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背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第二版)

胸背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宝国 编
图书标签:
  • 针刀治疗
  • 胸背部疾病
  • 临床诊断
  • 康复医学
  • 疼痛医学
  • 肌肉骨骼疾病
  • 推拿
  • 中医
  • 解剖学
  • 病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68498
版次:2
商品编码:115357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分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胸背部疾病针刀临床 诊断与治疗(第2版)》分五篇,第一篇针刀基础理论 介绍了胸背部针刀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及病因病理学 理论。第二篇针刀影像诊 断介绍了胸背部针刀影像的优选原则、x线检查、CT 检查及MRI检查。第三篇针刀操作技术介绍了针刀术 前准备、 操作方法及术后处理。第四篇针刀临床治疗详细介绍 了24种胸背部疾病的概述、针刀应用解剖、病因病理 、临床表 现、针刀治疗、针刀术后手法治疗及康复治疗等内容 ,强调了针刀术后康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物 理治疗及现 代康复疗法。第五篇收载针刀治疗胸背部疾病的研究 文献,反映了本时期针刀l临床研究成果。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言简意赅 ,实用性强。适用于广大针刀临床医师,全国高等中 医药院校针 灸骨伤、针刀及中医专业大学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刘宝国,男,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在职研究生学历。曾多次到省市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多年来带领科室创建重点专科,中医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理疗已成市级重点专科。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参编中医针灸、针刀专著6部,主持及参与科研3项。 主要临床专长: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风湿病的康复研究与防治,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擅长运用针刀疗法,中医正骨手法复位,三维正脊疗法,神经阻滞及微创介入技术治疗颈、腰椎问盘突出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包括神经易化促通技术、运动再学习疗法、中医针灸推拿方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李图均,男,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科主任。1987年9月以来,一直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中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太和医院进修心内科,神经内科。2008年至2009年在广州军区广州陆军总医院心内科,ICU科进修。 擅长运用中药、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主持科研成果2项,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第一篇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 胸背部针刀应用解剖
第一节 胸部针刀应用解剖
一、胸部境界与分区
二、胸部体表标志及标志线
三、胸壁
四、胸部骨骼系统
五、胸廓的关节
六、膈肌
七、胸腔及其内容
八、纵隔
第二节 背部针刀应用解剖
一、背部境界与分区
二、背部体表标志
三、背部层次结构
第二章 胸背部生物力学
第一节 脊柱的生理和生物力学特点
一、脊柱的生理特性
二、脊柱生物力学
三、负重脊柱生物力学
第二节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点
一、受压特性
二、受扭转特性
三、受剪特性
四、疲劳的耐受
五、蠕变现象
六、滞后现象
第三节 椎体及椎间关节的生物力学
一、椎体
二、椎间关节
第四节 韧带、肌肉及肋骨的生物力学
一、韧带
二、肌肉
三、肋骨
第五节 脊髓的生物力学
第三章 胸背部疾病病因病理学理论
第一节 胸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
一、胸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述
二、胸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范围
三、胸背部软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
四、胸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
五、胸背部弓弦力学系统
六、胸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网眼理论
七、胸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胸背部骨质增生病因病理学理论
