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美古词曲:闲情的分量

遇见最美古词曲:闲情的分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国平 著
图书标签:
  • 古诗词
  • 古词曲
  • 传统文化
  • 文学
  • 音乐
  • 闲情
  • 情感
  • 艺术
  • 文化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40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14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周国平先生关于宋词、元曲及古代文人作品的随笔及点评。文字延续了作者写作的一贯风格——唯美、哲理。第一部分品宋词,是作者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宋人弦歌》所写的序和台词。第二部分品元曲,由作者亲自选定篇目,评论的文字不仅仅着眼于文学,多是随想式的借题发挥,由此组成一集子。本书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周先生的文品。在点评古文作品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生活、感情、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作者简介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著有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安静的位置》,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等。

精彩书评

  

  ★唯美的欢娱
  ——宋人弦歌


  ★断肠人在天涯
  ——元曲随想


  ★以诗人的眼光,以哲人的思维解读孔子、苏东坡、韩愈、阮籍
  中国的文人大多喜好纵情山水,宋词和元曲讴歌男欢女爱,我从中看到的是对生命本体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人生宝贵的价值岂不就在于此?
  ——周国平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唯美的欢娱——宋人弦歌
第二辑 断肠人在天涯——渎元曲随想
第三辑 圣人与闲人
孔子的洒脱
另一个韩愈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夜读苏东坡
人生贵在行胸臆——读袁中郎全集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阮籍与尼采





精彩书摘

  闹 灯

  元宵节,中国古代的狂欢节,以闹灯为中心,又称灯节。宋代其况最盛,正月十五前后,五昼夜狂欢不止,满城张灯结彩,鼓吹喧天,人潮如涌,热闹非凡。家家“倾巢出动”,看花灯、看焰火、看百戏,总而言之是看热闹,而看热闹的实质是人看人。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元宵节的人看人又别有一番情趣。彩灯明月诚然可观,最可观的却正是那观灯赏月之人。平日幽居深院的闺秀仕女,此时暂获开禁,三五成群出游,成为节日最亮丽的风景。于是,在热闹的掩护下,或眉目传情,或私定幽会,或暗结同心,演出了无数爱情的喜剧和悲剧。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节庆热闹而欢腾,可是,有谁知道热闹反衬下的寂寞,欢腾映照下的孤独?眼看花枝招展的游女们嬉笑着走过,一队队都消失在灯火辉煌的背景中了,那个寻找了一百次、一千次的人仍然没有出现。无意中回头,却发现那个人茕茕孑立,站在灯火最冷清的地方。

  那个人是谁?有人说,是作者的意中人,一位脱俗的女子。有人说,是作者自况,寄寓了高洁的怀抱。其实,无论哪一说成立,作品的意蕴是一致的,都是对孤高人品的赞美。我们也许可以引申说,不管人世多么热闹,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一个内在的宁静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永远值得“众里寻他千百度”的。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是北宋名臣,学富五车,可是,你看他这首小令写得多么清新朴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如此美丽清朗的意境,如此自然天成的句子,叫人看了怎么忘得了,怎么会不流传为千古名句。
  全词写一段失落的恋情,景物依旧,欢爱不再,使人不由得伤心落泪。爱情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它无比甜美,带给人的却常是无奈、惆怅、苦恼和忧伤。不过,这些痛苦的体验又何尝不是爱情的丰厚赠礼,一份首先属于心灵、然后属于艺术的宝贵财富,古今中外大诗人的作品就是证明。

  问 春
  春来春去,花开花落,原是自然界的现象,似乎不足悲喜。然而,偏是在春季,物象的变化最丰富也最微妙,生命的节奏最热烈也最急促。诗人的心,天下一切敏感的心,就不免会发生感应了。心中一团朦胧的情绪,似甜却苦,乍喜还悲,说不清道不明,我们的古人称之为“愁”。细究起来,这“愁”又是因人因境而异,由不同的成分交织成的。触景生情,仿佛起了思念,却没有思念的具体对象,是笼统的春愁。有思念的对象,但山河阻隔,是离愁。孤身漂泊,睹景思乡,是旅愁和乡愁。因季节变迁而悲年华的虚度或平生的不得志,是闲愁。因季节变迁而悲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常,便是短暂人生的万古大愁了。
  我们不要讥笑古人多愁善感,倒不妨扪心自问,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心情与自然的物候之间还能否有如此密切的感应,我们的心肠是否已经太硬,对于自然界的生命节奏是否已经太麻木?

