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场如战场,导演如何握紧指挥棒?
演员闹脾气,如何教他们正确摆好pose?
高管要夺权,赶紧巴结剪辑师!
保持冷静,风度翩翩,一书在手,片场我有!
《导演攻略》的两位作者拥有丰富的片场经验,使此书具有实战性。卡尔?戈特利布不仅是三部《大白鲨》系列影片的编剧,同时也作为演员、导演和制片活跃在电影业,其作品包括《月亮中的女人》《大笨蛋》《双面博士》《皇家密杀令》等;托尼?阿特尔则活跃在洛杉矶的戏剧表演舞台上,曾在美国350余所高校巡回表演,在USC、NYFA、查普曼大学等开设过表演课程。
笔触轻松诙谐。《导演攻略》为读者一步步分析和传授各类影视剧组的生存法则和制胜窍门,并逐项解析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复杂的等级系统。
本书是想进入电影行业的年轻人不可或缺的手边书。《导演攻略》还适合初出茅庐的新手导演,也适合所有想与导演愉快合作、高效沟通的编剧和演员。
附有多份拍片需要的实用表格。包括“演员角色简介工作表”、“演员角色动机清单”、“供导演和其他部门负责人参考的表演类专业术语简表”、“演员角色小传工作表”和“推荐片目”的片单都十分实用,从多角度为编剧提供塑造人物的方法。
卡尔?戈特利布(Carl Gottlieb),美国编剧协会前副会长、艾美奖获奖编剧、导演。在他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作品横跨了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个领域。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即兴喜剧表演演员,也正是因为其出色的幽默感而被好友斯皮尔伯格选中重写《大白鲨》剧本,并且获得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佳剧本提名。
托尼?阿特尔(Toni Attell),UCLA教师,曾获艾美奖提名的女演员,同时还是洛杉矶颇具声名的表演教师。她从催眠术中汲取灵感自创的“阿特尔表演法”受到了不少演员的青睐。
杨曼曼,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获戏剧与影视学硕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赴比利时圣卢卡斯艺术学院交流访问。研究兴趣包括电影制片及国际合拍片运作机制。
前 言
第1章 成为“包工头”
第2章 剧组的人际关系
第3章 组建团队
第4章 你是哪种类型的导演或领头人
第5章 编剧及创作
第6章 学点经济学
第7章 广告和商业短片
第8章 片场中面临的身心挑战
第9章 当事态不妙时
第10章 演员和表演
第11章 笑傲群演乱舞时
第12章 将即兴作为工具
第14章 纪录片
第15章 真人秀:不伦不类
附录一 演员角色简介工作表
附录二 演员角色动机清单
附录三 表演类专业术语简表
附录四 演员角色小传工作表
附录五 推荐片目
出版后记
对于有志于踏入视听娱乐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既是工作指南又是实践手册。视听娱乐包括电影、电视、短片、音乐录影带、网络剧集、移动终端视频,以及其他在网络媒体上播映的内容。我们将讨论影视制作(真人及动画)的编剧、表演、导演、制片及制作过程中的其他相关领域。在本书中,你将会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如何与你的创作盟友沟通并阐释你的创作意图?如何管理团队成员?如何与投资人打交道?如何在摄影机前后复杂的层级工作结构中顺利转换角色?
数年前,《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曾刊登一幅讽刺漫画,画中两只身着人类服装的海豹站在他们的表演道具“三只喇叭和一堆球”之前,一只海豹对其同伴说:“当然了,其实我想做的是导演。”
导演通常就是扮演“包工头”、“监理”和“领头人”的角色。想做导演的人,往往偏好“权力”,并有较强的“控制欲”;想做演员的人,乐于扮演“取悦他人”的角色,热衷镁光灯和他人的关注,并通过赋予角色生命力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编剧则愿意扮演故事叙说者的角色,执迷于掌控文字,并用文字构筑起充满质感的生活。
这本小书将为庞杂的问题提供答案,给简单的事物找到捷径,例如:帮助你在处理好与上司及下属的关系的同时,还能充分享受到创作过程中与他人协同合作的乐趣。
但是,读者也必须知道,一本书绝不可能充分地涵盖方方面面。但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会汲取到一些“硬知识”,并通过一些特定的实例,学习如何胜任编剧、导演、表演或制片的工作。为了能够达到精专的程度,读者还需要书本之外的东西——经验。书本并非经验的替代品,但在你找到能让自己倾注灵感和激情的实践工作之前,书本的确是你可以信赖的“替代品”。
对于导演而言,本书可作为工作手册,对于电影学生和其他有志于电影创作的人来说,本书则可作为入门指南。随着对本书的不断编辑,我们越发认为对读者而言,这本书广泛涵盖影视创作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洞见,这非常重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引述了许多“军事隐喻”(military metaphor),但我们并非好武的军事家或者“自反式”(reflexive)的专制独裁者,只是在阐述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反复谈及娱乐产业所特有的规则和复杂的层级管理结构。可见,娱乐行业的前辈们总把行业外的人比喻为“庶民”(civilian)是有其原因的。就像军队或者教堂一样,娱乐行业所仰仗的是“感召”(calling):极少有人是纯属偶然地踏入这个行业,大部分人都是受到使命感的“感召”而自愿投身这个行当,很少有人是被迫的。
如果你想成为一位导演,你将会成为一切的中心,但是谨记一点:靶心上画的公牛眼睛也是一切的中心——这双眼睛同时也是众矢之的。如果这样的比喻还不够形象生动,那你还可以这样想想看:身居高位意味着众星拱月,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站得越高也会摔得越狠。一旦你站在顶端,避免摔下的方法就是埋头往上(前)走。演员拉里?汗金曾说:“竭尽全力是让你前进的方法。”如果你享受身居高位和成为中心的感觉,或许从气质上来说你的确适合当导演。但首当其冲的,你还必须知道,光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导演的工作的。
