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周国平先生关于宋词、元曲及古代文人作品的随笔及点评。文字延续了作者写作的一贯风格——唯美、哲理。第一部分品宋词,是作者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宋人弦歌》所写的序和台词。第二部分品元曲,由作者亲自选定篇目,评论的文字不仅仅着眼于文学,多是随想式的借题发挥,由此组成一集子。本书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周先生的文品。在点评古文作品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生活、感情、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观点。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著有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安静的位置》,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等。
★唯美的欢娱
——宋人弦歌
★断肠人在天涯
——元曲随想
★以诗人的眼光,以哲人的思维解读孔子、苏东坡、韩愈、阮籍
中国的文人大多喜好纵情山水,宋词和元曲讴歌男欢女爱,我从中看到的是对生命本体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人生宝贵的价值岂不就在于此?
——周国平
自序
第一辑 唯美的欢娱——宋人弦歌
第二辑 断肠人在天涯——渎元曲随想
第三辑 圣人与闲人
孔子的洒脱
另一个韩愈
诗人的执著和超脱——夜读苏东坡
人生贵在行胸臆——读袁中郎全集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阮籍与尼采
闹 灯
元宵节,中国古代的狂欢节,以闹灯为中心,又称灯节。宋代其况最盛,正月十五前后,五昼夜狂欢不止,满城张灯结彩,鼓吹喧天,人潮如涌,热闹非凡。家家“倾巢出动”,看花灯、看焰火、看百戏,总而言之是看热闹,而看热闹的实质是人看人。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元宵节的人看人又别有一番情趣。彩灯明月诚然可观,最可观的却正是那观灯赏月之人。平日幽居深院的闺秀仕女,此时暂获开禁,三五成群出游,成为节日最亮丽的风景。于是,在热闹的掩护下,或眉目传情,或私定幽会,或暗结同心,演出了无数爱情的喜剧和悲剧。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节庆热闹而欢腾,可是,有谁知道热闹反衬下的寂寞,欢腾映照下的孤独?眼看花枝招展的游女们嬉笑着走过,一队队都消失在灯火辉煌的背景中了,那个寻找了一百次、一千次的人仍然没有出现。无意中回头,却发现那个人茕茕孑立,站在灯火最冷清的地方。
那个人是谁?有人说,是作者的意中人,一位脱俗的女子。有人说,是作者自况,寄寓了高洁的怀抱。其实,无论哪一说成立,作品的意蕴是一致的,都是对孤高人品的赞美。我们也许可以引申说,不管人世多么热闹,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一个内在的宁静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永远值得“众里寻他千百度”的。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是北宋名臣,学富五车,可是,你看他这首小令写得多么清新朴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如此美丽清朗的意境,如此自然天成的句子,叫人看了怎么忘得了,怎么会不流传为千古名句。
全词写一段失落的恋情,景物依旧,欢爱不再,使人不由得伤心落泪。爱情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它无比甜美,带给人的却常是无奈、惆怅、苦恼和忧伤。不过,这些痛苦的体验又何尝不是爱情的丰厚赠礼,一份首先属于心灵、然后属于艺术的宝贵财富,古今中外大诗人的作品就是证明。
问 春
春来春去,花开花落,原是自然界的现象,似乎不足悲喜。然而,偏是在春季,物象的变化最丰富也最微妙,生命的节奏最热烈也最急促。诗人的心,天下一切敏感的心,就不免会发生感应了。心中一团朦胧的情绪,似甜却苦,乍喜还悲,说不清道不明,我们的古人称之为“愁”。细究起来,这“愁”又是因人因境而异,由不同的成分交织成的。触景生情,仿佛起了思念,却没有思念的具体对象,是笼统的春愁。有思念的对象,但山河阻隔,是离愁。孤身漂泊,睹景思乡,是旅愁和乡愁。因季节变迁而悲年华的虚度或平生的不得志,是闲愁。因季节变迁而悲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常,便是短暂人生的万古大愁了。
我们不要讥笑古人多愁善感,倒不妨扪心自问,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心情与自然的物候之间还能否有如此密切的感应,我们的心肠是否已经太硬,对于自然界的生命节奏是否已经太麻木?
