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刺參健康養殖與病害防控技術叢解》涵蓋瞭海參生物學、刺參人工育苗技術、刺參增養殖技術、刺參病害與防治技術等六個部分,重點突齣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全麵、係統地解答瞭刺參的生物學特徵、苗種繁育、養殖管理和操作工藝、常見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徵、疾病的診斷方法和防控關鍵技術等近200個養殖技術人員關心的疑難問題,以通俗易懂的“問—答”形式進行瞭詳細的闡釋。《刺參健康養殖與病害防控技術叢解》注重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既有理論價值,又能夠指導養殖生産實踐,主要麵嚮海參養殖從業人員,也可為水産養殖學及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科技工作者、漁業管理工作者等提供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Part 1_第一部分 海參生物學
01_世界上海參有多少種類?我國主要的海參種類有哪些?
02_海參、刺參和仿刺參有什麼區彆?
03_刺參自然分布在哪些國傢?其生長水域的環境特點是什麼?
04_刺參的壽命有多長?
05_刺參是如何運動的?
06_刺參是如何攝食的?它的食物種類有哪些?
07_刺參的外部形態特徵有哪些?
08_刺參的內部組織結構有何特點?
09_刺參體壁的組織結構有何特點?
10_刺參的消化係統結構組成是什麼?有何特點?
11_刺參的呼吸係統和排泄係統結構組成是什麼?有何特點?
12_刺參的循環係統結構組成是什麼?有何特點?
13_刺參的水管係統結構組成是什麼?有何特點?
14_刺參的神經係統結構組成是什麼?有何特點?
15_刺參生殖係統的結構組成和特點是什麼?
16_什麼是刺參的石灰環和骨片?
17_如何觀察海參的骨片?
18_刺參體腔的結構組成有何特點?體腔液的作用是什麼?
19_刺參的體腔液中有哪幾種細胞?每種細胞有何特徵?
20_如何準確測量刺參的體長和體重?
21_刺參為什麼會排髒?腸道組織再生需要多長時間?
22_刺參為什麼會夏眠?有沒有鼕眠?
23_刺參的呼吸器官是什麼?如何進行呼吸?
24_刺參耐低溫的極限是多少?冰凍後刺參能夠復活嗎?
25_刺參為什麼呈現不同的體色?
26_剌參為什麼有自溶現象?
27_海參的營養價值有哪些?不同海參的營養價值有差彆D馬?
28_刺參哪些部位可以食用?
29_刺參的雌雄如何區分?雌雄、刺型、營養價值之間有相關性嗎?
30_刺參性腺發育的特點和過程是什麼?
31_刺參的胚胎發育分為幾個階段?
32_什麼是刺參的幼體發育過程?幼體發育各階段有何特點?
33_我國海域有記錄的海參種類有哪些?其分布和分類地位是什麼?
Part 2_第二部分 刺參人工育苗技術
34_刺參苗種場選址的原則和標準有哪些?
35_刺參苗種場的供水和排水係統由什麼組成?
36_刺參苗種場用水的砂濾方法有哪幾種7
……
Part 3_第三部分 刺參增養殖技術
Part 4_第四部分 刺參飼料與投喂技術
Part 5_第五部分 刺參養殖環境調控技術
Part 6_第六部分 刺參病害與防控技術
Part 7_第七部分 刺參養殖的標準化生産與管理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顯示部分信息
精彩書摘
18 刺參體腔的結構組成有何特點?
體腔液的作用是什麼?
刺參從石灰環到泄殖腔的體壁與消化道之間有很大的體腔。體腔被消化道的腸係膜分隔為不完全的三部分。體腔的襯裏是與消化道外壁相同的扁平和方形縴毛上皮。腸係膜也覆蓋同類上皮,腸係膜內麵是由結締組織和肌肉縴維構成。
海參體腔內充滿體腔液。研究顯示海參體腔液中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對某些細菌有抑製作用,對體內微生物組成和數量有一定的調節控製作用。海參體腔液和周圍海水是自由滲透的,因此,海參體腔液在鹽度等方麵與海水相似,但是在某些方麵的性質又不同,例如pH,體腔液的pH幾乎總是低於海水。另外,海參體腔液的緩衝作用大於海水;體腔液K+的濃度也大於海水;體腔液中曾檢齣微量的蛋白質、氨基酸和黏多糖;體腔液暴露於空氣中會齣現凝固現象。
19刺參的體腔液中有哪幾種細胞?
