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克里姆特》费顿艺术史画册书

【后浪直营】《克里姆特》费顿艺术史画册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凯瑟琳·迪恩 著,赵婧 译
图书标签:
  • 克里姆特
  • 艺术史
  • 绘画
  • 艺术画册
  • 费顿
  • 后浪
  • 艺术
  • 西方艺术
  • 艺术设计
  • 艺术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80778
商品编码:21040689324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铜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风靡全球多年的艺术史经典入门丛书,西方国家的“艺术教科书”,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系列带你打开艺术世界的大门……
想了解维也纳分离派大师克里姆特的一生?想品读他的经典作品?想了解他的为人和艺术理念?这本书都能满足你!
48幅大尺寸代表作、精美插图、学者的专业鉴赏和解读,可以放在包里的艺术馆,就在这里。

内容简介

《克里姆特(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01)》介绍了维也纳分离派创始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生平,并挑选了包括《吻》在内的48幅代表性作品,逐一进行深度赏析。在这里,艺术大咖的一生被平铺展开,那些被收藏在各处甚至已经被毁的作品影像都难能可贵地汇聚于此,通过专业学者的鉴赏,我们得以有机会去细细品读、理解克里姆特的艺术理念,探知这位艺术大师的人生细节。
《克里姆特(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01)》为全球知名费顿出版社的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系列之一,丛书目前已出版46本,大开本设计,精选38位艺术家和8大流派,每本内含48幅大尺寸全彩代表作的精美插图,以及相关领域学者们的专业鉴赏和解读。它们打破时空的阻隔,重构艺术世界,将全人类的艺术精华呈现到你的面前,你唾手可得!

媒体推荐

在回顾克里姆特毕生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克里姆特总是回归到风景、人像、寓言故事以及象征作品这几个主题中来,不过,克里姆特热衷的还是对女人的刻画。毫无疑问,只有回归到作品本身,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沉默寡言的克里姆特。
——凯瑟琳·迪恩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凯瑟琳?迪恩 译者:赵婧


凯瑟琳?迪恩(Catherine Dean)曾就读于英国考陶德艺术学院,她是《艺术图书评论季刊》(Art Book Review Quarterly)的编辑,也是《塞尚》(Cézanne,1991年)一书的作者,《塞尚》也是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系列中的一册。

