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國:漢字與貿易

漢字中國:漢字與貿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曉薇 著,張玉金 編
圖書標籤:
  • 漢字
  • 中國
  • 貿易
  • 文化
  • 曆史
  • 語言學
  • 文字學
  • 商業
  • 交流
  • 中華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暨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6810649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684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漢字中國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1
字數:1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雖然中國古代存在“重農輕商”的現象,但是貿易在古代經濟社會生活中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漢字中國:漢字與貿易》擬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從貿易主體、貿易媒介、貿易場所、貿易行為、貿易觀念等方麵對相關漢字進行解析探討,從中窺探漢字與文化的作用關係,達到對漢字與傳統文化雙重認識的目的。

內容簡介

  《漢字中國:漢字與貿易》以簡單明晰、通俗易懂為齣發點,從貿易主體、貿易媒介、貿易場所、貿易行為及結果、貿易觀念等方麵,對69個相關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及文化蘊意等進行瞭係統解析,以期窺探古代經濟貿易對漢字的影響,挖掘漢字中蘊含的古代商貿文化信息,展現我國古代貿易的基本麵貌。書中穿插介紹瞭相關古代史料及典故,用現代漢語對大部分文獻用例進行瞭翻譯,並配以古文字字形和精美圖片,力求做到深入淺齣、圖文並茂、雅俗共賞,集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

作者簡介

  張玉金,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師從著名古文字學傢裘锡圭先生,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齣土文獻語言研究、古文字學和漢字學研究。齣版學術著作19部,其中專著10部,主編8部,參編1部。發錶學術論文160多篇。完成多項國傢級、省級課題。論文論點常被引用,多篇論文提要被收在《中國語言學年鑒》裏,許多成果被收入《古文字詁林》和《殷墟甲骨文集成》之中。

目錄

總序
前言
一、貿易主體——商人
(一)“商人”名稱的由來
(二)商人及相關漢字

二、貿易媒介——貨幣
(一)貨幣形態及相關漢字
(二)貨幣單位及相關漢字

三、貿易場所——市集店鋪
(一)我國早期貿易場所
(二)貿易場所及相關漢字

四、貿易行為及結果
(一)商品買賣行為及相關漢字
(二)典押行為及相關漢字
(三)賒貸行為及相關漢字
(四)貿易結果及相關漢字

五、貿易觀念
(一)古代重農抑商思想
(二)貿易價值觀及相關漢字
(三)古代生意經及相關漢字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漢字中國:漢字與貿易》:
  列在市場和客捨的人,都要嚮所在地的官府申報備案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扣除其本錢,計算其所得利潤。分成十一份,抽取一份來繳稅。”《宋史。瀋括傳》:“硃官皆市井庸販,法象圖器,大抵漫不知。”意思是:“當時掌管天文曆算的官員都是市井小販一般平庸的人,對於天象和曆算的圖譜儀器,大多全然不懂。”
  4.儈
  現在我們見到“儈”字,就會馬上想到“市儈”一詞,想到唯利是圖、庸俗可厭之人。但在古代, “市儈”是買賣雙方的中間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介。為使生意談成,作為買賣中間人的“市儈”用盡心機,或欺瞞兩方,或幫襯一方打壓一方,以便從中漁利。無論買賣雙方誰賠誰賺, “市儈”的傭金一分錢也不能少。久而久之,個彆“市儈”的不良行為,給人們留下不良印象,於是, “市儈”一詞也就有瞭貶責之意,由原本錶示一種職業的中性詞變成錶示貪圖私利、投機取巧的人,並一直延用到今天。如今我們說的“市儈”大多是指“唯利是圖的商人”。中國最早的中介齣現在漢代的馬市。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把馬匹運到中原地區販賣,買賣雙方需要有一個熟悉行情的中間人看馬定價,於是馬匹交換的中間人一一“駔儈”就齣現瞭。由於駔儈一般從馬的牙齒來判斷馬的年齡和健康狀況,以此給馬核定價格,所以,“駔儈”又稱為“牙儈”。後來,牙儈的貿易範圍逐步擴大,並不限於牲畜。
  晉代時,政府對“牙儈”這個行當已有相應的約束和規範。《晉令》:“儈賣者,皆當著巾,白帖額,題所儈賣者及姓名,一足著白履,一足著黑履。”明確規定做經紀人的儈賣者來到市場上,一定要一隻腳穿白鞋,一隻腳穿黑鞋,錶明經紀人的身份特徵,既代錶買方,也代錶賣方,不偏不倚。“題所儈賣者”,就是要經紀人明確寫上自己熟悉哪種行業,可見當時商業發達,買賣頻繁,儈賣的種類增多,不隻限於牛、馬之類,所以儈賣者必須標明自己特彆熟悉的種類行情,以招引市人。自唐代開始,牙儈貿易中間人的閤法地位得到政府認可,並被賦予監督貿易的職責。
  ……

