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政治心理學:情境、個人與案例》是一本關於政治行為的書,書中作者對“政治心理學”給以寬泛定義,將過去或現在並不首先承認自己是“政治”心理學傢,但確實撰寫瞭關於內在政治主題的心理學傢和研究者的著作包括進來。全書內容是圍繞情境論—性情論的區分來展開的,全麵地梳理瞭政治心理學的學科發展、理論流派、觀點論證,而且以豐富的案例探討瞭政治行為中的各種立場,以展現政治心理學的說服力,試圖幫助讀者來理解和解釋政治行為的本質。
作者簡介
戴維·P.霍頓,美國佛羅裏達中央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1996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政治學係獲政治學博士學位。研究興趣為政治心理學和外交決策分析等。著有《美國外交政策和伊朗人質危機》(2001)、《政治心理學:情境、個人與案例》(2009)和《決策時刻》(2012)等。2002年曾獲《選擇》(Choice)傑齣學術著作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本書的概念結構
第二章 學科簡史
第一部分 情境
第三章 行為主義和人類自由
第四章 服從的心理學
第五章 創造一個“壞桶”
第六章 群體決策
第二部分 個人
第七章 心理傳記學
第八章 人格和信念
第九章 認知
第十章 情感和情緒
第十一章 神經科學
第三部分 融閤
第十二章 投票行為心理學
第十三章 民族主義、種族衝突與種族滅絕的心理學
第十四章 種族主義與政治不寬容的心理學
第十五章 恐怖主義心理學
第十六章 國際關係心理學
第十七章 結語:個人觀點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政治信念、信息加工和決策
麥圭爾所說的政治心理學曆史的第三個階段,可以被看作是第二階段的過渡。自20世紀80年代以降,政治心理學的認知路徑——一般而言,強調人的認知結構塑造決策和行為的視角——成為政治心理學中最有影響的路徑。這並非是一種單一的路徑,而是具有許多種視角的;然而,如果你想總結上述各種路徑之間的相似性的話,我們可以說,它們都是從人天生是有限的動物這一假定齣發的。與諸如計算機不同,人類個體處理接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許多認知心理學傢認為人具有一種“有限的認知能力”。他們說這點的意思是什麼呢?好的,從理論上說,為瞭作齣一種完全理性的決策,你需要所有與決策相關的信息,並且你需要考慮你可以利用的所有可能的替代選擇。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知道真正的人既不能處理所有的信息,也不是精力無窮的。現實世界是難以置信的復雜,普通個體持續遭受信息的轟炸,然而沒有人的大腦能完全吸收並消化。
設想一下每次你作決策時,即任何類型的決策,你必須搜集與決策相關的所有信息。例如,比方說你作齣一個每晚在哪吃飯的完全理性、絕對精明的決策。為瞭達到純粹理性的嚴格要求,在原則上你應該瞭解你所在城鎮所有咖啡館和飯館的菜單。你必須品嘗那晚每一就餐選擇中的特色菜,比較口味、質量和價錢,繼而依據你的偏好,決定什麼纔是最佳的選擇。如此,你就如經濟學傢所說的“最大化你的效用”,挑選相對於其成本而言最佳的選擇。當然,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少如此行事。相反,我們經常依靠通常所謂的認知“捷徑”或啓發式(hcuriStics)處理信息。這是一些迅速縮短尋找信息時間的機製,較之於其他的一些方式,它們允許我們更為快捷地作齣某一或其他決策。實際上,我們經常去上周或上月我們去的那傢餐館或咖啡館,這是基於如果上次的飯菜和/或價錢不錯的話,那麼這次可能也是如此的預期。
……
前言/序言
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一位先哲如是說。起初,智慧或許隻是一絲火花,飄落於人的頭腦中。那些消失在茫茫腦海中的智慧之花,隻有少數是幸運的,它們在智者的敏銳撲捉下,經敘事和言說,流傳於世。於是,思想的世界纔有瞭經典。政治心理學,作為一門係統的學科,至今不過百餘年。論說時間,論說影響,自然難以與傳統人文學科並肩。所以,何謂政治心理學的經典,何以成為經典,自然成為知識敘述時不可迴避的問題。
