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托名管仲所著
将儒、道、法、兵等各家思想的精华融为一体,内容庞杂,论述深邃精奥
注译选取代表性篇目,便于对管子思想有概括性的认识
枢言
【题解】
枢言,就是重要而关键的言论。枢,本指门上的转轴,在这里指事情的中心或关键部分。本篇运用哲理化的语言阐述了治国治天下、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以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本篇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于现在的政治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原文】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
枢言曰:爱之①,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帝王者,审所先所后,先民与地则得矣,先贵与骄则失矣。是故先王慎所先所后。
【注释】
①之:指百姓。
【译文】
管子说:道在天上,如同太阳;道在人体,如同心脏。所以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活着就是依靠气。有名分则治,无名分则乱,统治国家就是依靠名分。
枢言指出:爱民、利民、益民、安民,这四者都是从道生出来的。成就帝王之业的人运用它们,天下便得到了治理。成就帝王之业的人,就是要清楚地知道应该先做什么事,后做什么事。把百姓和土地放在第X位就能获得成功,把高贵和骄傲放在第X位就会失败。所以,先代的圣王总是非常慎重地确定事物的先后次序。
【原文】
人主不可以不慎贵①,不可以不慎民,不可以不慎富。慎贵在举贤,慎民在置官,慎富在务地。故人主之卑尊轻重在此三者,不可不慎。
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蓄藏,宝也。圣智,器也。珠玉,末用也。先王重其宝器而轻其末用,故能为天下。
生而不死者二②,亡而不立者四:喜也者、怒也者、恶也者、欲也者,天下之败也,而贤者寡之。
为③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故先王贵善。
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衰主积于贵人④,亡主积于妇女珠玉。故先王慎其所积。
疾之,疾之,万物之师也。为之,为之,万物之时也。强之,强之,万物之指⑤也。
【注释】
①慎贵:慎重地对待富贵。
②二:气和名。
③为:伪。
④贵人:官吏。
⑤指:主旨,意义。
【译文】
君主不可不慎重地处理尊贵的问题,不可不慎重地处理百姓的问题,不可不慎重地处理财富的问题。慎重处理尊贵的问题,在于如何推举贤人;慎重处理百姓的问题,在于如何选用官吏;慎重处理财富的问题,在于如何加强农业。所以,君主的尊卑轻重决定于这三个方面,不可不慎重处理。
一个国家都会有宝贝、有器用、有财富。内外城墙、山川险地、粮食贮备,这些都是国家的宝贝;圣明智谋,是国家的器用;珠玉,是国家工商业的财富。先代圣王看重宝贝与器用,轻视财富,所以能治理天下。
生存而不死的原因有两个:气与名。亡国而不能立国的原因有四个:喜、怒、厌恶与欲望,它们都能导致国家的败亡,贤明的君主很少犯这些毛病。
伪善,不是真正的善。善,是无法弄虚作假的。因此先代圣王重视善。
成就王业的国君招徕百姓,成就霸业的国君招徕将士,衰败的国君扩大官僚阶层,亡国的国君则收敛珠玉与妇女。所以,先代圣王都慎重地对待积聚的问题。
要加紧探索,加紧探索,因为万物众多;努力去做,努力去做,因为万物是随时消逝的;努力探索,努力探索,因为万物意旨精深。
【原文】
人故①相憎也,人之心悍,故为之法。法出于礼,礼出于名。名、礼,道也。万物待名、礼而后定。
凡万物,阴阳两生而参视②。先王因其参而慎所入所出。以卑为卑,卑不可得。以尊为尊,尊不可得。桀、舜是也。先王之所以X重也。
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粟。得之,尧舜禹汤文武孝己,斯待以成。天下必待以生,故先王重之。一日不食比岁歉,三日不食比岁饥,五日不食比岁荒,七日不食无国土,十日不食无畴③类,尽死矣。
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贤大夫不恃宗,至士不恃外权。坦坦④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备不为用。故存国家,定社稷,在卒谋之间耳。
圣人用其心,沌沌乎博而圜,豚豚⑤乎莫得其门,纷纷乎若乱丝,逡逡⑥乎若有从治。故曰,欲知者知之,欲利者利之,欲勇者勇之,欲贵者贵之。彼欲贵,我贵之,人谓我有礼。彼欲勇,我勇之,人谓我恭。彼欲利,我利之,人谓我仁。彼欲知,我知之,人谓我慜⑦。
戒之,戒之,微而⑧异之,动作必思之,无令人识之,卒来者必备之。
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谓成人。
【注释】
①故:固。
②参视:第三个事情出现。
③畴:类,同辈。
④坦坦:平常。
⑤豚豚:隐秘。
⑥逡逡(qūn):有次序。
⑦慜(mǐn):敏。
⑧微而:不能。
【译文】
人本来是存在相互憎恶的情况的,人心凶悍,所以制定法令。法令出自礼,礼出自名分。名分和礼都是道。万物都是在名分和礼出现后才能确定下来。
万物都是由阴阳相生而形成的第三个事物,先王就是根据这种现象的存在而慎重对待正反两方面的。以卑下评定卑下,就不能了解什么是卑下;用高尚评定高尚,就不能了解什么是高尚。桀和舜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先王重视正反两方面的原因。
得到它就能生存,失去它就一定死亡,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只有粮食。得到粮食,尧、舜、禹、汤、文、武和孝己都获得成功。天下人也必须依靠它才能生存。因此先代的圣王重视它。断了一天食,等于过歉收之年;断了三天食,等于过饥饿之年;断了五天食,等于过饥荒之年;断了七天食,就没有国土;断了十天食,人类就没有了,全部都将饿死。
先王重视诚信。有了诚信,天下各国才能相处安好。贤良的大夫不依靠宗室门第,士人不依靠别国的势力。取得了一点平平的成绩不自认为有功,平常的财富不会拿来自己使用。所以,使国家生存,让社稷安定的大事就能在短时间内的谋划解决了。
圣人运用他的心智时,表面混混沌沌实际却博大而周到,好像隐隐地让人摸不到门路,纷杂的样子好像一团乱丝,却又像井然有序地经过了梳理。所以说,想要求知的人,就让他获得知识;想要求利的人,就让他获得利益;想要求勇的人,就让他获得勇气;想要求地位的人,就让他获得地位。他想获得地位,我就让他获得地位,别人会说我有礼;他想获得勇气,我就让他获得勇气,别人会说我恭;他想获得利益,我就让他获得利益,别人会说我仁;他想获得知识,我就让他获得知识,别人会说我聪敏。戒备,戒备,不能与人相异,做事一定要深思,不要被人看透,对于突发的事件,一定要有防备。对人讲信用,就是仁义;不被人欺瞒,就是智慧;既有智慧又有仁义,就是成熟的人。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
