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徐复观全集: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复观 著
图书标签:
  • 徐复观
  • 交往
  • 散文
  • 随笔
  • 文学
  • 文化
  • 回忆录
  • 名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5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74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一书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朋友、师长等回忆和追念的文章。徐复观先生早年曾从军从政,中年后转向学术,因此他交往的既有蒋介石、何应钦、胡宗南、唐纵等军政界中的风云人物,也有胡适、唐君毅、牟宗三、殷海光等知名学者。他对于与这些朋友、师长的忆念既能反映出他的人生历程,也能让我们了解到时代的风云变幻。本书还收录了一些之前没有收集过的徐复观先生书信,对于他的了解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朋友、师长等回忆和追念的文章,以及他与友人、弟子的若干往来书信,不仅从侧面反映了他的人生历程,反映出他对于知识、对于人格的追求和探索,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时代的感悟。

相关视频:

作者简介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琂坳村。著名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目录

悼陈果夫先生
辛亥革命精神之坠失——痛悼居觉生先生
日本真正的汉学家安冈正笃先生
按语:《学术思想之自由与民主政治——答徐佛观先生》
悼唐君毅先生
自由的讨论
“死而后已”的民主斗士——敬悼雷儆寰(震)先生
痛悼汤恩伯将军
一个伟大军人人格的面影
忧患之文化——寿钱宾四先生
读《历史文化与人物》
如何复活“切中时弊的讨论精神”——感谢凌空君的期待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之回向——寿张君劢先生
沉痛的追念
王季芗先生事略
致香港《新生晚报》编者信
我的歉疚和呼吁
陈立夫先生六十寿序
《读经示要》印行记
重印《名相通释》序
悼念熊十力先生
有关熊十力先生的片鳞只爪
熊十力先生之志事
远奠熊师十力
哀悼胡宗南先生
一个伟大书生的悲剧——哀悼胡适之先生
烧在何公雪竹墓前的一篇寿文
我对何雪公性格的点滴了解
一个伟大的中国的台湾人之死——悼念庄垂胜先生
关于黄季刚先生
一个“自由人”的形象的消失——悼张深切先生
怀念溥心畬先生
溥心畬先生画册序
时代的悲怨——悼白崇禧将军
致李济之先生一封公开信
牟宗三的思想问题
吊念居瀛玖先生
陈布雷先生的一封信
敬谢胡秋原兄
人生道上突破中的友谊——祝胡秋原先生七旬大庆
哭高阮
痛悼吾敌,痛悼吾友
对殷海光先生的忆念
张教授丕介墓志
痛悼道邻兄
黄震遐先生之死
悼高叔康兄
对蒋总统的悲怀
哀悼欧阳百川先生
悼念周恩来先生
周恩来逝世座谈会(发言纪录)
悼蓝孟博(文征)先生
感 逝
悼鲁实先教授
悼念萧一山、彭醇士两先生
悼念叶荣钟先生
悼念戴君仁教授
《三友集》序
感 旧
悼念孙立人将军
平凡中的伟大——永忆洪炎秋先生
悼念司马长风先生
张佛千先生文集序
忆念刘凤章先生
悼念唐乃建兄
我与梁漱溟先生的片面关连
佛观先生书札
徐复观致胡秋原书信
徐复观致唐君毅佚书六十六封