一、骨质增生概述
二、人体对胸背部异常力学状态的调节和适应
三、胸背部骨质增生的病因
四、骨质增生病理机制
五、胸背部骨质增生病因病理学理论对针刀治疗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胸背部针刀治疗理论与经筋理论的关系
第二篇 针刀医学影像诊断
第四章 胸背部疾病影像诊断的优选原则
第一节 X线检查的优选原则
第二节 CT检查的优选原则
第三节 MⅪ检查的优选原则
第五章 胸背部X线检查
第一节 胸部X线表现
一、胸部正常X线表现
二、胸部异常X线表现
第二节 背部X线检查
一、背部正常X线表现
二、背部异常X线表现
第六章 胸背部CT检查
第一节 胸部CT检查
一、胸部正常CT表现
二、胸部异常CT表现
第二节 背部CT检查
一、背部正常CT表现
二、背部异常CT表现
第七章 胸背部MRI检查
第一节 胸部MRI检查
一、胸部正常HRI表现
二、胸部异常MRI表现
第二节 背部MRI检查
一、背部正常MRI表现
二、背部异常MRI表现
第三篇 针刀操作技术
第八章 针刀术前准备
第一节 针刀手术室的设置
第二节 针刀手术的无菌操作
第三节 患者的体位选择
第四节 针刀手术的麻醉方式
第五节 胸背部常用针刀类型
第九章 针刀操作方法
第一节 持针刀方法
第二节 进针刀四步规程
第三节 常用针刀手术入路
第四节 常用针刀刀法
第五节 常用针刀术后手法
第六节 针刀操作注意事项
第十章 针刀术后处理
第一节 针刀术后常规处理
第二节 针刀意外情况的处理
第四篇 针刀临床治疗
第十一章 胸背部软组织损伤
第一节 胸壁扭挫伤
第二节 胸大肌损伤
第三节 胸小肌损伤
第四节 肋软骨炎
第五节 斜方肌损伤
第六节 肩胛提肌损伤
第七节 菱形肌损伤
第八节 下后锯肌损伤
第九节 前锯肌损伤
第十节 胸段棘上韧带损伤
第十二章 胸背部神经卡压综合征
第一节 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
第二节 胸长神经卡压综合征
第三节 肋间神经卡压综合征
第十三章 脊柱相关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第三节 阵发性心动过速
第四节 窦性心动过缓
第五节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第十四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乳腺囊性增生
第二节 乳头内陷
第十五章 胸背部开放性手术后遗症
第十六章 强直性脊柱炎——胸背部病变
第十七章 带状疱疹后遗症
第五篇 针刀医学现代研究
一、肋软骨炎现代研究
二、肩胛提肌损伤现代研究
三、菱形肌损伤现代研究
四、胸段棘上韧带损伤现代研究
五、乳腺囊性增生现代研究
六、强直性脊柱炎一胸背部病变现代研究
七、带状疱疹后遗症现代研究
八、慢性支气管炎现代研究
九、肋间神经卡压综合征现代研究
十、脊柱侧弯现代研究

前言/序言


《骨骼肌肉损伤的微创介入治疗》 第一章:基础理论与发展历程 本章将深入探讨骨骼肌肉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阐述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后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从宏观的解剖学结构入手,结合微观的细胞与分子层面,详细解析不同类型骨骼肌肉损伤的特异性病变。 1.1 骨骼肌肉损伤的病理生理学 1.1.1 损伤的定义与分类: 明确骨骼肌肉损伤的定义,并根据损伤的性质(如急性、慢性)、病因(如外伤、劳损、退行性变)、受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骨骼、神经)等进行系统分类。 1.1.2 损伤的生物力学基础: 分析导致骨骼肌肉损伤的生物力学因素,包括应力、应变、疲劳、过载等。探讨不同组织在承受力学负荷时的反应及损伤阈值。 1.1.3 组织损伤与修复过程: 详细阐述骨骼肌肉组织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增殖期和重塑期等修复过程。分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修复障碍。 1.1.4 慢性损伤的机制: 深入研究引起慢性骨骼肌肉损伤的长期因素,如反复微损伤、代谢异常、血液循环障碍、神经功能紊乱等。 1.1.5 脊柱与四肢骨骼肌肉的协同功能: 探讨脊柱与四肢骨骼肌肉在维持人体姿态、运动和完成日常活动中的协同作用,以及这种协同作用失调对局部及整体功能的影响。 1.2 骨骼肌肉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概述 1.2.1 常见临床症状: 详细列举骨骼肌肉损伤的典型症状,包括疼痛(性质、部位、放射)、肿胀、活动受限、肌肉力量减弱、触痛、畸形等。 1.2.2 辅助检查方法: 概述传统的辅助检查方法,如X线、CT、MRI、超声等在骨骼肌肉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1.2.3 鉴别诊断: 强调骨骼肌肉损伤与其他疾病(如关节炎、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1.3 骨骼肌肉损伤微创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1.3.1 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分析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传统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某些慢性、复杂性骨骼肌肉损伤中的不足。 