣味、独一无二的赏乐感受,为我们全方位并立体化地呈现音乐的宽幅画卷及其无穷魅力。其意义不仅在于梳理和解读音乐经典,更在于能够将作者的情真意切、锲而不舍的爱乐情感、经验、知识传递出去,撒播开来,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爱乐者的行列。
读着这些著作,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瓦格纳、威尔第、勃拉姆斯、马勒、布鲁克纳、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德彪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勃兰登堡协奏曲》、《哈利路亚大合唱》、《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朱庇特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交响曲》、《自由射手》、《幻想交响曲》、《理想交响诗》、《仲夏夜之梦》、《C小调圆舞曲》、《尼伯龙根的指环》、《卡门》、《茶花女》、《悲怆交响曲》、《自新大陆交响曲》、《牧童午后》……这是一个斑斓五彩的画面,它的斑斓五彩不能不在这一方面或那一点上促发起你爱乐的激情。深度的音乐欣赏需要高度的理性修养,从而形成一种“理性的激情”;当你具有这种“理性的激情”时,你就会感到音乐是为你而奏响,因你而动听。
“爱乐”使我结识了《京师爱乐丛书》的主编刘雪枫先生;也正是因为“爱乐”,使我自不量力,又情不自禁地接受了刘雪枫先生的邀请,为《京师爱乐丛书》写下了这篇序言。
杨耕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让我对古典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古典音乐是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生动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和作曲家故事变得鲜活起来。作者仿佛是一位资深乐迷,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跟着文字哼唱起来,脑海中也浮现出各种美妙的旋律。尤其是关于巴赫的章节,之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他作品背后那些精巧的结构和深刻的情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巴赫的音乐世界,去感受那份严谨与激情交织的魅力。 对于那些曾经觉得古典音乐门槛很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入门读物。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音乐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将赋格比作一场精妙的对话,瞬间就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真的非常令人称道。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音乐情感的细腻描绘。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作品,更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作曲家的情感世界,以及音乐如何触动人心。读到莫扎特关于童年和欢乐的篇章时,我能感受到那种纯粹的喜悦;读到贝多芬在克服困难时创作的乐章时,我更能体会到那份坚韧不拔的力量。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觉得音乐不再只是声音的组合,而是生命力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我收获颇丰的书。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体会到了音乐所能带来的纯粹快乐和深刻慰藉。合上书本,我仿佛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对生活也充满了更多的热爱与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音乐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趟音乐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惊喜。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唤醒听觉的文字,它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浩瀚的音乐史,领略了无数动人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故事。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音乐作品时,那种既理性又感性的视角。他既能深入剖析乐曲的结构、和声、对位等技术层面的奥秘,又能从人文、历史、哲学等角度,解读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例如,在分析一首交响曲时,他不会仅仅停留在对音色的描绘,而是会探讨作曲家在创作时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以及音乐如何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 书中关于“音乐的语言”的探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描述。我曾以为音乐只是一种纯粹的声音艺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音乐同样拥有自己的语法和逻辑,它能够表达比语言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音乐史上的“转折点”的解读。比如,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从早期复调到晚期对位法的演变等等。作者通过对这些关键节点的细致描绘,让我清晰地看到了音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以及每个时期所带来的创新与突破。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音乐深深的敬畏和热爱。这种真挚的情感,能够跨越文字的阻隔,直接触动读者的内心。它让我觉得,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与伟大灵魂对话的方式。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度的书。它让我对音乐的认知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形式。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音乐,或是渴望了解音乐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它以一种极其诗意和富有画面感的方式,描绘了音乐世界的斑斓色彩。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脑海中就会自动生成一幅幅画面,伴随着书中描绘的旋律,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音乐殿堂。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捕捉。作者不仅仅关注那些宏大的叙事,更善于从微小的片段中提炼出深刻的意义。比如,对于一首乐曲的某个乐句,作者能够分析得头头是道,指出其中蕴含的情感起伏和作曲家的匠心独运。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本书显得格外充实和有深度,也让我认识到,音乐的魅力往往就隐藏在那些不经意的角落里。 书中关于不同作曲家之间相互影响和启发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从未想过,那些看似风格迥异的作曲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竟然会产生如此错综复杂的联系。作者通过梳理这些联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音乐发展的壮丽画卷,让我看到了音乐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演进的。 此外,这本书的编排也很人性化。每章的主题都清晰明了,而且语言风格也各有侧重,不会让读者感到单调乏味。有时是娓娓道来的故事,有时是严谨的学术探讨,有时又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结构,使得这本书既适合浅尝辄止的读者,也能够满足深入研究的爱好者。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它不仅仅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音乐,更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生活。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音乐中蕴含的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更是人生百态,是情感的起伏,是灵魂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在场感”。作者仿佛带着我亲身走进了音乐家的创作现场,感受他们创作时的灵感迸发,也目睹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挣扎与坚持。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肖邦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位忧郁的诗人,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品中那种坚韧的民族精神和对祖国深沉的爱。读到他流亡海外,却依然坚持创作,用音乐诉说对家乡的思念时,我几度落泪。这种将音乐与个人命运、家国情怀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肖邦的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书中对于不同音乐流派的比较和区分,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没有生硬地进行概念的划分,而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来展示不同流派的独特之处。比如,在对比印象派音乐和表现主义音乐时,作者选取了德彪西和勋伯格的作品作为例子,通过对旋律、和声、配器的细致解读,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两者在音乐语言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各自所表达的审美取向。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西方古典音乐。在“古风西韵”这个标题的指引下,作者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融入到对西方音乐的解读中,或者反之,进行了一种有趣的跨文化对话。这种“古风”与“西韵”的交织,为我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和思考角度,让我意识到音乐无国界,情感是共通的。 这本书让我觉得,音乐不仅仅是纸上的乐谱,或者录音机里播放的声音,它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够触及灵魂的存在。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深入地聆听,如何去感受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也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音乐的书籍实在太多了。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架子,却充满了智慧。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音乐风格演变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点,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和有趣的 Anecdote,将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关于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情感爆发”这个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思潮、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对音乐的影响,让我对音乐与时代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到关于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作曲家时,我感到非常惊喜。通常我们接触到的音乐书籍,大多围绕着那些“大牌”作曲家,而这本书却挖掘了很多被历史长河淹没的音乐瑰宝。作者用充满敬意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这些被遗忘的天才们的故事和作品,让我在欣赏经典的同时,也得以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 书中还有一个我非常欣赏的地方,那就是它并没有回避音乐中的一些争议和难题。比如,在分析某些作品时,作者会提出不同的解读角度,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强加给读者某种固定的观点。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方式,让我觉得自己在和作者一同探索音乐的奥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更宽广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次情感的洗礼和思维的启发。我从这本书中汲取了许多养分,也对未来继续探索音乐世界充满了信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获得不同感悟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