牧民
形势
权修
立政
乘马
七法
版法
五辅
枢言
八观
法禁
重令
法法
霸言
参患
制分
君臣
小称
侈靡
治国
弟子职
轻重甲
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国学探究的爱好者而言,阅读经典绝不能止步于表面的了解,必须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我注意到,编者在处理一些关键概念,比如“重商主义”、“循吏之道”或是“法制建设”等论述时,引用了大量其他先秦典籍或后世史学家的观点作为旁证。这种多维度的考量,使得《管子》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它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与整个先秦思想体系紧密相连的一个有机整体。读完其中关于兵家、法家、道家思想交融的部分,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研讨会,不同的思想火花在注释的引导下不断碰撞、交汇,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社会治理模式的认知边界。
评分初翻开这本《管子》的影印本,立刻被那种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纸张的质感很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百家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大家。虽然市面上有不少《管子》的译注本,但像这样文白对照、详注详译的版本实在不多见。翻阅过程中,我发现编者的注释非常详尽,很多古代专有名词和历史背景知识都做了清晰的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那些涉及古代政治经济制度和哲学思辨的部分,如果没有这些深入的注释,光凭现代汉语的理解,恐怕会错失很多原著的精髓。这种精心的编排,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一位博学的先贤的指引下,穿越回了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去亲身感受管仲这位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的治国方略和经济思想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流传较广的《管子》译本,但往往因为注释过于简略或译文过于“白话化”,导致很多深奥的政治经济学思想难以把握,读完后总感觉隔了一层纱。然而,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版,完全不同。它的译文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又注重了文采的保留,读起来颇有一种古雅的韵味,绝非生硬的教科书式翻译。尤其在涉及古代的财政金融和农业生产管理章节,那些繁复的制度描述,通过译文的梳理,变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这让我意识到,管仲的思想并非仅仅是治国方略的碎片,而是一套系统而精密的社会运行模型。这本书让我对古代的经济思维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宏观且细致的理解,受益匪浅。
评分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绝对值得入手。装帧的质感、纸张的选用,以及字体排版的疏密得当,都体现了出版社对“国学经典”的敬畏之心。它不是那种读过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可以反复摩挲、长期研习的工具书和传家宝。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所体现的严谨态度,比如对某些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地名的变迁等都做了细致的考证标注。这种对学术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的权威性大大增强。对于希望真正沉下心来,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思想精髓的读者来说,这套文白对照的《管子》,无疑提供了一个高起点、高质量的阅读平台,是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一把可靠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采用了左右对开的文白对照形式,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流畅。左页是原文,古朴的文字带着历史的沧桑感,而右页则是现代汉语的译文,清晰明了,毫不晦涩。这种并置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籍的门槛。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可以随时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切换,加深对特定语句的理解。比如,在读到关于“强国富民”的篇章时,我常常会先看译文理解大意,然后立刻回到原文,去体会管仲措辞的力度和韵味。而且,译文的水平也相当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词对词的转换,而是力求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语境进行阐释,这其中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好。可以说,这本书把“精粹”二字做到了实处,既保留了原貌,又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评分好
评分不错
评分可以
评分质量一般,内容一般,书很小,内容少而粗糙,唯一优点,价格便宜,时间充足的人可以闲暇打发时间当看故事。
评分价格很便宜,排版比较紧凑。总体来说还是点个赞。
评分不错的一套书,价格不贵,质量还行。
评分赞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的一套书,价格不贵,质量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