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理学核心课程教材系列丛书:异常心理学(第13版)》是变态心理学课程的基础教材,介绍了变态心理学有关方面的知识。
作者简介
耿文秀,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法律心理学,性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心理健康。为上海市第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第一届应急管理咨询专家组成员。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杰出女教师之一;是受上海市委组织部表彰首批“上海市干部选学培训荣誉教师”中唯一一名女教师。
内页插图
目录
丛书总序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绪论
所谓异常行为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
DSM—IV对精神障碍的定义
异常行为的文化思考
心理健康“团队”
精神障碍的流行率
流行率和发生率
精神障碍的流行率估计
治疗
异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信息来源
形成关于行为的假设
抽样和普遍化
标准组和比较组
研究世界的本来面目:观察研究的设计
回溯与前瞻的策略
操控变量:异常心理学里的实验策略
治疗效果的研究
单个案实验设计
动物研究
本书的定位
讨论:我们都会患精神疾病吗?精神障碍的扩展范围
第二章 异常行为的历史与现代观念
异常行为观点的历史发展
妖魔论、神论和魔法论
希波克拉底早期的医学观点
探索意识和心灵的早期哲学观念
后期的希腊、罗马思想
中世纪时期的异常行为
走向人道主义
科学质疑在欧洲的复兴
早期收容院及避难所的建立
人道主义改革
19世纪关于精神疾病病因和治疗的观点
20世纪初期精神健康观点的转变
20世纪精神病院的护理
看待异常行为的当代观点
生物学发现:确立精神疾病和大脑之间的关联
分类体系的创立
心理因素起源观:确立精神疾病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传统的发展
讨论:解释历史事件
第三章 致病因素的理论观点
异常行为的成因与风险因素
必要因素、充分因素和促成因素
异常行为的反馈和循环作用
素质一压力模型
理解异常行为的模型和观点
生物学观点及生物学致病因素
神经递质和激素失调
遗传易感性
气质
脑功能障碍和神经可塑性
生理剥夺或损伤
生物学观点的影响
心理社会学观点
心理动力学观点
行为主义观点
认知行为观点
如何看待不同观点
心理社会方面的致病因素
早期剥夺或创伤
……
第四章 临床评估
第五章 应激与适应障碍
第六章 惊恐、焦虑及障碍
第七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第八章 躯体形式障碍及解离性障碍
第九章 进食障碍和肥胖症
第十章 健康问题和行为
第十一章 人格障碍
第十二章 成瘾障碍
第十三章 性变态、性虐待与性功能障碍
第十四章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十五章 认知障碍
第十六章 儿章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
第十八章 异常心理学的当前议题及法律思考
精彩书摘
一个心理学个案研究:埃斯特班
本节中,我们将通过一个诊断案例研究来说明什么是心理评估。患者是一名年轻男性,他在临床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将通过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评估得到充分的阐明。这个案例在几个方面比较特殊:这个年轻人的问题相当严重,他不仅有心理上的问题,也有器质性的问题;这个案例涉及跨文化的问题——该患者来自南美地区,评估同时使用了英语和西班牙语(后者只是在需要的情况下才使用);另外,有多名心理学家参与评估,其中包括一名神经心理学家、一名行为主义取向的临床心理学家、一名说西班牙语的临床心理学家和一名精神科医生。
基本情况埃斯特班,21岁,学生,来自哥伦比亚,在美国一个规模不大的大学学习英语。他在学校里面捣乱、吵闹,在课堂上的行为令人生厌,并且和室友争吵(他指责室友偷了他的钱包)。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其行为没有改善,被所在学院开除。学院负责人认为埃斯特班的问题需要心理干预,其问题不仅表现在行为上,也包括他自我报告的严重头痛及思维混乱等问题。该负责人还指出,只有当埃斯特班经过治疗显著改善之后,才会考虑让他复学。
埃斯特班的父母很富有,经营着跨国银行。他们在得知埃斯特班被开除学籍之后就从哥伦比亚飞到美国,并在纽约一家著名的医疗中心给儿子安排了一次完整的身体检查。为了确诊他头痛和思维混乱的根源,埃斯特班接受了各种医学和神经学检查,结果被诊断为患有某种程度的“弥散性’’脑缺陷,但总体来说其健康状况良好。于是,其父母寻求更加深入和精确的神经学检查。第二家医院的神经生理学家推荐他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检查,因为他认为埃斯特班在神经上的问题比较轻,不至于会导致他所表现出的极端心理和行为症状。于是,他把这个家庭转介到一名心理学家那里接受评估和治疗。埃斯特班当时正面临着一系列迫切的情境性问题,比如,他的行为问题持续存在,但他很渴望继续就读英语专业。而且,在后面还可以看到,他很渴望成为一名医生,但他需要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因此,心理学家决定立即开始对他的治疗,同时继续对其情况进行评估。
访谈和行为观察初次访谈中,埃斯特班由父母陪同。访谈用英语进行,有时候需要翻译成西班牙语(主要由埃斯特班翻译),因为其父母不会说英语。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埃斯特班表现紊乱,无法集中精力,对于专注于要讨论的话题有一定的困难,会时不时地停止谈话,看似随意地从背包里拿出论文、书、小册子之类的东西给治疗师看。谈话进行中,他常常会非常大声说话而且停不下来。对于自己的问题他一点也不隐瞒,畅所欲言地谈论自己的症状和想法。其行为表现就像一个多动的孩子,非常兴奋,容易冲动,而且不成熟。他看起来不像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没有幻觉和妄想,也能很好地认识现实。他与治疗师建立的关系也不错,看起来很享受这次访谈,并且有兴趣接受更多的访谈。
在随后的几次访谈中,埃斯特班在生理上的主诉较多,比如头痛、紧张以及睡眠问题等。他也说到自己在学习上非常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之所以无法学习是因为他总是被其他有趣的事情所吸引,尤其是宗教。他看起来似乎非常外向,善于与人交往,与他人进行谈话没有任何问题。然而,他总会说一些在社交场合中不合时宜的话,而且会变得很受挫,容易发脾气。例如,在一次家庭访谈中,他表现得非常愤怒,甚至踢自己的母亲。
家庭背景埃斯特班的父亲60多岁,是西班牙裔的哥伦比亚人,银行家。他穿着得体,有些被动,但看起来对儿子相当关心。
……
前言/序言
