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本书系:花道的美学》由日本花道大师吉田泰巳所著。花道形成于日本中世,而佛教与花道戚戚相关——佛教不仅对于插花艺术,对于现在被认为是日本传统艺术的能、歌舞伎、茶道、庭园建筑等而言,都是精神上的寄托。
吉田泰巳先生在日本花道界享有盛名,嵯峨御流的掌门*,曾为罗马教皇和格蕾丝·凯利王妃表演过花道艺术,并指导过吉永小百合电影中的插花布景。《花道的美学》由吉田先生写来,既端庄华丽,又兼具朴实高雅之美。
《阅读日本书系:花道的美学》包括“来自海上”、“神与佛的语声”、“日本的风景”、“向不同领域学习”、“欣赏插花”、“心灵的撞击”等六章内容,详述了日本的插花艺术。在《花道的美学》中,作者吉田先生把花道比作“神体”,其缘由在于,他认为插花作品的存在形式比其表现形式更为重要,并在此基础上,将花道乃至整个日本文化的仪式感,与佛教与神道信仰结合起来。这种对花道宗教化的追溯,造就了《花道的美学》的独特之处。
吉田泰巳,1939年生于神户市。日本著名花道艺术家,嵯峨御流的掌门*。现任财团法人日本插花艺术协会理事、兵库县插花协会顾问、“光州美术展览会”名誉宣传大使。作为一个艺术活动家,吉田泰巳将插花艺术运用于野外景观空间创作,创作和开展了“相闻奏华”风格的插花艺术,并对吉永小百合主演的电影《时雨记》等进行过插花指导。他也是日本花道的名誉宣传大使,曾给罗马教皇和摩纳哥格蕾丝王妃表演过插花。其主要著作有《嵯峨御流、吉田泰巳的世界——追求祈祷风格的插花》等。
译者:何慈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994年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日本历史与文化。
出版寄语
探索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创作
姿与色
前言
第一章 来自海上
日本人是混血民族
环太平洋文身、缠头文化圈
《魏志倭人传》中无记载的松树
孙悟空、蟠桃与插花
圣德太子原是基督徒
鸟居是维系神与人的神体
韩国的前方后圆墓
为何插几根树枝就是"插花"呢?
中国的陆羽创造了日本的美
第二章 神与佛的语声
从天宇受卖命看插花
木花之佐久夜昆卖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
直立鲜花的意义
拈花微笑
花道即是花的曼陀罗
放飞心灵的特效药--《般若心经》
追寻捷径
一遍上人是日本传统艺术之父
第三章 日本的风景
伊势神宫的式年迁宫
日本与稻米、樱花及蜻蜓
门松引导我们迎接岁神
"落语"是一种影像艺术
令人生畏的花
是"节句"或"节供"?
婆娑罗孕育了前卫插花
嵯峨卷画
第四章 向不同领域学习
艺术世界的大同小异
知勿做无用之事
不图回报的努力是真正的努力
从空海到芭蕉
古典插花是剑之双刃
险处求生
配角才是真正的主角
守、破、离
关于花草的品格
第五章 欣赏插花
花道的本质
插花的意义不在于装饰
有些东西比美更重要
互相体谅
插花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插花会破坏自然吗?
