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之岛:艺术、文化与全球化

无界之岛:艺术、文化与全球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 赫拉尔多·莫斯克拉 著,孙越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全球化
  • 后殖民主义
  • 文化交流
  • 当代艺术
  • 岛屿研究
  • 文化认同
  • 跨文化研究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0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387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蜜蜂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界之岛——艺术、文化与全球化》不仅仅是一本艺术评论文集,而且也是关于文化、政治和美学的理论。此书表现出作者莫斯克拉一种深刻的批评意识和反思,对社会公平深切的人文关怀,渴望艺术和文化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政治的革新。

内容简介

  《无界之岛:艺术、文化与全球化》是由古巴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批评家、策展人赫拉尔多?莫斯克拉撰写的一本论文集,特别为中国读者精选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写作的 15篇文章。本书在非主流的情势下,尝试讨论现代和当代艺术;分析复杂形势之下现当代艺术在艺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含义。尽管本书关注拉美地区,但绝不仅仅是当地的艺术,而是从独特的拉美视角审视世界各国和国际艺术界的艺术、文化与全球化状况,以及美学与社会政治动态。探讨了艺术家、艺术品、展览策划、美术馆、多元文化、跨文化、身份、宗教、媚俗艺术、政治压制、杂合、食人主义和流散等议题。本书还收录一篇评论古巴著名的华裔画家林飞龙的文章,他至今在中国鲜为人知。

作者简介

  赫拉尔多·莫斯科拉,古巴独立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史学家,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当代艺术馆和其他国际艺术中心顾问。哈瓦那双年展创办人。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马德里2011—2013 年西班牙摄影节PhotoSpain 的艺术总监。他编有《这里:论艺术和文化的国际视角》《超越幻想:拉丁美洲当代艺术批评》等书。

精彩书评

  ★一场艺术和文化批评的新浪潮正出现在拉丁美洲。本论文集不仅展现了一幅严肃的艺术史的重测图,也对我们重新认识拉丁美洲艺术和文化的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简·佛朗哥(Jean Franco),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


  ★简单地说,这是一本最好的拉丁美洲艺术评论的文集。
  ——道恩·埃兹(Dawn Ades),英国艾塞克斯大学艺术史教授

目录

马可·波罗综合征 001
—— 关于艺术和欧洲中心论的一些问题(1992)
无界之岛:艺术、文化与全球化 016
全球化、语言、文化动态 037
艺术与文化的历史 063
艺术的国际语言 075
跨文化策展的若干问题 081
权力与跨文化策展 093
论拉丁美洲的艺术、政治与千禧年 101
好形式中的“坏品味” 121
林飞龙 141
—— 去中心化的现代主义
拉丁美洲的艺术批评 158
反对拉美艺术 167
艺术与政治:矛盾、分离与可能性 177
作为中心的美术馆 189
与恶魔同行 193
—— 当代艺术、文化与国际化

