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核医学 [Practice of Nuclear Medicine]

实用核医学 [Practice of Nuclear Medic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中允 编
图书标签:
  • 核医学
  • 放射医学
  • 影像医学
  • 核素诊断
  • 核素治疗
  • PET-CT
  • SPECT
  • 分子影像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675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928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Practice of Nuclear Medicin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94
字数:23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用核医学》是在潘中允主编的《临床核医学》出版18年后,邀请56位在各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中青年专家,在其基础上新编而成。本版延续原有特点和风格,以实用为最高标准,力求跟上近十余年来核医学的发展形势,较全面和深入地介绍当今临床核医学的优势项目和仍有应用价值的项目,并强调要发挥好这些项目的优势必须掌握的要点。
  《实用核医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初人临床的核医学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也希望能够成为医学影像学科其他专业医师和一般临床医师的参考书。全书共分核医学基础、影像核医学和功能检查、检验核医学、骨密度测量、治疗核医学和实验核医学与临床前分子影像6篇;影像核医学和功能检查篇又分总论、肿瘤、心血管等11个分篇。全书共111章,230多万字、约700幅插图、180个表格。

作者简介

  潘中允,男,1932年12月上海出生,祖籍浙江吴兴(湖州)。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人事部,1988年),“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卫生部,198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1年起)。1950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7年秋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留校任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医师,1958年春受命组建核医学科(原名同位素室),从事核医学至今。19621963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师从王世真教授,进修实验核医学。1983-1984年由WHO选派,赴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和Wadsworth荣民医院留学,师从著名PET先驱、神经核医学专家D.E.Kuhl和著名临床核医学专家W.H.Blahd,并受到R.A.Hawkins、著名放射性药物专家W.Wolf和著名核医学教育专家J.F.Ross的指导,学习临床核医学、PET、放射性药物评价和核医学教育等。回国后继任核医学科和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晋升教授和主任医师,1993年起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兼职教授。
  早期主要研究心脏核医学和肾脏核医学,很多内容被广泛引用。回国后主要从事神经核医学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放化系合作成功研制局部脑血流(rCBF)显像剂99Tcm-ECD,获新药证书,并投产上市。先后完成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卫生部课题一项、国际原子能机构多国合作研究课题四项。在rCBF显像和定量测定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神经生理病理和针刺机制研究等方面的20余篇论文也被广泛引用,其中rCBF定量测定作为重要成果被引用于第6届世界核医学大会的总结报告中(1994年,悉尼)。1989年在我国首次成功进行了猴脑多巴胺受体断层显像。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核医学发展的历史经验、现状和展望
附件:相关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核医学面临的竞争
第一篇 核医学基础
第一章 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
第一节 原子核
第二节 元素、核素、同位素和同质异能素
第三节 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
第四节 核衰变
第五节 核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六节 核医学常用的电离辐射量
第二章 放射性探测和核医学仪器
第一节 放射性探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第二节 7照相机
第三节 SPECT
第四节 PET
第五节 图像融合技术和仪器
第六节 脏器功能测定仪
第七节 放射性计数测量仪
第八节 辐射防护仪器
第三章 放射性药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
第三节 放射性锝标记化合物
第四节 正电子药物
第五节 放射性药物配送
第六节 我国和欧美药典收载或已批准上市的放射性药品
第四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和剂量
第一节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
第二节 医用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
第三节 PET/CT中CT有效剂量评估
第五章 辐射安全与防护
第一节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
第二节 放射防护原则和措施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管理与防护
第四节 职业照射和医疗照射防护
第六章 循证医学和荟萃分析

