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蔬菜水果无公害栽培与病虫害防控》介绍了辣椒、番茄、生姜、白菜、芹菜、黄瓜、萝卜、莴笋、香葱、莲藕等10种蔬菜栽培管理技术,葡萄、草莓、西瓜、蓝莓、猕猴桃、桃、杨梅等7种水果栽培技术,同时介绍其病虫害无公害防控技术。《蔬菜水果无公害栽培与病虫害防控》技术先进实用,语言通俗易懂,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可供广大农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蔬菜栽培技术
第一节 辣椒栽培技术
第二节 番茄栽培技术
第三节 生姜栽培技术
第四节 大白菜栽培技术
第五节 芹菜栽培技术
第六节 黄瓜栽培技术
第七节 萝卜栽培技术
第八节 莴笋栽培技术
第九节 香葱栽培技术
第十节 莲藕栽培技术
第十一节 大棚蔬菜管理技术
第二章 水果栽培技术
第一节 葡萄栽培技术
第二节 草莓栽培技术
第三节 西瓜栽培技术
第四节 蓝莓栽培技术
第五节 猕猴桃栽培技术
第六节 桃树栽培技术
第七节 杨梅栽培技术
第三章 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控技术
第一节 辣椒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二节 番茄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三节 生姜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四节 大白菜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五节 芹菜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六节 黄瓜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七节 萝卜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八节 莴笋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九节 香葱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十节 莲藕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四章 水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控技术
第一节 葡萄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二节 西瓜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三节 草莓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四节 蓝莓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五节 猕猴桃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六节 桃树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第七节 杨梅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附录
附录1 农药稀释倍数换算
附录2 常见农药安全间隔期
附录3 农业部公布的禁用和限用农药名单
精彩书摘
第一节辣椒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辣椒品种,线椒选用辣丰3号、条椒绝、辛香818、湘研9号、韩玉3号等及本地线椒良种,菜椒选用星宇6号、渝椒5号、湘研4号、湘研5号等。
二、种子处理
1.消毒
(1)温汤浸种将辣椒种子用纱布包好,放入温水(25℃~30℃)浸泡2小时,取出再放于50℃~55℃温水中浸泡10~15分钟,边浸边搅拌,随时补充热水,保持温度,然后将水温降至30℃~35℃,再浸种5小时。
(2)药剂处理将辣椒种子用温水浸泡2小时,然后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15分钟或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浸种5小时。
2·催芽将处理好的种子沥干水分,放入恒温箱保湿催芽,开始1~2天温度调为28℃~~30℃,随后温度降至25℃,每天用清水冲洗种子1~2次。约有70%的种子露出根芽时即可播种。若播种的其他条件暂不适宜,不能按时播种时,可将发芽的种子放在2℃~5℃条件下保湿蹲芽3~4天,待播。
三、育苗
1.播种时间及播种量
(1)大棚育苗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播种,翌年2月中下旬定植于大棚,或3月上中旬地膜覆盖加小拱棚定植,为春提早栽培。
(2)小棚育苗2月中下旬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大田,为地膜覆盖或常规裸地栽植。
(3)播种量每平方米苗床播种量5~10克,每667米。栽植田的用种量为50~100克。
2.营养土配制用近3~5年未种过茄科蔬菜的园土与优质腐熟有机肥混合,有机肥比例为309/6~40%,每立方米营养土另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各O.5~1千克。
3.营养土消毒
(1)方法一每立方米育苗营养土,用40%甲醛1()()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农药稀释倍数换算见附录1)喷洒床土,用薄膜密封床土5天,揭膜后摊开晾晒2~3天后使用。
(2)方法二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9/6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9:1混合,每立方米营养土用药80~1()0克与细土150~300克混合成药土,其1/3混合在营养土中,另2/3在播种时均匀撒盖在芽种上。
4.培育壮苗
(1)均匀播种从消毒好的苗床上取出2厘米厚的表土暂放在容器或箩筐里,取后再平整床土,浇足底水;将待播的处理种子用湿润的适量草木灰或细土或细沙混匀、包裹后撒播;播种时宜少量多次进行,尽量使种子在苗床上分布均匀;播后再喷洒1次小水让种子与土壤密接;然后用取出的表土盖种,厚度约1厘米(以不见种子为度);先盖上地膜,再搭上小拱棚增温保湿。
(2)苗床管理当40%的芽种顶土时,揭去地膜,每天中午进行1~2小时通风。当出苗达80%时,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预防病虫,以后7~10天预防1次,每天逐步扩大通风到3~4小时。为提高幼苗素质,天气晴好时,早、晚揭膜炼苗逐步集中到中午揭膜晒苗;利用大棚设施实施的小拱棚育苗,可延迟至12月中旬进行覆盖大棚膜的管理。当苗长至2~4片叶时,进行假植。
