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中国古典艺术:中国艺术5000年

最美的中国古典艺术:中国艺术500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青雄狮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
  • 古典艺术
  • 艺术史
  • 中国文化
  • 绘画
  • 书法
  • 雕塑
  • 陶瓷
  • 文物
  • 艺术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60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3736
包装:线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280
字数:1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分9章,选取卷轴画、书法、壁画、雕塑、金银器、家具、陶瓷等不同门类、不同地域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中国古代艺术史背后的好故事以及中国古代不同社会阶层的多样面貌与习惯。

内页插图

目录

史前

先秦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两宋

辽宋元

中国历史年表


精彩书摘

  “永乐宫艺术价值最高的首推宏伟精美的大型壁画,它是中国古代壁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是探索中国道教艺术发展的重要宝藏,影响了当时及其后宗教画的创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美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宗教艺术品。永乐宫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

  其中,三清殿是永乐官主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的三位神祇。此殿内最著名的壁画《朝元图》分布于殿堂四壁,画面高 4.26米,全长94.68米,总面积为403.34平方米。其中八个主像皆作帝王装束,周围排列各种神祇共计二百九十余位,组成了气势磅礴的神仙行列,反映了道教神祇的完整体系。而近三百身群像,虽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样,但画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去表达不同神仙的身分、气质、性格:神像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较肃穆;武将则全身披甲,鬓发飞扬;玉女则含情微笑,对话沉思,凝神顾盼,形象各具特色。男女老少,壮弱肥瘦,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在多样中取得了和谐。壁画线条劲健而富有气势,施以重彩,局部作堆金沥粉,显得华美异常。”

  “所谓“素三彩”是一种低温釉瓷,与唐三彩、宋三彩工艺类似的工艺: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烧制而成的瓷器品类。始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清康熙时(1662-1722)仍继续烧制。这件《黄地素三彩云龙纹大盘》是清代康熙年间烧制的素三彩瓷器中的一件,它器形较大,盘面直径达40厘米有余,属于盘类器物中较大的一件,可能为观赏用器。该器物白瓷胎,胎质坚硬细腻,通体以黄釉为地,再在黄地上以绿、紫等色绘画纹饰,复入窑二次烘烤而成。盘心绘“二龙戏珠”,两只飞龙一绿一紫,围着一颗明珠上下腾飞,似在争抢,又似在嬉戏。盘心周围点缀各种花草和祥瑞图案,盘沿另装饰有六只龙,一绿一紫相间连续。龙纹在明清时期是绝对的皇帝权利的象征,平常百姓甚至是达官显贵都是不能使用的,所以这件以龙纹为主题的器物是一件皇家用器。整件器物器形简洁而大气磅礴,用色素雅而对比鲜明,实为素三彩瓷器中的经典之作。”

