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史

中国上古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上古史
  • 史学
  • 历史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考古学
  • 神话传说
  • 文化
  • 文明
  • 夏商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7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643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

  梁启超备受期待的未完成的中国通史上古部分首次整理出版

内容简介

  在梁启超一生庞大的著述计划中,撰写一部规制宏大的《中国通史》是其zui为在意之事。现根据《梁启超年谱长编》所记,汇集散在《饮冰室合集》中的篇目成书。分《新史学》,《中国史叙论》,《太古及三代载记》,《纪夏殷王业》,《春秋载记》,《战国载记》,《志语言文字》,《志三代宗教礼学》,讲诉了太古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条分缕析,考订入微。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国学大师、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少年时负笈经学大师康有为万木草堂,民初,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目录

中国史叙论(1901年)...... 001
第一节 史之界说...... 001
第二节 中国史之范围...... 002
第三节 中国史之命名...... 003
第四节 地势...... 004
第五节 人种...... 006
第六节 纪年...... 008
第七节 有史以前之时代...... 010
第八节 时代之区分...... 013
新史学(1902 年)...... 015
中国之旧史...... 015
史学之界说...... 022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 027
论正统...... 036
论书法...... 043
论纪年...... 047
太古及三代载记...... 051
古代传疑章第一...... 056
附 三苗九黎蚩尤考...... 070
附 洪水考...... 076
附 古代民百姓释义...... 088
纪夏殷王业...... 091
附 论后代河流迁徙...... 106
附 《禹贡》九州考...... 114
附 又《禹贡》九州考...... 124
春秋载记...... 129
纪晋楚齐秦国势章第一...... 132
纪鲁卫宋郑陈蔡吴越国势章第二...... 142
霸政前纪章第三...... 149
纪齐桓晋文霸业章第四...... 158
纪晋霸消长章第五...... 167
霸政余纪章第六...... 177
附 春秋年表...... 194
战国载记...... 218
纪列国疆域形势章第一...... 218
纪六国兴衰梗概章第二...... 227
纪秦创业次第章第三...... 239
纪纵横策章第四...... 249
续纪秦创业章第五...... 258
纪秦并六国章第六...... 275
附 战国年表...... 293
地理及年代...... 313
第一节 地理...... 313
第二节 年代...... 318
附 最初可纪之年代...... 324
志语言文字...... 328
附 运用文字之技术...... 338
志三代宗教礼学...... 344
附 原拟中国通史目录...... 362

精彩书摘

  春秋载记
  梁启超曰:世运尊大同,治法贵统一。此言夫其究竟也,大同统一之治,则未有不以宗法封建为之阶者。人类有通性,有特性,人人发挥其特性之所长而以会归于通性,则通性之量自日加博厚而其质自日加高明,世运所为蒸蒸向上,恒必由是也。人之积而为群也则亦有然,合全世界人类可命为zui大群有其通性焉,所以示别于不群之禽兽者也。其间则有多数之次大群,字之曰国,各有其特性,彼zui大群之通性即此诸次大群特性和合而成也。然此诸次大群之特性,非突如其获成,其下恒有无数小群,各各有其特性各发挥之而和合之,则高级之新特性于以强立也。夫今世所称国家主义者,自达道之君子视之,则其陈义至粗而褊也。然而不能废者,各国民之聪明才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据国力以胥谋发育继长增高,而皆有所靖献于世界,国家主义在人类进化史上,有莫大之价值,由此而已。虽缘此主义而有争夺相杀之事,生民一时蒙其患苦,然综数十年、数百年各自所耗伤与其所增进乘除以求其总和,则其对全世界人类犹功逾于罪,此国家主义之公谳也。明乎此者,则可以与言春秋之国故矣。古昔大地未沟通,国人称禹域曰天下,我累代先民,盖常怀抱一至高之理想焉,曰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其粗迹之表见于政论者,则曰大一统。繄古以来,明王哲士经世之业,皆向此鹄而迈进者也。直至秦汉,而此理想乃现于实。秦汉以降,政权发施之所自出,虽常有迁移分裂,而所谓中国人者,则已成为永不可分之一体,他族入焉非久必与之俱化,我国所以能岿然独立而与天地长久,盖恃此也。而其酵酿之而字育之者,实在春秋之世。春秋分立百数十国,其盛强者尚十数,日寻干戈,二百余年,宜若与大一统之义绝相反也,殊不知非经此阶段,则后此一统之象决无自而成。夫我国在今日虽仅为世界百数十国中之一国,然其地尚数倍于全欧洲也,其在古代,则非国而天下也。各种姓之孳育,错处其间者,其类别不知凡几,言语文字宗教习俗至庞杂不可究诘也。周初封建以本族文化为根干而条布之于四方,然周所建国,校诸固有之部落曾不能什之一也。
  ……

