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独特,它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时间线性推进”的方式来构建其论述,反而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作者似乎总是在提出一个宏大的概念后,立刻深入挖掘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具体表现,然后又跳脱出来,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欧洲文化版图中进行对比。这种处理方式的优点是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让你意识到“悲剧性”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概念。然而,这种跳跃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疲劳。特别是当作者开始大段引用德语原文进行逐句剖析时,如果读者没有扎实的德语背景,就会感到有些吃力,仿佛被晾在了一边。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对“形式与内容”之间动态关系的探讨,尤其是关于早期戏剧中“净化”概念的瓦解过程,那部分分析得入木三分,充满了洞察力,但也需要读者投入相当大的专注力才能完全领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封面那种粗粝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纹理。我原本是抱着了解某个特定戏剧流派发展脉络的初衷开始阅读的,但很快我发现,这本书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苦难意识”如何在特定文化领域内被建构和表达的宏大理论。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充满了冷静的分析力量,很少有情绪化的表达,这使得论述显得格外客观。然而,这种克制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文本的感染力略显不足。我希望能在那些对早期剧作的描述中,感受到一点点舞台上的火花,一点点角色命运的挣扎,但书中更多的是对理论结构的精修细琢。它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却未能充分唤起我对“那是什么样”的想象。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如同在迷宫中行走,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生怕错过了某个关键的转角。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章节之间的衔接几乎是无缝的,构建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理论体系。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文化基因”这一概念的引入,它解释了为何在相近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戏剧发展路径会出现显著的差异。这本书在梳理那些晦涩难懂的早期理论文本时,展现了极高的梳理能力。但是,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很高。它假设了读者对欧洲文艺复兴晚期到启蒙早期这段历史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对于我这样只是对戏剧艺术本身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前期的知识铺垫部分显得有些冗长,而且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普及,导致我在理解后半部分核心观点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反思和查阅那些被作者视为“常识”的历史背景。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那近乎于“考古式”的细致入微所震撼。作者对于早期文献的考据之精细,简直令人发指,很多我以为已经定论的观点,都被作者用新的史料翻了出来,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质疑。阅读的体验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穿梭于那些尘封已久的巴洛克时期的手稿档案之中。不过,书中对语言学层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早期词汇的语义漂移分析,对我来说构成了一道不小的门槛。虽然我能理解这是支撑其核心论点的关键部分,但频繁出现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法结构,使得我的阅读速度不得不大幅下降。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溯前面的章节,以确保自己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细微的逻辑跳跃。这本书显然是写给专业研究者看的,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非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历史读物。它的价值在于其严谨性,而不是其可读性。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相当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墨绿色和烫金的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最初是抱着一种对欧洲早期戏剧史的好奇心来翻开它的,特别是它承诺要探索“悲剧”这一宏大主题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的萌芽过程。书里对文本的引用和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勾勒,确实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不过,我发现作者在梳理早期文本演变脉络时,似乎过于侧重于对某些特定哲学流派的归因,反而让我感觉有些脱离了实际的舞台呈现和观众的即时反应。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对当时剧作演职人员的生动侧写,或者一些关于剧场空间如何影响早期叙事结构的大胆推测。总体而言,它是一部扎实的研究著作,但对于渴望更具画面感和现场气息的普通爱好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过于干燥和学院派了。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其他辅助材料,才能更清晰地理解作者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这或许也是学术著作的特点吧。
评分精装本给力,很不错的书。北师大出版社荣誉出品!
评分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年7月8日出生于德国路德维希港,1977年8月4日逝世于德国杜宾根,青年时代曾攻读哲学、物理学和音乐史,而后作为自由作家活跃在慕尼黑、伯尔尼、柏林等地。1933年流亡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流亡美国。1949—1957年任前东德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961年移居西德,受聘杜宾根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布洛赫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的作品除了自编《全集》16卷、补充卷1卷之外,还包括多部哲学史著作、政论和传记。布洛赫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富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的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1959年他的代表作《希望的原理》三卷出版以来,它所阐述的“未来的预先推定”、“向前的梦”、“具体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中... 序言: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泰利斯的井 一滴水中的世界普罗泰哥拉和猪 人是万物的尺度吗芝诺和乌龟 归谬法的使用苏格拉底的探问 借由询问发现真理柏拉图的洞穴 类比和寓言的使用亚里士多德的目标 生命的目的卢克莱修的矛 假设的运用与范围奥卡姆的剃刀 简单性的优点马基雅维利的君王 诉诸人类的邪恶本性培根的鸡 预言未来笛卡尔的恶魔 怀疑的限制休谟的叉子 如何串起荒谬里德的常识 显明的哲学卢梭的契约 向虚构和幻想学习康德的眼镜 将人类置于宇宙中心边沁的计算 以数学为道德指导原则黑格尔的辩证法 在冲突中发现真理尼采的锤子 打破偶像青年维特根斯坦的镜子 可以显现,但无法言说的事物老年维特根斯坦的游戏 从苍蝇瓶中逃走波普尔的玩偶 如何成为自己的最佳敌人赖尔的大学 当事物整体大于部分之合时图灵的机器 计算无法想象之物道金斯的大脑模仿病毒 观念如何为人类设想 德里达和解构主义 观念的拆解
评分这本书是本雅明博士毕业后为申请法兰克福大学的教职而写,但书的内容不被当时的学术界所认可,因为德国那个时代一惊一乍的悲苦剧,其文学价值历来评价很低。但本雅明把文艺风格放在历史上社会关系充足格局背景下去写,主要关心的不是文学和戏剧本身,而是背后的社会认知背景的变化。与后来本雅明以随笔甚至超现实主义语言写出的著作相比,这是他唯一采用传统学术语言的著作。
评分比如,从悲剧到悲苦剧,就是一种隐而不彰的变迁。前者是神话的载体,换言之,悲剧只可能是神的悲剧;而后者才是人间的悲苦剧。但这种人间的悲苦剧也是残留着神性的,所以,君王就成为了神与人之间必要的过渡。因此,暴君剧才会在悲苦剧中如此重要。从神到人,这就是所有人类族群都要迈过的一道坎。本雅明看到的,就是德国人在迈过这道坎时的跌跌撞撞。
评分京东618,满200-100,配上优惠券,非常划算
评分伟大的作品并不像它们面世之初那样有缺点,也不像刚开始那样精彩无比。它们只不过是在后来的时光中逐渐摆脱了原先的不足,褪去了起初的庄严色彩,从而具备了经受后世考验的,甚至可以说最后考验的能力。每一部古典时期的作品都站在每一个时代的前面,作为革命浪漫主义,即作为向前指引的任务,作为未来的解决办法而发挥先导作用。特别是,这种解决办法不是来自过去,而是来自未来,而且自己谈论未来,招呼充满希望的未来,继续呼 布洛赫真是伟大的艺术评论家,看这段:《魔笛》无疑是一部人道主义化的幻想作品,它使用几乎纯粹的原型比喻和象征:引导者和僧侣王、自然帝国、光的帝国、水与火的实验、笛子的魔力、变成一轮火红的太阳等。这一切都具有比喻和象征的特点,从而显示作为可利用的东西服务于启蒙精神。在莫扎特之前,还没有人在充满比喻和象征的大厅里,热情歌颂伟大的人类的爱。是的,在莫扎特的童话音乐中,这种启蒙精神作为反恶魔的寺院出现
评分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重新思考。
评分同一批的还要每个都评价,烦,京东系统不行啊
评分物流快捷,包装完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