1.3.2 微创介入治疗的兴起: 追溯微创介入治疗概念的提出与发展,重点介绍其在骨骼肌肉损伤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1.3.3 针刀疗法、注射疗法、射频消融等技术概述: 简要介绍目前已应用于骨骼肌肉损伤治疗的几种主要微创介入技术,突出其各自的特点和适应症。 1.3.4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微创介入治疗在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靶向治疗、再生医学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骨骼肌肉损伤的影像学与触诊评估 本章将聚焦于骨骼肌肉损伤的影像学诊断与触诊评估技术,旨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检查,全面掌握病灶的解剖位置、病变性质、范围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为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1 影像学诊断技术 2.1.1 X线检查: 适应症与禁忌症: 明确X线检查在评估骨骼结构、关节间隙、骨骼钙化、骨折、骨质增生等方面的应用范围。 典型影像表现: 详细描述各种骨骼肌肉损伤在X线片上的典型影像学特征。 局限性: 指出X线检查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如肌腱、韧带、肌肉)方面的不足。 2.1.2 超声检查: 原理与优势: 阐述超声波在软组织成像的原理,以及其无创、实时、动态、可重复的优势。 探头选择与扫查技巧: 介绍不同频率探头的选择原则,以及针对不同部位骨骼肌肉的规范扫查路径与技巧。 常见病变的超声征象: 详细分析肌腱炎、肌腱断裂、肌肉撕裂、韧带损伤、关节积液、滑膜增生、腱鞘囊肿、钙化等在超声图像上的表现。 与临床结合: 强调超声引导下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 2.1.3 磁共振成像(MRI): 核心价值: 突出MRI在显示骨骼肌肉、肌腱、韧带、软骨、神经等软组织病变方面的精细度和多序列成像能力。 不同序列的意义: 解释T1WI、T2WI、STIR、DWI等不同MRI序列在区分正常与病变组织、评估水肿、出血、炎症、纤维化等方面的作用。 常见病变的MRI表现: 详细描述肌肉撕裂、肌腱断裂、肌腱炎、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损伤、滑膜炎、骨髓水肿、神经卡压等在MRI上的影像学特征。 MRI造影与功能成像: 简要介绍MRI造影(MRA)、弥散加权成像(DWI)等技术在特定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2.1.4 CT检查: 优势与局限: 阐述CT在显示骨骼细节、钙化、骨折线、骨肿瘤骨化程度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软组织分辨率上的局限性。 CT三维重建: 介绍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估骨折、关节畸形、骨肿瘤形态等方面的应用。 CT引导下介入治疗: 提及CT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注射等治疗的可能性。 2.2 触诊评估技术 2.2.1 触诊的重要性: 强调触诊作为最基本、最直接的临床检查手段,在定位病灶、评估组织质地、肌肉紧张度、压痛点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2.2 触诊前的准备: 强调患者体位、环境、医生手的准备以及体温的匹配。 2.2.3 触诊方法与技巧: 全身评估: 概述从整体出发,评估体态、步态、脊柱生理曲度等。 局部触诊: 详细阐述针对不同解剖部位(如颈部、肩部、背部、腰部、髋部、膝部、踝部等)的触诊步骤和要点。 识别解剖标志: 强调熟练掌握骨性标志、肌肉起止点、肌腹、肌腱、神经血管等解剖标志。 评估组织性状: 详细描述如何通过触诊判断组织的温度、湿度、硬度、弹性、搏动感等。 定位压痛点: 重点讲解如何精确寻找并描述压痛点的性质、范围和深浅。 评估肌肉紧张与痉挛: 描述如何通过触诊评估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否存在痉挛或条索状改变。 评估关节活动度与阻力: 结合主动与被动活动,评估关节的活动范围、是否存在弹响、阻力或疼痛。 2.2.4 触诊与影像学的结合: 强调将触诊发现的阳性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2.5 触诊中的注意事项: 强调避免加重患者疼痛,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以及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 第三章:针刀疗法在骨骼肌肉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本章将重点介绍针刀疗法在骨骼肌肉损伤治疗中的理论基础、操作技术、适应症与禁忌症,并结合临床实例,展示针刀疗法在解除软组织粘连、松解卡压、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方面的独特疗效。 3.1 针刀疗法的基本原理与作用机制 3.1.1 概念与发展: 介绍针刀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3.1.2 软组织粘连与卡压学说: 详细阐述针刀疗法针对的病理基础,即软组织(肌肉、筋膜、韧带、腱鞘等)的粘连、挛缩、卡压导致的功能障碍和疼痛。 3.1.3 针刀松解作用: 阐述针刀通过微小创伤,切割、分离、疏通病变的软组织,解除粘连,松解卡压点,恢复组织的正常生理运动。 