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樹金教授,管理學博士,湖北陽新人。現任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人選者。兼任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傢,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專傢,教育部高等學校保密管理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中國索引學會副理事長及學術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及信息組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技情報學會理事,廣東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及學術委員會主任,廣東社會科學情報學會副會長,廣東科技情報學會常務理事及情報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編委等。主要從事信息組織、用戶信息行為、網絡信息管理、圖書館戰略規劃等方麵的教學和研究。主持科研課題20多項,如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於特定領域的網絡信息資源知識組織與導航機製研究”;齣版(含閤作齣版)著作10多種,如《情報檢索語言與信息組織探微》;發錶論文100餘篇。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背景 (1)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內容與方法 (4)
四、研究創新與意義 (5)
五、相關概念界定 (6)
第二章 我國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建設發展和服務現狀 ( 10)
一、公共圖書館的建設發展 ( 10)
二、基於網站的公共圖書館信息係統與服務調查 ( 13)
三、高校圖書館的建設發展 ( 18)
四、基於網站的高校圖書館信息係統與服務調查 ( 29)
第三章 用戶需求理論與研究綜述 ( 32)
一、信息需求和使用研究 ( 33)
二、圖書館需求和使用研究 (59)
三、網絡環境中用戶行為的變化 ( 72)
四、用戶滿意研究 ( 75)
五、研究現狀述評 ( 80)
第四章 用戶需求和用戶滿意研究模型與研究方法 ( 83)
一、用戶需求研究模型構建 ( 83)
二、用戶滿意模型構建 ( 92)
三、用戶需求和滿意研究假設 ( 98)
四、用戶需求和滿意的研究變量及其操作性定義 101)
五、用戶需求和滿意研究問捲的設計與發放 (113)
六、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和樣本基本特徵 (123)
第五章 用戶需求結構分析 (135)
一、用戶需求的構成 (1 35)
二、用戶需求強度分析 (140)
三、基於聚類分析的用戶結構 (154)
第六章 用戶信息資源需求及影響因素 (157)
一、信息資源類型需求 (157) j
二、信息資源載體需求 (163)
三、信息資源語種需求 (166)
四、信息資源年限需求 (1 70)
五、信息資源質量需求 (1 73)
六、信息資源來源需求 (175)
七、影響用戶信息資源需求的因素 (181)
第七章 用戶信息服務需求及影響因素 (203)
一、信息服務類型需求 (203)
二、信息谘詢方式需求 (203)
三、信息服務免費需求 (2 1 5)
四、信息服務質量需求 (218)
五、影響用戶信息服務需求的因素 (222)
第八章 用戶信息係統需求及影響晌因素 (235)
一、信息係統類型需求 (235)
二、信息係統功能需求 (239)
三、信息係統質量需求 (243)
四、影響信息係統需求的因素 ( 246)
第九章 基於需求的用戶滿意研究 (255)
一、用戶滿意程序 (256)
二、影響用戶滿意的因素 (256)
三、用戶滿意模型檢驗 (259)
第十章 用戶需求和滿意第二次調查分析 (268)
一、樣本基本特徵 (268)
二、基於聚類分析的用戶結構 (276)
三、用戶信息資源需求 (283)
四、用戶信息服務需求 (288)
五、用戶信息係統需求 (293)
六、用戶滿意研究 (296)
第十一章 用戶需求和滿意的影響因素 (301)
一、用戶個性化信息服務需求調查分析 (323)
二、用戶個性化信息服務總體需求 (326)
三、用戶個性化服務隱私保護需求 (340)
四、用戶個性化信息服務工具需求 (347)
五、用戶個性化推薦與檢索需求 (355)
第二下章 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技術變革需求 (367)
一、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技術環境 (368)
二、中山大學圖書館用戶信息技術需求及滿意度調查 (369)
三、中山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服務係統的利用情況 (3 71)
四、中山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係統的用戶滿意度 (379)
五、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係統的新需求 (384)
六、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技術變革 (390)
第十三章 廣州圖書館用戶需求個案研究 (393)
一、城市公共圖書館的變革 (393)
二、廣州圖書館用戶需求調查設計 (395)
三、用戶對廣州圖書館的認知及使用 (397)
四、用戶對廣州圖書館的資源需求 (408)
五、用戶對廣州圖書館的服務需求 ( 411)
六、用戶對廣州圖書館的信息係統需求 (421)
七、廣州市民閱讀行為與公共圖書館使用行為 (422)
八、構建敏捷的城市公共圖書館 (441)
第十四章 廣州市南沙區圖書館用戶需求個案研究 ( 446)
一、南沙區圖書館用戶需求調查設計 (451)
二、南沙區圖書館用戶行為分析 (457)
三、用戶對南沙區圖書館的服務需求 (464)
四、用戶閱讀需求和閱讀行為 (466)
五、用戶對南沙區圖書館的滿意分析 (468)
六、南沙區圖書館發展建議 (468)
第十五章 結論與建議 (477)
一、研究結論 (477)
二、對圖書館實踐的建議 (481)
三、研究的創新之處和不足 (493)
附錄一 網絡環境中圖書館用戶需求和滿意調查問捲 (496)
附錄二 圖書館用戶個性化信息服務與信息組織需求調查問捲 (508)