每種細胞有何特徵?刺參體腔液內有各式各樣、相當於血細胞的體腔細胞,類型很多,各具不同的功能。依細胞大小、形態、胞質顆粒的有無、胞質的著色情況、顆粒的染色特點、錶麵特徵和超微結構等對體液細胞進行分類,大緻分為6類:類淋巴細胞、顆粒細胞、阿米巴樣細胞、透明細胞、桑椹細胞、結晶狀細胞。(1)類淋巴細胞(lymphocyte-like cell)細胞形態多樣,呈橢球形、不規則卵圓形或三角形,直徑為2~6微米,占體腔細胞的29.5%。變形及具有僞足的細胞很多,一般具有1~3個絲狀或鈍狀僞足。染色後可見細胞核質比大,具有一個深染色的大核,中位,占細胞很大的部分,核周圍有薄的且著色呈淺紅色的細胞質,為嗜酸性,僞足清晰可見。掃描電鏡下觀察細胞多呈球形,細胞錶麵有一些凸齣的部分,伸齣一個鈍狀僞足。透射電鏡下可見細胞核大、質少,異染色質團塊分散在細胞核中,使細胞核著色較深,整個細胞電子緻密度較小,胞質中細胞器甚少。(2)顆粒細胞(granular cell,GC)剌參體腔細胞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占體腔細胞的41.2%,呈球形或橢球形,直徑為10~20微米,有時可見伸齣的僞足。染色後可見細胞質淺染色,有許多顆粒。掃描電鏡下觀察此類細胞錶麵凹凸不平,顆粒清晰可見。根據細胞質中充滿顆粒的大小,分為大顆粒細胞和小顆粒細胞。大顆粒細胞(large granular cell)胞質中充滿嗜堿性的大小不均一的顆粒,細胞質淺染色。掃描電鏡下細胞錶麵凹凸不平,大小不均一的低密度顆粒清晰可見。透射電鏡下細胞核橢圓形,偏離中心,核內染色質密集,胞質中有大量直徑約為1微米的低電子密度的顆粒。小顆粒細胞(mall granular cell)細胞錶麵分布小顆粒物質,據小顆粒細胞胞質中顆粒著色不同可分為嗜酸性小顆粒細胞和嗜堿性小顆粒細胞。前者細胞質淺染色。後者胞質內充滿一些細小的嗜堿性藍色顆粒。透射電鏡下可見小顆粒細胞含有許多高電子密度的顆粒,直徑為1~2微米,細胞核偏位且核有凹陷,核內染色質密集,細胞質著色淺。在水浸片中觀察顆粒細胞時可見它延伸,伸齣僞足,顆粒在細胞質中翻轉運動,做類似阿米巴樣運動。
……
前言/序言
進入21世紀,海參增養殖業快速發展,成為我國漁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增長點,其中,刺參是我國目前進行規模化繁育和增養殖的唯一海參品種。刺參的養殖推動瞭海水養殖第五次浪潮的形成,積聚瞭龐大的資本投入,吸納瞭70多萬從業人員,同時也帶動瞭加工、飼料、建材等相關産業的發展,為沿海經濟效益結構調整和漁民就業增收開闢瞭一條新的途徑。2012年海參養殖麵積181544公頃,産量170830噸,年直接經濟産值約300億元,産生瞭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刺參養殖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著種苗質量參差不齊、生長速度緩慢、抗逆能力下降,營養需求研究相對滯後,養殖技術工藝粗糙,疾病頻繁發生,養殖單産水平和成活率低下等問題。同時,以抗生素為主的防治措施産生藥物殘留對産品質量安全也構成極大的隱患。另外,來自各行各業的從業隊伍急劇擴大,緻使養殖技術水平差異較大,産業技術的規範化和標準化水平不高。上述問題直接影響到養殖者的增産增收和産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新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廣將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不少涉海的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團隊在刺參生物學、苗種繁育、增養殖技術和病害防控等方麵的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取得瞭較大的進展。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剌參增養殖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至今主持承擔瞭包括國傢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傢科技支撐計劃、農業結構調整重大技術專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30多項國傢、省部級刺參相關的科研項目,全麵、係統地開展瞭基礎生物學、繁殖生物學、養殖生態學、增養殖技術、良種選育、病害控製、營養與飼料、精深加工和産品質量與標準化等方麵的研究,取得瞭一係列科研成果,為促進刺參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做齣瞭突齣貢獻。
《海産珍品:深海滋養的奧秘與價值探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種類的海産品養殖技術或病害防控,而是將目光投嚮廣闊的海洋,深入探究海洋賦予我們的各類珍貴食材,揭示它們在人類飲食文化、健康營養以及生態環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一同踏上一場海洋之旅,從地質變遷、洋流運動等宏觀角度理解海洋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再到微觀層麵解析各種海産品所蘊含的獨特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 第一章:蔚藍寶庫的饋贈——海洋生態係統的宏觀視角 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古老的海洋地質史,追溯生命如何在浩瀚的水域中孕育、演化,最終形成如今我們所見的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群落。我們將詳細介紹海洋環境的幾個核心要素: 海洋的組成與結構: 從海水鹽度、溫度、溶解氧等物理化學性質,到不同海域(如大陸架、深海平原、海溝、珊瑚礁等)的地理特徵,理解這些環境因素如何塑造瞭海洋生物的分布與生存模式。我們將探討洋流、潮汐、季風等動力學過程如何影響營養物質的輸送與能量的流動,從而構建起復雜而精密的海洋食物網。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搖籃: 介紹海洋中幾大類重要的生物群體,包括但不限於: 浮遊生物: 從微小的細菌、病毒,到令人驚嘆的浮遊植物(如矽藻、甲藻)和浮遊動物(如橈足類、磷蝦),它們不僅是海洋食物鏈的基礎,更是地球碳循環的重要參與者。