前言/序言


《漢字中國:漢字與貿易》是一本深度探討漢字在中國曆史脈絡中扮演的角色,及其與貿易活動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著作。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漢字的演變史,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社會經濟舞颱,聚焦於漢字如何成為促進、記錄、甚至塑造中國貿易格局的關鍵力量。 開篇:文字的起源與早期中國的商業萌芽 本書的起點追溯至漢字的起源。在沒有統一文字係統之前,早期的經濟交換往往依賴於口頭約定和實物標記。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貿易規模的擴大,記錄的需求變得日益迫切。作者將首先介紹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的齣現,並分析這些符號最初的功能——並非僅僅是占蔔或祭祀,其中已經蘊含瞭對數字、數量、交易物品以及相關人員的初步記錄。例如,一些早期的青銅器銘文,除瞭記錄主人的功績,也可能包含對鑄造材料的來源、數量以及參與工匠的簡要信息,這可以視為一種早期的“商品信息”記錄。 早期中國的商業活動,即使在相對原始的形態下,也需要一種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溝通媒介。漢字,作為一種錶意文字,其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方式,使得它能夠相對直觀地錶述事物,這對於早期商人而言,無疑是巨大的便利。當商人需要記錄交易的物品,如“榖”(榖物)、“帛”(絲織品)、“牲”(牲畜)時,漢字能夠提供清晰的視覺化錶述。本書將通過考古發現的早期陶器刻符、玉器符號等,嘗試解讀其中可能與早期貿易相關的綫索,探討文字如何從單純的符號轉變為具有商業實用價值的工具。 第二章:文字的統一與商業網絡的擴張 秦朝統一文字,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對於中國商業網絡的擴張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在此之前,各地文字的差異給跨區域的商業交流帶來瞭巨大的障礙。一旦文字得以統一,商業契約的簽訂、賬簿的記錄、商品的標識等都變得標準化,極大地降低瞭交易成本,促進瞭信息的流通。 本書將詳細闡述秦朝統一文字的政治背景,並重點分析這一舉措對商業活動的具體影響。例如,統一的度量衡製度與統一的文字相結閤,使得商品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更有效的定價和交易。秦代齣現的“半兩錢”,其重量和文字標識都是統一的,這為全國性的商品流通提供瞭基礎。作者將通過史籍記載和考古發現,描繪統一文字後,商旅如何得以更順暢地往來於各地,商業信息如何以更統一的形式傳播,以及標準化契約和票據的齣現如何進一步規範瞭貿易秩序。 第三章:漢字作為商業契約與記錄的載體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業活動日趨復雜,單純的口頭約定已不足以應對。漢字作為一種精密的記錄係統,開始承擔起商業契約、賬簿、發票等關鍵角色。本書將深入分析漢字在商業閤同中的應用。從早期竹簡、木牘上的文字記錄,到後來紙張的普及,漢字見證瞭中國古代商業契約的演變。 作者將引用大量史料,例如敦煌文獻中保存的唐宋時期的商業閤同,例如租佃閤同、藉貸閤同、閤夥協議等,逐字逐句地解析其中使用的漢字詞匯、句式及其商業含義。這些契約中對交易雙方的身份、交易物品的名稱、數量、價格、交付方式、違約責任等都有清晰的規定,而這一切都依賴於漢字的書寫和理解。本書還將探討一些與商業活動相關的漢字詞匯的演變,例如“買”、“賣”、“貸”、“息”、“價”、“貨”等,分析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含義的細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映瞭商業模式的進步。 此外,賬簿作為商業信息的重要載體,其內容的準確性直接關係到商傢的經營狀況。本書將剖析古代賬簿的記賬方式,以及漢字在其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從簡單的收支記錄,到復雜的成本核算,漢字構成瞭賬簿的骨架。通過分析齣土的古代賬簿,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的商業規模、盈利能力、甚至經營策略。 第四章:漢字與市場管理及法律規範 市場秩序的建立和維護離不開文字的輔助。漢字在古代的商品標識、價格告示、市場管理規定以及相關的法律條文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將探討漢字如何用於規範市場行為,保障交易公平。 例如,在古代集市上,商品的名稱、産地、等級等信息往往通過文字標識來呈現,這有助於消費者進行選擇,也便於市場管理者進行監管。唐宋時期的一些商業廣告,雖然形式可能與現代不同,但其核心功能——吸引顧客、介紹商品——依然是通過漢字來實現的。本書將分析這些早期的“廣告”形式,探討其文字風格和傳播方式。 同時,國傢的法律法規是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石。古代的法律文獻,如《唐律疏議》、《大明律》等,都包含大量關於商業活動的規定。這些規定以漢字的書寫形式,明確瞭商人的權利和義務,界定瞭非法交易的行為,為商業活動的健康發展提供瞭法律保障。作者將分析這些法律條文中使用的漢字,以及它們如何具體地規範瞭商業行為。例如,關於稅收、契約違約、商品欺詐等方麵的法律條文,都對當時的貿易活動産生瞭直接影響。 第五章:漢字與跨區域及對外貿易 中國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漢字在跨區域乃至對外貿易中扮演瞭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書將重點關注漢字如何跨越語言障礙,成為不同文化和地區之間進行貿易溝通的橋梁。 在絲綢之路上,商人們需要將商品信息、價格、目的地等內容記錄下來,以便與沿途的商人進行交流。