3.1.4 改善血液循环与神经传导: 分析针刀松解后,对局部血液循环、淋巴回流、神经传导的改善作用,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炎症消退。 3.1.5 神经肌肉本体感受的调节: 探讨针刀刺激可能引起的本体感受反馈,从而影响肌肉张力和协调性。 3.1.6 针刀的“减张”与“减压”效应: 解释针刀如何通过改变病变组织的张力,达到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的目的。 3.2 针刀的构成与选择 3.2.1 针刀的种类与特点: 介绍不同型号、不同刀刃形状的针刀,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3.2.2 针刀的选择原则: 依据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组织厚度、周围解剖结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针刀型号。 3.3 针刀操作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3.1 适应症: 肌肉劳损与筋膜炎: 如颈部肌筋膜炎、肩周炎(部分)、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等。 肌腱炎与腱鞘炎: 如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肱骨内上髁炎(高尔夫球肘)、腕部腱鞘炎等。 韧带损伤与慢性扭伤: 如踝关节慢性扭伤、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遗症等。 神经卡压: 如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部分)等。 关节活动受限: 如部分原因不明的关节僵硬、活动度受限。 其他: 如弹响髋、跟腱周围炎等。 3.3.2 禁忌症: 急性化脓性感染、皮肤感染。 出血倾向、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严重的骨骼畸形或病理性骨折。 患者全身状况极差,无法耐受治疗。 肿瘤、结核等。 解剖结构不清,操作风险极高的部位。 3.4 针刀操作技术要点 3.4.1 术前准备: 患者体位、消毒、铺巾、麻醉(局部浸润麻醉)、选穴(定位病灶、确定切口方向)等。 3.4.2 进针与进刀: 强调针刀的进针角度、深度、方向,以及如何与解剖结构相符。 3.4.3 刀法: 详细介绍点刺、横刺、纵刺、提插等不同刀法,及其在不同病变中的应用。 3.4.4 刺骨与不刺骨的辨别: 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如何感知骨面的存在,以及避免损伤骨膜。 3.4.5 疗效评定: 了解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反应,以及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程度、活动度改善情况。 3.4.6 术后处理: 局部包扎、休息、功能锻炼、复诊等。 3.5 常见骨骼肌肉损伤的针刀治疗方案举例 3.5.1 颈部肌筋膜炎: 针刀松解颈部夹肌、斜方肌、头半棘肌等。 3.5.2 肩周炎: 针刀松解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起点、止点及周围粘连。 3.5.3 腰肌劳损: 针刀松解腰背部肌筋膜、棘间韧带、横突韧带等。 3.5.4 网球肘/高尔夫球肘: 针刀松解肱骨外/内上髁的伸肌/屈肌总腱起点。 3.5.5 腕管综合征: 针刀松解腕横韧带。 3.5.6 梨状肌综合征: 针刀松解梨状肌及其周围筋膜。 3.5.7 跟腱周围炎: 针刀松解跟腱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 3.6 针刀治疗的并发症与防治 3.6.1 常见并发症: 疼痛加重、皮下出血、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 3.6.2 防治措施: 强调无菌操作、精确选穴、熟练操作、避免粗暴等。 第四章:其他微创介入疗法与联合治疗 本章将介绍除针刀疗法以外的其他常用微创介入技术,如注射疗法、射频消融、冲击波疗法等,并探讨不同微创技术的联合应用,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4.1 注射疗法 4.1.1 局部封闭疗法: 麻醉药物: 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作用机制与应用。 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倍他米松等),抗炎作用,适应症与禁忌症,注意事项。 适应症: 腱鞘囊肿、肌腱炎、滑囊炎、关节炎等。 4.1.2 胶原酶注射疗法: 作用机制: 促进组织再生,改善软组织粘连。 适应症: 慢性肌腱病、软组织粘连等。 4.1.3 冲击波疗法(ESWT): 原理: 利用冲击波的机械效应和生物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组织修复,消炎止痛。 适应症: 骨刺、肌腱附着点病(如肱骨外上髁炎、跟腱炎)、钙化性肌腱炎等。 分类与设备: 聚焦式与径向式冲击波。 4.1.4 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 原理: 从患者自身血液中提取富含生长因子的血小板,注射入病灶,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适应症: 肌腱撕裂、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等。 4.1.5 神经阻滞疗法: 原理: 阻滞支配病变区域的神经传导,缓解疼痛。 常用神经阻滞: 如星状神经节阻滞、腰椎神经根阻滞、膝眼封闭等。 适应症: 神经源性疼痛、某些类型的慢性疼痛。 