(3)小苗假植假植床用2年内未种过茄科作物的园土,每667米。混入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2000~3000千克,另用磷酸二铵和硫酸钾各2~3千克对水浇施假植床。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消毒床土。将苗按大小分级进行双株或单株假植,株行距为10厘米×10厘米,缓苗期间(7天左右)闭膜保温保湿。缓苗后,每天通风换气,晴天揭膜增加光照,期间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防病虫1次;假植后15天和定植前3天施腐熟清粪水或沼液各1次,每平方米浇施2~3千克。当苗达8~10片叶时定植,定植前1周揭去所有棚膜炼苗。
四、大田移栽
1.地块选择宜选前茬为甘蓝、萝卜、莴笋、白菜、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壤土或沙壤土。
2.整地i直肥结合整地撒施基肥,每667米。施入腐熟有机月巴2500~3000千克、磷酸二铵40~50千克、硫酸钾型复合肥10~15千克作基肥。基肥撒施后及时翻耕,耕深25~30厘米,翻耕后随即除杂、碎土、耙平,使土肥充分混匀。
……
前言/序言
根据贵州省凯里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十二五”期问凯里市农业发展要实现重大转型,由过去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过去的温饱型向经济型转变,力争“十二五”期间凯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9/6以上。凯里市人民政府在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内要完成667公顷辣椒生产基地建设、667公顷葡萄生产基地建设、333公顷生姜生产基地建设、200公顷香葱生产基地建设,为确保上述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成功,市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蔬菜水果无公害栽培与病虫害防控》一书。
该书编写内容主要以实用技术为主,无公害防控技术部分大多配有彩色图片,基本达到图文并茂,目的是让广大种植户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广大种植户可通过图片识别蔬菜水果常见病虫害种类,能够对症开方,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及时控制蔬菜水果病虫的危害。
该书由雷邦海高级农艺师统稿,并负责编写蔬菜水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控技术部分内容;刘毅农艺师负责编写附录部分及本书勘误;谭光仙高级农艺师负责编写蔬菜栽培技术部分;宋舰农艺师负责编写水果栽培技术部分;潘文桃农艺师和程黔莉高级农艺师负责审稿。该书的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病虫形态、特征描述和部分图片,张金祥、李心琼、杨运春、张卫书、胡富伟对本书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写水平有限,本书中难免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恳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
《舌尖上的田野:无公害蔬果的生长密码与田间智慧》 序章:舌尖的呼唤,自然的馈赠 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我们与自然的连接似乎渐行渐远。然而,当味蕾被唤醒,当对食物本源的渴望涌上心头,我们不禁开始追寻那份纯粹、健康、充满生命力的味道。那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追求,更是对生命健康、对土地尊重的深切呼唤。我们渴望品尝到的,是无污染、无添加,凝聚了阳光雨露和辛勤汗水的蔬菜水果;我们期待的,是餐桌上那抹安心的绿意,那份自然的甘甜。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将目光投向那片承载着希望的田野,聚焦于如何以一种更智慧、更友善的方式,让蔬果在自然中茁壮成长,并抵御来自环境的挑战。它讲述的,是一群用心耕耘的农人,他们如何倾听土地的语言,如何洞察植物的生长规律,如何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实现蔬果的健康生产,最终将这份来自田野的馈赠,安全而珍贵地送达我们的餐桌。 第一章:土地的温度,生命的起点 任何美好的蔬果,都始于脚下这片孕育生命的土地。健康的土壤,是蔬果生命力的源泉,是抵御病虫害的第一道防线。本书将深入浅出地探讨土壤的奥秘,从土壤的构成、肥力与活力的关系,到如何通过科学的耕作方式,恢复和提升土壤的健康度。 土壤的“身份证”: 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土壤的质地(沙土、壤土、黏土),了解不同质地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保水、保肥、通气方面的特性。这就像为你的土地“体检”,了解它的基本状况,才能对症下药。 土壤的“营养餐”: 有机质是土壤的灵魂,它不仅提供丰富的营养,更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并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栖息地。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堆肥、绿肥、秸秆还田等方式,不断为土壤“充电”,让土地重获生机。 微生物的“大军”: 土壤中生活着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它们是土壤健康的“守护者”,参与着有机物的分解、养分的转化,甚至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本书将揭示土壤微生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和促进其多样性,构建一个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 “绿色耕作”的实践: 告别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时代,我们将探索一系列“绿色耕作”的智慧。例如,免耕或少耕技术如何保护土壤结构,减少水分流失,避免土壤板结;轮作和间作如何打破病虫害的循环,均衡土壤养分;覆盖作物(绿肥)如何不仅能为土壤提供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这些都是顺应自然规律,让土地“喘口气”,保持活力的重要手段。 水资源的“精打细算”: 水是生命之源,但过度或不足的灌溉都可能对蔬果生长和土壤健康造成影响。