你的工作建立在编剧业已完成的剧本之上;你的想法要通过演员来实现——他们利用自身特有的才情赋予角色血肉之躯;此外,你还要和一个制作团队来一起攒起项目的方方面面,它们包括:融资,它使你得以站在摄影机后面大呼小叫;组建摄制组,找到能胜任其他技术工种的剧组成员,帮助你打光、掌机、剪辑和配乐。没有人能够仅靠个人的力量完成一部电影,除非他(她)是一位只要和摄影机做搭档,与世隔绝、独立专注工作的动画师。
一位伟大的导演曾说过:“世上存在两类艺术家:一类是原创艺术家(artist of absolute creation),另一类则需要在他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我们导演的工作就是理解这些原创艺术家的所作所为,并将其理念和意旨传达给公众。杰出歌剧《唐璜》的导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跟莫扎特相提并论。当下,在‘诠释的艺术’(the craft of interpretation)领域有人在妖言惑众,放言道我们自己能够达到、甚至超过莫扎特或者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
简而言之,编剧和作曲家是原创艺术家,导演和演员是诠释艺术家,在诠释艺术家的行列中,导演是领头羊。正如导演塞缪尔?富勒(Samuel Fuller)所言:“导演的职责是自始至终铭记故事的核心,并为那个让他振奋的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换言之,导演是那个把握住统一视觉风格的人。
同时,在认识到导演是诠释艺术家之后,我们还会发现,一些电影导演基于其自创的剧本,一人包揽导演、剪辑、配乐,甚至照明的工作,不断地巩固并强化其想表达的主旨,从而使其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烙印,法国人将这类导演称为“作者导演”(auteur)。依据该理论,以下耳熟能详的名字经常被归于此范畴之内:希区柯克、约翰?福特、萨姆?佩金帕、特吕弗、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罗伯特?奥尔特曼、黑泽明以及英格玛?伯格曼。
此外,还有一些名气稍小,但可根据剧本需求不断转换风格的天才型导演(大部分出自大制片厂时代),如:迈克尔?柯蒂斯、维克托?弗莱明、约翰?理查德?施莱辛格、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弗雷德?齐纳曼、西德尼?吕美特以及伊利亚?卡赞。当然,还有一类导演,他们拍摄出独树一帜、极富原创价值的作品,从而跨越了“作者导演”和“工匠导演”(journeyman)之间的藩篱,这类导演有:李安、伍迪?艾伦、迈克?李、斯坦利?库布里克、弗朗西斯?科波拉以及天赋异禀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上只是瀚海拾贝般地提到寥寥数位导演,至少还有数百位杰出的大师是值得你从其作品中汲取灵感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类的历史就是积少成多的演进过程。正如婴孩学步一样,你可以找一些打动你的电影,然后对其进行模仿——就如学习艺术的学生临摹大师作品,抑或年轻的喜剧演员模仿一位成功前辈的经典套路以表达其致敬之情。电影创作者的灵感可以来自于大师前作的任何一个细节:一种视觉风格(想想约翰?福特和大卫?里恩的镜头运用),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伍迪?艾伦的满腹牢骚,迪亚布罗?科蒂笔下的青少年),通过激发演员的即兴潜能来共同发展故事(迈克?李),怪诞的夸张手法(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Roma,1972]、蒂姆?伯顿的黑色童话、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Matrix,2002]、昆汀?塔伦蒂诺镜头下的“混蛋们”,以及马丁?斯科塞斯刻画的黑手党家族)。
我在本书附录中整理了一份数十年来制作的经典影片的参考片单(reference);这些影片的详细信息均被分门别类地记载于网络数据库(如IMDB.com),以及一些标准化的观影指南中(莱昂纳多?马丁[Leonard Martin]的观影指南是畅销的,但像绝大多数的影评人一样,他通过导演来区分电影作品,而忽略了编剧作为创作者的重要性,虽然编剧的名字也出现在影片介绍中)。更重要的是,该片单中提供的影片基本上你都能找到片源,如果你发现名录中有自己没看过的影片,我们强烈建议你尽己所能想办法看到这些片子,当然,你可不要购买盗版或者非法下载,因为这样做会损害版权所有者的权益。片单中的某些杰作主要就是通过其播映渠道获利,尤其是那些以影院放映为主要阵地的影片。详细的参考片单请见附录五。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会讨论作为一名电影创作者,你可能会遇到的各类挑战。这些挑战将包括:如何应对时间和预算的限制;如何把握住推进故事发展、丰富故事内涵的影像画面(visual);如何与演员和其他剧组成员合作,因为他们的贡献对后的成片至关重要。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将会决定作品的终面貌。观众也许永远也不会亲历你遇到过的麻烦事儿,但他们都会尊重你的作品。正如虽然很少有人愿意听母亲们讲述其生产时的痛苦经历,但每个人都会喜爱初生的婴儿。记忆是昨日不完美的日志,但当我们努力回想时,总有一些值得我们铭记的东西还未被时间冲淡。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带着点复古胶片质感的深蓝和暖黄色搭配,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充满创造力和激情的电影黄金时代。我本来只是想随便翻翻,结果光是研究它封面的字体排版和那一抹恰到好处的光晕效果,就花了好几分钟。