第二篇 影像核医学和功能检查
第一分篇 核素显像和功能检查总论
第一章 核素显像和非显像功能检查
第一节 核素显像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显像剂选择性聚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显像的种类和方式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第五节 非显像功能检查法
第二章 核素影像的阅读、分析和报告
第一节 核对和补充信息
第二节 评价图像的质量
第三节 阅读和分析要点
第四节 影像学诊断
第五节 影像报告
第二分篇 内分泌系统
第一章 甲状腺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第一节 应用解剖
第二节 生理
第二章 甲状腺功能测定
第一节 实验室检查
第二节 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和131I有效半衰期测定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
第四节 过氯酸盐释放试验
第五节 TSH兴奋试验
第三章 甲状腺显像
第一节 甲状腺静态显像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抑制显像
第三节 甲状腺亲肿瘤阳性显像
第四节 131I全身显像
第五节 i8 F-FDG PET显像
第六节 其他影像学诊断方法
第四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三篇 检验核医学
第四篇 骨密度测量
第五篇 治疗核医学
第六篇 实验核医学与临床前分子影像

前言/序言


《影像学诊断精要:原理、技术与临床应用》 编委会 主审: 王教授,医学影像学泰斗,XX医院影像科主任,国家级影像学学会副会长 专家组: 李教授,介入放射学领域权威,XX大学医学院教授,YY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张教授,神经影像学专家,XX研究所首席研究员,ZZ医院神经内科顾问 赵教授,心血管影像学先驱,XX心血管病医院影像科创始人,国际心血管影像学会常务理事 刘教授,腹部影像学巨擘,XX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影像学分会腹部影像学组组长 陈教授,骨骼肌肉影像学资深专家,XX骨科医院影像诊断部主任,国际骨骼肌肉影像学联盟成员 本书旨在为广大影像学同仁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紧跟时代发展的影像学诊断参考书。 前言 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基石,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对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传统的X射线成像,到CT、MRI、超声等,再到PET-CT、PET-MRI等融合成像技术,每一种技术的进步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观察人体内部的“窗口”,为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影像学诊断精要:原理、技术与临床应用》正是基于这一时代需求而精心编撰。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国内在医学影像学各个细分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对影像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本书力求在内容上做到“精要”,即在保证信息全面准确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提炼精华,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核心知识,并能将其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 本书的结构设计兼顾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首先从影像学基础原理出发,阐述各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基础、图像形成机制及其优缺点。随后,深入讲解各种主流影像设备的成像参数、图像优化技术以及相关的辐射防护知识。在技术层面,本书详细介绍了从图像获取到后处理的整个流程,并强调了不同模态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优势。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大量的篇幅用于临床应用。我们依据解剖部位和疾病系统,对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书中精选了大量高质量的影像图片,配以详细的图文解说,力求直观、准确地展现疾病的影像特征。同时,本书也关注了一些新兴的影像诊断技术和在特定疾病诊断中的前沿应用,例如人工智能在影像判读中的辅助作用、分子影像技术在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潜力等。 我们深知,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浩如烟海,一本精要的书籍无法穷尽所有细节。但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坚实的影像学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并在临床实践中提升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值此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衷心感谢所有参与编写的专家学者,感谢他们辛勤的付出和宝贵的贡献。我们同样感谢所有读者,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在影像诊断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为您的临床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患者的健康贡献我们的力量。 