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198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全书共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十卷。《夏商社会生活史》系其一卷。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夏商社会生活史(套装共2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之一种,立足于文献、古文字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新进展,深入系统考察了夏商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细括环境、居宅、邑聚、人口、婚姻、交通、饮食、服饰、医疗保健、宗教信仰等,史料翔实,视野开阔,题材丰富,方法审慎,见解新颖,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夏商社会生活史(套装共2册)》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的开卷。除极少的文献外,作者主要利用田野考古“新材料”和对甲骨文字的诠释,兼溯史前社会,旨在感知和捕捉夏商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生活运作体系,对诸如居宅人口、婚姻、交通、饮食、服饰、农业礼俗、人生俗尚与病患医疗、宗教信仰、文字与文体都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揭示。以求在深度、广度、容量、层次、意境、视野上还史前及“三代”的本来面目。全书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宋镇豪 1949年生,江苏苏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先秦史室主任、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专著有《中国饮食史·夏商卷》、《夏商风俗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中国真迹大观》等,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甲骨文献集成》,又发表甲骨文与中国上古史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A类项目《商代史》(全10卷)的著述。
目录
上 册
绪论
回顾和现状
要旨和体例
第一章 环境、居宅、邑聚
第一节 夏商居民对环境的选择和治理
夏代择居的人地因素
商代的国土经略
第二节 居宅和邑聚
史前的居宅
度地制邑
第三节 建筑营造仪式
史前建筑仪式
夏商建筑仪式
第四节 居室设施与作息起居习俗
民居建筑
居室设施
四时与年岁
纪时制
第二章 人口
第一节 早期人口清查统计
第二节 夏商人口总数估测
文献所见夏商人口数
夏商人口总数的考察
第三节 夏商王邑人口分析
王邑人口规模
王邑人口的自然构成
第三章 婚姻
第一节婚姻形态的演进
第二节夏代婚姻
鲧禹时多态多姿的婚制婚俗
夏代王室婚姻
第三节 商代婚制
一夫一妻婚制
多妣多妇的命名和变态婚制
贵族的政治婚姻
婚娶礼仪
冥婚观念
第四节 生育、子息与亲属观念
婚龄习惯
求生习俗
名子礼俗
命氏之滥觞
亲属称谓
第四章 交通
第一节 交通的缘起
第二节 夏商交通地理观念
第三节 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网络
殷商道路交通制度
第四节 交通方式和工具
徒步外行
过河和用舟
车之用
骑乘
第五章 饮食
第一节 原始时期的饮食
火食伊始
多元区域性的饮食生活形态
第二节 夏商人的食粮
谷类粮食
肉食、水产与蔬果
饮料品——酒的酿制与品种
第三节 烹饪俗尚
几种原始熟食法的演进
粮食加工与食品储藏
烹饪礼尚与调味品
第四节 器以藏礼
为器之用
等级制的饮食礼器
第五节 食以体政
饮食心态
筵席宴飨
合族聚食
第六节 以乐侑食