前言/序言

  致中国读者
  能将此书《无界之岛—— 艺术、文化与全球化》呈献给中国读者,我感到无比喜悦。身为一名以国际视野关注艺术及其进程的策展人、理论家和批评家,以及多样性的倡导者,在此与中国读者分享有关当代艺术及其文化深意的思想观念,于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机遇,它让我热血沸腾。新的艺术以如此强劲的势头涌现在中国,激起我强烈的兴趣与深深的钦佩之情,是中国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孕育出了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艺术进程,它也曾饱经风霜。中国当代艺术带着强劲的力量走向世界,它为今天全世界的艺术实践带来的自由与勇气让人耳目一新,究其缘由,艺术家们的推动力自无须多言,但他们不受现代主义历史重担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否则,他们的自发性也许会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中国的艺术在响应当代文化的迫切需求之下,一方面挑战地传承了恼人的社会现实主义教育与强加的教条;另一方面也扬弃地继承了传统形式与精神,两方面皆做的颇有成果。许多艺术家甚至灵活地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后现代主义方式,运用当代话语,将这份传承再次循环利用了起来。
  我对中国及其新艺术的关注,驱使我在我所策划的国际展览中纳入了大量中国艺术作品与艺术家。这并非是一种扶持:相反,我所选择的这些艺术家给我带来了非常优秀且极有争论价值的作品,它们大大丰富了我的展览。PHotoEspa?a—— 每年夏季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一场盛大而多彩的国际摄影与视觉艺术节—— 就是一个特别的例子,我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里,一直担任艺术总监。在我担纲策展的三年中,我的一条主线就是关注亚洲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同时,我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艺术家,还有策展人:我邀请了黄笃先生和侯瀚如先生为摄影节推动和策划展览,响应邀约,他们也组织了许多受到广泛认同的极佳展览。2011年我为PHotoEspa?a策划大型国际艺术展览“脸谱交流”(Face Contact),这是关于肖像在当下运用的展览。后来2012年,这个展览在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再次呈现,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上述一切,我只希望说明,基于之前我对中国艺术的探索,这本书能够在中国以中文出版,对我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此书能够成为蜜蜂文库“当代艺术”书系中众多优秀当代艺术译著中的一部,亦是我的荣幸。“当代艺术”书系精选众多杰出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当前全球艺术、文化及相关问题至关重要,而我的这本书只是其中沧海一粟。蜜蜂文库选择出版这一系列书籍,为中国读者带来的是艺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当代思想,它无疑是历史性的壮举。
  能够在这样一项壮举中写下小小的一笔,我极为高兴,而且自豪。更让我有此感受的是,我认为中国需要在更广阔的国际范围中,依其领土的宽广和艺术的重要性,深化当代艺术和文化理论知识,从而积极地参与当下的讨论。在我看来,中国的艺术已经超越了评论它的文本以及它所触发的智性创作。这一情形与印度恰好相反,因为印度完整的评论话语似乎比这个国家大量的艺术实践本身更发人深思,或如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的作品那样,以某种看似极其可信的方式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中国需要进一步反思艺术,将这种反思作为艺术在这个日渐复杂化的世界里自我引导的必要工具,并建立起能够在当代问题的迷局中理解、思考和选择立场的理论活力,从而全面反作用于当下语境。
  《无界之岛—— 艺术、文化与全球化》是一部专为本次出版构思编辑的理论性文集。它所收录的15篇文章论述了本书副标题中概括的几个问题,来自我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二十余年间的写作。总之,这本文集是在非主流形势下讨论现代和当代艺术的尝试,分析了复杂形势之下现当代艺术在艺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含义。文集讨论了后殖民主义情境下的这种艺术媒介,早在学院派后殖民理论尚未开始讨论艺术问题之时,它所创造的实践与批评上的意义已在这些文章中得到认可。我的写作不仅饱含深切的反思,而且,在被中心权力隔离地七零八落的国际艺术舞台上,在所谓“边缘”艺术被中心权力强加的欧洲中心主义准则消解分散的当前,以全球化的视角,努力去为全球各地的新艺术正名。我早期阶段的观念和想法,在后来一些介绍第一届哈瓦那双年展的使命、理念和策略的文章里得到了详细阐释,当时我的角色之一就是哈瓦那双年展的联合创办人与1984年、1986年和1989年三届的联合策展人。从这点来说,阅读本书中收录的早期有关策展的文章,就可想见:面对主流的竞争与对抗,我们必须继续推进这一行动。
  如果说本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那么不管有什么局限性,本书收集的材料保持了它的批判功能,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激进的、有争议的和实验性的。其中最新的几篇文章是有关艺术、文化及其当今国际化的最前沿的讨论—— 不管它在这方面的努力究竟有多少是正确的。但无论如何,进一步检验此书已不是我的任务:它将受到中国批评家、学者、策展人、艺术家、教授、学生和普通读者们批判的评价。我仅仅希望指出一些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例如林飞龙(Wifredo Lam,1902~1982),一位全球知名的古巴现代派画家,他是一位移民古巴的广东人的儿子。这位漂泊异乡的中国人如此杰出,在中国却鲜为人知。
  此书能够在中国出版,我要深深的感谢董冰峰先生的热情与奉献,并感谢他的介绍。我也要向让?费舍(Jean Fisher)女士致以特别的谢意,感谢她为本书所作的前言和她对我工作长久以来的支持。曾有人说,翻译是必须的,也是极为艰难的,因此我也要向付出巨大努力来将我艰涩的英文翻译成中文的孙越女士,表达我感激的心情。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我更要感谢蜜蜂出版公司能够落实工作,推广发行,将此书纳入到了她不同凡响的当代艺术理论出版书系之中。
  Gerardo Mosquera