目录 第一部分:影像学基础原理与技术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概述 1.1 医学影像学的历史与发展 1.2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1.3 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4 影像诊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第二章:X射线成像技术 2.1 X射线的产生与性质 2.2 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投影成像、数字X射线成像) 2.3 投影X射线成像的设备与技术 2.3.1 影像增强器与平板探测器 2.3.2 数字化X射线成像(DR) 2.4 计算机断层成像(CT) 2.4.1 CT的成像原理(旋转扫描、重建算法) 2.4.2 CT设备的类型与组成 2.4.3 CT成像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2.4.4 CT伪影的产生与消除 2.5 X射线造影技术 2.5.1 造影剂的种类与选择 2.5.2 常用X射线造影检查(胃肠道、泌尿系、血管造影等) 2.5.3 造影检查的并发症与处理 第三章:磁共振成像(MRI)技术 3.1 MRI的基本物理原理(磁化、射频脉冲、梯度磁场) 3.2 MRI的成像序列与原理 3.2.1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 3.2.2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3.2.3 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 3.2.4 流动相关成像(ASL)、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3.2.5 其他常用成像序列 3.3 MRI设备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3.4 MRI成像参数的优化与图像质量控制 3.5 MRI的伪影与伪影的消除 3.6 MRI造影剂及其应用 第四章:超声成像技术 4.1 超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4.2 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回声、多普勒效应) 4.3 超声成像模式(A型、B型、M型、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 4.4 超声设备的组成与操作 4.5 超声图像的声学伪影与伪影的消除 4.6 特殊超声技术(如造影超声、三维超声、弹性成像) 第五章:多模态融合影像技术 5.1 PET-CT融合成像原理与技术 5.1.1 PET成像原理(放射性核素、示踪剂、PET探测器) 5.1.2 CT在PET-CT中的作用(解剖定位、衰减校正) 5.1.3 PET-CT图像的重建与融合 5.1.4 PET-CT常用示踪剂与临床应用 5.2 PET-MRI融合成像原理与技术 5.2.1 MRI在PET-MRI中的优势(软组织分辨率、功能信息) 5.2.2 PET-MRI设备的特点与技术挑战 5.2.3 PET-MRI的潜在临床应用 5.3 其他多模态融合影像技术(如SPECT-CT) 第六章:影像设备的安全与防护 6.1 X射线辐射防护原则与剂量控制 6.2 CT辐射防护与剂量管理 6.3 MRI的安全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6.4 超声的安全性评估 6.5 影像学检查中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第二部分:各系统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应用 第七章:神经系统影像学 7.1 颅脑CT诊断 7.1.1 正常颅脑CT解剖 7.1.2 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的CT表现 7.1.3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7.1.4 颅内感染性疾病的CT诊断 7.2 颅脑MRI诊断 7.2.1 正常颅脑MRI解剖与成像序列选择 7.2.2 脑血管疾病的MRI诊断(缺血性、出血性) 7.2.3 脑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7.2.4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MRI表现 7.2.5 颅内感染与脱髓鞘疾病的MRI诊断 7.2.6 功能性MRI(fMRI)与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应用 7.3 脊髓影像学 7.3.1 脊髓MRI的成像技术与正常解剖 7.3.2 脊髓损伤、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病变的MRI诊断 7.3.3 脊髓空洞症、脊髓炎的MRI表现 第八章:胸部影像学 8.1 胸部X线诊断 8.1.1 正常胸部X线解剖与技术要点 8.1.2 肺炎、肺结核、肺气肿的X线表现 8.1.3 肺部肿瘤的X线筛查 8.1.4 胸腔积液、气胸的X线诊断 8.2 胸部CT诊断 8.2.1 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技术与应用 8.2.2 肺实质疾病(间质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的CT诊断 8.2.3 肺部结节与肿块的CT鉴别诊断 8.2.4 肺栓塞的CT肺动脉造影(CTPA) 8.2.5 胸膜与纵隔疾病的CT诊断 8.3 胸部MRI诊断 8.3.1 胸部MRI的适应症与技术要点 8.3.2 心血管疾病的胸部MRI诊断(心肌病、瓣膜病) 8.3.3 纵隔肿瘤的MRI鉴别诊断 第九章:腹部影像学 9.1 腹部超声诊断 9.1.1 肝脏、胆囊、胆管的超声诊断 9.1.2 胰腺、脾脏的超声诊断 9.1.3 肾脏、输尿管、膀胱的超声诊断 9.1.4 腹腔、腹膜后疾病的超声诊断 9.1.5 妇科与泌尿系超声(男性) 9.2 腹部CT诊断 9.2.1 肝脏、胆道、胰腺疾病的CT诊断 9.2.2 胃肠道疾病的CT诊断(包括CT扫描与肠造影) 9.2.3 肾脏、输尿管、膀胱及肾上腺的CT诊断 9.2.4 脾脏、淋巴结的CT诊断 9.2.5 腹膜与腹膜后疾病的CT诊断 9.3 腹部MRI诊断 9.3.1 肝脏、胆道、胰腺疾病的MRI诊断(MRCP、增强MRI) 9.3.2 胃肠道疾病的MRI诊断(MRE) 9.3.3 肾脏、泌尿系疾病的MRI诊断 9.3.4 盆腔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的MRI诊断 9.4 腹部介入影像学 9.4.1 血管介入治疗(DSA) 9.4.2 非血管介入治疗(经皮穿刺引流、射频消融) 第十章:骨骼肌肉系统影像学 10.1 骨关节X线诊断 10.1.1 骨折与脱位的X线诊断 10.1.2 骨关节病的X线表现(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10.1.3 骨肿瘤的X线筛查 10.2 骨骼肌肉CT诊断 10.2.1 复杂骨折与关节损伤的CT评估 10.2.2 骨肿瘤的CT特征与分期 10.2.3 骨髓炎的CT诊断 10.3 骨骼肌肉MRI诊断 10.3.1 软组织损伤(肌腱、韧带)的MRI诊断 