  ……


遇见最美古词曲:闲情的分量 一卷风雅,半世闲情,邀您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诗意漫游。 在滚滚红尘中,我们汲汲营营,为生活奔波。然而,内心深处,总有一处角落,渴望着片刻的宁静,一份超脱的雅致。当城市的喧嚣渐远,当心灵的疲惫得以舒缓,我们便能在古老的词曲中,寻觅那份久违的“闲情”,感受那份不被俗世纷扰的“分量”。 《遇见最美古词曲:闲情的分量》并非一本单纯的词曲鉴赏录,更不是一本枯燥的文学史梳理。它是一次心灵的邀约,一场与千年前风雅的私语。我们将一同潜入中国古典文学最璀璨的瑰宝——词与曲的海洋,用全新的视角,触摸那些触动人心的文字,品味那些韵味无穷的旋律(尽管我们已无法听到原曲,但字里行间,自有其悠扬的余韵)。 何谓“闲情”? “闲情”并非闲散无聊,也非无所事事。它是一种心境,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清醒洞察、淡泊宁静的能力。它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奈与悲悯;它是李白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孤高与洒脱;它是苏轼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旷达与豪情;它更是稼轩笔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失路之叹,又或是小令中“梧桐更兼细雨”的婉转伤怀。 “闲情”隐藏在诗人的笔尖,流淌在词人的心间,回响在曲作者的弦上。它可能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见得一份孤独的诗意;它可能是对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领略世事的无常;它也可能是对情感的深切表达,无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万缕,还是“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的缠绵悱恻。 《遇见最美古词曲:闲情的分量》将从多个维度,带您深入探索这份“闲情”的丰富内涵: 一、 穿越时空的雅集:与先贤对饮,听风吟水啸 本书将精选历代最经典的词曲作品,从汉魏乐府的质朴深情,到唐诗宋词的辉煌灿烂,再到元曲的通俗生动,我们会逐一走进这些文字的背后,感受创作时的时代风貌,揣摩作者的心境。 初唐的萌芽: 感受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以及初唐士人对盛世的憧憬与隐忧。 盛唐的华章: 领略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厚重,以及边塞诗人的豪迈与悲壮。 宋词的巅峰: 深入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悲壮激昂,李清照的婉约凄美,柳永的市井风情,以及晏殊、欧阳修等人的温润细腻。我们将探究他们如何在词的方寸之间,容纳山河壮丽,抒发人生悲欢。 元曲的清流: 领略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可久等人的笔下,贴近生活,鲜活生动,充满市井气息的曲调。感受元曲如何以其独特的魅力,将雅致与通俗融为一体。 二、 字里行间的意蕴:解码情感的密码,品味风雅的真谛 词曲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优美的辞藻,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沉情感与人生哲思。“闲情”在此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山水寄情: 词曲中的山水,并非仅仅是背景,更是诗人词人情感的投射。我们将解析“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独,“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壮丽,“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以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探寻自然景物如何与人物心境交织。 人生况味: 词曲是对人生百态的缩影。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到“年少轻狂,一朝白发”的岁月感慨;从“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离别愁绪,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执着。我们将一同品味这些文字中折射出的生命体验。 家国情怀: 即使是“闲情”,也常常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战乱年代,在“白发将军半夜愁”的边塞风霜里,词曲中的“闲情”更显珍贵,它是在动荡中坚守的一份宁静,是对故土家园的一份思念,是对太平盛世的一份渴望。 三、 弦外之音的妙趣:探寻词曲的音乐之美,感受节奏的律动 虽然我们无法亲耳聆听千年前的曲调,但优秀的词曲本身就具备音乐的特质。音韵、节奏、声调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其独特的音乐美。 音韵的魔力: 我们将解析词曲中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如何营造出优美的音乐感。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叠字的使用带来了节奏的顿挫感,仿佛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展开。 节奏的律动: 词和曲的格律,本身就蕴含着音乐的节奏。我们将通过分析字句的长短、平仄的交替,感受其内在的旋律感,体会“声”与“意”的完美结合。 意境的营造: 音乐性的表达,使得词曲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触动读者的情感。词曲的节奏变化,如同音乐的起伏,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作者所营造的特定意境,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低沉婉转,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 现代视角的审视:古韵今声,让“闲情”重焕生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闲情”?《遇见最美古词曲:闲情的分量》旨在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的滋养。 对抗浮躁: 词曲中的“闲情”,提供了一种对抗现代社会浮躁与焦虑的解药。当我们沉浸其中,仿佛可以暂时忘却烦恼,找回内心的平和。 提升审美: 欣赏古词曲,是一种高雅的审美体验。它能够陶冶情操,提升我们对美的感知力,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并欣赏那些细微的美好。 连接古今: 词曲是连接我们与历史、与文化的桥梁。通过对词曲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丰富人生: 拥有“闲情”,意味着我们的人生不仅仅是生存,更是生活。它让我们能够以更超脱、更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起伏,活出更精彩、更有深度的生命。 《遇见最美古词曲:闲情的分量》是一本邀请您一同漫步在时光长河中的书。 在这里,您将不会看到冰冷的数据,不会读到枯燥的理论,更不会有程式化的解读。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字,是引领您走进词曲世界的心灵指南,是一次次与伟大灵魂的灵魂对话。 无论您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亦或是渴望在忙碌生活中寻觅片刻宁静的都市人,《遇见最美古词曲:闲情的分量》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伴侣。 让我们一同,在最美的古词曲中,遇见那份被时光珍藏的“闲情”,感受那份沉甸甸的、独属于风雅的分量。 翻开此书,即是开启一段属于您的,风雅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其实对“闲情的分量”这个主题是有些困惑的。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探讨人生哲学或者宏大叙事的作品,但阅读下来,发现它真正聚焦的,是那些被时间冲淡了的、极其私密和日常的情感瞬间。这本书仿佛拥有一个魔力,能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中,提炼出一种深沉而隽永的美感。比如,描写闺中思妇的月光,描写文人登高望远的孤寂,或者仅仅是一句对自然景物的赞叹,都被赋予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重量。这种“分量”,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后,才显现出来的、值得珍视的生命体验。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她不只是分析格律,而是深入到词曲作者写下它们时的心境,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确幸”和“小忧愁”,原来这些才是构成生命厚度的真正基石。