夏代贵族的饮食重乐
殷人尚声
商代的乐政
第七节 饮食业
下 册
第六章 服饰
第一节 衣着装饰之原始
先民的衣着和发式
原始时期人体装饰品
第二节 夏商服饰品类
夏时期的服饰品类
商时期的服饰品类
第三节 衣料质地和色调纹样
衣料质地
夏商时期服饰的纹样图案和色调
第四节 人像雕塑所见的衣服式样
跪坐像
蹲居像
箕踞像
立像
第五节 冠制和履制
冠制与冠式
特殊冠式与皮甲
履制
第六节 头饰、发型与饰物
中上层社会头饰与发型
下层社会头饰与发型
头饰的形式与饰物
耳饰
第七节 服饰的地域性差异
五方之民服饰的多元形态
三星堆出土人像的服饰款样
金沙遗址出土人像的服饰式样
华夏服饰系统内蕴心态的代变
第七章 农业礼俗
第一节 农业生产礼俗
第二节农业信仰礼俗
农业御灾礼俗
“告秋”及“告麦”礼俗
农业登尝礼俗
第八章 人生俗尚与病患医疗
第一节 礼俗与刑法
第二节 社会崇尚和学校教育
尚武尚勇
学校与教育
第三节 卫生保健俗尚
环境卫生
饮食卫生保健
个人卫生
性生活度制与妇幼保健
第四节病患知识
原始人的常见疾病
夏商人对疾患的认识
第五节巫医交合
巫医不分
医疗的俗信
第九章 宗教信仰
第一节 宗教分野
第二节 自然神祭礼
日神崇拜
东母、西母之祭
玄鸟生商
房屋建筑神与门神
第三节 气象气候诸神的神性与神格
风、雨、旱诸神
雷、云、虹蚬诸神
雪、寒、煖、雹诸神
第四节鬼魂观念和祖先神崇拜
鬼魂信仰
祖先崇拜的祭礼
丧葬礼俗
第五节 梦与占梦
第六节 甲骨占卜
占卜源流
甲骨占卜礼程
殷商王朝的占卜制度
第十章 文字与文体
第一节 夏商文字之使用状态
第二节 文体文例
文体种类
甲骨文体文例
甲骨文金文著录书目简称对照
后记
增订版后记
精彩书摘
原始时期人体装饰品
人体装饰品和衣装,前者主要出于增美饰或某种信仰观念,后者则以掩 体避寒暑为本,实际功能有别,起始年代不一,最初并无必然联系。
早期人体装饰品主要取材于生产活动中所获石、玉、骨、牙、蚌、贝、 螺、蛋壳等等,经适当选择和加工制成,包括颈饰、胸饰、腰饰、头部额饰 、发饰、耳饰,以及腕饰、臂饰、指饰、足饰之类。
人体装饰最早之起,似可上追到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二十万年前的 北京新洞人遗址,曾发现两件经磨制的骨片。②距今约十万年前的阳高许家 窑人,曾加工制成球核形骨片。③这些遗物表明,当时先民可能已有意识加 工成一些粗简饰品,以植物纤维拴结于身作为装饰。至旧石器时代晚期,饰 品的种类择取和加工技巧渐趋成熟。距今二万八千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 ,出有用石墨磨制的小装饰品,上有钻孔。④距今约一万八千万年前的北京 山顶洞人,至少发现有六种装饰品:其一是白色石灰岩石研磨制成的石珠, 有钻孔,共七枚,均染有红色(赤铁矿),且均发现于头骨附近,似为头饰品 ;其二是黄绿色有孔小砾石,扁圆形,两面钻制;其三是穿孔牙齿,有116 枚,属之獾、狐、鹿、狸、虎的犬齿或门齿,有的还染成红色,孔周围光滑 有亮光,是穿系戴用甚久之证,概皆穿之成串,作颈部及腰部之饰物;其四 是骨坠四件,表面均磨光,上有长形凹入之痕;其五是穿孔海蚶之壳;其六 是被染成红色的穿孔鱼骨。⑤在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曾出有穿孔骨饰,孔 从两面对刮而成。⑥海城小孤山遗址,出有穿孔兽牙和穿孔蚌壳,在蚌饰边 缘沟槽尚留有红色染料,同出还有骨针。①可见这一时期的人体装饰品,已 从单纯拴结向穿孔挂戴演进,注重饰品的整体加工以及饰物造型、本色乃至 染色,所饰部位头、颈、腰均有,呈现出饰品组合化和装饰部位复合化的趋 势。从饰物与骨针等同出现象看,人体装饰品和原始衣装似初相结合。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体装饰品日趋繁化,各地均有丰富实物资料出土。
有学者曾综合考察了全国几大考古区域所见这一时期人体装饰品,指出它们 有三方面的共同因素:
(一)从质地言,都是从早先对兽骨、兽牙、蚌贝等自然物进行简单加工 成饰品,而向完全由人工制造的陶、石、玉质饰品过渡发展; (二)在形制上,以有孔、易穿戴的环形饰品为主流,由此又出现各种形 状的如块、珠、管等小件饰品种类; (三)从装饰人体部位看,早期偏重头饰和颈饰,后发展到几乎遍及全身
的肢饰、胸饰、腰饰、足饰等,而尤重于手、臂部的装饰。②