目录

彩色图版
1 狄奥尼索斯祭坛(天顶画局部)
1886—1888年;石膏上油彩;
城堡剧院,维也纳
2 埃及艺术一号、埃及艺术二号、古希腊一
号、古希腊二号
1890—1891年;石膏上油彩;
拱肩高230cm;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
3 爱
1895年;布上油彩;60em×40cm;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维也纳
4 演员约瑟夫·列文斯基饰演的卡洛斯
1895年;布上油彩;64cm×44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5 音乐一号
1895年;布上油彩;37cm×45cm;
新绘画陈列馆,慕尼黑
6 悲剧的寓言(完成素描稿)
1897年;黑粉笔、钢笔、淡彩、金粉;
42cm×31cm;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维也纳
7 帕拉斯·雅典娜
1898年;布上油彩;75cm×75cm;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维也纳
8 卡默城堡公园中的静谧池塘
1899年;布上油彩;74cm×74cm;
私人收藏
9 流水
1898年;布上油彩;
52cm×65cm;私人收藏
10 人鱼
约1899年;布上油彩;
82cm×52cm;私人收藏
11 赤裸的真相
1899年;布上油彩;252cm×56cm;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维也纳
12 赛琳娜·莱德勒像
1899年;布上油彩;188cm×85.4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
13 钢琴旁的舒伯特
1899年;布上油彩;150cm x200cm;
1945年毁于伊门多夫宫博物馆的大火
14 约瑟夫·佩姆鲍尔像
1890年;布上油彩;69cm×55cm;
蒂罗尔州立博物馆,因斯布鲁克
15 朱迪斯一号
1901年;布上油彩;84cm×42era;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16 金鱼
1901—1902年;布上油彩;
150cm×46cm;
杜比·穆勒基金会美术馆,索洛图恩
17 阿特尔湖心岛
约1901年;布上油彩;
100cm×100cm;私人收藏
18 山毛榉树林一号
约1902年;布上油彩;100cm×100cm;
新大师美术馆,德累斯顿
19 渴求幸福(贝多芬长卷局部)
1902年;石膏上酪酸涂料;高2.2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20 邪恶的力量(贝多芬长卷局部)
1902年;石膏上酪酸涂料;高2.2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21 诗歌(贝多芬长卷局部)
1902年;石膏上酪酸涂料;高2.2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22 天使唱诗班(贝多芬长卷局部)
1902年;石膏上酪酸涂料;高2.2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23 艾蜜丽·芙洛格像
1902年;布上油彩;181cm×84cm;
维亚纳历史博物馆,维也纳
24 希望一号
1903年;布上油彩;189cm×67cm;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渥太华
25 赫米内·加里亚像
1903—1904年;布上油彩;
170cm×96cm;国家美术馆,伦敦
26 水蛇一号
1904—1907年;羊皮纸上水粉、金粉;
50cm×20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27 女人的三个阶段
1905年;布上油彩;178cm×198cm;
国家现代艺术美术馆,罗马
28 玛格丽特·斯通博罗·维特根斯坦像
1905年;布上油彩;180cm×90cm;
新绘画陈列馆,慕尼黑
29 葵花园
1905—1906年;布上油彩;110cm x 110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30 期望(斯托克雷特宫壁画局部样稿)
1905—1909年;纸上蛋彩、水彩、金粉、
银和青铜合金、粉笔、铅笔、白漆;
193cm×115cm;
奥地利实用艺术博物馆,维也纳
31 满足(斯托克雷特宫壁画局部样稿)
1905—1909年;纸上蛋彩、水彩、金粉、
银和青铜合金、粉笔、铅笔、白漆;
194cm×121cm;
奥地利实用艺术博物馆,维也纳
32 生命之树(斯托克雷特宫壁画局部样稿)
1905—1909年;纸上蛋彩、水彩、金粉、
银和青铜合金、粉笔、铅笔、白漆;
194cm×118cm;
奥地利实用艺术博物馆,维也纳
33 弗里茨·李德勒像
1906年;布上油彩;153cm×133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34 阿德勒·布洛赫-鲍尔像一号
1907年;布上油彩、金箔;
138cm×138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35 达娜厄
1907—1908年;布上油彩;
77cm×83cm;私人收藏
36 吻
1907—1908年;布上油彩;
180cm×180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37 阿特尔湖畔的卡默城堡一号
约1908年;布上油彩;
110cm×110cm;
国家美术馆,布拉格
38 朱迪斯二号
1909年;布上油彩;178cm×46cm;
现代艺术博物馆,威尼斯
39 戴帽和羽毛围巾的女人
1909年;布上油彩;69cm×55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40 玛丹·普里玛维奇像
1912年;布上油彩;
150cm×110.5cm;
大都会艺术物馆,纽约
41 阿德勒·布洛赫-鲍尔像二号
1912年;布上油彩;190cm×120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42 苹果树二号
约1916年;布上油彩;80cm×80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43 阿特尔湖畔的里茨尔贝格酒庄
1915—1916年;布上油彩;
110cm×1lOcm;私人收藏
