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

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陆时雍撰 著,李子广 注
图书标签:
  • 诗词鉴赏
  • 诗歌理论
  • 中华文化
  • 古典文学
  • 诗镜
  • 文学史
  • 传统文化
  • 诗话
  • 名著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00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752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诗话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诗话,是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盛行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
  为满足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中华书局策划编选了“中华经典诗话”丛书,精选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典的诗话、词话作品进行注释、评析,为爱好文学,尤其是爱好诗词阅读和写作的读者提供一套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既是文学爱好者所推崇的提高审美品位之作,也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一定地位的经典之作。本次推出的是第1辑。

内容简介

  

  陆时雍的《诗镜》作为明代最后一个大型诗歌选本,包括《古诗镜》三十六卷,《唐诗镜》五十四卷,凡九十卷,选录汉魏以迄晚唐诗歌,略施评点。其卷首《诗镜总论》共一百一十九则,阐明其总体诗学主张,或评骘诗人,或衡定作品、诗句,或作诗史把握;指点利病,赏心析疑。凡此都一以神韵为宗,情境为主。诗道一贯而具统系,断语片言时见珍异,被称为明人诗话集大成之作。本次约请业内专家详细注释,并就文本内涵逐层评析其来龙去脉。全书配以富有古典意境的图片,与正文相得益彰。

内页插图

目录

诗有六义十五国风诗人一叹三咏诗四言优而婉五言在汉《十九首》近于赋而远于风苏李赠言班婕妤说礼陈诗王昭君《黄鸟》诗诗之佳东京气格颓下孔融焦仲卿诗有数病古之为尚古乐府多俚言魏人精力标格曹孟德饶雄力子桓王粲晋多能言之士阮籍诗中之清言也傅玄得古之神精神聚而色泽生素而绚读陶诗诗被于乐晋人五言绝诗至于宋“池塘生春草”谢康乐诗康乐神工巧铸鲍照材力标举诗丽于宋诗至于齐读谢家诗熟读灵运诗诗须观其自得梁武《西洲曲》梁人多妖艳之音简文诗多滞色腻情齐梁人欲嫩而得老梁元学曲初成沈约有声无韵庾肩吾、张正见张正见《赋得秋河曙耿耿》何逊诗何逊以本色见佳江总自梁入陈宋孝武菁华璀璨陈人意气恹恹读隋炀帝诗隋炀复古未深古雄而浑王勃高华杜审言浑厚有余初唐七律诗有灵襟绝去故常气太重世以李杜为大家王龙标七言绝句七言古高达夫调响而急岑参好为巧句孟浩然材虽浅窘观五言古于唐上古之言浑浑尔杜少陵《怀李白》五古诗不患无材太白《古风》八十二首少陵苦于摹情七言古太白七古少陵五古《三百篇》每章无多言子美之病初唐七律少陵五言律少陵“绿樽须尽日”宋人抑太白而尊少陵人情好尚少陵七言律善言情者每事过求凡法妙在转诗之所以病者中唐人用意前不启辙唐人《早朝》中唐诗近收敛刘长卿体物情深绝去形容深情浅趣书有利涩司空曙“蒹葭有新雁”余尝读骆义乌文叙事议论李益五古盛唐人工于缀景石之有棱专寻好意贪肉者盈盈秋水诗贵真读柳子厚诗刘梦得七言绝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材大者声色不动青莲居士“陇上壮士有陈安”人情物态不可言者最多张籍、王建诗有三病孟郊诗之穷也妖怪惑人元白以潦倒成家元白之韵平以和李商隐丽色闲情李商隐七言律五言古非神韵绵绵有韵则生