前言/序言

  整理说明
  ——梁启超与未完成的《中国通史》
  在梁启超一生庞大的著述计划中,撰写一部规制宏大的《中国通史》是其zui为在意之事。他在致女儿令娴的信中,谈到了未能完成《中国通史》的遗憾:“思永说我的《中国史》诚然是我对于国人欠下的一笔大账,我若不把它做成,真是对国民不住,对自己不住了。也许是zui近期间内,因为我在北京不能安居,逼着埋头三两年,专做这种事业,亦未可知,我是无可无不可,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都可以助长我的兴会和努力的。”(丁文江、赵丰田编,欧阳哲生整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以下简称《梁谱长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98页)梁氏这封家书的写作时间是1927年3月10日,事实上,早在1902年,梁氏就有了撰写《中国通史》的计划:“顾自审我之才力,及我今日之地位,舍此更无术可以尽国民责任于万一。兹事虽小,亦安得已。一年以来,颇竭绵薄,欲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然荏苒日月,至今犹未能成十之二。”(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19页)
  从1901年前后到去世前,因种种原因,梁启超始终未能完成他写一部完整的《中国通史》的心愿。追溯一下这个过程,对于了解其人其学是颇有裨益的。
  …………


《江河颂歌:中华文明的源起与流变》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一幅用文字勾勒出的壮丽画卷,描绘的是中华文明那深邃而悠远的源头,以及它如何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汇聚、分流,最终塑造出今日我们所见的波澜壮阔。 我们选择从“江河”这一意象切入,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早期人类生存的命脉,孕育了最初的定居,催生了最早的农耕,也承载了最古老的传说与信仰。从黄河的浑厚奔放,到长江的温婉绵长,这两条母亲河滋养了广袤的土地,也孕育了中华民族最初的文明火种。本书将追溯那些湮没在时光深处的零星线索,试图重构远古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 第一章:破晓的晨光——探寻文明的曙光 在文字尚未诞生的年代,考古学的发现便如同破晓的晨光,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面纱。本书将重点介绍中国境内一系列重要的考古遗址,例如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其精美的玉器和宏大的祭祀遗迹,展现了早期社会复杂的精神世界和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则以其彩陶的绚丽色彩和早期的定居农业,勾勒出先民们朴实而充满创造力的生活图景;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则以其神秘的玉琮、城址和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提出了中国史前文明独立起源的可能性,并引发了关于早期国家形态的深刻讨论。 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器物,更是先民们思想、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凝结。陶器的纹饰,传递着神话的叙述;石斧、石犁,诉说着农业的艰辛与进步;玉器,则暗示着等级制度的萌芽和宗教祭祀的仪式。我们会审视不同遗址之间在文化上的联系与差异,探讨它们是如何在互动与交流中,逐渐孕育出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并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二章:神话的星辰——解读古老的信仰 在历史的迷雾中,神话是古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自身存在的一种朴素的解释。本书并非将神话视为信史,而是将其看作是理解先民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 我们会尝试剖析这些神话的象征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例如,“女娲造人”的神话,可能折射出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和对社会秩序建立的渴望;“后羿射日”则可能与早期人们对天体运行的观察和对旱灾的恐惧有关。我们还将探讨这些神话在不同地域的流传与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后世文学、艺术甚至哲学思想的重要源泉。 除了宏大的创世神话,本书还会关注那些与早期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神话传说,例如关于伏羲、神农、黄帝等“三皇五帝”的传说。虽然这些传说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但它们可能蕴含着对早期社会发展关键阶段的记忆,例如农业的发明、医药的产生、文字的起源,以及部落联盟的形成等。我们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历史“内核”,以及它们如何被后人不断加工和理想化,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符号。 第三章:文明的脉络——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的探索 当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当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社会分工开始出现,我们就不得不开始探讨早期国家的雏形。本书将审视中国境内在这一关键时期出现的具有国家形态特征的文明,例如夏朝。尽管夏朝的存在在考古学界仍存在一些争议,但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一系列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窥探早期王朝面貌的珍贵线索。 我们将结合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如《史记》等),审慎地探讨二里头文化与夏朝可能存在的联系。我们将关注该遗址的城市规划、宫殿建筑、青铜器铸造以及墓葬制度,试图理解早期国家在政治组织、军事力量、经济管理以及社会等级制度方面的初步构建。我们还将探讨“夏商周”三代文明之间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奠定王朝政治模式和文化传承基石的角色。 本书还将关注那些可能存在于主流叙事之外的早期文明形态。例如,关于南方地区如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独特而辉煌的古蜀文明,它们在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和技术发展上都展现出与中原地区显著不同的特征。我们将审视这些“另类”文明的出现,思考它们与中原文明之间是否存在交流,以及它们为何能够独立发展出如此独特的面貌,这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信仰的交织——早期宗教与宇宙观的形成 对于早期人类而言,宗教是一种理解世界、安抚心灵、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上古时期的宗教信仰,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到图腾崇拜,它们如何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先民们独特的宇宙观。 我们将分析诸如祭祀活动、神庙遗迹、以及出土的与宗教活动相关的器物(如祭祀用的青铜礼器、神像等),来推测早期宗教仪式的具体内容和宗教祭司的角色。我们会关注早期宗教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如何被用来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本书还将探讨早期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例如,关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观念,它们可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受到早期宗教和自然观察的影响而形成。我们将尝试追溯这些观念的早期形态,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诸子百家学说的产生奠定思想基础。 