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是海外華僑華人的重要居住地,美國華僑華人在中美關係和國際關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華僑華人史是來自中國及其他地區的華僑華人在美國社會與世界各族裔人民一起篳路藍縷、創業和發展的偉大曆史。遍布美國各城市的大小唐人街,是美國華僑華人生存發展的初始空間和重要見證,是近代美國社會和中國傳統社會在美國的一個投影和交集。唐人街的起源、發展、沿革和演變,受到來自中國和美國兩方麵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交互衝擊,同時也影響瞭海外華人及其所在的美國城市的未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本文認為,唐人街並不是封閉隔離的華人社區,而是美國城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運作和演變離不開美國城市發展的大背景,離開美國城市發展各個曆史階段的特點模式,孤立地談唐人街的演變是缺乏理論和現實依據的。作為一個晚發的新興工業國傢和移民國傢,美國的城市有著區彆於其歐洲文化祖先的特有的發展背景、曆史進程和特點模式,城市發展具有區域、資源、産業和族裔等多方麵顯著特點,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政治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互動關聯,唐人街的發展正是美國與中國的密切經濟政治文化互動在美國城市土壤上的具體反映,唐人街將攜帶著中華文化基因繼續與美國城市相伴相生,共同發展。
作者簡介
楊紅波,1969年生,湖南長沙人現任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部講師,榮獲各類教學奬多項1986年考入湖南師範大學外語係,1993年研究生畢業獲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同年入職暨南大學20J2年獲本校曆史係中外關係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英美文學、比較文學、全球化視野下的跨文化研究和移民研究近年來,發錶譯著一部、編著兩部和學術論文數篇,同時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項。
內頁插圖
目錄
寫在前麵(代序)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唐人街齣現之前北美的城市發展
第一節 印第安人的美洲
第二節 歐洲人的到來
第三節 以歐洲人為主導的北美城市建設熱
第四節 美國獨立前後的城市建設及其特點
第五節 唐人街必須順應的美國近現代城市規劃
第六節 唐人街加入美國城市化進程
小結
第二章 早期入美華僑的謀生職業與初期的唐人街
第一節 漁業
第二節 墾植業
第三節 采礦業
第四節 鐵路建築業
第五節 罐頭製造業
第六節 洗衣業
第七節 餐館業
第八節 傳統中醫藥業
小結
第三章 早期唐人街與美國城市化進程的對接
第一節 美國城市管理亂象
第二節 美國轉型社會城市中的唐人街
第三節 城市社會的種族歧視
第四節 唐人街的傳統功能
第五節 唐人街的灰色地帶與陰暗麵
第六節 火災地震:唐人街的禍與福
小結
第四章 華人婦女對唐人街城市化演變的影響和貢獻
第一節 傳奇的早期華人婦女
第二節 為傢庭團聚而奮鬥的唐人街
第三節 二戰變局中的華人婦女
第四節 喜憂參半:唐人街的傢庭社會
小結
第五章 唐人街功能的現代演變
第一節 退卻政治色彩的唐人街
第二節 不止是選美:“唐人街華裔小姐”活動
第三節 飛越唐人街
第四節 “文化社區”呼之欲齣:以聖路易為例
小結
第六章 美國華人和唐人街的未來發展戰略
精彩書摘
十九世紀後期,美國經濟騰飛,經濟結構正經曆重大變革,大量農業人口轉變為工業人口,城市數量大大增加,大型城市正在逐漸形成,如紐約、芝加哥、波士頓、洛杉磯等,都已成為地區中心甚至馳名全國的大型城市,堆積著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人力、産業和金融資源。然而,此時城市的增長基本處於自發無序狀態,對市政管理造成瞭極大的壓力和挑戰。在城市當中,經濟活動頻繁多樣,族裔移民多元差異,社會階層迅速分化,短短三四十年間,迫切需要認識和解決的城市問題接踵而至。可惜的是,美國十九世紀後期的市政機構還沒有準備好迎接這些挑戰。1890年代以前,美國聯邦政府一直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不乾預企業活動,對城市事務疏於問津,從未製定過全國性的統一的政策和規則;成長中的各州對城市管理規定旨在解決一時一地的問題,談不上成熟的市政管理,機構設置混亂,部門權限模糊,種種情況造成城市齣現權力真空,一些野心勃勃的職業政客得以乘虛而人,通過族裔組織或大型企業的力量,攫取掌控城市管理的機會,以維護和擴大個人、行業或族裔群體的利益。
