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质量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细节处理上,我发现了一些让人不禁要停下来查阅原著的瞬间。对于一些高度依赖特定法语词汇所携带的多重语义(比如“différance”或“jouissance”)的句子,译者似乎在试图用最贴切的中文词汇来还原其复杂性,但有时会牺牲掉行文的流畅性,使得句子结构变得异常拗口。这对于我们理解原作者的行文节奏感无疑是一种阻碍。我特别在意的是,法国思想家们那种内在的、近乎诗意的逻辑推进方式,那种在理性论证中夹带的某种反叛的浪漫情怀,在译文中似乎被磨平了棱角,变成了一种更为平铺直叙的“学术报告”。这让我感觉,我们得到的知识是准确的,但我们错失了体验原汁原味的“法国味道”的机会,那是一种独特的、带着巴黎咖啡馆烟草味的思辨气息。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译丛无疑是架设在中文世界与前沿法国思想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它为研究者提供了必要的原料。但作为一名对“文化”层面同样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终感到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满足与情感上的疏离。它提供了一系列精妙的诊断工具,告诉我们主体是如何被“他者化”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运作的,但它似乎刻意回避了对“如何生活”这个更根本的、更具人本关怀的问题给出哪怕一丝一毫的安慰或指引。哲学和思想的价值,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这个日益荒谬的世界。这本书给予了我们深刻的理解,却让我们站在了更远的、更冷峻的知识高台上,俯瞰着脚下熙攘的人群,而非身处其中,与其一同感受脉搏的跳动。
评分这套书,说实话,我刚接触的时候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去翻阅的。我一直对法国思想界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转向非常好奇,尤其是那些试图解构宏大叙事、重新审视主体性建构的论述。拿到这本“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里的这册时,我立刻被它封面的设计吸引住了——那种低调的、仿佛带着历史灰尘感的字体和排版,暗示着里面承载的内容绝非轻飘飘的文化八卦。我本期望能从中看到对福柯、德里达晚期思想的梳理,或是对德勒兹与加塔利“无器官的身体”概念在当代美学和政治实践中的延伸解读。特别是“作为一个他者的自身”这个副标题,让我联想到拉康关于镜像阶段和主体分裂的理论,我迫切想知道,在法国当代语境下,这个“他者”究竟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它如何作用于我们理解自我身份的场域。我对那些能将深奥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文化现象(比如新的媒体形式、身份政治的演变)有效连接起来的文本抱有极高的期待,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而不是简单地复述经典。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文献引用和跨学科对话的广度上是令人赞叹的。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法国本土的思想圈内,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德语区的现象学残余,以及少量对美国后殖民理论的隐晦回应。这种博采众长的姿态,确实体现了当代法国思想的活力——它们不再是孤芳自赏的古典花园,而是积极参与全球思想对话的开放平台。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能指链条断裂”的探讨,这让我联想到当代社会中意义的极速贬值和消费主义对符号的无休止生产。然而,这种广度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每一种思想资源都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触碰了一下,没有一篇章节能让我产生“深入骨髓”的共鸣。我希望它能像一块精心打磨的透镜,聚焦于某一个点,将那个点的光芒放大到极致,而不是像一个散景镜头,将所有景物都模糊处理,虽然美观,却失却了力量。
评分说来惭愧,一开始上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算顺畅。我总觉得作者的笔触虽然深邃,但似乎总有一层薄薄的“学术的雾霾”笼罩着核心论点。我试着从批判理论的角度切入,试图寻找结构主义的遗迹如何被消解和重塑的线索,但文本的跳跃性很大,有时候会突然转向对某个具体艺术作品的分析,那种过渡显得有些生硬。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在场性”的讨论。在数字时代,当身体和经验的真实性不断被媒介所中介和稀释时,法国思想家们是如何定位“存在”的边界的?我期待能读到一篇酣畅淋漓的、关于本体论在信息流中如何被颠覆的论述。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座装饰着晦涩符号的迷宫,虽然环境本身令人敬畏,却始终未能抓住那根牵引我走出迷宫的核心线索。这可能是我个人阅读功力尚浅,但一部好的译介作品,应该能为初涉的读者提供更清晰的导航,而不是让我在概念的沼泽里挣扎太久。
评分“真正的”帝国也因此必然处在灵泊之中:它若进入真神的治下,即已非人事,无所谓政治可言;而于现世,罗马托钵僧的吟咏,不列颠帝国的落日,美利坚帝国的日渐沉沦,莫不告示我们:帝国终将沉沦;建筑于人的自然之上的一切都会如木叶般兴而绿、衰而黄、尽而落,于某个偶然而莫可名状的卑微时分,再萌新芽。而据旅人但丁说,他为那些不得不停泊于灵泊的贤哲感到悲哀
评分质量不错,买得放心,使用省心。
评分喜欢~
评分极远处是一道黑压压的线,连着天。
评分吴藕汀先生自幼家道殷实,过着左琴右书的生活,但成年之后,太半人生处动荡之世,个人命运便如一叶处江流之中。即便如此,先生仍能保持“自由之思想,人格之独立”,这于生者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孤灯夜话》是吴藕汀先生的又一本随笔集。由于时代的原因,先生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写在烟盒纸上,或小学生的方格本上,字体大小不一,他人难以辨认,整理这些文字的繁重任务,大部分由其哲嗣吴小汀先生承担。小汀先生说:“先父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曾表示,就这样随意地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为尊重藕公的想法,保持作品原貌,编辑只根据文字量的多少简单分了九卷,修正了一些整理稿中明显的错讹文字,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补充了一些整理稿中缺失的文字。《夜话》内容涉及金石书画、版本考据、填词赋诗、种药养虫、人物故实、京昆弹词、社会变迁,可谓琳琅满目。文字处处见性情,像日记,又像时评。面对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又有真知灼见的文化老人,就如同坐拥一座格调不俗、藏品丰富的图书馆,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打开这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下去。
评分帮别人买的,书籍很快到货
评分东西很不错,正是我想要的
评分马礼荣,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运动新一代的领袖人物,巴黎四大和芝加哥大学教授,主要著作:《还原与给予》、《没有存在的上帝》、《白色神学》等。
评分好书,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