4.2 射频消融疗法 4.2.1 原理: 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热效应,选择性破坏或消融引起疼痛的神经末梢。 4.2.2 适应症: 慢性腰腿痛(如椎间盘源性疼痛、 facetal joint pain)、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4.2.3 操作要点与风险。 4.3 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 4.3.1 运动疗法: 针对性康复训练,如牵伸、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等。 4.3.2 疼痛管理技术: 如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热疗、冷疗、超声波治疗等。 4.3.3 步态分析与矫形器应用。 4.4 微创介入技术的联合应用 4.4.1 针刀与注射疗法的联合: 如针刀松解后,联合注射激素或PRP,以增强疗效。 4.4.2 射频消融与神经阻滞的联合: 针对复杂疼痛综合征。 4.4.3 微创介入与康复训练的衔接: 强调微创治疗的目的是为功能康复打下基础,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4.4.4 个体化联合治疗方案的制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变性质、治疗反应等,制定最优的联合治疗方案。 第五章:骨骼肌肉损伤的预防与康复 本章将重点阐述骨骼肌肉损伤的预防策略,包括不良姿势的纠正、运动防护、工作环境的改进等,并详细介绍各类骨骼肌肉损伤的康复原则与方法,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减少复发。 5.1 骨骼肌肉损伤的预防 5.1.1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 确保钙、维生素D等骨骼健康必需营养素的摄入。 规律运动: 适度的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有氧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和骨密度。 充足睡眠: 保证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 5.1.2 纠正不良姿势与动作习惯: 工作场所人体工程学: 调整办公桌椅高度、屏幕位置,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 日常活动姿势: 强调坐、站、行、卧的正确姿势。 运动姿势指导: 学习正确的运动技巧,避免运动损伤。 5.1.3 劳动保护与职业健康: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进行适当休息。 正确搬运重物: 利用腿部力量,避免腰部过度用力。 改善工作环境: 减少振动、噪音等不良因素。 5.1.4 运动损伤的预防: 充分热身与整理活动。 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运动强度与项目。 穿着合适的运动装备。 遵循运动医学专业人士的指导。 5.2 骨骼肌肉损伤的康复原则 5.2.1 早期干预: 损伤后尽早开始康复,避免组织僵硬和功能退化。 5.2.2 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强度和难度应逐渐增加,避免过早过量。 5.2.3 个体化原则: 根据损伤类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5.2.4 功能导向: 康复目标是恢复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功能。 5.2.5 疼痛管理: 康复过程中积极控制疼痛,避免因疼痛影响康复进程。 5.2.6 预防复发: 巩固训练成果,教育患者掌握居家康复方法。 5.3 常见骨骼肌肉损伤的康复方法 5.3.1 急性损伤的康复: RICE原则(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的应用,以及早期活动。 5.3.2 慢性劳损与退行性变的康复: 肌肉力量与耐力训练: 如等长收缩、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练习。 柔韧性训练: 静态牵伸、动态牵伸。 本体感觉与平衡训练。 心肺功能训练。 5.3.3 手术后的康复: 术后早期活动、抗粘连、功能恢复等。 5.3.4 特定部位的康复训练: 颈部康复: 颈部活动度训练、深层颈屈肌训练。 肩部康复: 肩关节活动度训练、肩袖肌群训练。 腰部康复: 核心肌群稳定训练、腰部柔韧性训练。 膝部康复: 股四头肌、腘绳肌力量训练、本体感觉训练。 踝部康复: 踝关节力量、柔韧性、平衡训练。 5.4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5.4.1 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康复心态。 5.4.2 普及骨骼肌肉健康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5.4.3 指导患者掌握居家锻炼方法,鼓励其长期坚持。 5.4.4 强调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第六章:临床实践指南与案例分析 本章将结合前几章的理论与技术,为临床实践提供操作指南,并通过详细的临床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类型的骨骼肌肉损伤进行精准诊断、合理治疗,并最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6.1 临床诊断流程 6.1.1 病史采集要点: 详细询问疼痛性质、部位、诱因、持续时间、加重与缓解因素、既往史、职业史等。 