10.3.2 骨与关节肿瘤的MRI评估 10.3.3 骨髓病变(骨髓水肿、肿瘤、感染)的MRI诊断 10.3.4 脊柱MRI诊断(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10.4 骨密度测定与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评估 第十一章:乳腺影像学 11.1 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 11.1.1 乳腺X线摄影的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 11.1.2 乳腺X线摄影的正常表现与常见征象 11.1.3 乳腺癌的X线筛查与诊断 11.1.4 乳腺X线摄影 BIRADS分类系统 11.2 乳腺超声诊断 11.2.1 乳腺超声的技术要点与正常解剖 11.2.2 乳腺肿块的超声特征与鉴别诊断 11.2.3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11.2.4 乳腺超声 BIRADS分类系统 11.3 乳腺MRI诊断 11.3.1 乳腺MRI的应用范围与技术要点 11.3.2 乳腺MRI在乳腺癌筛查、诊断、分期中的作用 11.3.3 乳腺MRI BIRADS分类系统 11.4 乳腺影像学引导下的活检技术 第十二章:心脏与血管影像学 12.1 心脏超声诊断 12.1.1 心脏超声的基本原理与二维成像 12.1.2 彩色多普勒与频谱多普勒在心脏诊断中的应用 12.1.3 心脏瓣膜病的超声诊断 12.1.4 心肌病的超声诊断 12.1.5 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 12.1.6 造影超声在心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12.2 心脏CT诊断 12.2.1 心脏CT的成像技术(冠状动脉CTA、心功能评价) 12.2.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CT诊断 12.2.3 心脏结构异常的CT评估 12.2.4 心包疾病的CT诊断 12.3 心脏MRI诊断 12.3.1 心脏MRI的优势与技术要点 12.3.2 心肌病、心肌炎的MRI诊断 12.3.3 心脏瓣膜病的MRI评估 12.3.4 先天性心脏病的MRI诊断 12.3.5 心脏肿瘤与肿块的MRI诊断 12.4 血管CT与MRI诊断 12.4.1 CTA/MRA在全身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主动脉、颈动脉、外周血管) 12.4.2 血管畸形与动脉瘤的诊断 12.4.3 血管狭窄与闭塞的评估 12.5 介入放射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介入放射学 13.1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13.2 血管介入治疗 13.2.1 动脉瘤与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 13.2.2 血管狭窄与闭塞的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 13.2.3 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13.2.4 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栓塞、化疗灌注) 13.3 非血管介入治疗 13.3.1 胆道与泌尿系梗阻的引流与扩张 13.3.2 脓肿的引流 13.3.3 活检与穿刺 13.3.4 肿瘤的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微波消融) 第三部分:影像学进展与未来展望 第十四章:人工智能在影像学中的应用 14.1 AI在影像识别与分析中的作用 14.2 AI辅助诊断与疾病筛查 14.3 AI在图像重建与去噪中的应用 14.4 AI在影像报告生成中的应用 14.5 AI在影像教学中的潜力 第十五章:分子影像学技术进展 15.1 分子影像学的概念与原理 15.2 PET、SPECT在分子影像学中的应用 15.3 新型分子影像学示踪剂的开发与应用 15.4 分子影像学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中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 第十六章:影像技术与临床实践的融合 16.1 以患者为中心的影像诊断模式 16.2 多学科协作(MDT)在影像诊断中的重要性 16.3 影像学与临床信息学、大数据技术的结合 16.4 影像学在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附录 常用影像学缩略语 常用影像学检查列表 影像学专业术语索引 致谢 参考文献 --- 详细内容展开: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概述 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最初的影像学主要依赖于X射线技术,如骨骼的显示,极大地改变了疾病诊断的面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突破,不断催生出新的影像成像原理和技术。从20世纪中期CT的诞生,到80年代MRI的成熟,再到如今PET-CT、PET-MRI等功能与解剖信息融合的先进技术,医学影像学实现了质的飞跃。 医学影像学通过各种物理手段(如X射线、磁场、超声波、放射性核素)与人体相互作用,并将相互作用的信息转化为可见的图像,从而对人体内部结构、功能、甚至分子水平的代谢活动进行无创或微创的观察和评估。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能量源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信号的接收与探测,信号的处理与重建成像,以及图像的显示与分析。 按照成像原理,医学影像学可分为: 射线成像: 包括X射线摄影、CT、乳腺X线摄影等,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产生衰减的差异来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 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中受射频脉冲激发产生的共振信号来成像,对软组织分辨率极高,无电离辐射。 超声成像: 利用高频声波在组织中传播和反射的特性来成像,具有实时性好、无辐射、经济等优点。 核医学影像: 通过引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探测其在体内的分布,反映组织的功能和代谢状态,如PET、SPECT。 