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域艺术史
:125.00元
作者:王嵘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222046610
字数:754000
页码:3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古代西域艺术文化,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奇异梦幻,又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客观存在。本书由上编原始艺术、中编佛教时期艺术、下编伊斯兰教时期艺术三大部分组成。
本书从出土文物、遗址遗存、传统文化与习俗等各个层面申发开来,详尽论述了西域艺术的源流、发展以及在原始阶段、佛教流行时期、伊斯兰教流行时期西域各民族在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编:原始艺术,中编:佛教时期艺术,下编:佛斯兰教时期艺术。这样划分,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限分期。如原始艺术的内容,不仅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艺术,而且还包括有文明历史以后一切处于原始文化状态,具有“原始性”特征的游牡民族、部族“艺术”;佛教时期艺术主要指佛教传入西域至佛教在西域衰落期间的西域艺术。“佛教时期艺术”并不是“佛教艺术”的转换称谓,这一时期虽然以佛教艺术为代表,却不是单一的佛教艺术一统西域,而是还有其他宗教的艺术和不属于佛教范畴的民族民间的本土艺术活跃其间;同样,“伊斯兰教时期艺术”也不是“伊斯兰教艺术”的同义语,它只是指伊斯兰教传入西域至“西域”称谓被“新疆”称谓取代以前的西域艺术。本书对三个时期艺术的界定,主要是为了突出每个时段的叙述主体,并不存在排斥同一时期非主体艺术的问题。
目录
自序
导言
上编 原始艺术
章 原始艺术概说
节 原始艺术的共性和个性
第二节 异峰突起的西域原始艺术
第二章 石器艺术
节 原始人类举起把石刀
第二节 石器怎么变成了艺术品
第三章 陶器艺术
节 火与泥土的杰作
第二节 美妙的器表纹饰
第四章 岩画艺术
节 刻在石头上的形象“史书”
第二节 西域岩画的文化意义
动物和牧猎主题
生殖崇拜王题
巫术与宗教主题
征战与迁徙主题
舞蹈主题
第三节 西域岩画的艺术风格
稚拙简朴的原始风格
以具象为特征的写实风格
以抽象为特征的写意风格
多义性的无定型风格
第五章 石雕艺术
节 神奇的鹿石雕刻
第二节 怪异的石人雕刻
藏匿深山草原的石人
草原部落人像写真
第六章 歌舞艺术
节 文献和传说中的西域歌舞
第二节 图像数据中的西域歌舞
第三节 西域歌舞与原始艺市的起源
中篇 佛教时期艺术
第七章 佛教时期艺术概说
节 佛教来自近邻
第二节 扣动心扉的艺术形式
第八章 两汉时期西域艺术
节 两汉时期的西域
第二节 草原文化的摇篮
第三节 西域艺术与东西方艺术
西域艺术在中原
中原艺术在西域
西方艺术的影响
第四节 佛教文化在西域的传播
佛教初传西域
佛教艺术的滥觞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艺术
……
第十章 隋唐时期西域艺术
下编 伊斯兰教时期艺术
第十一章 伊斯兰教时期艺术概说
第十二章 宋辽金时期的西域艺术
第十三章 元明时期的西域艺术
第十四章 清朝时期的西域艺术
后记
附录一 王嵘著作及文论要目
附录二 拓荒、挑战与
——评王嵘新作《西域艺术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侧重于主题和地域板块的划分方式,这对于初次涉猎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异同,而是深入剖析了文化基因是如何在不同地域间发生“突变”与“融合”的。例如,在谈及犍陀罗艺术时,作者并没有将之视为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希腊化艺术的母题进行了细致的解构和重组,读完后我对“混合性”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该详略得当之处毫不含糊,该深入剖析之处又层层递进,让人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获得了扎实的知识体系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装帧质量绝对是业内顶尖水准,这一点不容忽视。纸张的质感厚实,印刷的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那些跨页的大幅彩图,细节纤毫毕现,完全满足了视觉审美的要求。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历史类的书籍,往往因为图文并茂的质量不佳而大打折扣,但在这本书里,每张图片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的艺术品,它们与文字的配合堪称天作之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阐述,一旦配上恰到好处的实例图片作为佐证,立刻变得清晰明了,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实在值得称赞。
评分我个人偏爱那种带有强烈个人观察和批判精神的论述,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表现出色。作者的观点并非是亦步亦趋地重复前人结论,而是敢于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质疑和重建。尤其是在探讨西域艺术对中原艺术的渗透与反作用力时,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她似乎更关注那些“被忽略的”地方性艺术实践,而不是仅仅聚焦于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的宏大叙事。这种“由边疆回溯中心”的视角,让我对整个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格局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全书洋溢着一种求真务实的学风,但行文间又流淌着对古老文明的深情,读起来酣畅淋漓,感觉被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走在一条前人未曾完全开辟的探索之路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眼球,那种古朴的色调和带有异域风情的图案,让人一翻开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神秘的西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翻阅之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文笔流畅自然,完全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刻板。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材料和细节的考证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每一处插图、每一张图表的背后,似乎都凝聚着作者多年奔波于田野间的汗水。读着读着,我脑海中那些模糊的古老形象便变得立体起来,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克孜尔石窟里的佛像,乃至丝绸之路上那些被风沙掩埋的陶俑,都仿佛在我眼前活了过来。作者不仅在叙述历史脉络,更是在讲述一个个鲜活的艺术生命的故事,这种情怀的注入,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沉浸感。特别是在论述不同文化交融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野。
评分老实说,市面上关于古代文明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作品却凤毛麟角。这本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最关注的是书中对“图像学”的解读部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解读符号背后潜藏意义的魔力。比如,对某一类特定手势的多次出现,作者不仅给出了它在宗教上的标准解释,还结合当时的社会心态和世俗信仰,给出了多维度的阐释,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些静态图像的想象空间。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地“看”这些艺术品,而是开始“理解”它们所处的时代语境,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人类精神需求的变迁。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过程,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较少获得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