6.1.2 体格检查步骤: 姿态评估、步态分析、全面触诊、神经系统检查、特殊检查等。 6.1.3 影像学检查选择原则: 根据初步诊断,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6.1.4 鉴别诊断的思维过程: 如何排除其他疾病,锁定骨骼肌肉损伤。 6.1.5 综合评估与诊断: 将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结果整合,做出最终诊断。 6.2 治疗方案的制定原则 6.2.1 明确治疗目标: 止痛、消炎、恢复功能、预防复发。 6.2.2 遵循个体化原则: 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疼痛程度、病变性质、经济能力等。 6.2.3 考虑治疗的风险与获益。 6.2.4 强调多学科合作(如与康复科、影像科、骨科等)。 6.2.5 制定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界限。 6.3 临床案例分析 6.3.1 案例一:中年女性慢性颈肩痛 病史特点: 长时间伏案工作,颈部僵硬,肩部酸痛,活动受限。 体格检查: 颈部肌肉紧张,C5-C7棘突间压痛,斜方肌、肩胛提肌条索状硬结。 影像学检查: 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MRI示颈椎间盘轻度膨出。 诊断: 颈部肌筋膜炎,颈椎退行性变。 治疗方案: 针刀松解颈部肌群,局部封闭注射,配合颈部康复训练。 疗效评估: 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度改善,功能恢复。 6.3.2 案例二:老年男性膝关节骨关节炎伴滑膜炎 病史特点: 膝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后加重。 体格检查: 膝关节内侧间隙压痛,关节肿胀,活动度减小,偶有弹响。 影像学检查: X线示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超声示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 诊断: 膝关节骨关节炎,继发滑膜炎。 治疗方案: 关节腔注射激素与透明质酸钠,结合消炎止痛药物,以及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疗效评估: 疼痛、肿胀消退,关节活动度改善。 6.3.3 案例三:青壮年男性踝关节慢性扭伤后遗症 病史特点: 多次踝关节扭伤史,踝关节不稳定,易反复肿胀疼痛。 体格检查: 外侧韧带松弛,距骨后内侧压痛。 影像学检查: MRI示外侧韧带陈旧性损伤,部分纤维断裂。 诊断: 踝关节慢性韧带损伤,踝关节不稳。 治疗方案: 针刀松解踝关节周围粘连,强化踝关节稳定性训练。 疗效评估: 踝关节疼痛减轻,稳定性增强。 6.3.4 案例四:中年男性腕管综合征 病史特点: 夜间手部麻木、刺痛,白天症状减轻,拇指、食指、中指麻木。 体格检查: 腕横纹桡侧缘压痛,Tinel征阳性,Phalen征阳性。 影像学检查: 超声示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增粗。 诊断: 腕管综合征。 治疗方案: 局部封闭注射激素,同时行腕部姿势矫正与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麻木刺痛症状显著缓解。 6.4 治疗效果的评估与随访 6.4.1 评估指标: 疼痛评分(VAS)、功能评分(如JOA评分、 WOMAC评分)、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影像学变化等。 6.4.2 随访周期与内容: 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行健康教育。 6.5 医疗纠纷的防范 6.5.1 充分沟通,告知风险。 6.5.2 规范操作,遵守诊疗常规。 6.5.3 详细记录,留存证据。 附录: 骨骼肌肉解剖图谱 常用药物说明 康复训练图示 ---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像针刀这样结合了力学、解剖学和中医理论的疗法。读到《胸背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第二版)这本书名,我的兴趣就被点燃了。我曾受过一些与胸背部相关的问题困扰,也尝试过各种治疗方法,但效果往往是暂时的。我对书中关于“临床诊断”的部分尤其期待,希望能看到它如何用现代的医学理念来解读传统中医的病症,以及如何通过触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结合针刀治疗的思路,进行精准的诊断。同时,我希望能深入了解针刀治疗的原理,它究竟是如何松解粘连、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神经压迫的。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常见胸背部疾病,如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以及腰背部筋膜炎等,的针刀治疗操作步骤的详细图示或分解讲解?我希望它能够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让我不仅知道怎么做,更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

