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研究

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春沐,王馗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音乐
  • 客家文化
  • 香花音乐
  • 梅州
  • 民俗音乐
  • 宗教音乐
  • 音乐文化
  • 中国佛教
  • 地方音乐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78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15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研究》是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教授组织编写的“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系列,出版本套丛书亘古未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四处查访相关资料、相关人士,四处求证,求索资源。本套书中很多史料都是过去未曾面世的,所以相当珍贵。佛教香花也称“做功德”“做好事”,是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的传统佛教仪轨。《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研究》是对佛教香花音乐艺术的拓荒制作,以香花音乐为基础,对仪轨、文学、舞蹈、流派等进行全面记录和整理,对其艺术规则予以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王馗,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以古典戏曲史为基础,兼涉民间戏曲、宗教民俗等学科领域,努力探索田野调查与历史考证、古典文献与艺术评论、戏曲艺术与民间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编 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研究
前言“香花”释名
第一章 梅州佛教源流与“香花”的生成
第一节 宋元梅州的在地信仰与佛教流播
第二节 明代教僧制度与族群信仰的整合
第三节 寺庙世俗化与香花仪轨的定型
第四节 20世纪佛教香花的更新与走向
第二章 佛教香花音乐仪轨与适用场合
第一节 香花科仪
第二节 度亡佛事
第三节 禅门仪轨
第四节 祝祷法事
第三章 香花音乐与地域流派
第一节 音乐谱录
第二节 器乐结构
第三节 声乐特征
第四节 地域流派
第四章 佛教香花音乐与客家民间文学
第一节 香花中的诗韵文学
第二节 香花仪轨的文学形态
第三节 香花仪轨中的方言文学
第四节 香花文学的宗教意蕴
第五章 佛教香花音乐与舞蹈艺术
第一节 香花僧侣与舞蹈道具
第二节 香花音乐与队列舞蹈
第三节 香花仪轨中的器械、假形舞蹈
第四节 香花仪轨中的综合性舞蹈
第六章 教僧制度与佛教香花艺术
第一节 教僧制度与佛法弘传
第二节 教僧制度下的明清佛事仪轨
第三节 佛教音乐中的教僧系统
第四节 行动的艺术与艺术的信仰
参考文献
后记(一)