精彩书摘

  这中间有一个可纪念的插曲。傅伟勋先生与钟淑儿女士结婚,我也到台北市中国大饭店参加他们的婚宴,吃的是西餐;恰巧把我和海光的座位,摆在长条桌的正对面;海光突然看到我,硬着颈子点点头,我勉强笑了一笑。坐下后两人没有话讲,都感到很尴尬。我想打破这种窘局,首先问他:“你的小姐长得很好吧?”因为我的经验,脾气再怪的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小孩的;像这样的家常话问了几句以后,他恢复了过去相处时的表情。他突然问:“×× 学派成天讲考据,到底他们的考据怎么样?”我说:“一般而论,他们的考据,和××× 的逻辑差不多。”他听了我的答复,不觉大笑起来;因为他过去提到××× 的逻辑,大概总是以“胡说八道”四字来概括的。他又问:“为什么?”我告诉他“考据根据的是资料。但资料依然要分析,要综合;而分析综合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他们反对思想,所以把这套基本能力,从他们的头脑中取消了”。他于是又大笑一阵。这一顿饭,一直大说大笑下来,忘记了此外还有百多位贵客。散席时他要我写的《中国人性论史》,返台中后寄一部给他,他也寄了一部著作给我;我曾给他一封长信,认为他所根据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与方法,不能解答人的问题,并把我所看过的卡勒尔、卡西勒,和一位由生物学讲人文主义的赫胥黎,及美国一位提倡“世界文艺复兴”的生物学家(忘记了姓名)的几部有关著作告诉他,希望他把观点矫正一下。他没有回信。
  本来自此次婚宴以后,我们两人是早可恢复以前的情感的。可惜和我站在一条文化防卫战线的几位朋友,因讼事的困扰,而不断把火烧到海光身上。我心里并不以为然,但口里不能说出。自称为海光的一位学生,又不断向法院告了我五六状,我倒从来未怀疑过这是出于海光的指使;否则当一九六七年我由港返台时,我的讼事尚未结束,便不会去看他。但这种火爆的环境,迫使我们两人继续着断交状态。
  我和海光,虽然我是浠水,他是黄冈,但相距不过十里左右。中间隔着一条巴水。我们两人,有若干相同的地方。首先是两人出身穷苦,幼年少年时代,受到许多欺压,这便形成了精神分析学所指出的潜意识中的反抗性,脾气都有些怪而且坏。与我家也相距约十公里,与海光家相距约三公里的熊十力先生的性格,也可以作此解释。但我的家世是乡下的寒儒,而他的家世却是乡下的牧师,这可能与他的骨灰放在一间教堂里面,并曾由一位什么牧师,借他的骨灰向人说了一大顿不相干的话和谎话有关系。我在东海大学呆到第五年时,就发现某些人的传道实在就是说谎。所以海光死后的安排,是滑稽而可悲的。
  其次,我和海光,都是不很信邪的人。对于任何刺眼的东西,有兴趣的话,便会把眼睛睁得大大地正视一番。对于有趣的学问,说闯就闯。任何学术权威,都要看看他的成色,秤秤他的分量。可惜我中年失学,而海光死得太早。就我们的性格,在中国任何空间,都是不容易生存的,除非民主政体真正实现以后。我能活到今天,海光能以癌症而死,都是由侥幸而来的大幸。海光抱着此一大幸,好好地“与造物者为人”,逍遥在另一世界吧!
  ……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散见于海内外多家出版社,选录文章、编辑体例不尽相同。现将他的著作重新编辑校订整理,名为《徐复观全集》出版。
  《全集》共二十六册,书目如下:
  一至十二册为徐复观先生译著、专著,过去已出版单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书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与《诗的原理》
  二、《学术与政治之间》
  三、《中国思想史论集》
  四、《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五、《中国艺术精神》与《石涛之一研究》
  六、《中国文学论集》
  七、《两汉思想史》(一)
  八、《两汉思想史》(二)
  九、《两汉思想史》(三)
  十、《中国文学论集续篇》
  十一、《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与《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编辑《全集》时,编者补入若干文章,并将原单行本《公孙龙子讲疏》一书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册,将徐复观先生散篇文章分类拟题编辑成书:
  十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十四、《论智识分子》
  十五、《论文化》(一)
  十六、《论文化》(二)
  十七、《青年与教育》
  十八、《论文学》
  十九、《论艺术》。并将原单行本《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一书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与随笔》
  二十一、《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一)
  二十二、《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二)
  二十三、《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册是按《学术与政治之间》的题意,将作者关于中外时政的文论汇编成册,拟名为《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
  二十四、《无惭尺布裹头归? 生平》。并将原单行本《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收入其中。
  二十五、《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二十六、《追怀》。编入亲友学生及各界对徐复观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他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发挥。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种编辑版本,其中原编者加入的注释,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编者注”标明;编辑《全集》时,编者另外加入注释的,以“编者注”标明。
  为更完整体现徐复观先生的思想脉络,编者将个别文章,在不同分类的卷中,酌情少量选取重复收入。
  《全集》的编辑由徐复观先生哲嗣、台湾东海大学徐武军教授,台湾大学王晓波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薛顺雄教授协力完成。