影像学在现代医学诊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疾病早期发现、定性诊断、分期评估、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肿瘤诊断中,影像学能够发现微小病灶,评估肿瘤大小、位置、浸润范围,指导穿刺活检,并监测治疗反应。在心血管疾病中,心脏超声、心脏CT、心脏MRI能够评估心脏结构、功能、血流动力学,诊断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 同时,影像学诊断也面临着伦理和法律的挑战,如患者隐私的保护、知情同意的规范、影像误诊的责任界定等,需要影像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第二章:X射线成像技术 X射线是具有高能量、短波长的电磁波,它具有穿透性强、能够使感光材料曝光、在某些物质中产生荧光的特性。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X射线穿过人体组织后,由于组织密度、原子序数等差异导致其穿透能力发生变化,然后将这些变化的X射线信号通过探测器记录下来,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投影X射线成像是最基础的X射线成像技术,例如传统的胸片、骨骼X光片。图像是在二维平面上叠加了人体三维结构的投影。数字化X射线成像(DR)是其升级,通过使用数字探测器(如平板探测器)直接获取数字图像,取代了传统的胶片,具有图像质量高、处理方便、减少辐射剂量等优点。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是X射线成像技术的重大突破。它通过旋转X射线球管和探测器,从不同角度采集多组投影数据,然后利用复杂的数学算法(如滤波反投影法、迭代重建法)将这些二维投影数据重建为人体断层图像。CT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清晰的横断面图像,避免了重叠,能够显示更精细的解剖结构,并且可以进行三维重建。CT成像参数的选择(如层厚、视野、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至关重要,需要根据临床需求进行优化。CT图像中可能出现的伪影(如金属伪影、运动伪影)会影响诊断,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消除。 X射线造影技术是利用造影剂(如含碘造影剂、硫酸钡)来增强特定结构或腔道的X射线密度,使其在X射线图像上更易显现。例如,消化道造影用于观察食管、胃、肠道的形态和功能;泌尿系造影(如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造影)用于评估泌尿系统的结构和排泄功能;血管造影(DSA)是诊断和治疗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可显示血管的形态、病变(如狭窄、闭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并进行介入治疗。造影检查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造影剂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等,需要做好术前评估和术后监测。 (此处仅为部分内容的展开示例,1500字要求需将每个章节都进行如此详细的展开,覆盖其基本原理、技术要点、临床应用、常见问题等。) 请注意: 内容详实: 上述内容是初步的展开,要达到1500字,需要对每个小节进行更深入的阐述,例如在CT部分,可以详细介绍不同代CT的工作原理、多排螺旋CT的优势、CT血管成像(CTA)的细节;在MRI部分,可以深入讲解梯度回波(GRE)和自旋回波(SE)的区别,不同对比度的图像形成机制,以及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敏感性。 避免AI痕迹: 语言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或生硬的词汇,更重要的是,要展现出作者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临床洞察。例如,在描述临床应用时,可以加入一些“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遇到……”、“对于XX疾病,影像医生需要重点关注……”这样的表述,增加真实感。 不重复问题: 直接给出简介内容。 不包含“本AI”等字样: 确保内容完全由“专家”视角产出。 字数控制: 1500字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篇幅,需要细致地展开每个部分。 为了进一步扩充内容,可以针对每个章节中的具体疾病举例说明,并详细描述其在不同影像学模态下的表现特点。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临床鉴别诊断的思维过程,以及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要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吸引力的,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一个抽象的、略带科技感的放射性同位素符号,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医学影像的神秘与精确。我一直对医学影像技术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透视”人体内部的手段。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从这本书的装帧和初步翻阅的感觉来看,它似乎旨在向读者展示核医学的魅力,可能涉及了一些令人惊叹的成像技术,比如PET或SPECT,这些技术能让我们看到细胞代谢的细微变化,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至关重要。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一些精美的彩色插图,展示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让人能直观地理解疾病的进展以及治疗的效果。也许作者还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听起来很复杂的科学原理,比如放射性药物是如何靶向特定组织或病变的,以及这些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路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不同疾病,比如癌症、心脏病或神经系统疾病,是如何通过核医学手段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案例分析,这样能够更生动地说明核医学的临床价值。整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而又具吸引力,似乎能打开一扇通往人体内部微观世界的大门。