44 阿特尔湖畔乌特阿赫教堂
1916年;布上油彩;
110cm×110cm;私人收藏
45 弗雷德里克-玛利亚·贝尔像
1916年;布上油彩;168cm×130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
46 仰躺的裸女
约1914—1916年;纸上蓝铅笔;
36.9cm×56cm;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维也纳
47 婴儿
1917—1918年;布上油彩;
110cm×110cm;
国家美术馆,华盛顿
48 新娘(未完成)
1917—1918年;布上油彩;
166cm×190cm;私人收藏
文中插图
1 莫里茨·那赫摄
克里姆特身着画袍,怀抱一只猫,
站在位于维也纳约瑟夫城21号的画室的
前院中
1912年;照片;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维也纳
2 旧城堡剧院的礼堂
1888年;纸上水粉;82cm×92cm;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维也纳
3 由爱丽丝·施特罗布尔复原的
“学院组画”的穹顶场景
4 阿尔弗雷德·罗勒绘《圣春》第—期封面
1898年;石版画;30cm×29cm
5 第—版维也纳分离派的海报(删减版)
1898年;石版画;64cm×47cm;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维也纳
6 哲学(初版)
1899—1907年;布上油彩;430×300cm;
毁于1945年伊门多夫宫博物馆的大火
7 医学
1900—1907年;布上油彩;
430cm×300cm;
毁于1945年伊门多夫宫博物馆的大火
8 魏森巴赫阿特尔湖畔的林务官小屋
1912年;布上油彩;110cm×110cm;
私人收藏
9 卡默城堡公园中的大道
1912年;布上油彩;110cm×110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10 法学
1900—1907年;布上油彩;
430cm×300cm;
毁于1945年伊门多夫宫博物馆的大火
11 斯托克雷特宫的餐厅,照片中展示了
克里姆特设计的壁画、镶嵌画
日期未知;照片
12 索尼娅·尼普斯像
1898年;布上油彩;145cm×145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13 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绘
肤色与粉色的交融;
弗朗西斯·莱兰夫人像
1871—1873年;布上油彩;
195.9cm×102.2cm;弗里克美术馆,纽约
14 男爵夫人伊丽莎白·巴霍芬像
约1914年;布上油彩;180cm×128cm
波恩美术馆,巴塞尔
15 亚当和夏娃(未完成)
1917—1918年;布上油彩;
173cm×60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对比插图
16 弗雷德里克·莱顿勋爵绘
缠绕纱线
1878年;布上油彩;100cm×161cm;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悉尼
17 费迪南德·赫诺普夫绘
斯芬克斯
1896年;布上油彩;
50.5cm×150cm;
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布鲁塞尔
18 雨后
1899年;布上油彩;80cm×40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19 冷血
1898年;纸上钢笔、墨水;
29.8cm×28.8cm;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维也纳
20 赤裸的真相(素描稿)
1898年;纸上碳笔、铅笔、钢笔、墨水;
41cm×10cm;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维也纳
21 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绘
白色交响曲一号;白色姑娘
1862年;布上油彩;
214.6cm×108cm;
国家美术馆,华盛顿
22 音乐二号
1898年;布上油彩;1 50cm×200cm;
毁于1945年伊门多夫宫博物馆的大火
23 克劳德·莫奈绘
查令十字桥(阴天)
1900年;布上油彩;
60.6cm×91.5cm;波士顿美术馆,
波士顿,马萨诸塞州
24 生活即抗争
1903年;布上油彩;100cm×100cm;
私人收藏
25 第十四届分离派展览的展厅,也就是
克里姆特的《贝多芬长卷》展出的地方
1902年;照片;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维也纳
26 迪奥拉·本达夫人摄
艾蜜丽·芙洛格
1909年;照片;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27 希望二号
1907—1908年;布上油彩;
110cm×110cm;
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
28 埃贡·席勒绘
水妖一号
1907年;纸上水粉、彩色蜡笔、金粉、
银粉;24cm×48cm;私人收藏
29 詹姆斯·迪索绘
人像(洛伊德小姐)
1876年;布上油彩;
91.4cm×50.8cm;
泰特美术馆,伦敦
30 向日葵
1906—1907年;布上油彩;
110cm×110cm;私人收藏
31 梅里莫斯坐像
约公元前1380年;
花岗闪长岩;高69cm;
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
32 一副埃及棺材的下半部
约公元前1000年;木、亚麻、石膏、
彩色颜料和清漆;高120cm;
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
33 勒达
1917年;布上油彩;99cm×99cm;
毁于1945年伊门多夫宫博物馆的大火
34 黑色羽毛帽
1910年;布上油彩;
79cm×63cm;私人收藏
35 苹果树一号
约1912年;布上油彩;
110cm×110cm;
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维也纳
36 拥抱
1908年;纸上铅笔;55cm×35cm;
维也纳历史博物馆,维也纳
37 处女
1913年;布上油彩;190cm×200cm;
国家美术馆,布拉格