  ……


《东方神韵:探索中国传统工艺的千年流变》 一、 缘起:匠心独运,文明之光的千年传承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连绵不绝文明的历史古国,其艺术的脉络如同长江黄河般深远而磅礴。然而,当我们提及中国艺术,目光往往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绘画、书法或宏大的建筑杰作。本书《东方神韵:探索中国传统工艺的千年流变》,则将焦点投向了那些浸润在日常生活之中,却承载着民族精神与高超技艺的“小而美”——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浩瀚世界。 这不是一部关于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画册,也不是对考古发掘的简单罗列。它是一次对“手”的赞颂,一次对“匠”的致敬。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细致入微地探寻那些世代相传的制作技法,追溯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技术革新以及地域文化的深刻烙印。 本书的撰写基础,建立在对大量一手文物资料、地方志、古代工艺典籍的深度研读之上,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生命力的传统工艺生态系统。 二、 经纬交织:工艺美术的五大核心板块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五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广阔图景: 第一部:陶塑瓷韵——泥土与火焰的对话(聚焦于陶瓷艺术的演变与流派) 本部分将详细剖析中国陶瓷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但视角不同于传统的“朝代更迭”式叙述。我们深入探讨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到商周印纹陶,再到汉代的釉陶,直至唐三彩的辉煌。重点考察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审美哲学差异及其烧制工艺的秘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章对明清景德镇制瓷业的“官窑体系”与“民窑体系”进行了细致的比对研究。我们不仅分析了青花、粉彩、五彩的装饰技法和色彩构成,更着重探讨了不同时期所使用的矿物颜料配方、烧制温度的控制,以及装饰图案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和社会风俗变迁。例如,明代永乐年间釉里红的成功复兴,是矿物化学研究的巅峰体现;而清代“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罐的艺术成就,则在于其对元代遗风的继承与超越。 第二部:丝缕织锦——时光中的色彩与纹样(关注纺织、刺绣与印染技术)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不仅仅是贸易的媒介,更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本章摒弃了对丝绸贸易路线的宏观叙述,转而深入探究其工艺本体。从古代的绞缬(蜡染的前身)、扎染,到后来的织锦技术,如宋代的“宋锦”以其精细的平纹组织和典雅的色彩著称,而明清的“云锦”则代表了提花技术的极致——其织造之复杂,常需数十名工匠数月乃至数年才能完成一匹。 刺绣部分,本书聚焦于苏绣的“平绣”、“套针”、“齐针”等核心针法,并结合了湘绣的雄健、蜀绣的雅致、粤绣的浓丽,分析不同地域气候和审美情趣对针脚和用线的选择影响。我们考察了古代织工和绣女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及这些精美织物在宫廷礼仪、民间婚嫁中的功能性与象征性意义。 第三部:雕镂乾坤——木、玉、竹的物质精神(解析立体造型艺术的难度与精妙) “雕”是中国工艺美术中难度最高、最考验心性的门类之一。本章首先探讨了中国玉雕的“辨材”与“去刚性”的哲学——古代玉匠如何通过水和细沙的打磨,将坚硬的和田玉转化为温润的艺术品。我们详细对比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神秘感与清代“大禹治水”玉山的精雕细琢之间的技艺鸿沟。 木雕和竹雕则侧重于其对材料特性的尊重。木雕艺术中,如徽派木雕对建筑装饰的渗透,其镂空技法的精巧令人叹为观止。竹雕艺术则展现了对竹子不同部位(如竹根、竹黄)的独特利用,如何将脆弱的材料转化为耐人寻味的立体画卷。 第四部:冶炼铸造——金属工艺的冷与热(探索青铜、金银错丝的科学与艺术) 本部分是传统工艺中学科交叉性最强的一章。我们首先回顾了商周青铜器的失蜡法与范铸法,分析了商代鼎器上饕餮纹的狞厉风格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随后,我们将重点转向相对“精细”的金银工艺。 本书着重介绍了“錾刻”技术(冷加工)与“金银错丝”工艺(涉及低温焊接与合金运用)。我们追溯了战国金银错的奢华风格,如何影响了汉代的装饰艺术。同时,对明清的金银首饰、佛教法器中的捶打、镂空、花丝镶嵌等复杂工艺进行了技术层面的解析,展示了古代金属工匠对材料热胀冷缩和延展性的深刻理解。 第五部:生活造物——民间工艺的“活态”传承(考察实用器物的审美化过程) 工艺美术的最终归宿是生活。本章着眼于那些服务于普通民众的实用工艺,探讨它们如何实现“俗”与“雅”的完美结合。这包括了漆器(如脱胎漆器、螺钿镶嵌)、制伞、制扇、以及剪纸和皮影等平面艺术。 我们分析了漆器的“生漆”特性及其复杂的髹漆、描金、戗金过程,探讨了漆器如何成为中国家具和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术部分,则关注了窗花、礼花中符号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它们在祭祀、节庆中的仪式功能。 三、 结语:传承的断层与重塑的未来 本书的最后,我们并未停留在对历史辉煌的缅怀,而是正视了近现代工业化对传统手工艺造成的冲击与断层。我们探讨了当代艺术家如何以现代的视角和材料,激活古老的技艺,使“中国制造”的审美内涵得以延续。 《东方神韵》旨在为工艺美术爱好者、设计师、以及历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注重技术细节的参考视角,理解这些凝固在器物上的“时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迷人。它邀请读者走进作坊,聆听工具的敲击声,感受匠人指尖流淌出的,对美的永恒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服饰美学略有涉猎,但这本书在服饰纹样的解读上,给了我全新的视角和极大的启发。它并非仅仅罗列出华服的样式,而是深入到每一针一线背后的文化意涵与社会阶层象征。比如,它对唐代“石榴裙”的色彩学分析,结合了当时的丝织技术与宫廷审美趣味,那种热烈又不失庄重的气质被拿捏得丝丝入扣。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对于民间工艺,如苏绣、蜀锦的对比研究,详略得当,让读者得以窥见不同地域在审美取向上的细微差别。这些对比的呈现,使得“美”的概念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具有了立体感和地域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页对壁画中人物神态的特写,那些眉眼间的笑意或愁绪,即便是千年之后,依然能透过纸张感染人心,让人对画中人物产生无限的遐想。这本书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远超出了普通艺术画册的范畴,它提供了一把理解古代社会心理的钥匙。