异域回响:跨文化交流与身份重塑的史诗 一部深入探讨人类迁徙、文化碰撞与身份认同变迁的宏大叙事。 本书以其详尽的田野调查、深厚的历史洞察与敏锐的社会观察,勾勒出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明如何在相互渗透与冲突中,重新定义“自我”与“他者”的复杂图景。这不是一部抽象的理论堆砌,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编年史,讲述着那些在地理边界消融之际,挣扎、适应并最终创造出新文化形态的故事。 第一部分:流动的边界与失落的故土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大迁徙时代”的复杂性。我们不再将移民视为单一的、线性的过程,而是将其置于全球经济、政治权力结构重塑的宏大背景之下。 第一章:旧世界的裂痕 详细考察了二战后至冷战结束期间,因地缘政治动荡和经济结构转型(如去工业化)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群。研究深入到欧洲殖民遗产的断裂如何塑造了东南亚、拉丁美洲及非洲大陆的内部迁移模式。我们分析了“难民”这一身份的建构过程,如何从一个法律术语,演变为承载着创伤记忆与政治符号的复杂存在。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新语境 传统上被视为商贸通道的古老路线,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本章着重探讨了跨欧亚大陆的“新丝路”项目,不仅是基础设施的连接,更是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逆向流动。通过对中亚游牧民族后裔在欧洲大都市的定居案例研究,揭示了身份的“混血化”——他们如何在维护传统仪式与适应城市理性之间,开辟出第三条生存之道。 第三章:被遗忘的殖民地回声 这一部分聚焦于那些看似融入主流社会,实则在文化记忆上处于“半流放”状态的群体。我们选取了法属北非、英属印度洋沿岸殖民地后裔的文学创作与口述历史,探讨了“乡愁”的形态变化:它不再是对具象家园的怀念,而演变成一种对“未曾经历过的真实”的追寻。这种追寻,如何催生出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如融合了古典吟诵与电子音乐的“后殖民节拍”。 第二部分:城市化中的文化炼金术 随着全球人口向超级都市集中,城市不再是文化融合的熔炉,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多重剧场”。 第四章:高密度下的文化隔离带 探讨了现代大都市中,不同族裔社区的共存与隔绝现象。通过对伦敦东区、巴黎郊区和东京新移民聚居地的微观考察,我们发现,物质上的接近并不必然导致文化上的融合。隔离带的形成,往往是由于语言障碍、法律体系的差异,以及对“公共空间”使用权的不同理解所致。 第五章:美食、时尚与符号的挪用 餐饮与服饰一直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但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文化挪用”的伦理困境。我们分析了从街头小吃到高级料理的演变,以及符号(如特定图案、音乐节奏)如何在不了解其原始语境的情况下,被主流市场消费和稀释。例如,对某个特定原住民服饰元素的商业化运用,如何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消解了其原有的神圣性或社会功能。 第六章:数字世界中的身份构建 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了身份的流动性与真实性。在网络空间,个体可以自由选择和编织自己的“线上身份”,这既是逃离现实束缚的自由,也可能导致身份的碎片化与不稳定性。我们深入分析了跨国社群如何利用加密通讯工具,维持着一种“去中心化的文化联系”,绕过了传统国家和机构的监管。 第三部分:主权、记忆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国家、法律与历史叙事如何处理文化多元性的深度剖析。 第七章:国家叙事与边缘记忆的拉锯战 民族国家的构建,往往依赖于一套统一的、排他的历史叙事。本章考察了在官方历史中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群体的记忆如何通过非官方渠道(如纪录片、地下文学)得以保存和传播。特别关注了在后冲突地区,记忆的“和解式”叙述与“复仇式”叙事的冲突,以及法律如何介入调解这些深刻的历史伤痕。 第八章:全球治理中的文化主权 随着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法体系的扩张,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主权”概念正受到挑战。本书探讨了知识产权法在处理传统医学、民间艺术方面的局限性。当一种传统知识被编码并纳入全球数据库时,其原属社区的权利如何得到保障?这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关于谁有权定义和传承人类文明遗产的根本性哲学拷问。 第九章:新融合的伦理展望 最终章聚焦于“新融合”的可能路径。我们不再期待文化最终会汇成一条单一同质的河流,而是强调在持续的张力中保持创造力的可能性。作者提出了“共存的张力美学”的概念,认为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文化断裂点和理解的鸿沟之处。通过对那些成功建立起跨代际、跨文化对话机制的社区案例分析,本书为理解一个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提供了深刻的洞察与坚实的分析框架。 全书基于严谨的社会学、人类学方法论,结合丰富的跨学科资料(包括人类学田野、法律文件、艺术作品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不失温度的视角,去看待人类在面对巨大变革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创造力与永恒的身份追寻。它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从“他者”那里发现“自我”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那种混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插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最初是冲着“艺术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来的,心想这大概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西方艺术史梳理或者某个小众文化流派的深度剖析。然而,当我真正翻开第一页,才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它的野心。它不像很多学院派的著作那样,用晦涩的术语把自己包裹起来,反而采取了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宏大的全球化背景下,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文化摩擦和融合点。比如,书中对东南亚某一小国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实现“数字涅槃”的案例分析,简直是精彩绝伦,让我不禁停下来,反复回味了那个段落好几遍。它让我意识到,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在不断的流动和碰撞中重塑自身的。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在向你娓娓道来他在世界各地收集到的文化碎片,最终用一条清晰的脉络将它们串联起来,这种体验非常享受。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并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和全球视野,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它魅力的一部分。它不迎合快餐文化,而是鼓励深度思考。书中对“文化商品化”的批判尤为犀利,它揭示了在资本的驱动下,那些最具异域风情的艺术表达,是如何被快速拆解、标签化,然后以符合西方审美的形式重新包装,再倾销回全球市场的残酷循环。但作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控诉,而是探讨了在地文化主体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抵抗性挪用”和“策略性适应”。这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的思想深度远超一般流行的文化评论。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我日常接触到的所有“全球化产品”,真正理解了“无界”背后隐藏的复杂博弈。