作为一名针刀医学的爱好者,我已经阅读过不少关于针刀的专业书籍,但对于胸背部疾病的系统性论述,我一直觉得有所欠缺。所以,《胸背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第二版)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深入的理论探讨,例如,关于胸背部不同区域的解剖特点与针刀治疗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类型病变(如急症、慢性病、外伤后遗症等)的针刀治疗策略的差异。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或疑难的胸背部疾病,是否有提供独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例如,针对长期反复发作的颈肩腰背痛,或者因胸背部问题引起的内脏功能紊乱,是否有针刀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经典的病例分析,分享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体会,那将是对我最大的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和实践针刀医学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让我觉得它肯定是一本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书。我一直对胸背部疼痛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市面上的书籍大多讲得很泛泛,要么是偏向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要么是中医的理论,很难找到一个能将两者结合,并且有具体操作方法的。这本《胸背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第二版)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针刀疗法我之前接触过一些,觉得它在微创治疗方面很有潜力,如果能有系统性的针刀治疗胸背部疾病的指导,那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期待它在诊断部分能有哪些新颖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很多时候诊断不清是治疗困难的根源。我希望它能详细讲解各种常见胸背部疾病的针刀介入点、操作技巧、以及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比如,对于颈椎病引起的胸背部放射痛,或是肋间神经痛,它有没有更精准的定位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第二版相比第一版,肯定会有所更新和优化,这一点我很看重,希望能看到最新的临床经验和技术进展。

评分

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因姿势不良、劳损等原因导致的胸背部慢性疼痛的患者。很多时候,传统的物理治疗手段效果有限,患者的依从性也比较差。针刀疗法作为一种介于手术和非手术之间的新型疗法,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希望《胸背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第二版)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操指导。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于胸背部常见疾病,如胸廓出口综合征、斜角肌综合征、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肩胛骨周围疼痛,是否提供了详细的针刀治疗方案。我关注的不仅是如何进行针刀操作,更希望了解其背后的生物力学原理和康复理念。书中对于术后如何配合康复训练,如何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是否有具体的建议?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将针刀技术与康复治疗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早日摆脱疼痛困扰,恢复正常生活。

评分

我是一名基层全科医生,平时接诊的患者中,很多都有腰背部的不适,但由于经验和设备所限,对于一些复杂或慢性疼痛,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了解到《胸背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第二版)这本书,我立刻被吸引了。针刀疗法以其微创、高效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基层推广和应用。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在诊断上的详细阐述,希望它能帮助我更准确地区分不同原因造成的胸背部疼痛,例如是肌肉筋膜的问题,还是椎间盘的问题,或是其他更为复杂的病因。如果书中能提供清晰的图谱和视频演示(虽然书本身没有视频,但好的图文讲解能够起到类似效果),那就更好了。同时,对于针刀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不同疾病的治疗流程和穴位选择,我都非常期待得到详细的指导。我想知道,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是否有案例分析,以及如何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意味着能够给患者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治疗,提升我的临床诊疗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