评分

这部厚重的画册刚到手时,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大气磅礴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初翻几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震撼。装帧之精美,堪称艺术品本身,那种油墨的细腻和纸张的温润触感,已经让人沉浸其中。我尤其欣赏它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那些我们常见于博物馆深处的瑰宝,如今得以如此清晰、细致地呈现在眼前。灯光下,青铜器的斑驳纹理仿佛都能触摸到,釉彩的流变也清晰可见,完全不同于在照片上粗略一瞥的感受。那些对细节的忠实记录,让人不禁感叹古人鬼斧神工的技艺。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极为考究,留白恰到好处,每一件作品都像被精心摆放在一个专属的舞台上,没有丝毫拥挤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廊,引导着观者从遥远的史前文明,一步步走进那个辉煌灿烂的古代世界。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代大师的无声对话,让人在视觉的盛宴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

评分

这本书在版式设计上的大胆创新,尤其值得称赞。它不是那种中规中矩、左边是图右边是字的传统排法。很多时候,为了更好地突出某件艺术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它采用了跨页、甚至三折页的设计,使得原本局促的视觉体验瞬间被放大。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石窟造像的展示,那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几乎能让人想象出原作的宏伟。此外,书中的色彩还原度极高,这对于研究古代颜料的特性至关重要。我对比了书中收录的几件出土陶俑的釉色,那种经过岁月洗礼后沉淀出的温润光泽,与市面上许多偏色严重的印刷品截然不同,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水准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精心策划的展览中漫步,细节之处尽显匠心。

评分

从一个纯粹热爱传统工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失传技艺”的细致记录和展示。它收录了大量关于古代建筑构件、玉雕工艺以及复杂金属冶铸技术的局部特写图。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榫卯结构的解析图感到惊喜,那种无需一钉一铆的严密与精巧,仅仅通过图解和配文的结合,就能让人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与物理原理。这种对技术层面的深入挖掘,使得本书超越了单纯的“鉴赏指南”,更像是一部保存古代工匠智慧的“活化石”。它激发了我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传统物件的兴趣。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匠人精神”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完美的追求,是流淌在中国艺术血脉中永恒的骄傲。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样一部宏大的主题著作,在叙事上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和学术化,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且富含诗意。它将枯燥的年代划分和器物考证,巧妙地融入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中。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谙中国古典韵味的诗人,用典雅的笔触勾勒出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例如,描述宋代文人画如何从模仿自然转向表达“胸中丘壑”时,那种意境的营造,读起来让人心神宁静,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宋人那份淡泊名利、崇尚雅致的隐士情怀。这种将历史脉络与审美体验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艺术史初学者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精妙。它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点,而是引导着读者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体会,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叙事技巧。

评分

很好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很好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