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各居民共同体的人体装饰尚好,已呈现出地 区性或族系群体等方面不同差异,且时期不同,装饰习俗也并非一成不变。
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村一处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遗址,一具少女尸骨残 留有颈饰、腕饰和胸饰三种人体装饰品,颈部的项链是用50枚大小匀称的穿 孔海螺串系而成,腕部的骨镯是用七节牛肋骨截段磨制的骨管,长、短相间 串联而成,胸饰则为穿孔河蚌制品。③这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北方地区所 见人体装饰较齐整的一例。距今约7000年以前,本地区先民还以当地所产煤 精制成饰品。沈阳新乐遗址出有煤精制的圆泡形饰、耳珰、圆珠等,还出有 石珠、玉珠、玛瑙和木雕饰品。④到五千年前后的红山文化阶段,玉饰品大 量出现,多为形制较小的片状坠饰,有鱼、鹗、鸟、龟、猪龙等多种动物形 象,另又有玉珠、玉环及较大型的璧、璜、箍形器等饰物。辽西牛河梁遗址 一号积石冢的M4墓主,一玉箍形器斜口朝下横置于脑后,据说是一种束发器 ,另外墓主的胸前有二件猪龙形玉饰,并排倒置,背靠背,吻部向外。M15 墓主头顶下方也有箍形器,腰部左侧有玉璧、玉环各一,双腕各有一玉环。
M14墓主的胸前有一勾云形玉饰,二玉环佩戴在腕部。①在东山嘴遗址还出 土了陶塑人像的腰部装饰残块,似属一种皮索类腰带。②概言之,以玉箍束 发,系腰带,胸前佩玉饰,双腕套玉环,是本地区先民人体装饰的典型形象 。
与北方地区不同,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一龙山文化时期居民,尽管自有 其额戴串饰或头戴玉冠饰③,耳挂坠饰,颈戴串珠或佩一对象牙琮,足上套 石环或串珠之类的人体装饰法,但手臂戴环、镯却更为普遍,男女老少不拘 ,环、镯有石制、骨角制、玉制、陶制者等,一般为单臂单环或单镯,戴于 左臂还是右臂无定式,也有双臂皆戴的。如山东邹县野店遗址M88一男性墓 主,右臂有六枚陶镯,左臂有三枚;M47一男性墓主,右臂有玉环多达九枚 ,左臂有六枚④;是较为突出者。另外成年男女戴指环也很常见,指环有玉 石或骨角制者等,大汶口遗址M22墓主戴的一个骨指环,其上还镶嵌有绿松 石⑤,是很精致之品。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也有戴指环的,如江苏常州圩墩遗址发 现一男性人骨的左手上有一骨指环,但不太多见。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夏商社会生活史(上下) 导读 本套书系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日常生活图景,而本卷《夏商社会生活史》(上下)聚焦于中华文明的曙光——夏朝与商朝时期,展现了这一关键转型期内,早期国家形态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祭祀等方方面面的生存状态与文化面貌。本导读将引导读者领略本卷内容的丰富性与重要性,但不会涉及或复述您所提及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中其他朝代(如周、秦、汉、唐、宋、明、清等)的社会生活史内容。 一、 时代背景:早期国家形态的奠基与演进 夏商两代是中国从传说时代迈向信史时代的门槛。本卷内容首先构建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夏朝作为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其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与周边部落的关系,构成了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而商朝,尤其是在盘庚迁殷之后,则以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和成熟的王权体系,为后世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者将了解到,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社会的组织形式仍然带有浓厚的氏族色彩。