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光滑得发腻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哑光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部真正的、需要被认真对待的行业秘籍。而且,侧面裁切得非常整齐,那种精装书的仪式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手册里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我猜,光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能看出出版方在“致敬经典”和“现代质感”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对于我这种对外形有要求的“颜值党”来说,它首先就成功了一半,光是放在书架上,都是一个亮眼的装饰品,更别提它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干货了。这本书的包装,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告诉你,这里面的东西,是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中对“沟通和谈判”这部分内容的探讨深度,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入门”书籍的预期。通常大家都会把重点放在技术层面,但这本书花了很大篇幅去解析,一个导演如何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信任,如何在制片人和投资方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它甚至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情境对话模板”,比如面对一位固执的摄影师,如何既能坚持艺术理念,又不至于破坏合作关系。我感觉这部分内容,与其说是在教拍电影,不如说是在教如何管理一支高压下的创意团队,这对于任何想要做领导者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电影制作不只是关于胶片和镜头,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协作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穿插着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观察视角。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How-to),更是在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这么做”(Why)。比如,在讨论剪辑节奏时,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快切”或“长镜头”的结论,而是探讨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时间流逝感知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差异来制造叙事张力。这种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的探讨,让这本书的层次一下子拔高了,它不再是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并将其转化为影像语言”的引导书。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电影的眼光都变了,会不自觉地去分析导演选择某个焦段、某个机位的深层意图,收获远超出了预期的知识广度。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分析的选择上,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它完全没有选择那些已经被翻来覆去讲烂了的超级大制作,而是聚焦在几部在特定技术或叙事上取得突破的独立电影和中等成本制作上。这些案例更具有可复制性和启发性,因为它们证明了,即便资源有限,优秀的创意和精妙的执行力一样能撬动市场。我特别喜欢其中分析一个特定镜头如何通过灯光设计来暗示角色心境的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对比图和详细的打光参数,这不是在炫耀技术,而是在教你如何用光影讲故事。读完那个章节,我甚至立刻想拿起手机,在自家客厅里尝试模拟那种布光效果,去体会光线是如何塑造情绪的。这种即学即用的知识点,远比空洞的理论阐述要来得实在和有趣得多。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行文逻辑上的严谨布局,它不像很多行业入门书那样,上来就堆砌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采用了非常生活化、代入感极强的叙事口吻。它更像是邀请你进入一个真实片场,由一位经验丰富、又有点幽默感的前辈带着你走一遍流程。比如,它讲到“前期准备”时,不会枯燥地罗列清单,而是会细致描绘出制片人如何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用创意思维去化解场地租赁的难题,甚至连咖啡机和矿泉水的预算分配都要掰开了揉碎了讲。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我这个对流程一窍不通的新人,也能快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知识框架。它没有回避这个行业最残酷的一面——琐碎和人情世故,反而把这些“幕后花絮”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在敬畏之余,也对未来的挑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种不回避复杂性的态度,才是真正负责任的行业引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