事實上,唐人街社會組織的形成就是當時美國城市管理不夠規範到位的反映,華人社區領袖的産生與整個美國社會的城市生態錶現齣一緻的特點,即社區規範由經濟地位上乘的華人製定,代錶本族裔利益,在維護本階層的地位條件下,盡量照顧本族裔各階層的訴求,協調唐人街和美國城市社會的平衡發展。愛爾蘭人、猶太人、意大利人、日本人、波多黎各人等各少數族裔都組成瞭各自的社會團體,彌補美國市政管理機構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缺口。
正所謂“亂世齣梟雄”,在綱紀未定之時,一些地區、群體或族裔的傑齣分子躍居為團隊的領袖,迅速積纍政治資本,把持管理一方大局,成為城市裏的風雲人物。他們本身是移民或移民之子,自小混跡街頭巷尾,對當地社區瞭如指掌,非常清楚那裏的人們的需求,一有財力和願望,他們可以輕易收買人心,獲得本區或本群體的支持。為贏得公眾好感,社區領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修建公園、操場、公共浴室等公共設施,組織贊助孩子們野餐野營,節慶假日免費派發火雞及其他食品。比如波士頓的市長詹姆斯·邁剋·柯裏,每遇到街上躓躓而行的老婦,他便上前對她說:“女人得有三樣東西,美貌、智慧和金錢。”然後遞給她一個閃閃發亮的銀元,接著說:“現在,您三樣東西都有瞭!”老太們無不喜笑顔開。①雖然這類小恩小惠被攻擊者指責為賄賂公眾,但確實很受歡迎,立竿見影。普通民眾謀生不易,要求不高,也缺乏政治遠見,對社區領袖的評判指標隻有兩個:一會做事;二守信用。人們形象地稱他們為“城市老闆”,城市居民仰仗他們的恩威過日子,肩負起管理共同居住的城市的重任。
美國曆史學傢布魯姆同意城市老闆操縱城市政治的定論,通過對移民廣施恩惠,如幫助就業、替辦訴訟、保釋齣獄、代付殯葬費用、免費分送煤炭、饋贈聖誕禮物等等,“簡而言之,他們為移民做瞭當時尚無公共機構負責去做的事,而且也沒有人準備去做的事情。”②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管理政策製定權常常掌握在移民領袖手裏,而移民領袖的社會政治影響力取決於其素質財力水平以及所屬移民群體的大小。
……
前言/序言
《遠方的燈火:美國唐人街的空間敘事與社會變遷》 在美國廣袤的都市圖景中,唐人街以其獨特的色彩、聲音和生命力,構成瞭不可或缺的文化肌理。它們不僅是華裔移民在此落地生根的聚居地,更是曆史洪流中無數華人奮鬥、適應、反抗與融閤的生動見證。本書《遠方的燈火:美國唐人街的空間敘事與社會變遷》旨在深入探究這一特殊空間如何在一個以“融閤”為價值取嚮的社會中被塑造、被理解,以及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演化。我們將以“空間”作為核心的分析框架,結閤曆史學、社會學、地理學以及文化研究的多元視角,鈎織齣美國唐人街百餘年來的空間敘事及其背後蘊含的深刻社會變遷。 第一部分:紮根與隔離——早期唐人街的形成與空間排斥 本書的開篇將追溯唐人街在美國西海岸的起源。19世紀中葉,淘金熱和太平洋鐵路建設吸引瞭大量華人勞工湧入美國,他們往往麵臨著嚴峻的歧視和排斥。為瞭抱團取暖,尋找經濟機會,以及抵禦外部的敵意,早期華人移民聚集在城市邊緣的特定區域,形成瞭最早的唐人街。這一時期,唐人街的空間形態深受“隔離”原則的影響。 我們將詳細考察這種隔離是如何通過法律、社會習俗和經濟壁壘來實現的。例如,《排華法案》等歧視性法律不僅限製瞭華人移民的遷入,也進一步鞏固瞭他們在城市中的邊緣化地位。城市規劃和市政建設往往有意無意地將華人社區置於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的區域。同時,華人移民自身齣於安全和文化傳承的考量,也傾嚮於在相對集中的區域內活動,從而在物理空間上形成瞭與主流社會隔離開的“圍閤”空間。 在空間敘事方麵,早期唐人街更多地被主流社會視為一個“異質”的、甚至是“危險”的區域。媒體的報道、公眾的想象,往往將唐人街描繪成龍蛇混雜、充滿神秘色彩的“異國情調”之地,這種刻闆印象進一步加劇瞭空間的隔離和社會的疏離。然而,在華人移民內部,唐人街卻是他們建立互助網絡、維係傢庭聯係、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是一個在外部世界被排斥但內部充滿生機的“庇護所”。我們將通過分析當時的報紙、地方誌、移民口述曆史等資料,揭示這種雙重空間敘事。 第二部分:掙紮與重塑——中期唐人街的適應與權力博弈 20世紀上半葉,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社會經曆瞭顯著的變化。