精彩书摘

  【评析】
  班婕妤作为后宫女子中有德有言的典范而备受后人称颂。曹植《班婕妤赞》云:“有德有言,实为班婕。”傅玄《班婕妤画赞》亦云:“斌斌婕妤,履正修文。”陆氏赞美班婕妤的“说礼陈诗,娉修女雩佩”,言其继承前人诗礼传统而养成了她的美德淑质。所谓《怨歌行》与《诗经》之《绿衣》不相上下,大体如钟嵘《诗品》云“《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亦如后来沈德潜《古诗源》卷二评点此诗所谓“用意微婉,音韵和平;《绿衣》诸什,此其嗣响”的意思。
  《怨歌行》全诗托物寄意,借团扇抒写宫怨,微婉动人。诗表面上句句写扇,实则句句有“人”。扇之材料取自齐地出产的洁白如雪的丝绢,裁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圆扇。以“霜雪”喻扇之鲜洁,可以想见其人的明洁美丽;以圆月喻扇之形状,又加之以合欢图案,可以想见其人的美好心愿。有扇如此,自然受到君壬恩宠,得以与之时时相伴。但炎凉节候的变换使她心生恐惧,终至秋扇见捐,恩断情绝。其体物之妙在不离不即之间,而对其心理的刻画尤为深细婉曲,咏物寄情怨而不怒。故《古诗镜》卷二评日:“情检语素,绝去矜饰,所称雅音,可想见其为人矣。“雅音”是指嗣响《诗经》之《绿衣》篇,《绿衣》是卫庄姜夫人伤媵妾僭己而失位之作,主旨与此诗大体相同;诗之“以衣之表里为色失常,喻妻妾之礼遇厚薄”(陈子展《诗经直解》)起兴,亦与这首《怨歌行》一脉相通。但不同的是,《怨歌行》通体以扇为喻,是一首地道的咏物诗,且以五言出之,弥觉情味深永。
  王昭君《黄鸟》诗①,感痛未深。以绝世姿作蛮夷嫔,人苟有怀③,其言当不止此。此有情而不能言情之过也。
  【注释】
  ①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汉元帝时期宫女,远嫁匈奴,称宁胡阏氏。《黄鸟》:一名《怨旷思惟歌》或《怨诗》。诗云:“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决。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按,此诗实为后人伪托。
  ②蛮夷嫔:此处指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其嫔妃,并被封为“宁胡阏氏”。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③人苟有怀:指一般人如果有这样的遭际情怀。
  【评析】
  陆氏论诗主情主韵,主张诗之情真,且应善言其情而具绵绵不尽的韵味。后人(东汉)托名王昭君的《黄鸟》诗,则是“有情而不能言情”的一个例证。
  《黄鸟》应是《怨旷思惟歌》的另一名称。此诗始见于传为蔡邕所著《琴操》。
  ……