第一章:精神疾病的概述 本章将深入探讨精神疾病的定义、历史发展以及当前的分类系统。我们将追溯精神疾病概念的演变,从古代的神秘主义解释到现代科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重点将放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等权威分类系统的最新版本,解释其构建原则、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将讨论精神疾病的普遍性、病因学研究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疾病污名化和求助行为的影响。我们将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异常”行为的理解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诊断和治疗。 第二章:评估与诊断 有效的评估是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的基础。本章将详细介绍精神疾病评估的各个方面,包括访谈(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心理测量(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观察等方法。我们将讨论如何收集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社会史和精神状态检查,并强调在评估过程中保护患者隐私和尊严的重要性。同时,还将探讨一些常用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分析它们的信效度以及在不同临床场景中的应用。此外,本章还会涉及诊断过程中的挑战,例如鉴别诊断、共病问题以及诊断的动态性。 第三章:研究方法 精神疾病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本章将为读者提供理解和评估精神疾病研究的必备知识。我们将介绍各种研究设计,包括描述性研究(案例报告、病例系列、流行病学调查)、相关研究、准实验研究和真正的实验研究。重点将放在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局限性以及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适用性。我们将探讨因果关系推断的挑战,以及随机对照试验(RCT)在确定治疗有效性方面的黄金标准地位。此外,还将讨论研究伦理,例如知情同意、安慰剂效应以及数据分析中的偏倚问题。 第四章:遗传学与生物学基础 精神疾病的病因复杂,遗传和生物学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章将深入探讨精神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包括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我们将介绍主要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如孪生研究、领养研究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以及它们在揭示遗传风险方面的贡献。同时,还将关注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例如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失调,以及神经回路的改变。我们将探讨神经影像学技术(如MRI、PET)在识别生物标志物方面的应用。此外,还将讨论环境因素(如产前暴露、早期创伤、生活压力)如何与遗传易感性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精神疾病的发生。 第五章:心理与社会因素 除了生物学因素,心理和社会的视角对于理解精神疾病同样至关重要。本章将探讨各种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以及它们如何解释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将关注早期生活经历、依恋关系、应对机制、自我概念和人格特质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在社会层面,我们将探讨家庭动力、社会支持系统、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污名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将讨论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病因模型。 第六章:应激与应对 应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过度的或长期的应激会增加精神疾病的风险。本章将详细阐述应激的定义、生理和心理反应。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应激源,包括生活事件、日常琐事、创伤性事件以及慢性压力。我们将深入探讨应激应对的各种策略,包括积极应对(如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和消极应对(如回避、否认)。此外,还将分析个体差异在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上的表现,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心理健康。我们将讨论应激和特定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联系。 第七章:治疗的原则 精神疾病的治疗旨在减轻症状、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本章将概述精神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循证实践以及促进康复。我们将强调治疗计划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个人偏好来制定。我们将区分生物治疗(如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动力学疗法)以及社会心理干预(如家庭治疗、支持小组)等不同治疗模式。此外,还将讨论治疗目标、疗程、复发预防以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第八章: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章将详细介绍几种主要的心理治疗流派,包括: 认知行为疗法(CBT): 强调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以及学习更有效的应对技巧。 辩证行为疗法(DBT): 尤其适用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复杂情况,强调情绪调节、人际效能、正念和痛苦耐受。 动力学心理治疗: 探索无意识的冲突和早期经历对当前症状的影响,如精神分析和精神动力学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如罗杰斯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强调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家庭治疗: 将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来治疗,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和沟通方式。 