  九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汉代社会结构与思想变迁研究》 作者: 李志远 出版社: 华夏学术出版社 装帧: 精装 页数: 850页 定价: 188.00元 ISBN: 978-7-5087-1234-5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植于历史文献考据与社会学理论分析的汉代研究专著。作者李志远教授,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史洞察力,对西汉中晚期至东汉中期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机制及其核心思想观念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与宏观的理论建构。全书突破了传统史学界仅关注帝王更迭与名臣轶事的局限,聚焦于“士”阶层(包括地方豪强、儒学学者、以及新兴的官僚群体)在社会权力网络中的定位、流动与互动,并深入探讨了这种结构性变迁如何反作用于儒家思想的解释体系与其实践形态。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重塑——郡国并行制下的地方精英 本书开篇即着力于剖析汉代独特的郡县与封国并存的政治体制,如何塑造了地方的权力生态。作者通过对《汉书·地理志》、出土简牍(如岳麓秦简、睡虎地秦简的延伸解读)以及地方志的交叉比对,详细描绘了汉初“封国”作为一种异质性政治单元,如何逐渐被中央集权所蚕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地方豪强(“乡闾大族”)如何通过兼并土地、建立私人武装和“师友”网络,维系其实际影响力。 李教授特别关注了“举孝廉”制度的演变。他认为,该制度的初衷在于选拔德行之士,但在实际操作中,它迅速成为地方精英(士族)巩固其社会资本和政治地位的有效工具。通过对《后汉书·党锢之祸》相关人物籍贯与家世的系统梳理,本书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东汉中后期政治的“清议”话语,其背后潜藏的是地方性、血缘性的利益共同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这种权力结构的重塑,标志着秦代建立的、相对扁平化的官僚体系,开始向一种更具粘性、更依赖“关系”的士族体系过渡。 第二部分:儒学的内化与意识形态的转向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聚焦于汉代思想史上至关重要的“儒学独尊”后的内在张力与适应性变迁。作者指出,董仲舒构建的“天人感应”框架,在西汉前期承担了神圣化皇权、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地方势力的膨胀,这一意识形态也必须进行自我调适。 李志远教授详细考察了经学的“家法”传承与地方士人的“道统”构建。他运用“文本细读法”,对比了今文经与古文经在解释“孝”与“忠”时的微妙差异。例如,在阐述“三纲”的实践性时,本书区分了中央官僚对“忠君”的强调与地方士人对“仁政”和“乡望”的侧重。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理论分歧,而是不同社会阶层在维护自身生存空间时,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选择性吸收”的结果。作者认为,东汉后期的“名教”与“自然”之辩,本质上是面对日益僵化的政治结构,知识分子试图在个体生命价值与僵硬的社会规范之间寻求出路的理论尝试。 第三部分:社会资本的累积与流通——“交游”与“声誉”的构建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社会交往史的微观层面,探讨了在缺乏完善的公共福利和职业流动机制的汉代,精英阶层如何通过建立人际网络来获取资源和声誉。作者借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框架,研究了“交游”现象在汉代精英群体中的结构性意义。 重点分析了“布衣卿相”的兴起与局限性。通过对《三国志》中早期人物的传记资料的挖掘,本书展示了政治资本的积累往往依赖于长期的“师生”或“乡闾”关系网络。一个知识分子(士人)的声誉(“名”)的建立,不仅仅是学问的成果,更是其家族资源、地域归属与“清望”的集体展示。 此外,本书也专门辟章探讨了汉代士人圈中对“名节”的维护与“交游”的界限。在党锢之祸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处理与腐败政治的周旋,以及如何通过“高标独行”来构建一种区别于世俗权力的精神资本,是本章讨论的重点。这种对声誉的追求,反过来又成为限制其政治参与、甚至导致其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内在因素。 结论:历史的内在逻辑与循环 总结部分,李志远教授将以上分析综合起来,提出汉代社会在看似稳定的儒家外壳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危机:中央集权在行政上趋向巩固,但在社会基础层面,权力却日益向少数地方士族手中集中。儒学从一种政治哲学,逐渐内化为一种维护特定社会群体特权的意识形态工具。这种内在的张力,最终导向了魏晋玄学的兴起,标志着汉代知识分子对既有社会结构彻底“失望”后的转向。 本书不仅对汉代史研究者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精英群体的形成、思想的社会根源,以及权力与道德话语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分析框架与翔实可靠的史料支撑。 --- 推荐语: “李志远教授的这部鸿篇巨制,成功地将宏大的制度史与精微的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为我们重构了一个立体、生动的汉代精英世界。其论证严密,考证扎实,是理解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兴衰的必读之作。” —— 王德明 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评论》主编。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座宝库,但要充分利用,需要一定的“导游图”。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其独特的行文风格,特别是那些穿插其中的典故和隐喻,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很容易迷失在文字的迷宫里。不过,一旦找到了阅读的节奏,那种满足感是无以言表的。特别是那些回忆录性质的篇章,像是被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看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片段——他们如何求学、如何论辩、如何在贫困与理想之间周旋。这让我对“风骨”二字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对自我良知的坚守。这套文集,与其说是读一个人的思想,不如说是参与了一场时代的精神搏斗。