前言/序言


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 序言 诗,是中国文化之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无数才情之士,挥毫泼墨,以诗言志,以诗抒情,留下了璀璨夺目的诗篇,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然而,诗歌的意蕴并非人人皆能领会,诗歌的创作亦非易事。古往今来,关于诗歌的解读、评论、品鉴,以及创作的理论探讨,层出不穷,蔚为大观,这便是“诗话”的勃兴。 《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并非一部单纯的诗歌选集,也不是一套孤立的诗歌理论,它更像一面映照古今诗坛的“诗镜”,集结了历代文人墨客对诗歌艺术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本书旨在汇聚中华经典诗话的精髓,从宏观视角梳理诗歌的演进脉络,深入剖析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揭示诗歌鉴赏的多元维度,从而帮助读者更真切地理解诗歌的魅力,更深刻地体悟诗歌的价值。 第一章 诗歌之镜:源远流长的诗话传统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富有情感的文学形式,自诞生之初便伴随着对其的评议与阐释。从《诗经》三百篇的“风、雅、颂”的分类,到汉魏之际的文学批评萌芽,诗话的种子早已埋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的玄言诗风,以及陆机的《文赋》对文学创作的早期论述,都为诗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空前繁荣,与之相伴的诗话论述也日臻成熟。从初唐的“格律”之争,到盛唐的“风骨”与“意境”的探讨,再到晚唐的“诗史”观念,诗话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以形写神”的艺术理念,也启发了后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宋代是诗话的鼎盛时期。宋人对诗歌的品评,不仅停留在形式格律,更深入到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诗歌的意境、风神。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王安石的《诗话》、苏轼的《东坡题跋》、黄庭坚的《山谷题跋》等,都以其精辟的见解和生动的论述,成为诗话史上的璀璨明珠。他们提出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观点,以及对诗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手法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创作的理论。 元明清时期,诗话传统得以延续,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李攀龙的《古今诗话》;清代王士禛的《渔洋诗话》、吴淇的《淇老堂诗话》,以及钱锺书先生晚年耗费巨资编纂的《谈艺录》,都代表了这一时期诗话研究的最高成就。这些诗话不仅记录了历代诗人的创作得失,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和美学观念。 《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并非简单罗列这些诗话名篇,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贯穿始终的诗歌精神,勾勒出诗话传统的演进图景,让读者在宏观的视野下,理解诗话的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诗心之镜:诗歌创作的奥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俗语道出了诗歌学习的入门之道,但也暗示了诗歌创作的深邃与复杂。诗歌创作,既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它关乎情感的触动,关乎思想的升华,关乎对世界万象的独特感悟。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诗歌创作的奥秘,宛如一面澄澈的“诗心之镜”,映照出创作者的心灵世界。 情与理的交织: 诗歌的生命在于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需要理性的驾驭。古人强调“感而动”,即由外界事物引发内心的情感,再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诗歌的意蕴也离不开作者的思想与哲理的支撑。本书将探讨情感的真实性、感染力,以及如何将深邃的思想融入诗歌的韵律之中。 意象的生成与运用: 诗歌的灵魂在于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是连接读者心灵的桥梁。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到“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本书将剖析意象的选取、组合以及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揭示诗人如何通过对意象的巧妙运用,构建起诗歌的立体画面。 语言的锤炼与艺术: 诗歌的语言是经过精心锤炼的艺术品。一个字、一个词的选择,都可能改变整首诗的韵味。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之妙,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极致追求。本书将深入探讨诗歌语言的炼字、炼句、炼意,以及音韵、节奏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展现语言的魔力。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这是中国诗歌创作中两种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对诗人化陈旧为新生的创造力的赞美。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经典诗例,解析“点铁成金”如何将平凡的事物转化为诗意的瞬间,以及“夺胎换骨”如何借鉴前人诗句,却能赋予其全新的生命。这些手法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前人智慧的吸收与升华,体现了中国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个人禀赋与时代精神: 诗歌创作既是个人的才情展现,也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思想潮流,都会深刻影响诗人的创作。本书将探讨个人才华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同时也会分析时代精神如何塑造诗歌的面貌,以及诗人如何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与思想的传播者。 第三章 诗境之镜:鉴赏诗歌的艺术 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鉴赏。好的诗歌,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拓展读者的视野,滋养读者的心灵。如同置身于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聆听一段段动人的旋律,《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将引导读者走进诗歌的“诗境”,领略其无穷的艺术魅力。 “意境”的体悟: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是诗歌内容与形式、情感与理性、景物与哲理的有机统一。读诗,便是去体悟诗人所创造的那个独特的世界。本书将解析如何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捕捉诗人所营造的氛围、所寄托的情感,以及所暗示的哲理,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神韵”的捕捉: 诗歌的“神韵”,是指超越文字表象的、难以言说的内在精神气质。它可能体现在诗人的风度、诗句的天然、情感的深邃,亦或是哲理的精微。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细致的品味,捕捉诗歌中那份缥缈而又真实的神韵,感受诗歌的生命力。 “风骨”的辨析: “风骨”是中国诗歌评论中的重要概念,它关乎诗歌的力度、气势、骨气,以及作者的品格与胸襟。本书将引导读者辨析诗歌中的“风骨”,理解那些慷慨激昂、铮铮傲骨的诗篇,以及那些婉转低回、情真意切的佳作,体会不同风格诗歌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诗眼”的寻踪: “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表现主题、最能传达情感、最能点亮全诗的关键之处。找到诗眼,往往能瞬间领会诗歌的精髓。本书将介绍识别诗眼的方法,并通过经典诗例,展示如何通过对诗眼的精妙解读,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 多元的鉴赏视角: 诗歌的鉴赏并非一成不变,不同读者、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本书倡导多元的鉴赏视角,鼓励读者从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诗歌,从而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结语 《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是一扇通往诗歌世界的门。它汇聚了历代文人对诗歌的智慧结晶,它旨在帮助读者拨开迷雾,看清诗歌的本质;它鼓励读者走近诗歌,感受诗歌的温度。阅读本书,如同在古人的诗话宝库中寻宝,每一次的探索,都可能发现新的惊喜,每一次的品读,都可能获得新的启迪。 愿本书能成为您手中一面清晰的“诗镜”,映照出中华经典诗歌的璀璨光辉,让您在诗意的世界里,获得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升华。当我们透过这面“诗镜”,去审视那些穿越时空的诗篇,去感悟那些历久弥新的情感,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的“全面性”和“启发性”。它并没有将重点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流派的诗歌,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中华诗歌的宏大图景。从先秦的质朴,到唐宋的辉煌,再到近代的探索,书中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而“诗镜”这个概念,则贯穿始终,成为理解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独特视角。它引导我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一首诗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是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还是对内心世界的真挚袒露?这本书教会我,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思想、时代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它让我明白了,每一首经典的诗歌,都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当时的处境,也折射出我们当下生活的影子。我受益匪浅,不仅在诗歌鉴赏上有了新的体会,更在人生的感悟上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原以为,《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会是一本只适合文学研究者阅读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将中华诗歌的精髓展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它没有刻意地去回避任何一个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去理解诗歌的内在逻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诗歌的比较分析,让我得以窥见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诗句能够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趣。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聊天,他会把你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提升品味。我发现,原来欣赏诗歌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找到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双眼睛。