群体治疗: 通过群体环境,让患者分享经验、获得支持和学习新的应对方式。 我们将分析每种疗法的理论基础、技术应用、适应症以及研究证据。 第九章: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许多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章将介绍主要的精神科药物类别,包括: 抗抑郁药: 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等,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 抗精神病药: 包括第一代(典型)和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发作等。 抗焦虑药: 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用于缓解焦虑和恐慌发作。 情绪稳定剂: 如锂盐、抗惊厥药等,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兴奋剂和非兴奋剂: 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选择的注意事项。同时,还将强调药物治疗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疗效。 第十章: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但可能导致严重功能损害的精神疾病。本章将深入探讨抑郁症的定义、诊断标准、病因学(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临床表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睡眠和食欲改变、负罪感、自杀意念等)以及不同亚型(如重度抑郁症、持续性抑郁症)。我们将重点介绍抑郁症的评估方法和诊断过程,以及治疗方案,包括心理治疗(如CBT、人际关系疗法)和药物治疗(如SSRIs)。还将讨论复发预防、预防自杀的策略以及特殊人群(如青少年、老年人)的抑郁症管理。 第十一章: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组以过度恐惧和担忧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本章将详细介绍几种主要的焦虑症,包括: 广泛性焦虑症(GAD): 持续的、过度的担忧,伴随易激惹、肌肉紧张、睡眠障碍等。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反复出现的、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伴有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生理症状。 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 对导致无法逃脱或得不到帮助的情境感到恐惧,如乘坐公共交通、处于开阔或封闭的空间。 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在社交场合感到强烈的恐惧和羞耻,担心被他人评价。 特定恐惧症(Specific Phobias): 对特定物体或情境(如蜘蛛、飞行、高处)的强烈、非理性的恐惧。 分离焦虑症: 主要发生在儿童,对与依恋对象分离感到过度的焦虑。 我们将探讨焦虑症的病因、诊断标准、症状表现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 第十二章:强迫症与创伤相关障碍 本章将探讨两类与特定心理压力和思维模式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 强迫症(OCD): 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侵入性的、不受欢迎的想法)和强迫行为(重复性的、仪式化的动作)为特征,患者通常感到这些思维和行为是不合理的,但无法控制。我们将讨论其诊断标准、病因学以及主要的治疗方法,如暴露与反应阻止(ERP)和药物治疗。 创伤相关障碍: 主要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急性应激障碍(ASD)和适应障碍。我们将详细介绍创伤性事件的定义、PTSD的诊断标准(如创伤记忆的闪回、回避、负面情绪和认知改变、过度警觉等),以及其他创伤相关障碍的特点。本章还将重点关注创伤的心理影响,以及治疗创伤相关障碍的心理疗法(如创伤聚焦CBT、EMDR)和药物治疗。 第十三章: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的精神疾病,影响个体的思维、感知、情绪和行为。本章将深入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定义、诊断标准(包括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意志减退;认知功能损害),以及其病因学(遗传、神经生物学、社会心理因素)。我们将分析精神分裂症的发展轨迹、不同亚型以及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如分裂情感性障碍、持久的妄想性障碍)的鉴别。治疗方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联合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要性,包括家庭治疗、技能训练和康复服务。 第十四章: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在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之间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本章将详细介绍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不同类型(如双相I型、双相II型)、病因学以及临床表现。我们将重点分析躁狂发作(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思维奔逸、易激惹)和抑郁发作(与重度抑郁症相似)的特征。治疗方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情绪稳定剂(如锂盐、抗惊厥药)在预防和治疗躁狂和抑郁发作中的作用,以及心理治疗(如CBT、家庭治疗)在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的价值。 第十五章: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持久的、普遍的、不适应的人格模式,导致显著的痛苦或功能损害。本章将介绍人格障碍的定义、分类(如DSM-5中的三个群组:A群、B群、C群)以及诊断标准。我们将逐一探讨具有代表性的人格障碍,例如: A群: 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社交疏离、怪异的思想和行为。 