雖然政治心理學晚近纔得以興起、發展與繁榮,但我們看到,藉助於心理學學科的迅速發展,同時在波瀾壯闊的政治形勢推動下,政治心理學的研究,産生瞭廣泛的學術和社會影響。任何思想的盛宴,均不可脫離盛宴的主人而空談。同理,政治心理學的奠基和發展,也離不開一批先哲,正是他們的拓荒與耕耘,纔有瞭今日學科發展的繁榮。迴首曆史,我們應時刻銘記於心的是,那些思想前輩,在早先的學術研究條件下,生産瞭哺育後來者的一批經典著作。在學科發展史上鋪下一塊塊磚石的前輩們,烙下瞭不同時代、研究階段的特徵。或汲取當時的心理學理論營養,或專注於問題領域研究,或從案例分析中歸納規律,或偏重於定性分析,或訴諸於心理學實驗或定量技術。凡此種種,他們對政治心理學的拓展性貢獻,他們所提供的智慧和思想,是後人受益無窮的。
從華萊士第一次試圖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政治非理性,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拉斯韋爾在美國對政治心理學的開山貢獻,政治心理學學科已經初現雛形。那時候,精神分析學說成為主流的理論營養,這也滋養瞭幾位傑齣的後來者,比如喬治夫婦和埃裏剋森等人。隨後,心理學中認知革命興起,政治心理學全麵走嚮瞭認知路徑。關於選舉政治、政治態度以及外交決策等方麵的研究,均是乘認知革命之東風,成為戰後政治心理學的主流。同時,社會心理學也開始發揮影響,造就瞭一批研究群體政治心理的經典之作。最新、也是最為前沿的政治心理學,可能更多走嚮瞭情感和情緒研究的迴歸,以及進一步嚮實驗技術的邁進。
說實話,要從形形色色的研究中,挑選齣政治心理學的經典之作,亦非易事。幸運的是,我們基於若乾種標準,經過反復斟酌,多方谘詢,細緻盤點瞭政治心理學學科發展中的重要著作,陸續挑選瞭一些名傢之名作。這種選擇,要麼基於選擇對學科發展産生巨大影響和推動的先哲及其著作,要麼選擇能夠全麵反映政治心理學經典以及進展的著述,同時也不排斥新銳的力作,盡管他們的努力尚須時間證明。由於政治心理學的學科交叉性,我想,對於何謂經典或許見仁見智,但我們所選擇的著作,雖不敢稱之為巨著,但大多是不同研究路徑的裏程碑著作,或是學科發展史上的扛鼎之作,或是學科知識譜係的典範,或是引領前沿的新著。我們意在為海內外學界,呈現一幅骨肉鮮明的政治心理學知識圖譜。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理論是解釋過去的,而現實給我們帶來希望。一百年來,政治世界已是天翻地覆。縱然十年前,我們難以想象20年之後的政治世界。經典的著作,是對於當下時代和社會最為重要問題的迴答。時過境遷,時代的發展,産生瞭新的問題,也對人的思想産生瞭新的衝擊。經典的著作,不在於對細枝末節的精雕細琢,而在於對人性與政治關係的永恒解讀。技術的變遷,可以改變世界,改變宇宙,但是它改變不瞭人性,也改變不瞭政治。所以,經典的政治心理學著作,一定是圍繞人性與政治這個永恒的話題,展開自己的敘述和解釋。唯有如此,經典纔能傳承,經典纔能感受。思想傢之深刻,就在於對人性的深邃洞察,當然,心理學方法的突飛猛進,為我們更為客觀、全麵以及深刻地認識自己,明白政治世界,提供瞭更為有效的技術保障。
認識自己,理解世界,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政治心理學的經典之作,能夠給我們提供彆具一格的思想啓迪。
……
本書精選瞭政治心理學領域的數篇開創性文章與重要研究,旨在呈現這一學科的核心議題、研究範式及其在理解個體政治行為與群體政治動態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目光投嚮政治心理學的宏大敘事,從宏觀情境因素對個體政治態度的塑造,到微觀心理機製如何驅動政治決策,再到具體案例分析中理論的應用與檢驗,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幅全麵而深入的政治心理學圖景。 第一部分:政治心理學導論與理論基石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政治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研究範疇與核心理論。我們將追溯政治心理學的學科發展曆程,從早期的政治學與心理學的交叉融閤,到如今作為一門獨立且日益重要的跨學科領域,闡述其研究的必要性與獨特貢獻。 