评分

《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裹挟,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被尘埃蒙蔽的心灵。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诗歌的价值,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够安抚心灵、启迪智慧、升华情感的艺术。我开始在读诗中寻找平静,在品诗中体味人生。书中所探讨的“诗镜”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诗歌不仅是作者情感的抒发,更是读者心灵的共鸣。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次与自己内心的深度交流。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隐藏在那些优美诗句背后的,是如此丰富而细腻的人性,是如此深邃而普适的哲理。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感受生活的美,如何去珍藏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豁达的态度。

评分

读了《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之后,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诗歌理论,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并没有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将诗歌的创作原理、欣赏方法娓娓道来。我仿佛亲眼见证了诗人们如何在笔尖下挥洒才情,又如何在字里行间注入灵魂。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晦涩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豁然开朗,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我学会了如何从意象、用典、结构等多个角度去品味一首诗,也更加理解了诗歌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这本书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诗歌内在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体味古人寄情于诗、托物言志的智慧,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中华经典诗话:诗镜总论》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韵味,让我充满了期待。在尚未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古老的书卷,墨迹未干的诗篇,以及那些穿越时空而来的智者,他们在字里行间留下的点点滴滴感悟。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进入一个由诗词构建的奇妙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首诗都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文字,而是有灵魂、有生命、有故事的载体。它会揭示诗歌创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分析诗人是如何将情感与意象巧妙地融合,又是如何用最凝练的语言触动人心最深处。我尤其好奇“诗镜”这个概念,它究竟是指诗人内心的映照,还是指诗歌能够折射出时代的风貌?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照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绪和联想?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更渴望通过它,开启一段与中华诗歌深度对话的旅程。

评分

很好的书,只是开本有点尴尬,放在书柜里不太整齐~

评分

对国学发展举足轻重的国学大师的著作,对国学的要义、分类以及发展的宏观阐述,深入浅出、言必有据、辨思缜密

评分

正版好书,名家佳作,学术价值高,值得购买!

评分

(2)另一批學者卻特別尊崇鄭樵和章學誠,從梁啟超開始,以及姚名達、張舜徽,覺得中國古籍不能按傳統的路數研究發展下去,而鄭、章的想法爲古典文獻學指明了突破的道路。我想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鄭、章的想法雖然在傳統學者看來就是不靠譜,卻跟民國以來的新型學科劃分、學科細化、科學化產生了強大共鳴。

评分

经典又有意思,非常喜欢,支持京东!

评分

值得拥有的书

评分

二、戴氏注文互见,凡云“见前某诗注”者,在“注”字后标示该注之注码,以便按寻。一题数篇者,仿戴氏区别之例,在“注”字前括注该篇首句。

评分

(2)另一批學者卻特別尊崇鄭樵和章學誠,從梁啟超開始,以及姚名達、張舜徽,覺得中國古籍不能按傳統的路數研究發展下去,而鄭、章的想法爲古典文獻學指明了突破的道路。我想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鄭、章的想法雖然在傳統學者看來就是不靠譜,卻跟民國以來的新型學科劃分、學科細化、科學化產生了強大共鳴。

评分

一般情况,普级性质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