评分

我向来对手边的工具书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所谓的“赏析”书籍,往往是过度解读,甚至把作者原有的意境都给“嚼烂”了。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更像是一种“共情式”的解读。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解读的可能性,一种进入原作者心灵的“钥匙”。例如,在解析某一首描写别离的曲子时,作者并没有用泛滥的形容词去堆砌悲伤,而是通过对比当时环境的宁静与内心的波澜,构建了一种张力,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这种留白和引导,极大地尊重了读者的独立思考空间。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不同,而对同一首词产生新的感悟,这才是优秀文学读物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一个可以反复开启的宝库。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细节,真的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良苦。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但字体却选择得非常清晰易读,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呈现上的“留白”艺术,不像某些书籍恨不得把所有空间都塞满文字,这本书在每首词或曲的讲解之间,总会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能够消化吸收刚刚读到的内容,不至于产生信息过载的感觉。更绝妙的是,它在注释上做得极为克制而精准,不会过多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它提供的背景知识点,都是最能点亮原作者情感和意境的关键信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流畅和沉浸,感觉就像是和作者一起,在那个时空里,静静地品味着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它不是在“教”你,而是在“陪伴”你,一起感受古人的那些细腻心绪。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米白色的纸张配上手绘的古典插图,让人一拿到手里就心生欢喜。我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的,因为我对古诗词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总觉得古典文学有点高深莫测,难以亲近。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像一位温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进入那个风雅的古代世界。文字的讲解深入浅出,将那些看似晦涩的词句,通过生活化的比喻和精妙的背景故事串联起来,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知识。特别是那些关于词牌、曲牌的起源介绍,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原来每一首词的背后,都藏着一段鲜活的历史和一段跌宕起伏的情感。读完第一部分,我甚至忍不住去查找了作者提到的那些历史人物的传记,那种被激发的求知欲,是很多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整体来看,这本书在普及古典文学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搭建了一座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跨越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它读起来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更像是和一位博学多识、但又非常接地气的朋友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交谈。语言风格是极其亲切和富有画面感的,这一点从书名就能略窥一斑,它没有用那些拗口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最日常、最能引起共鸣的词汇,来描述那些古代的艺术珍品。这种亲切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过去常常觉得学古诗词需要有极高的文学天赋,但这本书告诉我,热爱和好奇心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让我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原本我可能永远不会注意到的边角作品,去聆听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声音。它成功地将“高雅的艺术”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触摸的生活美学”,让诗词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陈列品,而是融入我们呼吸之间的气息。

评分

这本书很好啊,不错啊,再来啊

评分

(?•??ω•???)

评分

励志与闲情,在乎每个人的选择!

评分

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往世界古往今来的为人和名人求救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来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活动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殿堂和未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评分

今天也许难以相信,在隋、唐、宋三朝,漫长的七百年间,中国曾经是一个流行音乐大国。来自中亚、西域的明快热烈的印度系音乐风靡全国,倾倒朝野,而低缓单调的中国古乐则受到了冷落,仅用于某些祭祀仪式。唐宋两朝设有教坊,实际上是宫廷乐团兼国家音乐学院,专门排演、教习、创作流行音乐。宋朝还设有大晟府,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叫国家音乐总署,兼具国家音乐出版社的职能,编集和刊行流行的曲谱。正是在这浓烈的音乐氛围中,词的创作成了文坛第一时尚,词的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宋词成为了足可与唐诗、元曲媲美的中国文学瑰宝。

评分

在中国文人身上,从来有励志和闲情两面。励志,就是经世济用,追求功名,为儒家所推崇。闲情,就是逍遥自在,超脱功名,为道家所提倡。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即使在儒家始祖孔子身上,我也看到了闲情的一面。我发现,我所欣赏的古典作家和作品,往往是闲情这一面特别突出的。宋词和元曲讴歌男欢女爱,阮籍、陶渊明、袁宏道、李白、苏轼纵情山水,我从中看到的是对生命本体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人生最宝贵的价值岂不就在于此?对闲情不可等闲视之,它是中国特色的人性的解放,性灵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文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很重。只有励志,没有闲情,中国文人真不知会成为怎样的俗物。

评分

词少,元曲多,总体说来适合有古文功底的人

评分

纸张: 胶版纸

评分

正文语种: 中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