政治心理學的定義與研究範疇: 明確政治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即政治行為與心理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包括但不限於選民投票行為、政治參與、意識形態形成、領導人決策、群體衝突、媒體影響、民意形成等。我們將強調,政治心理學並非僅僅關注“政治傢”的心理,而是將視角擴展到所有參與政治過程的個體,以及政治環境如何反過來影響個體。 核心理論框架: 介紹政治心理學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幾個理論框架。 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探討個體如何通過觀察、模仿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機製來學習和實踐政治行為。例如,媒體對公眾政治觀念的塑造,以及個體如何受到榜樣人物的影響。 信息處理模型(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s): 審視選民在接收和處理政治信息時的認知過程,包括注意、理解、記憶、評估以及最終形成政治判斷。我們將討論認知偏差(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在政治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導緻非理性決策。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分析個體如何解釋政治事件、領導人行為以及自身政治立場的原因。例如,選民為何將經濟衰退歸咎於現任政府,或將成功歸因於自身偏好的政黨。 動機理論(Motivation Theories): 揭示驅動個體政治行為的內在動機,如對安全感的需求、對歸屬感的追求、對公平的渴望以及對權力或影響力的訴求。我們將探討這些動機如何影響個體的政治態度和投票選擇。 群體動力理論(Group Dynamics Theories): 考察群體如何影響個體成員的政治觀念和行為,包括群體極化、社會認同理論、群體思維等。例如,政治集會如何強化群體成員的認同感,以及在封閉的環境下,決策群體可能齣現的“群體思維”現象。 研究方法論: 概述政治心理學領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實驗法、調查法、內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及神經科學方法等。我們將討論不同方法的優勢與局限性,以及如何根據研究問題選擇閤適的研究設計。 第二部分:情境的力量——政治環境與個體行為 這一部分將聚焦於宏觀情境因素如何深刻影響個體的政治心理與行為。我們將探討社會、文化、曆史、經濟以及政治製度等外部環境的變量,是如何塑造人們的政治認知、態度和行動的。 社會文化背景與政治觀念: 分析不同社會文化傳統、價值觀、信仰體係如何內化為個體的政治偏好和認同。例如,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文化對民主參與的理解和實踐可能存在的差異。宗教信仰、民族身份等如何成為重要的政治動員力量。 經濟條件與政治情緒: 審視經濟發展水平、收入分配、就業狀況等經濟因素如何影響公眾的政治滿意度、對政府的信任度以及選舉結果。例如,經濟衰退時期,選民可能傾嚮於選擇變革或挑戰現狀的政黨。社會不平等的加劇如何引發政治不滿和激進主義。 政治製度與規範: 探討不同政治製度(如民主製、威權製)對公民政治參與模式、政治閤法性感知以及權利意識的影響。政治規範、法律框架以及公民權利的保障程度,如何塑造個體對政治的期望和行為邊界。例如,在高度管製社會,公民的政治錶達可能更為謹慎。 曆史記憶與集體創傷: 研究曆史事件、國傢記憶以及集體創傷(如戰爭、革命、壓迫史)如何塑造一個國傢和民族的集體政治認同、曆史觀以及未來發展方嚮。例如,二戰的經曆如何深刻影響瞭某些國傢的對外政策和民族主義情緒。 媒體與信息環境: 深入分析媒體(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在塑造公眾政治認知、議程設置、框架構建以及輿論形成中的作用。我們將探討算法推薦、信息繭房、虛假信息傳播等新興媒介現象對政治心理的復雜影響。 第三部分:個體的心靈——政治心理的微觀機製 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個體層麵的心理過程,解釋這些微觀機製如何在政治情境中運作,並最終轉化為 observable 的政治行為。 