王权、神权与军权紧密结合,构成了统治阶层的核心权力结构。书中详尽分析了都邑的选址、城市规划的初步形态,以及不同阶层在居住环境上的显著差异。 二、 物质生活的基础:衣、食、住、行 早期社会的物质生活是理解社会结构最直观的切入点。 1. 饮食结构与获取: 商周时期的农业主要依赖粟、黍等旱作作物,并辅以原始的稻作。本卷深入探讨了这些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收获方式以及加工流程。肉食在贵族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书中通过考古发掘的动物骨骼证据,重构了当时主要的畜禽种类(如牛、羊、猪、狗、鸡),并分析了狩猎活动在获取蛋白质资源中的作用。 关于饮品,礼制对酒的推崇是商代生活的一大特色。读者将看到陶器、青铜礼器中残存的酒液痕迹,以及酿酒技术在当时已经具备的复杂性。陶器的烧制工艺,从实用性的粗陶到装饰性更强的彩陶或黑陶,反映了制陶业的地域差异和技术进步。 2. 居室形制与建筑技术: 夏商的居住形态呈现出从半地穴式到地面高台建筑的过渡。书中详细描绘了普通平民的简陋居所——多为圆形或方形的浅坑,以茅草或芦苇为屋顶材料。相比之下,贵族和王室的宫殿则展示了早期夯土技术的成熟运用,形成了规整的院落布局。建筑的朝向、材料选择(如木材的使用与处理),都体现了当时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技术水平。 3. 服饰形制与等级标识: 服饰是区分身份最直接的媒介。本卷基于墓葬出土的纺织品残片、服饰模型以及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的记载,复原了当时的衣着样式。上层贵族穿着丝麻织物,色彩鲜艳,并饰有精美的玉石或骨饰。平民则主要使用麻布甚至兽皮。发饰和头冠的设计,因其复杂性和符号性,被视为王权和神权的重要附属物。 三、 社会秩序与精神世界:信仰、祭祀与丧葬 夏商社会生活史的核心脉络在于其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与敬畏。 1. 巫术与神权统治: 商代是“神权政治”的典型代表。本书重点分析了甲骨文所揭示的对祖先神、自然神(如河神、土神)以及至高神“上帝”的崇拜体系。巫、史、卜三位一体的宗教活动构成了统治阶层维护权威的重要手段。读者将深入了解贞卜(占卜)的全过程,从钻刻龟甲兽骨到解读兆象,以及这些活动如何渗透到农业生产、军事行动乃至日常生活决策之中。 2. 丧葬制度与财富的倾斜: 夏商贵族墓葬的规模与随葬品的丰富程度,极度反映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本卷详细分析了大型墓葬(如殷墟王陵)的结构特点,包括墓道、椁室的设置,以及随葬玉器、青铜礼器、兵器等文物的数量与组合规律。对人殉、人牲现象的考察,则揭示了奴隶制度和残酷的殉葬习俗,这是理解商代社会伦理的关键。 3. 礼器的使用与青铜文明: 商代的青铜器不仅仅是炊具或容器,它们是国家祭祀的载体,是权力与血缘关系的物化象征。本书不以器物学为主线,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生活场景中考察:鼎、簋、尊、爵等礼器在不同规格的宴飨、祭祀活动中的使用规范,体现了早期礼制的雏形,也反映了贵族阶层通过仪式强化等级秩序的努力。 四、 亲属关系与社会流动 本卷也关注构成社会基本单元的家庭与氏族结构。夏商时期的婚姻多是政治联姻的工具,强调氏族间的结合。书中通过对墓葬中同穴合葬现象的分析,探讨了早期父系社会的确立过程。此外,对战争俘虏和奴隶的身份、劳动力的使用,以及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也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复杂的早期社会图景。 通过对这些基础生活要素的深入挖掘,本卷为读者构建了一幅鲜活的夏商社会生活画卷,展示了中华文明在青铜时代所经历的独特而关键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