雖然歧視依然存在,但隨著華裔美國人一代代的成長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民權運動的興起,唐人街的空間形態和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也開始發生微妙的重塑。 本書將關注這一時期唐人街在空間上的“適應”與“擴張”。一些唐人街開始嘗試嚮外延伸,或者在內部進行更新改造,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活需求和經濟環境。同時,隨著華裔美國人政治意識的覺醒,他們開始積極參與社區自治,爭取在城市規劃和資源分配中的話語權。這將是關於“權力博弈”的章節,我們考察華裔社群如何通過組織、抗議、遊說等方式,挑戰原有的空間排斥,爭取更公平的對待。 文化層麵,唐人街在這一時期也經曆瞭“重塑”。一方麵,為瞭適應美國主流社會的文化,部分華裔傢庭選擇瞭同化,但另一方麵,他們又試圖在保持中華文化傳統與融入美國社會之間找到平衡。唐人街作為文化傳承的陣地,其內部的文化錶達方式和空間使用也因此發生瞭變化。例如,傳統的中式建築風格開始與現代建築混閤,商業活動也更加多元化,齣現瞭麵嚮更廣泛消費群體的餐館和商店。 我們還將探討“唐人街”作為一種象徵性空間,在此時期是如何被進一步建構和消費的。一些唐人街因其獨特的異國情調,成為瞭旅遊景點,吸引瞭大量非華裔遊客。這種“觀光化”的趨勢,在為唐人街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可能導緻其內在的文化和社區結構被簡化和錶象化。 第三部分:多元與演進——當代唐人街的空間再生與身份認同 進入20世紀後期至今,美國唐人街的發展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復雜性。移民來源的多元化(來自中國大陸、香港、颱灣、東南亞等地),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都對唐人街的空間形態和社群構成産生瞭深刻影響。 本書將重點分析“空間再生”的概念。一些傳統的唐人街在麵臨經濟衰退、人口流失等挑戰的同時,也湧現齣新的活力。例如,藝術社區的進駐、年輕一代的創業,以及對曆史建築的保護和活化,都為唐人街注入瞭新的生命力。同時,我們也看到“新型唐人街”的齣現,它們可能不再是曆史形成的孤立聚居區,而是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以商業、文化活動為主要特徵的“非地域性”社群空間。 在身份認同方麵,當代華裔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也變得更加復雜和流動。對於生活在唐人街內的居民而言,唐人街是他們與祖籍國聯係的紐帶,是社區歸屬感的來源。而對於許多居住在唐人街之外,但仍與唐人街保持聯係的華裔而言,唐人街則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是他們自我身份認知的重要參照。我們將深入探討唐人街如何成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身份認同場域。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全球化”和“數字空間”對唐人街的影響。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打破瞭物理空間的限製,為華裔社群的交流和信息傳播提供瞭新的渠道。唐人街的社群聯係和文化傳播,正越來越多地在虛擬空間中展開,這又將如何反過來影響實體空間的演變,是本書將要探討的重要議題。 結論:超越“圍閤”與“刻闆”——理解美國唐人街的現在與未來 《遠方的燈火:美國唐人街的空間敘事與社會變遷》力圖超越將唐人街簡單視為“華人隔離區”或“異國情調旅遊景點”的傳統認知。通過對唐人街空間演變的細緻梳理和深度解讀,我們旨在揭示唐人街在適應美國社會環境的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強大韌性、創造力和復雜性。 本書認為,唐人街的空間敘事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聚居,更是曆史、文化、經濟和政治力量交織作用下的産物。它們是移民經驗的物質載體,是社群凝聚力的象徵,也是華裔美國人身份認同不斷構建與協商的舞颱。理解唐人街的演變,就是理解美國城市化進程中移民群體如何生存、發展並塑造城市景觀的曆史。 最終,本書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去認識美國唐人街在曆史長河中的變遷軌跡,去理解它們作為承載著無數故事的“遠方的燈火”,如何在美國的城市圖譜中,繼續燃燒著屬於自己的獨特光芒,並不斷書寫著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