艺术的殿堂:西方艺术史的恢弘画卷 这是一部跨越千年,探索西方文明精神脉络的深度艺术史著作。它摒弃了纯粹的年代罗列和枯燥的风格划分,转而聚焦于艺术作品如何成为特定时代思想、社会结构和人类情感最直观的载体。本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解构了自史前洞穴壁画到当代先锋艺术的演变历程,展现了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探索的永恒动力。 --- 第一部分:神性的起源与古典的辉煌(远古至中世纪) 本书的第一卷深入探寻了艺术的“萌芽期”。我们首先抵达了史前艺术的幽暗洞穴,解读拉斯科和阿尔塔米拉壁画中那令人震撼的生命力与神秘主义,思考人类最早的符号系统是如何构建世界的。 随后,视野转向了古代文明。在尼罗河畔,我们审视了古埃及雕塑和建筑中对永恒、秩序与来世的执着追求,分析了它们如何服务于法老的绝对权力结构。紧接着,视角转向了爱琴海的璀璨文明——米诺斯和迈锡尼,感受其活泼的壁画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所蕴含的海洋民族的活力与忧患。 古希腊艺术是本卷的重点篇章。我们不仅描绘了帕特农神庙的黄金分割比例,更深入解析了从古拙时期的僵硬到古典盛期(如菲迪亚斯和波留克列特斯)对“理想人体”的极致赞颂。作者详尽阐述了“对人本身的肯定”这一核心思想如何渗透到雕塑和陶绘的每一个细节中。随后,对希腊化时期的探索,揭示了艺术从城邦的公共精神转向更具戏剧性、更富个人情感表达的转型。 进入古罗马时代,我们看到艺术从对希腊形式的继承,转向对实用性、工程技术和帝国荣耀的颂扬。本书细致分析了纪念碑性建筑(如万神殿和图拉真纪念柱)如何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以及早期肖像雕塑中,那种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如何反映了罗马共和至帝国时期的社会面貌。 中世纪艺术的章节,则是一次精神维度的回归。本书避开了对拜占庭马赛克装饰性的简单描述,而是着重分析了基督教神学如何彻底重塑了视觉语言。从卡洛林文艺复兴的努力复兴古典秩序,到罗马式艺术的厚重与象征,再到哥特艺术的“向光而生”。我们详细考察了光线在哥特式大教堂(如圣但尼和沙特尔)中的作用,分析了尖拱、飞扶壁和花窗玻璃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天堂在人间的镜像”。 --- 第二部分:人性的觉醒与视觉的革命(文艺复兴至巴洛克) 本书的第二卷,标志着艺术史进入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 早期文艺复兴被置于佛罗伦萨的社会背景下解读。作者强调了人文主义思想对艺术的根本性影响,探讨了乔托在空间透视上的突破,以及马萨乔如何将古典的庄严感与新的科学观察相结合。 盛期文艺复兴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不再仅仅赞美“三杰”的技艺,而是深入剖析了达芬奇对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探索(如解剖学研究与模糊技法Sfumato的运用)、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穹顶上对人类潜能的史诗式描绘,以及拉斐尔如何通过和谐的构图实现古典美学的最终平衡。 北方文艺复兴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更关注细节、更具世俗化倾向的写实主义。范·艾克的油画技术革命、丢勒对丢勒对理论和信仰的深刻反思,构成了与意大利并行发展却又殊途同归的艺术景观。 风格主义(Mannerism)被视为对盛期完美的一种不安与回应。本书分析了丁托列托和帕尔米贾尼诺作品中那种拉长的人物、不稳定的构图和紧张的情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剧变。 巴洛克艺术的爆发,被放置在反宗教改革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考察。卡拉瓦乔的强悍光影(Tenebrism)如何直接冲击观者的感官,贝尼尼的雕塑(如《圣特蕾莎的狂喜》)如何模糊了雕塑、建筑和戏剧的界限,实现了一种极致的感官体验。 在北方,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则展现出独特的世俗化面貌。伦勃朗如何用光线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维米尔如何以惊人的精确度描绘日常家居的宁静与私密性,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一个新兴的、富裕的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 第三部分:理性、情感与对传统的颠覆(18世纪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现代艺术的起源与加速发展。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被解读为对启蒙运动理性、道德和公民美德的视觉呼唤,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成为法国大革命前的精神号角。而紧随其后的浪漫主义,则是对冰冷理性的反叛,德拉克洛瓦和戈雅的作品,展现了对原始情感、自然伟力以及非理性体验的狂热追求。 19世纪中叶的变革是关键的转折点。 现实主义的兴起(如库尔贝),宣告了艺术主体从神祇和贵族转向普通劳动者和日常生活的宣言。印象派的出现,则是一场关于“观看方式”的革命。莫奈、德加等人不再关注物体本身,而是捕捉光线、瞬间的视觉印象和流动的城市生活。本书详尽分析了摄影技术对传统再现职能的冲击,如何解放了绘画。 后印象派的巨匠们——塞尚对结构、梵高对情感表现、高更为对象征意义的探索——为20世纪的艺术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的现代主义被视为对西方两千年艺术传统的彻底决裂。我们依次梳理了野兽派(色彩解放)、立体主义(多重视角与空间解构)、表现主义(内心世界的扭曲与呐喊)、未来主义(速度与机械崇拜)的脉络。 抽象艺术的诞生(康定斯基、蒙德里安)被视为艺术精神性回归的终极形态。而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则直接将潜意识、荒谬和对既有秩序的颠覆带入创作核心。 最后,本书以战后艺术的多元化作为收尾。从抽象表现主义对行动本身的强调,到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符号的挪用与讽刺,再到极简主义对艺术本体的拷问,我们探讨了艺术如何从一个“美的再现者”蜕变为一个“思想的提出者”和“观看行为的媒介”。 这部画册,不仅是艺术作品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构建意义的宏大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色彩还原度真的让人感到惊喜,这对于欣赏任何一位以色彩著称的画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地拿出了一些我过去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印刷品进行对比,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微妙的色彩过渡和光影变化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精确性。那些标志性的金色、浓郁的宝石色调,都被忠实地捕捉了下来,饱和度高而不失层次,锐利感强但又不失柔和的笔触细节。这背后必然是采用了顶级的印刷技术和严格的色彩管理流程。对于那些研究者和深度爱好者而言,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色彩的微妙,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标准,让你不必远赴他乡,也能在家中对原作的色彩美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沉浸式的体验,这种高保真度,无疑将这本书提升到了专业研究资料的层次。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布局非常欣赏,它巧妙地平衡了视觉冲击力和知识的系统性。画家作品的呈现不是简单地堆砌图片,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视觉之旅”。编排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艺术家的创作脉络,每一幅作品的呈现都仿佛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中,有铺垫、有高潮,让你能顺畅地跟随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一些对比性的展示,将同一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并置,极大地增强了分析的深度,让人能更直观地捕捉到艺术家在探索过程中的微妙变化。图注和文字介绍也控制得恰到好处,既提供了必要的学术背景和解读,又不会过多地干预观者与作品之间的直接对话,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手法,使得即便是艺术史的门外汉,也能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对这位大师艺术语言的理解框架,体验感远超一般的图册。