下编 香花仪轨田野实录及音乐谱录
第一章 丧葬礼俗中的香花佛事
一、上水派香花佛事
二、下水派香花佛事
三、丰顺做灯
四、兴宁做斋
五、余论
第二章 上水派佛教香花音乐谱录
门外起坛
发关
沐浴
初辰救苦
二辰救苦
三辰救苦
拜千佛忏(七僧)
安更
朝参
接佛
结勘
完忏
开光
上供(赏贡)
行香
鲫鱼川花、席狮舞
(红)莲池
血盆
关灯(上坛)
第三章 下水派佛教香花音乐谱录
门外起坛
下关沐浴
初辰救苦
接佛(佛祖过桥)
开光
安池(游狱)
莲池
十王过勘
把酒献饭
关灯
第四章 丰顺派“做灯”仪式音乐谱录
拜药师
绕药树
头坛发关
安龙
安灶
召亡
烧衣
拜过河
过王
祝轮灯
安灵
血盆
附录一:兴宁“做斋”音乐谱录
召亡
起场
十二大愿
救苦拜忏
绕棺绕灵
拜血盆
破狱
附录二:禅门早晚课
后记(二)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与礼仪文化探微 本书以深入细致的笔触,全面考察了中国古代宫廷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音乐实践及其与国家礼仪、意识形态构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本书不仅梳理了自先秦至清末,宫廷音乐制度的演变脉络,更着重剖析了音乐在祭祀、朝会、宴飨、庆典等重大礼仪场合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揭示其如何成为维护皇权、彰显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第一部分:宫廷音乐的制度建构与职能定位 本书首先聚焦于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立、变迁及其职能的专业化过程。从周代的太常、韶工,到秦汉的乐府,再到隋唐的太常寺和教坊,以及明清光禄寺下属的机构,详细描绘了这些机构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如乐正、磬师、鼓师等)及其管理权限的更迭。 重点阐述了宫廷音乐的两大核心职能:雅乐的规范化与燕乐的享用化。雅乐,作为国家礼仪的听觉符号,其核心在于“中正平和”,必须严格遵循儒家礼制规范,用于祭天、祭祖、朝会等国家大典。本书通过对《周礼·春官》、《礼记·乐记》的细致解读,结合出土乐器及文献记载,重构了不同朝代雅乐的形制与演奏细节,例如编钟、编磬的定调与定和的原则,以及“金石之声”在等级森严的礼仪序列中的象征意义。 燕乐则代表了宫廷生活中享乐性、世俗性的一面,涵盖了宴会、宫廷娱乐及后宫的音乐活动。本书探讨了燕乐如何从民间汲取营养,又如何被宫廷的审美趣味所规制和提升,进而形成具有官方色彩的“宫廷流行乐”。 第二部分:礼乐制度的政治哲学意涵 本书深入探讨了“礼乐”一体的古代政治哲学观,即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方略。《乐记》中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被视为理解宫廷音乐制度的基石。 王朝更迭与音乐的“正统”之争:着重分析了历史上不同王朝在建立之初,如何通过重制雅乐、推行特定乐律来宣示自身对“天命”的继承权。例如,汉代对秦乐的扬弃与重建,以及唐代对胡乐的吸收与融合,并最终将其纳入到维护“大一统”的文化框架内。这些音乐制度的变革,实质上是政治合法性叙事的听觉体现。 乐律与统治的关联:分析了古代律学研究在宫廷中的极端重要性。历代帝王对音律的关注,不仅基于物理学上的和谐追求,更源于“律管五音,以和万民”的政治信念。本书引述了大量关于音律校正、律管制作的文献记载,揭示了标准音高和音律体系如何被垄断在中央权力机构手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隐性工具。 第三部分:宫廷音乐实践的个案研究 本书通过多个精选的宫廷音乐实践案例,展现了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听觉景观。 一、祭祀音乐的仪式流程:以国家最高规格的“祭天大礼”为例,详细描绘了从进场、奠帛到燔柴的全过程中,鼓点、钟磬、歌舞的配合节奏与情绪张力。研究了在特定的神祇面前,音乐的音色选择(如偏向于肃穆的石磬声)如何服务于对神灵的敬畏感。 二、宫廷宴飨的音乐图景:宴会音乐是雅乐与燕乐交融的舞台。本书考察了唐代“九代乐舞”的结构,分析了宴会中不同阶段(如开席、进酒、散席)所配乐的差异,及其对宾客心理的引导作用。特别关注了宫廷乐工(如唐代的歌伎、清代的“乾清乐”乐手)的职业地位与技艺传承。 三、女性在宫廷音乐中的角色:独立章节探讨了后宫女性,包括皇后、妃嫔以及专业女乐人,在宫廷音乐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研究了如唐代太平公主、宋代李清照(虽非专职宫廷乐师,但其词作多为歌唱之用)等对音乐创作、审美趣味的影响,揭示了宫廷内部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第四部分:宫廷音乐的衰落与影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考察了随着清朝中后期政治体制的僵化与对外部文化交流的保守,宫廷音乐所面临的困境。雅乐的仪式性日益僵硬,燕乐则在缺乏创新和民间活力注入的情况下,逐渐脱离时代。 总结了宫廷音乐对后世中国音乐形态的深远影响,包括对工尺谱等记谱法的发展、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滋养,以及其留下的珍贵乐律资料和乐器形制,为当代音乐史学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乐曲和乐器的单纯描述,而是将宫廷音乐放置于宏大的国家礼制、政治哲学与社会结构之中进行考察,力求还原一个既充满艺术魅力又服务于至高权力的古代音乐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客家地区深邃佛教音乐世界的窗户。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朴实而虔诚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古老寺庙中悠扬的梵唱回荡。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的,不仅仅是对佛教音乐形式的梳理,更是对这种音乐在客家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深入洞察。从音乐的起源、演变,到它在日常宗教仪式中的具体运用,再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哲学和伦理思想,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为我们呈现了梅州客家地区独有的“香花音乐”的鲜活图景。那些珍贵的乐谱、器乐的介绍,以及信徒们在吟唱时的情感投入,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文化之旅,引领读者去理解一个古老群体如何在音乐中传承信仰,又如何将佛教的智慧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佛教音乐的书,更是一扇通往梅州客家地区独特精神世界的窗口。我被作者的严谨和深入所折服,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音乐,更是试图去理解这种音乐的灵魂。想象一下,在那些古老的客家村落,在香火缭绕的寺庙里,虔诚的信徒们吟唱着古老的旋律,那种声音仿佛能穿越时空,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香花音乐”这一具体而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形式作为研究对象,这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魅力和人文的关怀。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这种音乐是如何形成、演变,以及它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佛教音乐的多元性,以及它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所呈现出的独特生命力。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这本书所描绘的那个充满韵律和智慧的世界。从书名来看,它似乎聚焦于一个非常具体且独特的领域——梅州客家佛教的“香花音乐”。这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理论,更是关于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那些古老的唱腔、乐器,以及它们在寺庙、斋醮等各种场合的实际演奏情况。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佛教音乐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印记?这其中的联系一定非常微妙而深刻。我期待作者能够揭示这种音乐在客家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它如何维系社群的凝聚力,如何传递宗教的教义,又如何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此外,书中对于“香花音乐”的“研究”二字,也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学术方法和创新见解充满了好奇。它是否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是否对一些历史遗留的谜团进行了新的解读?这本书,无疑将为我打开一扇认识客家地区独特佛教文化的新视角,让我有机会去聆听那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香花”之声。

评分

深入翻阅这本书,仿佛能听到悠扬的梵呗在客家山乡回响。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而详实的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本身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将音乐置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展现了香花音乐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特别期待书中对音乐形式、演奏技法、乐器配置的详细阐述,以及这些音乐元素如何与客家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相互渗透、彼此塑造。我想象,书中一定也包含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访谈资料,这些鲜活的一手信息,将使香花音乐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情感与生命力的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更重要的是,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而珍贵的佛教音乐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被音乐浸润的客家世界。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挖掘并呈现了梅州客家地区佛教音乐的精髓。这本书并非对佛教音乐进行笼统的论述,而是将焦点精准地对准了“香花音乐”,这本身就充满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我惊叹于作者对音乐细节的把握,从乐器的选择、演奏的技巧,到唱腔的韵律、词句的含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音乐孤立出来,而是将其置于客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我能够感受到,这本书不仅是对一种音乐形式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信仰表达的解读。它揭示了佛教音乐如何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给予慰藉和指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佛教音乐的生命力,看到了它如何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