……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其实对“闲情的分量”这个主题是有些困惑的。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探讨人生哲学或者宏大叙事的作品,但阅读下来,发现它真正聚焦的,是那些被时间冲淡了的、极其私密和日常的情感瞬间。这本书仿佛拥有一个魔力,能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中,提炼出一种深沉而隽永的美感。比如,描写闺中思妇的月光,描写文人登高望远的孤寂,或者仅仅是一句对自然景物的赞叹,都被赋予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重量。这种“分量”,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后,才显现出来的、值得珍视的生命体验。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她不只是分析格律,而是深入到词曲作者写下它们时的心境,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确幸”和“小忧愁”,原来这些才是构成生命厚度的真正基石。
评分我向来对手边的工具书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所谓的“赏析”书籍,往往是过度解读,甚至把作者原有的意境都给“嚼烂”了。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更像是一种“共情式”的解读。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解读的可能性,一种进入原作者心灵的“钥匙”。例如,在解析某一首描写别离的曲子时,作者并没有用泛滥的形容词去堆砌悲伤,而是通过对比当时环境的宁静与内心的波澜,构建了一种张力,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这种留白和引导,极大地尊重了读者的独立思考空间。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不同,而对同一首词产生新的感悟,这才是优秀文学读物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一个可以反复开启的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细节,真的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良苦。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但字体却选择得非常清晰易读,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呈现上的“留白”艺术,不像某些书籍恨不得把所有空间都塞满文字,这本书在每首词或曲的讲解之间,总会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能够消化吸收刚刚读到的内容,不至于产生信息过载的感觉。更绝妙的是,它在注释上做得极为克制而精准,不会过多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它提供的背景知识点,都是最能点亮原作者情感和意境的关键信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流畅和沉浸,感觉就像是和作者一起,在那个时空里,静静地品味着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它不是在“教”你,而是在“陪伴”你,一起感受古人的那些细腻心绪。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米白色的纸张配上手绘的古典插图,让人一拿到手里就心生欢喜。我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的,因为我对古诗词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总觉得古典文学有点高深莫测,难以亲近。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像一位温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进入那个风雅的古代世界。文字的讲解深入浅出,将那些看似晦涩的词句,通过生活化的比喻和精妙的背景故事串联起来,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知识。特别是那些关于词牌、曲牌的起源介绍,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原来每一首词的背后,都藏着一段鲜活的历史和一段跌宕起伏的情感。读完第一部分,我甚至忍不住去查找了作者提到的那些历史人物的传记,那种被激发的求知欲,是很多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整体来看,这本书在普及古典文学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搭建了一座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跨越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它读起来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更像是和一位博学多识、但又非常接地气的朋友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交谈。语言风格是极其亲切和富有画面感的,这一点从书名就能略窥一斑,它没有用那些拗口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最日常、最能引起共鸣的词汇,来描述那些古代的艺术珍品。这种亲切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过去常常觉得学古诗词需要有极高的文学天赋,但这本书告诉我,热爱和好奇心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让我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原本我可能永远不会注意到的边角作品,去聆听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声音。它成功地将“高雅的艺术”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触摸的生活美学”,让诗词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陈列品,而是融入我们呼吸之间的气息。
评分这本书很好啊,不错啊,再来啊
评分(?•??ω•???)
评分励志与闲情,在乎每个人的选择!
评分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往世界古往今来的为人和名人求救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来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活动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殿堂和未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评分今天也许难以相信,在隋、唐、宋三朝,漫长的七百年间,中国曾经是一个流行音乐大国。来自中亚、西域的明快热烈的印度系音乐风靡全国,倾倒朝野,而低缓单调的中国古乐则受到了冷落,仅用于某些祭祀仪式。唐宋两朝设有教坊,实际上是宫廷乐团兼国家音乐学院,专门排演、教习、创作流行音乐。宋朝还设有大晟府,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叫国家音乐总署,兼具国家音乐出版社的职能,编集和刊行流行的曲谱。正是在这浓烈的音乐氛围中,词的创作成了文坛第一时尚,词的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宋词成为了足可与唐诗、元曲媲美的中国文学瑰宝。
评分在中国文人身上,从来有励志和闲情两面。励志,就是经世济用,追求功名,为儒家所推崇。闲情,就是逍遥自在,超脱功名,为道家所提倡。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即使在儒家始祖孔子身上,我也看到了闲情的一面。我发现,我所欣赏的古典作家和作品,往往是闲情这一面特别突出的。宋词和元曲讴歌男欢女爱,阮籍、陶渊明、袁宏道、李白、苏轼纵情山水,我从中看到的是对生命本体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人生最宝贵的价值岂不就在于此?对闲情不可等闲视之,它是中国特色的人性的解放,性灵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文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很重。只有励志,没有闲情,中国文人真不知会成为怎样的俗物。
评分词少,元曲多,总体说来适合有古文功底的人
评分纸张: 胶版纸
评分正文语种: 中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