政治認知與態度形成: 政治社會化: 探討個體如何從傢庭、學校、同伴群體以及社會環境中學習政治知識、價值觀和態度。我們將分析不同社會化階段的關鍵影響因素,以及這些影響的持久性。 認知偏差與啓發式思維: 詳細闡述在政治決策中常見的認知偏差,如政治確認偏誤(傾嚮於接受支持自己既有觀點的證據)、代錶性啓發式(根據刻闆印象做齣判斷)、可得性啓發式(根據易於迴憶的信息做齣判斷)。我們將展示這些認知捷徑如何簡化復雜的政治信息,但也可能導緻係統性錯誤。 情感與政治: 強調情緒在政治決策中的重要作用。討論恐懼、憤怒、希望、自豪等情緒如何影響選民對候選人的看法、對政策的態度以及投票行為。例如,政治廣告如何利用情感訴求來影響選民。 政治認同與群體歸屬: 分析政治認同(如黨派認同、民族認同、性彆認同)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個體政治態度的強大塑造力。我們將探討社會認同理論如何解釋群體內部的凝聚力與群體間的衝突。 動機與政治行為: 權力動機與政治參與: 探討個體對權力、影響力和控製的追求如何驅動其政治參與的程度和方式。 社會正義感與政治行動: 分析個體對公平、平等以及社會正義的追求如何促使其進行政治倡導、抗議或投票選擇。 焦慮與不確定性: 探討在社會經濟不穩定或政治動蕩時期,個體的焦慮和不確定感如何影響其對強人領導的偏好,或對保守主義政策的支持。 人格特質與政治傾嚮: 考察某些人格特質(如開放性、盡責性、外嚮性、宜人性、神經質)是否與特定的政治傾嚮或行為模式相關聯。例如,“僵硬性”(Rigidity)與保守主義之間的潛在聯係。 第四部分:現實的鏡像——政治心理學案例分析 本部分將通過具體的政治案例,來展示政治心理學理論的實際應用價值。這些案例將涵蓋不同國傢、不同時期、不同政治現象,旨在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理論如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政治行為。 選舉行為分析: 選民投票決策的心理學解釋: 通過分析具體的選舉活動,展示信息處理、情感體驗、群體影響、黨派認同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影響選民的投票選擇。例如,分析特定選舉中,搖擺選民的心理特點以及他們的決策過程。 候選人形象的心理塑造: 探討政治候選人如何通過言語、形象、競選策略等方式,在選民心中建立特定的心理認知和情感聯係,從而贏得支持。 政治衝突與極端主義: 群體極化與激進化: 分析特定群體(如網絡社群、意識形態團體)的極化過程,探討群體動力、信息環境、社會認同等因素如何導緻個體走嚮極端。例如,分析特定恐怖組織的招募與成員心理。 威權主義人格與政治傾嚮上升: 探討威權主義人格特質在特定社會政治背景下,如何與政治傾嚮上升相結閤,導緻對權威的盲從、對少數群體的敵視以及對民主價值的排斥。 政策製定與公眾接受度: 政策溝通的心理學考量: 分析政府在推齣一項新政策時,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來預測公眾反應、剋服阻力,以及提高政策的接受度和有效性。例如,氣候變化政策的溝通策略。 民意測驗的心理學解讀: 探討民意測驗結果背後的心理學因素,如問捲設計、提問方式、抽樣偏差如何影響結果,以及公眾意見的形成與波動。 領導力與決策: 政治領導人的心理特徵: 探討不同政治領導人的性格、認知風格、動機以及在危機決策中的心理過程,分析其決策風格如何影響國傢走嚮。例如,通過分析曆史上的重要領導人決策。 公眾對領導者的期望與評價: 分析公眾如何根據自身需求、社會情境以及媒體塑造的形象,對政治領導者形成期望和評價。 本書旨在通過嚴謹的理論闡釋、深入的機製分析和生動的案例研究,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政治世界的新視角。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後,不僅能夠掌握政治心理學的核心知識,更能提升對政治現象的洞察力,理解個體行為背後的復雜心理動因,以及情境因素對政治動態的深刻影響。這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把鑰匙,幫助我們開啓對人類政治行為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