结语:河流入海,文明永恒 《江河颂歌:中华文明的源起与流变》旨在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史书的视角,它更关注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根基的深层力量——地理环境、神话传说、社会组织以及精神信仰。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早期文明遗迹和传说的不懈探寻,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明那如同奔腾江河般澎湃的生命力,以及它在数千年传承中展现出的强大韧性与创新活力。 本书并非对所有已知的上古历史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罗列,而是在精选的考古发现、神话传说和早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析,力求展现中华文明那波澜壮阔的源头景象,以及它如何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汇入历史的长河,最终流向我们共同的未来。这并非一部枯燥的史学论文,而是希望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唤起读者对古老文明的想象与敬意,理解我们从何而来,以及文明如何得以延续至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其对细节的挖掘和呈现。我原本以为上古史会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论述早期社会形态时,会引用大量的考古发现,比如陶器的纹饰、石器的形制、墓葬的结构等等,并以此为依据,来推断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甚至是精神世界。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充满了信任感。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又不会显得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沉稳厚重的力量。他会深入剖析不同学派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上古史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书中的图文并茂,各种出土文物的照片和示意图,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早期农业起源和部落冲突的章节,作者的分析非常鞭辟入里,让我看到了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这本《中国上古史》读起来真的像是在探访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仿佛把那些遥远而模糊的时代展现在眼前。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像是讲故事,用一种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如何在洪荒中生存,如何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艰难历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早期社会结构的解读,那些部落的形成、氏族的迁徙、以及早期宗教信仰的萌芽,都让人感觉触手可及。那些关于神话传说与早期历史交织的部分,更是充满了想象力,却又在合理的逻辑框架内展开,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些传说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真实的历史碎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先民们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想象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开端。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震撼的书,它彻底刷新了我对中国上古史的认知。作者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那些分散的、零碎的史料整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他对早期文明形态的演变逻辑的解读,那种从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从氏族公社到国家雏形的过渡,都描绘得非常清晰。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可能与我以往的认知有所不同,但经过作者的层层论证,我都觉得非常有说服力。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去探究历史的真相。我特别佩服作者对于那些“不可知”的领域的处理方式,他不会故作高深,而是坦诚地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可能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韧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历史一知半解的旁观者,而是对我们文明的起源有了一种更深切的参与感。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明是如何在一个极其漫长的时间尺度上,一点一点积累、发展起来的。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神化某些人物或事件,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去呈现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早期部落联盟的形成过程,那种从分散到聚集,从竞争到合作的演变,展现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的普遍规律。书中对一些重要考古遗址的介绍,也让我对这些“石头”和“泥土”背后蕴含的巨大历史信息有了新的认识。我曾经对那些模糊不清的传说感到困惑,但这本书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的结合分析,为我一一解开了谜团。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无数代人的努力和探索。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感受着时间的厚重和文明的脉络。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成为”自己的史诗。作者在梳理上古历史的同时,也在探讨着人类最根本的特质:对生存的渴望、对未知的探索、对社群的依赖。从早期采集狩猎的生活,到农业的起源,再到文字和国家的萌芽,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社会变革时所使用的宏大叙事,那种从个体到群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角转换,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进程。书中对不同区域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我曾经以为上古史是很遥远的,但这本书通过生动的笔触,让我觉得那些古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都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读完之后,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对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根源有了深深的认同感。

评分

内容很喜欢,书质量不错。

评分

物流速度快,很好

评分

正版!满意!!!!!!!!!!!!!!!!!!!!!!!!!!!

评分

什么叫大家

评分

商品已收到,正在试用中。。。。。。

评分

非常棒的一本书,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

正版!满意!!!!!!!!!!!!!!!!!!!!!!!!!!!

评分

很不错的书籍,值得阅读

评分

两手东黑我账户,不仅无法领取优惠券,而且还不能领取PLUS专属券。店大欺客,还我PLUS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