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和土壤的持水能力,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现精准供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同时避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第二章:蔬果的“成语典故”:生长节律与选育智慧 每一株蔬果,都拥有其独特的生长节律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了解这些“成语典故”,才能在适宜的时机,给予它们最需要的关怀,让它们健康生长,产量稳定,品质优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深入理解不同蔬果的生长周期,包括播种、育苗、移栽、开花、结果、成熟等各个阶段的生理需求。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选择最适宜的种植季节,避免“拔苗助长”的尴尬。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并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所有地区。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不同蔬果品种的特性,包括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的耐受性,以及它们的抗病虫害能力。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是成功种植的第一步。 “根深叶茂,果实饱满”: 探索植物根系的生长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整地、施肥、定植等措施,促进根系发达。健康的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水龙头”,是整个植株强壮的基础。 “阳光是最好的营养师”: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重要能源。我们将探讨不同蔬果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株行距、修剪等技术,确保植株能够充分接收阳光,提高光合效率。 “风雨中的守护者”: 了解植物对风、雨等气候因素的适应性。例如,如何在多风地区采取防风措施,如何在雨季做好排水,避免积水对根系造成危害。 第三章:田间“智慧侦探”:识别与预防病虫害 在无公害的栽培理念中,病虫害的防控并非一味的“杀灭”,而更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需要我们成为一名细心的“田间侦探”,洞察病虫害发生的蛛丝马迹,并运用智慧化的手段,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敌情侦查”: 学习识别常见的蔬菜和水果病害的早期症状,包括叶片、茎、果实上出现的斑点、霉变、畸形等。同时,掌握辨认常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为害方式。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知己知彼”。 “免疫系统升级”: 强壮的植株本身就是抵御病虫害的“第一道防线”。本书将重点强调通过优化土壤肥力、提供均衡的营养、合理的水分管理,以及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来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天敌部队的招募”: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益虫和益鸟,它们是病虫害的“捕食者”。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保护和营造适宜的环境,吸引和保留这些“天敌”,让它们成为我们“无毒”的助手。例如,种植一些能够吸引瓢虫、草蛉等益虫的伴生植物。 “物理与生物的守护”: 介绍一系列非化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例如,利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粉虱等;设置防虫网,阻隔害虫进入;采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等,它们只对特定害虫有效,对环境和人体无害。 “植物的“信号灯”: 学习利用一些植物自身的特性来预警或驱避病虫害。例如,某些植物散发的特殊气味可以驱赶害虫,而另一些植物的出现可能预示着土壤中某些问题的存在。 “草本与矿物的“秘密武器”: 探索天然植物提取物,如苦楝油、印楝素、辣椒水等,以及一些矿物源农药,如波尔多液(在严格控制使用量和方式下)的辅助应用,作为化学农药的替代方案。 第四章:收获的喜悦,分享的价值 当田野里的果实逐渐成熟,当辛勤的汗水化为沉甸甸的收获,这份喜悦不仅属于耕耘者,更属于每一个能够品尝到这份纯净滋味的人。无公害栽培的最终目的,是让消费者能够安心地享受自然馈赠。 “采摘的时机”: 了解不同蔬果的最佳采摘时机,这直接关系到它们的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过早或过晚采摘,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品质。 “轻柔的处理,长久的陪伴”: 学习科学的采后处理方法,包括清洁、分级、包装等,最大程度地保留蔬果的新鲜度和品质,延长其货架期,减少损耗。 “从田间到餐桌的信任链条”: 强调建立消费者对无公害蔬果的信任。这包括生产过程的透明化,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本书将倡导一种更加负责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分享这份绿色,传递健康”: 最终,本书希望传递一种理念:无公害蔬果的生产,不仅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是一种对生命、对环境、对健康的尊重和承诺。这份来自田野的馈赠,值得我们用心去守护,并与更多人分享。 结语:田野里的希望,餐桌上的安心 《舌尖上的田野:无公害蔬果的生长密码与田间智慧》,它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指南,一份关于如何收获健康与美味的承诺。它不是冰冷的数据和理论,而是融入了农人智慧、自然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点燃更多人对自然农耕的兴趣,让我们在享受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土地最真挚的呼唤,体验到那份“来自田野的安心”。愿每一株蔬果,都能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在智慧的耕耘中,茁壮成长,成为我们餐桌上最亮丽、最健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