雖然不同地區可能存在方言差異,但通用的漢字書寫係統使得信息的傳遞成為可能。例如,一些考古發現的古代文獻中,就包含用漢字記錄的外國商品信息,或者與外國商人進行交易的往來信函。 本書將分析漢字在對外貿易中的具體應用,例如,如何使用漢字來描述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特産,以及如何通過漢字來理解進口商品。同時,也會探討漢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如何在傳播中國商業文明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例如,一些古代的航海圖、貿易路綫圖,雖然可能以圖像為主,但相關的地名、港口名稱的標注,依然離不開漢字。 第六章:漢字與金融及貨幣流通 貨幣的發行、流通和管理,與漢字的運用緊密相關。本書將深入探討漢字在金融領域的作用。從早期鑄造的錢幣上的文字,到後來的紙幣,漢字始終是貨幣的重要組成部分。 錢幣上的年號、國號、麵值等信息,都是通過漢字來呈現的。這些文字不僅是貨幣的標識,也承載著國傢的信譽和統治的閤法性。本書將分析不同朝代錢幣上漢字的特點,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瞭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狀況。 隨著紙幣的齣現,漢字在金融領域的地位更加凸顯。古代的“交子”、“會子”等紙幣,其麵值、發行機構、防僞標記等都依賴於漢字的書寫。這些紙幣的齣現,極大地促進瞭商業貿易的便利化,也標誌著中國古代金融業的進步。本書將詳細介紹這些紙幣的設計和印刷過程,以及漢字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包括其藝術性和防僞功能。 第七章:漢字的演變與商業文化的變遷 漢字本身也在不斷演變,而這些演變往往與商業文化的變化息息相關。本書將探討漢字的字體、書寫風格以及新的漢字詞匯的産生,如何反映瞭商業活動的變遷。 例如,從篆書、隸書到楷書、行書,漢字的書寫風格越來越趨於便捷和實用。這種風格的轉變,是否與商業活動對效率的要求有關?一些新的商業活動催生瞭新的漢字詞匯,例如,與票號、錢莊、牙行等商業機構相關的詞匯,以及描述商業行為的動詞和名詞。本書將分析這些新詞匯的來源和含義,以及它們如何豐富瞭漢語的商業語匯。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漢字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如何將中國的商業思想和價值觀傳播開來。例如,一些古籍中記載的商人哲學、經商之道,都通過漢字得以傳承。這些思想,如“誠信”、“義利觀”等,不僅影響瞭中國古代的商業實踐,也對現代商業倫理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結論:漢字的力量——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商業脈絡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漢字在中國曆史上作為貿易媒介、記錄工具、法律載體、金融符號以及文化象徵的多元作用。作者將強調,漢字不僅僅是一種溝通工具,更是塑造和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最終,《漢字中國:漢字與貿易》旨在呈現一個立體而生動的漢字世界,揭示其在中國商業發展曆程中不可磨滅的貢獻。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語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曆史、經濟、文化以及中國人民智慧的書。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長河,感受漢字在商業浪潮中的脈動,理解它如何連接瞭古代的交易者與今天的全球市場,並為未來的商業交流提供深刻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其跨學科的視野。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文字本身,而是跳脫齣來,將漢字視為一種文化“商品”在不同文化圈層間的傳播媒介。作者探討瞭漢字在與周邊民族的物物交換中,是如何被接納、改造,並反過來影響瞭當地的語言和貿易習慣。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外來商品名稱被賦予瞭特定的漢字來標注其來源或特性,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藉用與商業標記的成功案例。這種敘事角度,將漢字從一個民族內部的符號係統,提升到瞭區域性經濟互動的大舞颱上。它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絲綢、茶葉、瓷器等實體商品一起,在曆史的長河中進行瞭無數次的“交貨驗收”。這種宏觀的視角,讓讀者能從更廣闊的地理和曆史維度去理解漢字的生命力,遠超齣瞭單純的語言學範疇,更像是文化地理學的精彩演繹。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商業史的業餘愛好者,我必須承認,這本書提供瞭極其稀缺的分析視角。它成功地將漢字的“形式美感”與貿易的“實用邏輯”編織在一起。最後關於“商業信譽”的章節尤其發人深省,作者將古代商人通過特定字體、特定格式的書寫習慣來建立個人品牌的做法進行瞭深入挖掘。字體選擇的差異,比如工整的楷書與灑脫的行書在不同場閤下的應用,都體現瞭商人對目標受眾的細緻拿捏。這已經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瞭,而是高級的“品牌營銷”。這本書讀完後,我對每一個看到的古代文獻都會産生新的敬畏感——那不僅僅是古人的筆跡,更是他們精心設計、投入成本進行市場推廣的“品牌資産”。它讓我明白,漢字的力量,從來就不隻是記錄曆史,它更是驅動經濟活動的強大引擎,這本書無疑是研究古代市場經濟與符號學交匯點的裏程碑式的作品,其價值難以估量。

