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的项目与体系
还有另一种事实导致了同一的观点,也就是把情境看作可能事件的全体。心理学面向着如下所述的一个主要的困难:假使我们研究愤怒的原因和结果,就可有许多不同的反应(20,pp.27—30)。尽管我们可以由一种实验的布置出发,保证其情境的心理结构大致不变。愤怒的后果也有不同的程度。同时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行为,如代替动作、走捷径、欲求水准变化、攻击行为等。对于这些历程,我们可加以分类和描述。甚至可从而编定行为类别的目录,去扩大它、深化它。其他如研究成败、自我界线和惩罚也莫不如此。
这种事实的搜集是不可缺乏的,有它的科学价值。但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却不得以此为足。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发生此一行为,而仅以此为限。上文所说的目录对这个原因是不能说明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概念的体系以便消除那个目录的随意性。这就是说,要建立一个演绎的体系。一个情境所引起的不同行为都得释为隶属于一个可能事件的合于逻辑的体系之内,而这些可能事件的全体则为这个情境的特殊属性的表示。
我们如果越能依据这个意义,决定情境的细目,则实际可能的事件越有限制。生活空间若有一完满的决定,则在一般结构中,实现何种可能,就立即可知了。
建构的手续概述
关于人和环境的陈述,现在可概述如下:
(一)陈述情境所用的概念,务求可据以推测何种事件为可能,何种事件为不可能。我们须不用分类的概念,而用与定律有直接关系的建构的概念。
(二)这种陈述务求可据以推测一切见诸事实的行为。这种推测的严格性不仅就人在情境内的行为说如此,即就人或情境可能有的变化说,也复有效。
(三)只是从整个的生活空间出发,才可由可能事件的全体进行这种推测。
(四)兴趣的中心由对象或客体(0bjccts)移至历程(prccss),由状态移至状态的变化。生活空间如果是可能事件的全体,则凡加入于情境之内的“实物”(thing),尤其是人及心理的“对象”都不得不据其与可能事件的关系加以规定。
……
与其他一些流行的心理学书籍相比,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显得尤为克制和冷静,几乎不带任何煽情或个人化的色彩,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建构。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科学蓝图,而非一本励志心灵鸡汤。这种近乎冰冷的客观性,反而赋予了它一种持久的魅力。我发现自己无法用简单的“赞同”或“反对”来评价它,因为它提出的更多是观察和分析的框架,而非既定的结论。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在房间里踱步,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模型与我日常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对接。这种“学以致用”的内在挣扎和构建过程,是阅读这本书最令人着迷的部分。它迫使你从“感觉”层面提升到“概念”层面,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坚实的认知高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封面,纸张质感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体清晰易读,字号大小适中,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一员,它在翻译质量上绝对是没得挑的,译者似乎对原文的语境和学术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通过流畅自然的中文表述,变得相对容易接受。我尤其欣赏它在术语处理上的严谨性,重要的专业词汇都有清晰的注释或对照,这对于初涉该领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光是翻阅这本书,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学术传承上的那份匠心,不是那种随便糊弄一下的“洋货翻译”,而是真正致力于将经典引入国内的诚意之作。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阅读体验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让人愿意沉下心来,去探究书中的每一个论断。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能直接解决某个具体的日常烦恼,而在于它彻底重塑了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整体印象。它将原本在我心中偏向“人文”和“解释”的领域,硬生生地拉向了“结构”和“原理”的范畴。我意识到,理解人类心智的深层机制,可能需要远超传统经验观察的工具。虽然某些篇章的阅读速度非常缓慢,我需要不断地后退和重读,甚至不得不去查阅一些拓扑学的基础知识来辅助理解,但这趟“知识的朝圣之旅”绝对是值得的。它提供了一种近乎于哲学的思辨深度,与现代科学的精确性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独特而强大的知识体系,让人在面对人性和复杂性时,多了一份冷静的、结构性的把握。
评分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探讨的某些核心观点时,发现作者的论证逻辑极其缜密,简直像是一部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毫不拖泥带水。他似乎总能在一堆看似无关的现象中,抽丝剥茧地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将复杂的心理活动几何化、结构化地呈现出来。读到关于“场域”和“力”的概念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不是在阅读心理学著作,而是在研读一本高级物理学教材。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和严谨的数学化描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心理学边界的认知。虽然有些地方的推导过程需要反复揣摩,甚至需要配合其他辅助材料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这恰恰体现了它的学术深度——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旨在提供速成答案的读物,而是要求读者付出思考努力、进行深度智力劳动的经典。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漫长的“智力探险”。起初被那些抽象的符号和公式吓了一跳,心想这恐怕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作者的目的并非是要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束缚读者的思维,反而是利用这种结构化的工具,去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内在经验。比如书中对“自我边界”的描述,通过引入拓扑学的概念,竟然能让人清晰地“看到”自我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边界是如何动态形成和瓦解的。这种将主观感受转化为可被分析的客观结构的能力,令人叹服。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人类心智运行的“透镜”,让人在反思自身行为时,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为什么”,而是开始追问“如何组织”、“结构如何运作”这类更深层次的问题。
评分第Ⅶ部分 论物体的直线上升和下降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伊·牛顿
评分不错
评分第Ⅵ部分 论在给定的轨道上求运动
评分第Ⅲ部分 论物体在偏心的圆锥截线上的运动
评分看不懂啊看不懂。。。
评分经典书籍,值得珍藏。
评分基本满意,希望进一步改进配送员服务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