B群: 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冲动、戏剧化和夸张。 C群: 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焦虑、恐惧、需要他人的认可。 我们将讨论人格障碍的病因学,包括遗传、早期经历和环境因素,以及治疗上的挑战,并重点介绍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辩证行为疗法(DBT)和图式疗法。 第十六章: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一类以对食物、体重和体形存在严重扭曲的认知和行为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本章将重点介绍最常见的进食障碍,包括: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限制食物摄入,体重显著低于正常水平,对体重和体形过度担忧。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反复出现暴食,之后进行补偿行为(如催吐、过度运动、滥用泻药)。 暴食症(Binge-Eating Disorder): 反复出现不受控制的暴食,但不进行补偿行为。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疾病的诊断标准、潜在的病因学(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其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严重影响。治疗方面,将详细介绍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营养咨询、心理治疗(如CBT、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 第十七章:物质使用障碍 物质使用障碍是指个体对酒精、非法药物或处方药产生过度依赖和强迫性使用的状态。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物质使用障碍,包括酒精使用障碍、阿片类使用障碍、兴奋剂使用障碍、大麻使用障碍等。我们将探讨物质使用的病因学(遗传、环境、心理因素)、诊断标准、戒断症状以及物质对身心健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治疗方面,将介绍戒毒脱毒、药物辅助治疗、心理治疗(如动机访谈、CBT)以及社区支持和康复计划。 第十八章:神经发育障碍 神经发育障碍是一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学习、社交沟通和行为的疾病。本章将重点介绍以下几种主要的神经发育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特征。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以社交沟通和互动方面的显著困难,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为特征。 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 在智力功能(如推理、解决问题、学习)和适应性功能(如概念、社会和实践技能)方面存在显著缺陷。 学习障碍: 在阅读、书写或数学方面存在特定困难,尽管个体智力正常。 我们将讨论这些障碍的病因学、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以及个体化的干预和治疗策略,包括行为疗法、教育支持和药物治疗。 第十九章:老年精神病学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本章将关注老年人群特有的精神健康挑战。我们将讨论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痴呆症(如阿尔茨海默病)、谵妄等,并探讨与衰老相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精神健康。我们将分析老年精神疾病的评估和诊断特点,以及治疗上的特殊考虑,包括药物治疗的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心理社会干预的适应性。本章还将强调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积极衰老的重要性。 第二十章: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早期识别和干预。本章将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我们将探讨影响这一年龄段的障碍,如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疾病的病因、诊断特点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治疗方面,将强调家庭参与、学校支持以及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专门心理治疗方法(如游戏疗法、CBT)和药物治疗。本章还将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健康问题对未来发展轨迹的长期影响。 第二十一章:精神疾病与社会 精神疾病不仅影响个体,也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社区和社会。本章将探讨精神疾病的社会维度。我们将讨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包括不同人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我们将深入分析社会污名化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隔离以及求助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消除污名,促进理解和接纳。本章还将关注精神疾病对家庭关系、教育、就业和社会公平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法律和社区服务来支持精神疾病患者,促进其融入社会,实现康复和充实的生活。 第二十二章:精神健康服务 本章将概述当前精神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成、发展和挑战。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精神健康服务机构,包括精神科医院、社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所、日间医院和康复机构。我们将分析各种服务模式,如急性期治疗、长期护理、社区支持、预防和健康促进。此外,还将讨论精神健康服务在可及性、质量、成本效益以及跨部门合作方面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精神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例如整合医疗、远程精神医疗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