評分

全書的文筆有一種老派的學者風範,但絕不枯燥,反而充滿瞭邏輯推導的魅力。書中對“度量衡”係統的論述,更是將漢字與貿易的物理連接展現得淋灕盡緻。想象一下,一個度量衡單位的名稱,本身就是一個具有高度標準化意義的漢字組閤,它的推廣與統一,直接促進瞭區域間貿易的便利化。作者通過對“斤”“兩”“石”這些基本計量單位的文字學解析,間接勾勒齣瞭古代中央集權對經濟命脈的控製力度。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似乎擁有“顯微鏡”般的觀察力,連古代的印章和圖章上的文字運用,都跟當時的商業信譽掛鈎進行瞭詳細的分析。那些印章上的篆刻字體,粗獷有力,仿佛能聽到古代商人拍打印泥的沉重聲響。這種將抽象的符號學與具體的商業實踐緊密結閤的寫作方式,使得本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性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讀起來絲毫沒有那種“故紙堆”的沉悶感。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沒有遵循傳統史書那樣平鋪直敘的綫性時間敘述,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式的螺鏇上升結構。特彆是關於“契約精神”的探討,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分析。作者引經據典,從先秦的盟書到後世的商業文書,揭示瞭漢字在構建信任體係中的核心作用。在那個信息傳遞效率低下的時代,一張寫著契約的竹簡或絲帛,其權威性幾乎等同於法律本身。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比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契約文本措辭的差異,這種細微的比較揭示瞭不同商業群體在風險認知和利益分配上的微妙博弈。讀到此處,我甚至聯想到瞭現代的法律文本,感嘆人與人之間關於公平與約束的追求,自古以來就如此相似,而漢字,就是承載這份追求的完美載體。它不僅僅是記錄工具,更是保證交易安全、促成長期閤作的“無形擔保人”,這種洞察力,非常深刻,讓人讀來酣暢淋灕。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就展現瞭一種磅礴的曆史感,讓人仿佛置身於古代的絲綢之路上,親眼目睹那些刻在甲骨、竹簡上的符號如何跨越山川河流,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作者的敘述手法非常高明,他不僅僅是在梳理漢字的演變脈絡,更是在描繪一幅生動的貿易圖景。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早期銅器銘文的討論,那些鑄刻的文字不僅僅是記錄事件或身份的工具,更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它們隨著商品、貢品在不同邦國間流動,無形中塑造瞭早期社會經濟格局。書中對“市”與“賈”等與貿易直接相關的古老詞匯的溯源考證,細緻入微,每一個筆畫的變遷背後,都隱藏著古代商業活動的熱絡與艱辛。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文字即商品”這一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文字不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鮮活的、具有流通價值的文化載體。尤其是一些具體的貿易案例分析,比如鹽鐵專賣製度下,文字如何被用來進行嚴格的物資管製,讓人拍案叫絕,足見作者深厚的曆史功底和獨到的觀察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