战后现代美术的基础
第六章 心灵的撞击
越是黑暗越能看得清楚
借鉴与模仿
"偷师"和掌握
我的苦涩经历
"敲打"佛像
翡翠的故事
山清水秀
绿色具有惊人的生命力
相闻奏华
结束语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软”的书,充斥着空泛的赞美,但事实完全出面料之外。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相当扎实,它毫不避讳地探讨了花道与禅宗思想,乃至日本传统建筑美学的深层关联。它不是在“教”你插什么花,而是在“问”你,你希望通过这束花向世界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其中关于“线”的运用,简直是全书的灵魂所在。作者用清晰的逻辑梳理了主枝、副枝、客枝各自的功能和空间占比,并用严谨的术语解释了如何通过这些线条来构建“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结构。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让我这个原本对传统插花有些畏惧的人,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入口。读到关于“水”的论述时,我更是醍醐灌顶——水不再是简单的介质,而是作品中流动的情感和背景的延伸。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克制,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的精准度去解构艺术的构成要素,却又在解构的过程中,将艺术的魅力无限放大。
评分这本关于“花道的美学”的书籍,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和宁静感。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东方韵味,淡雅的色彩搭配着细腻的插图,仿佛能让人提前窥见书中所蕴含的那些关于自然与秩序的哲学思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篇时对“一期一会”的阐释,它不仅仅是茶道的精神,更是被巧妙地融入到花艺创作的每一个瞬间。书中并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各种花材的名称和简单的插花步骤,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流派,比如池坊、小原流、草月流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审美取向。尤其是关于“余白”的运用,作者的文字简直像一位老道的老师傅,用极其凝练却又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指导我们如何通过“不作为”来成就“大作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那些描述的画面感太强,需要我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去构筑那个由线条、色彩和空间构成的微观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插花的指南,更是一本引导你如何用更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四季更迭,去体会生命短暂而又绚烂的哲思录。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美”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视觉愉悦,上升到了对生命节奏的共鸣。
评分翻开这本探讨“花道”精髓的著作,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所震撼。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无形之物具象化的魔力。比如,在讨论如何选择花器时,书中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述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偏好,让你理解一个花器不仅仅是一个容器,它是整个作品的“地基”和“对话者”。更妙的是,作者对于“动态平衡”的解读,远远超出了物理层面的稳定。他谈到了如何通过枝条的弯曲角度和花材的朝向,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或者情绪的起伏,这简直是书面的“动态雕塑课”。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季节的转译”这一章节,它详细地剖析了如何在盛夏插出“深秋的意境”,或者在隆冬展现“早春的萌动”,这种跨越时序的创作手法,体现了花道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超越性。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匠心,图文排布疏密有致,插图的摄影角度非常专业,能够清晰地展示出那些细微的层次感和光影变化,让人感到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与大师面对面的心传。
评分这是一部将美学提升到精神修炼层面的杰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敬畏”这一概念时,所表现出的深沉态度。书中提到,花道创作的起点,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感激,而非简单的装饰欲望。这种创作观,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对“插花”的肤浅理解。它不仅是关于视觉的艺术,更是关于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实践。书中的案例分析极为精妙,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乃至不同国家(虽然主线是日式)的花艺作品进行对比解读,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虽然形式各异,但对自然之美的捕捉却是共通的。作者的语言风格在这本书中显得尤为诗意,他似乎总能在最朴实的陈述中,嵌入一句能击中人心的哲理。比如他对“时间在花枝上的刻度”的描绘,让人读来不禁心生涟漪,感叹生命之河的不可逆转。这本书读完后,我没有急着去买花尝试,而是先在阳台上静静地观察了一棵盆栽,那种安静的审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对“不完美”的推崇。在许多艺术领域,我们总是在追求对称和完美,但这本书明确指出,花道的美恰恰蕴含在那些不规则的、带有自然磨损的形态之中。作者花了大篇幅去赞美那些略微枯黄的叶片、微微扭曲的枝干,认为它们才是生命力最真实的写照。书中关于“寂”与“幽玄”的论述,更是将审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引导读者去欣赏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需要用心灵去体会的深层意境。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安静的工作室,周围只有泥土的芬芳和作者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讲解声。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是缓慢而深沉的,它要求读者不能急躁,必须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节奏一步步深入。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慢生活”良药,它教会我们放慢脚步,去真正地“看”一朵花的开放和凋零。
评分借鉴与模仿
评分很好的感觉
评分圣德太子原是q基督徒
评分源起身世观铃和晴子结局
评分孙悟N空、蟠桃与插花
评分心灵的撞击
评分花道形成于日本中世,而佛教与花道戚戚相关——佛教不仅对于插花艺术,对于现在被认为是日本传统艺术的能、歌舞伎、茶道、庭园建筑等而言,都是其精神上的寄托。优秀的插花作品,都表现得非常寂静,稍不留意就很容易会被忽略。但是,看似平凡毫不显眼的作品,其深处却隐藏着作者那汹涌澎湃、跌宕起伏的意念,当我们与这种精神意念相遇的时候,就能发现古典插花作品的本质。插花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表现生命短暂而艳美的鲜花在凋谢时的心境。
评分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与稻米、樱j花及蜻蜓 插花会破坏自然吗? 环太平洋文n身、缠头文化o圈 令人生畏的花 插花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魏志倭人传s》中无记载的松树 s伊势神宫的式年迁宫 战后现代美术的v基础 第一章 花道即是花的曼陀罗 艺术z世界的大同小异 心灵的撞击 人是混血民族B 追寻捷径 第五章 花道形成于中F世,而佛教与花道戚戚相关——佛教不仅对于插花艺术J,对于现在被认为是传统艺术的能、L歌舞伎、茶道、庭园建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