我們將闡述浮遊生物的生態功能,以及它們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 底棲生物: 聚焦於棲息在海底的各類生物,如海藻、珊瑚、貝類(牡蠣、扇貝、貽貝)、甲殼類(蝦、蟹、龍蝦)、頭足類(章魚、魷魚),以及各種魚類、棘皮動物(海星、海膽)等。我們將分析它們與海底基質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在維持海底生態平衡中的作用。 中上層魚類與哺乳動物: 探討具有洄遊習性的大型魚類(如金槍魚、沙丁魚),以及鯨魚、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在海洋生態係統中的頂級掠食者地位,以及它們對整個食物網的調節作用。 海洋生態係統的脆弱性與韌性: 討論海洋生態係統麵臨的挑戰,例如過度捕撈、環境汙染(塑料、化學品、富營養化)、氣候變化(海洋酸化、海水升溫、海平麵上升)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的影響。同時,也會探討海洋生態係統自身的修復能力和應對機製,強調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 第二章:舌尖上的營養盛宴——海産的內在價值解析 本章將深入挖掘各類海産品在營養學上的寶藏,揭示它們為何被視為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從宏觀營養素到微量營養素,再到生物活性成分,層層剝開海産的營養麵紗: 蛋白質的優質來源: 解析海産品中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為何能提供人體必需的全部氨基酸,並具有極高的生物利用率,是肌肉生長、組織修復和免疫功能維持的關鍵。 “好脂肪”的黃金倉庫——不飽和脂肪酸: 重點介紹海洋魚類(特彆是深海魚類)中豐富的Omega-3脂肪酸(EPA和DHA),闡述它們在心血管健康、大腦發育、抗炎作用、視力保護等方麵的科學證據。同時,也會提及其他不飽和脂肪酸的益處。 礦物質的天然寶庫: 詳細介紹海産品中富含的多種礦物質,包括: 碘: 對甲狀腺激素閤成至關重要,影響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 鋅: 參與酶的催化活性,對免疫係統、傷口愈閤、味覺和嗅覺至關重要。 硒: 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鐵: 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氧氣的運輸。 鈣、磷: 對骨骼和牙齒的健康至關重要。 鉀、鎂: 參與維持體液平衡、神經功能和肌肉收縮。 維生素的多樣性: 探討海産品中蘊含的多種維生素,特彆是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和水溶性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特彆是B12)。闡述它們各自在人體生理功能中的獨特作用。 生物活性物質的探索: 介紹海産品中一些具有特殊健康益處的生物活性物質,例如: 牛磺酸: 在神經係統、心髒功能和免疫係統中發揮作用。 殼聚糖(來源於甲殼類): 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脂等潛力。 多糖類(來源於海藻、貝類): 可能具有免疫調節、抗腫瘤等活性。 類鬍蘿蔔素(如蝦青素): 強大的抗氧化劑。 不同海産品種類的營養側重點: 對比不同類型海産品(如魚類、貝類、甲殼類、海藻)在營養成分上的差異,幫助讀者瞭解如何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例如,魚類是Omega-3的優秀來源,而貝類則富含鋅和鐵。 第三章:人類與海洋的共生——海産在文化、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中的角色 本章將視角從生物體本身擴展到人類社會,探討海産品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意義,以及如何實現人海和諧共處。 悠久的飲食文化與烹飪藝術: 迴顧不同地區、不同文明中關於海産的飲食傳統,從古代的海洋采集到現代的精緻烹飪。介紹各種海産品獨特的風味、口感,以及它們在世界各地經典菜肴中的地位。探討海産品如何影響瞭地方飲食特色和全球美食交流。 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分析漁業和水産養殖業在全球及區域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提供就業機會、創造經濟價值、促進貿易往來。討論如何通過科學的管理和技術創新,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避免資源枯竭。 走嚮可持續的未來——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産: 負責任的捕撈: 介紹可持續捕撈的原則,如休漁期、禁漁區、科學的捕撈配額、低損耗捕撈技術等。強調避免破壞性捕撈方式(如底拖網)。 健康的水産養殖: 探討科學、環保的水産養殖模式,包括種質資源管理、健康養殖環境的營造、病害的預防與控製(強調綜閤防治,而非依賴單一化學手段)、飼料的科學配比、養殖對環境的影響評估等。 消費者如何做齣明智選擇: 指導讀者如何識彆可持續認證的産品,瞭解不同海産品的生命周期,減少食物浪費,並支持那些緻力於可持續發展的漁業和養殖業者。 海洋保護的必要性: 強調保護海洋生態係統是確保海産品可持續供應的根本。介紹海洋保護區的作用,以及個人在減少海洋汙染(如減少塑料使用)方麵可以做齣的貢獻。 通過以上三個宏觀且深入的章節,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關於海産品——從其生存的廣闊海洋環境,到其內在的營養價值,再到其在人類社會中的多重意義——的全景式認知。我們鼓勵讀者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負責任的態度,去理解和品味來自海洋的這份饋贈,並積極參與到保護我們藍色星球的行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