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是怎样的?为什么“嘟嘟”对孩子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如何把攻击性转变为正面的力量?不真实感、无价值感从何而来?唐纳德·温尼科特的理论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提出了面对外部世界的特别态度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及实现一个成人的个体存在所需要的条件。
温尼科特的理论在发展心理学史中代表着一个转折。本书通过精彩的理论分析和生动的案例,准确介绍了温尼科特心理学思想的关键性内容,而其中大量的有关幼儿及青少年案例的剖析,也为相关年龄段孩子的照料和教育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方案。
1. 以20世纪不容忽视的心理学大师为专题,代表了相关心理学领域的高水准;
2. 作者为法国当代知名心理学研究者,精神分析学家;
3. 对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作出了精当的提炼和概括,配以丰富的心理学研究案例,可供快速理解和掌握,实用性极强;
4. 翻译准确流畅,篇幅适中,便于携带和短时间内阅读;
5. 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更适合心理学从业者如心理咨询师等,以及学生和相关研究者。
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1896—1971)是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他的客体关系理论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着20世纪下半叶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如果说温尼科特的理论在儿童心理学的历史中代表着一个转折,那么它同样澄清了实现一个成人的个体存在所需要的条件。
本书语言生动,案例丰富,将温尼科特的主要思想百分百地展现给读者,在他所强调的合适的照料、足够的环境支持和充满创造力的成长过程等重要问题上更是予以了深入的阐述。
安妮·拉弗尔(Anne Lefèvre),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巴黎精神分析协会(SPP)会员。她关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对儿童的成长、学习及其过程中伴随的心理历程颇有研究。
王剑,精神分析师,巴黎第十三大学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博士。
引言
第一章 如同温尼科特曾对我讲述的那样
一个快乐的男人
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他的存在哲学
第二章 “孤立的婴儿,这并不存在”
个体?就是“环境—个人”结构
婴儿?一个正在形成的存在
一个依赖的小人
第三章 足够好的母亲
温尼科特式的母亲是“平常的母亲”
足够好的母亲的功能
足够好的母亲的品质
不够好的母亲
第四章 他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过渡空间
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缓冲区
幻觉:转化的能力
创造并且走向自主
在每个人身上终其一生
第五章 过渡客体:嘟嘟
一个客体是什么?
客体、现象、活动:有何区别?
过渡客体的状态
过渡客体的功能
从与客体的关系到对客体的使用
过渡客体的命运
第六章 孩子,一个正在变化中的存在
整合,一个处在自我实现道路上之个体的关键
整合的不同方面
整合———存在感的前提条件
未整合、去整合
第七章 健康的关键就是冲动
冲动是什么?
孩子的困难从哪里来?
面对困难,有什么办法呢?
孩子的需要
从进攻性到关心的阶段
第八章 “危险的处境”
青少年的不成熟性
青少年的需要
并不存在一个不处在其环境中的青少年
性的成熟
青少年期,一个再现的时期
青少年期和反社会倾向
第九章 我曾是那个别人希望我是的人
自体
真自体和假自体
创造者、艺术家及其对自体的寻觅
第十章 心身事故:“喔呦! 它将停下来!”
早期经验
心身疾病
心身事故,一个想要治愈未整合的“过去”的尝试
治愈的关键
结论
父亲有什么?
进攻性的问题
第四空间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这本册子读下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定义了“真实性”的概念。我们常常以为真实就是坦诚无忌,但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保留多少“必要的虚构”来维持功能的运转。作者似乎对人类的局限性怀有一种深沉的同情,他没有批判那些我们为了生存而建立起来的心理屏障,而是试图理解它们存在的必然性。那种看待世界的温度和广度,让人感到非常安心。书中的语言充满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权威感,但这种权威感并非来自高高在上,而是源自对人类经验的彻底体察。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是“性格缺陷”的东西,在这本书的视角下,都被重新框定为一种应对早期环境压力而采取的独特策略。对于那些经常陷入“我不够好”的自我苛责中的朋友们,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宽厚、更具疗愈性的视角来重建自我叙事。
评分这是一部结构宏大、视野开阔的作品,它成功地将一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和深化。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思想的连贯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作者似乎对人类心智的运作有着近乎本能的洞察力,他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展示了各种复杂情境下心理动力学的运作。特别是关于“过渡性空间”的论述,简直是天才之笔,它完美地解释了艺术、创造力和信仰这些非功利性活动的深层心理意义。这种对“在两者之间”状态的肯定,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实边界的认知。我感觉自己不再局限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开始学着用一种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各种现象。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简短,却像精准的手术刀,直指问题的核心,让人拍案叫绝。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能够系统性提升你思维工具箱的深度非虚构作品,那么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的胃口。
评分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可以迅速拿来应用的“自我提升”手册,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慢热”。它的节奏更像是散步,而非冲刺。但正是这种慢,使得每一个章节的结论都像是在沙地上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我特别欣赏它对“游戏”和“工作”在心理发展中地位的比较分析,这让我对自己的时间分配和精力投入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它教导我们,如何在一个高度功利化的社会中,为自己的内心世界保留一片不受干扰的、纯粹的“玩耍”空间。这种对内在生命力的维护,被提升到了与外部成就同等重要的地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理解更加圆融了,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效率和成功,而是开始珍视那些看似无用、实则滋养心灵的时刻。这真是一次对心灵深处的温柔重塑之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精神分析领域的奇迹,我读完后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大扫除。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极其平实、却又直击人心的语言,把那些潜藏在我们心底最深处的矛盾和困惑一一剥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客体关系”的阐释,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定义,而像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被爱的、关于个体如何从依恋走向独立的故事。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让人不禁反思自己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模式,甚至是对待自己的方式。比如,书中对于“好妈妈”与“坏妈妈”的辩证讨论,让我对童年经历有了全新的理解,明白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成年后的自我价值感。我感觉,这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每次拿起,都能照见内心不同的侧面。那种阅读的沉浸感,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安全、充满理解的空间,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如果你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感到好奇,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向导。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不像那些提供速效安慰的心理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去感受,甚至去“忍受”那些不适的自我觉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其中关于“分裂”和“整合”的部分,因为那触及了我自我防御机制最脆弱的地方。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一种近乎诗意的冷峻,他不会主动去讨好读者,而是坚定地引导你走向真相,即便这个真相可能令人不安。我特别喜欢它对“环境的适应性”的强调,它提醒我们,心理的健康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属性,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与环境协商的过程。这种动态观让我从过去的僵硬自我认知中挣脱出来,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这本书不提供答案,它提供的是提问的艺术,以及面对这些问题时所需的勇气和智识。
评分代朋友购买的,应该都满意吧
评分。。。。。。。。。。。。。。
评分一本好书,值得认真阅读,值了
评分很棒啊很棒啊哈哈哈!
评分挺好的书,慢慢读吧。
评分好
评分老师推荐的,还没看,据说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很好谢谢看好书很好谢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