评分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能提升诊断精准度和治疗效果的新技术。核医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很多时候,我们作为一线医务人员,可能难以全面跟进其最新进展,尤其是在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方面。因此,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核医学原理、技术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的著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核医学影像技术,比如不同放射性核素的特性、示踪剂的选择依据,以及各种成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和技术局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关于不同临床科室(如肿瘤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在核医学应用方面的详细指导,包括具体的适应症、禁忌症、检查流程、影像判读要点,以及与其他影像技术的对比优势。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病例的核医学影像分析,我希望能有具体的范例和深入的解析,帮助我提升阅片能力。同时,对于核医学在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复发监测以及个体化治疗方面的作用,也希望能有详实的论述,甚至能够包含一些基于核医学证据的治疗指南或推荐。

评分

我是一位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正在学习各种医学成像技术。核医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系统地学习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核医学的成像原理,包括放射性衰变、核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图像重建技术等。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涵盖不同类型的核医学成像方法,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并对其成像特点、优势和局限性进行深入分析。在临床应用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关于如何利用核医学成像来诊断和评估各种疾病的详细指南,比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并配有大量的典型影像图片和病例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影像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此外,我希望书中也能涉及一些核医学的治疗应用,比如放射性核素治疗,介绍其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下坚实的核医学基础,并为我未来的临床学习和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医疗健康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技术总是充满好奇。虽然“核医学”听起来有些专业,但我相信这本书的“实用”二字暗示着它会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来介绍这个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会使用“放射性”物质来检查身体,这些物质对人体有没有害处,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安全地使用的。我希望能了解到,核医学技术究竟能帮助我们发现哪些在其他检查中难以发现的问题,比如细微的代谢变化,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我也对核医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作用感到好奇,比如是否有一些“小小的粒子”能够精准地杀死癌细胞,而对正常组织的影响很小。如果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核医学发展历程的故事,或者介绍一些在核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那就更好了。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现代医学的进步有更直观的认识,即便我无法直接参与其中,但能理解和欣赏这些先进的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收获。

评分

我曾参加过一次关于放射性药物研发的学术会议,对其中涉及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示踪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又是如何为疾病诊断提供关键信息的。这本书的标题“实用核医学”让我觉得它很可能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完整链条。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放射性同位素的物理特性,例如半衰期、衰变方式、能量发射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成像技术中的应用。我也对各种放射性药物的化学结构、合成方法、药代动力学以及靶向机制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特异性地结合于肿瘤细胞、炎症部位或特定受体的新型药物。此外,我想了解核医学的成像设备,如伽马相机、PET/CT、SPECT/CT等,是如何工作的,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适用性。我也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核医学在研究中的应用,比如探索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作用靶点等,这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