评分

读完这本大部头,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边界”的解构和重塑能力令人叹服。这本书并不满足于批判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危机,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下,那些看似已经消亡或边缘化的“在地性”艺术形式,是如何通过新的技术和传播途径,重新获得了生命力,甚至反过来影响了主流文化的走向。其中关于“赛博游牧民”艺术家群体的追踪报道尤其发人深省。他们既不完全属于任何一个地理空间,又能在虚拟世界中构建出比任何实体空间都更具认同感的文化共同体。这种身份的流动性,挑战了我们传统认知中“文化身份必须锚定于土地”的观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中表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在这个无界限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文化根基。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比那种给出标准答案的书籍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兼具了学者之严谨与诗人般的热情。它避免了学术论文的僵硬刻板,同时又保有足够的思想深度,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冒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述他人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尊重和对话姿态,而不是简单的引用或反驳。这种“对话”的姿态,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个开放的论坛,邀请每一位读者加入到这场关于未来文化的讨论中来。它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乌托邦蓝图,而是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可能性的未来图景。合上书本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知识的充实感和对世界更深一层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无数新知识领域的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更多相关的领域。这是一本会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文本结构组织得非常有张力。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叙事,更像是螺旋上升的研究路径。前几章建立起全球化的理论框架后,后面的章节就如同潜入深海的探索,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文化议题——从当代建筑的“地方性回归”,到流行音乐中对失落语种的采样,再到数字艺术中对非西方美学原则的挪用。每个章节的论证都建立在坚实的田野调查之上,充满了鲜活的细节。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拥有某种“跨学科的魔法”,他能将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乃至经济学的概念无缝地编织在一起,描绘出文化流动的复杂生态系统。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艺术家或工匠在创作时的情景,仿佛能够闻到工作室里的颜料味和海风的气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