评分

说实话,初看这套书的目录时,我有些被那些冗杂的篇目吓退了。但这却是真正的大部头才有的气魄。耐下性子逐篇细读之后,才体会到那种“不厌其烦”的价值所在。尤其是一些早期的札记和对某些经典文本的校注,虽然看似是枝微末节,却能窥见其治学之严谨与细密。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迎合时流的勇气。在那个思潮涌动的年代,能够坚持独立思考,不被任何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所完全裹挟,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书中的一些个人评论和对同侪的评价,虽然带有时代局限性,但那种坦荡直率,没有太多粉饰,反而显得更为可贵。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伟大的思想家,也难免带着烟火气和时代的烙印。

评分

最近重温了其中关于宋明理学的论述,感到心头一震。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整理了某位大儒的言行,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思想史的独特视角。那些复杂的概念,经过作者的梳理和转化,变得清晰而富有层次感。我注意到他对于“心性论”的阐释,不同于学院派的刻板教条,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态感。他似乎总能穿透繁复的术语,直抵问题的核心——人如何安顿其精神世界。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一场反思,试图将书中的理论与自身的困境相印证。这种强迫性的内省,是其他任何一种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体验。这套书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时间,是沉淀。

评分

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来翻阅的,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挣扎。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学术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私人史诗。那些信件、手稿、往来的书信,如同时间的切片,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学者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他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的论述,那种在继承中寻求突破的张力,让人深思。他对于“主体性”的探讨,放到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只是当初的语境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已然不同。阅读的过程,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不断地抛出问题,却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构建自己的思考框架。这种启发性,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授。

评分

翻阅这套文集,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内在的磅礴力量。它不像某些文集那样,读完只觉得浩如烟海却不知所云。这里的每一篇文章,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闪烁着批判性的光芒。尤其是那些涉及政治哲学和文化本体论的探讨,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很少有含糊其辞之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何为中国精神”的追问,那种深入骨髓的关怀与焦虑,透过纸面直击人心。这不仅仅是学问上的建构,更是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承担。这本书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但回报的,是思想深度的拓展和对世界更细致的洞察力。它无疑是中文学界一部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评分

值得一读。京东买书绝对正版,品质从不改变一个字好两个字好好三个字好好好。物流的速度没得说也是京东服务的'最完美体验,面单的细节处理也是值得称赞。

评分

徐复观的散文集之一

评分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琂坳村。著名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评分

的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

评分

熊十力三大弟子中,就文章风格讲,书生最喜欢徐复观,其次是唐君毅,最后是牟宗三;就性情观念讲,最敬重唐君毅,其次是徐复观,最后是牟宗三。大学期间曾一度喜欢牟宗三,现在不喜太欣赏,性情过于偏激,已非中正儒者。

评分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

评分

九州出版社推出的徐复观全集,平装16开,书脊胶装纸质优良,排版印刷得体大方,活动期间价格优惠,送货速度快,满意。

评分

作品呈现在我面前。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