附錄三 中山大學圖書館用戶數字資源服務係統滿意度和需求調查問捲 (519)
附錄四 市民利用和認識廣州圖書館調查問 (523)
附錄五 廣州圖書館讀者調查問捲 (526)
附錄六 廣州市民閱讀行為與公共圖半 (5535)
附錄七 南沙區圖書館讀者調查問捲 (542)
參考文獻 (551)
索引 (575)
後記 (586)
真正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書中對“未來適應性”的探討。一個關於“需求”的研究,如果僅僅停留在對當下現象的描摹,那麼它的生命周期會非常短。但這本書似乎超越瞭這一局限,它在分析完現有的痛點後,必然會著眼於如何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來預判和引導未來的需求。我推測,書中或許會涉及人工智能在個性化推薦、智能客服等方麵的潛力,以及虛擬現實技術在沉浸式學習體驗中的應用前景。更重要的是,它可能觸及到圖書館的“存在價值”的再定義——當信息獲取成本趨近於零時,圖書館如何從“信息倉庫”成功轉型為“知識協作與社會連接中心”?這種前瞻性的視角,使得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綱領。讀完之後,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明白瞭現狀”,而是“知道瞭下一步該做什麼”。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點燃瞭我們對下一代圖書館服務的想象力。
評分這本新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約的排版,立刻就給人一種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氣息。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蘊含的知識重量。我記得我是在一個學術交流會上偶然看到這本書的推薦,當時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瞭——“網絡環境中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用戶需求實證研究”。這個選題本身就抓住瞭當下信息環境變革的核心痛點。現在大傢都習慣瞭指尖上的信息獲取,傳統的服務模式麵臨巨大挑戰,如何精準捕捉到不同群體——無論是沉浸於學術研究的高校師生,還是追求便捷休閑閱讀的社區居民——他們真實、動態的需求,是圖書館界必須迴答的問題。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實證”部分的深入剖析,它應該不僅僅是理論探討,更要基於紮實的數據和案例分析,告訴我們那些潛藏在冰山下的真實用戶行為模式。那種抽絲剝繭,用數據說話的嚴謹態度,是判斷一本工具書或研究專著價值的試金石。總而言之,我對它能夠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研究框架充滿瞭信心。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語言組織呈現齣一種罕見的流暢感,這在學術著作中是很難得的。它避免瞭那種教科書式的僵硬和晦澀,而是大量運用瞭清晰的比喻和邏輯遞進的論證結構。比如,在談到移動化趨勢對用戶閱讀場景的影響時,作者沒有直接堆砌技術名詞,而是用瞭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將智能手機比作一個“隨身的微型圖書館”,繼而探討“微閱讀”如何重塑瞭人們對深度閱讀的耐心。這種深入淺齣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專業門檻,讓那些非圖書館專業背景的教育管理者、信息技術人員,甚至是對社會服務感興趣的政策製定者,都能快速抓住核心論點。我感覺作者在寫作時,始終抱著一個強烈的意圖:讓研究成果被更廣泛的群體理解和應用,而不是束之高閣。這種強烈的“可讀性”和“轉化性”的平衡,使得這本書在眾多專業文獻中脫穎而齣。
評分說實話,我以前對圖書館學的文獻總是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覺得那些術語太多,理論架得太高,不夠“接地氣”。但這本書的引言部分,那種敘事口吻卻讓我感到格外親切。它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館長,在跟年輕的同事娓娓道來這些年的觀察與睏惑。那種對用戶體驗的細緻入微的體察,從藉閱習慣的微小變化,到對數字資源檢索效率的抱怨,都被清晰地勾勒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研究方法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匠人精神。他們似乎沒有滿足於問捲調查這種常見手段,而是深入到日常服務場景中,去觀察、去體驗。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花瞭很多時間坐在安靜的閱覽室裏,觀察學生們是如何與電子終端互動的,或者蹲守在公共圖書館的谘詢颱前,記錄下社區老年讀者遇到的技術障礙。這種將宏觀的“需求”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可感知的“痛點”的過程,纔真正體現瞭研究的價值所在,它讓那些冰冷的統計數字背後,重新浮現齣活生生的人的影子。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架構設計得非常巧妙,它並沒有將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的需求割裂開來討論,而是設置瞭一個橫嚮對比的視角。這一點極其關鍵,因為在當前的資源共享和聯盟建設的大背景下,兩類機構的用戶畫像雖然存在差異,但相互滲透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如,一個社會人士可能同時是某大學的旁聽生,他對信息檢索的深度要求和對服務的便利性期待,恰恰混閤瞭兩種環境的特點。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混閤型用戶”的分析部分,這纔是未來圖書館服務創新的核心地帶。如果作者能夠構建一個清晰的矩陣,將用戶類型、資源載體(紙質、電子、多媒體)以及服務渠道(綫下、APP、網頁)進行交叉分析,那麼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直接翻倍。它不再是簡單的描述現狀,而是提供瞭一張繪製未來服務藍圖的導航圖,指導我們如何打破壁壘,實現資源與服務的最大化效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