评分

作为一个习惯了快速浏览的现代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有一种奇特的“慢下来”的魔力。它的开本设计,虽然厚重,却很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捧着一杯咖啡,沉浸其中。它的“引人入胜”并非靠哗众取宠的介绍,而是源于一种深沉的、邀请性的姿态。当你翻开某一页,你仿佛被直接拉入了一个静谧的、充满黄金光芒的世界。这种体验是纯粹的,没有过多的打扰或分散注意力的元素。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仪式感,让阅读艺术不再是任务,而成为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享受。这本书在信息量和观赏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让你既能获得知识的满足,更能得到纯粹的审美慰藉,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会带着一种被洗涤过的平静感离开。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和深度内容组织,让我彻底放下了对“艺术画册即是花瓶”的偏见。我发现它提供的背景资料不仅仅是生平简介,而是深入到创作环境、社会思潮以及对后世影响的全面梳理。那些专门的专题论述,比如对特定创作阶段的风格演变分析,或者对特定主题的符号学解读,都显得非常专业和具有洞察力。文字的撰写严谨而不失可读性,即使是复杂的理论阐述,也处理得清晰明了,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我尤其欣赏它对艺术史语境的构建,它不把艺术家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时代洪流之中进行审视,这使得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欣赏,而是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这种知识的密度和广度,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本身,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纸张的选取非常考究,那种微微哑光却又能很好地呈现色彩的质地,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那些大幅面的复制品,油彩的肌理感几乎要从纸面上“跃”出来,那种细腻的笔触和颜料堆叠的层次,即便是隔着玻璃欣赏,也能感受到原作的呼吸。装帧的设计也别具匠心,封面的设计简约大气,既突出了主题,又充满了现代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私密的鉴赏仪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收藏品,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慢慢品味和珍藏。从包装到内页的触感,无不体现出出版方对艺术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这种用心程度在如今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让人对其他艺术类书籍的期望值也跟着提高了许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