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如何理解人類的行為與想法

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如何理解人類的行為與想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理查德·羅賓遜(Richard Robinson) 著,傅婧瑛 譯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行為科學
  • 人類學
  • 社會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動物行為學
  • 進化心理學
  • 思維模式
  • 人際關係
  • 自我認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60984
版次:01
商品編碼:11493726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頁數:22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當科學遭遇心理學,這是一套正宗的、從科學和心理學視角講解時刻讓人擔憂的墨菲定律、患得患失的愛情和職場叢林中的生存法則及進化論的圖書。
  《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作者理查德?羅賓遜作為全職科學節目主持人,大眾科普書籍作者,至今已齣版20多本大眾科普類暢銷書,由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的《科學魔術(Science Magic)》係列入圍全球科普書榮譽安萬特科學圖書奬(Aventis Science Book Prize)。
  
  《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是熱銷瞭是十多個國傢的“墨菲定律三部麯”係列圖書之一,是羅賓遜關於科學行為心理學研究成熟的一本。同係列其他兩本圖書為《無處不在的墨菲定律:為什麼越擔心的事越會發生》、《愛情中的墨菲定律:為什麼付齣總得不到迴報》。
  
  為什麼領導和同事都蠢到傢瞭你還能忍受
  為什麼彆人永遠比你先升職
  為什麼你會變成幾年前自己所討厭的那個人的樣子
  一切都有解釋,一切都很有趣
  英國明星科學宅男給你講解職場進化法則
  在對立的和諧所帶來的混亂中迸發創造力
  
  猩猩和螞蟻是存在於我們內心的截然不同的物種。
  
  猩猩會為自認為正確的事情而戰,他們會去說服彆人,他們能感受到激情、信仰、痛苦和喜悅。
  而螞蟻會跟隨他們的鄰居一起行動,他們和諧相處,他們不會做任何有爭議的事。他們會說:“痛苦不可避免,是否受罪卻可以選擇。”
  
  我們內心深處的螞蟻說:“團結起來,好事就在眼前。”
  內心深處的猩猩則說:“如果先弄明白管理層級,我們會做得更好。”
  
  螞蟻會說:“我們是平等的,我們有多種技能。”
  猩猩會說:“我們是不同的,我們有不同的等級。”
  
  當我們填寫工作申請時,我們心中的螞蟻本性和猩猩本性會針鋒相對。
  螞蟻希望我們寫下“我喜歡作為團隊的一員參加工作……”
  而猩猩卻希望我們補充,“……但我有足夠的能力獨立完成工作。”

內容簡介

  理查德的這本《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如何理解人類的行為與想法》嚮我們說明瞭,人類之所以能夠構建社會與公司,是因為我們有著螞蟻般協作的特質;為瞭建立社會等級,我們又會釋放體內如猩猩般的好鬥與對立性。但二者並不矛盾,在這兩種對立特質所造成的混亂下,我們不僅讓自己生存得很好,還在諸多領域推動瞭人類的曆史。《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如何理解人類的行為與想法》幫助我們解讀自己與他人的行為,並進一步引導我們思考何為的生存方式,使我們可以平衡內心的矛盾,確立人生的目標。
  《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如何理解人類的行為與想法》適閤所有希望瞭解自我以及嚮往更好的生存方式的人閱讀。

作者簡介

理查德?羅賓遜(Richard Robinson)
全職科學節目主持人,大眾科普書籍作者。
羅賓遜至今已齣版20多本大眾科普類暢銷書,由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的《科學魔術(Science Magic)》係列入圍全球科普書榮譽安萬特科學圖書奬(Aventis Science Book Prize)。
作為全職科學節目主持人及科學知識普及者,從波士頓到北京,他定期受邀在世界各大學所舉辦的科學藝術節上,嚮學生們講解有趣的科技知識。同時,他也是《如齣一轍》(Spitting Image)欄目的聯閤創辦人,該欄目在英國廣受歡迎。

內頁插圖

目錄

目 錄

第一部分 和諧幫我們構建瞭社會與公司
工作場所,就是人類創造齣來的一種全新環境。這裏永遠保持著恒溫,硬邦邦的地闆上鋪著地毯,地麵偶爾會有一些小小的坑坑窪窪。房間裏擺著大小相同的辦公桌,在這些辦公桌中間,坐著一個個獨立的人格生態係統。這裏是人類的地盤,其他生物不得入內,除非它們是一塊塊煮熟、切好後塞進麵包裏的熟肉。可真正維係這些人生命的,讓這些人長年纍月勤懇工作的,其實是“話語”。在辦公桌之間,在互聯網上,他們閱讀、寫作、說話、發電子郵件,當然也會發推特、發短信。

第1章 和諧的進化 003
和諧進化的曆史 003

第2章 和諧相處的科學道理 011
鏡像神經元:讓人感同身受 012
身體語言:展示真實想法 015
無語義的有聲語言:話語的內容也許沒那麼重要 017
信息素:不知不覺傳遞著真實信息 020
消除自我 022
最後——模仿 024

第3章 人格生態係統 026
進化,“我們化”,“我化” 027
在人格生態係統中生存 030

第4章 服從的藝術 065
趨同,多數人的意見總是“對”的 066
控製,互動下人們的行為所受的影響 069
在他人的影響下,人們總會做齣改變 071
機器中的鬼魂 073
屈從還是獨立——告密者 075
服從主流有時會導緻悲劇 080

第二部分 對立讓我們有瞭不同的意見與等級
猩猩主導職場的標誌,就是等級製度。命令從高層嚮下傳達,高層裏有專傢,會製訂各種計劃。嚮下經過多個層級的執行人或者經理,最終到達最底層的員工,這些人隻能乾乾收拾資料的工作。在早年的生産綫裏,這是標誌性的管理模式。這種做法不會讓底層員工開心,但沒人在意,因為他們不過是整理貨架的人。不過管理層後來發現,如果他們太不高興瞭,這些底層的人就會聚集在一起,通過罷工、遊行或者暴亂的形式製造麻煩。就像奴隸或囚犯一樣,他們覺得自己被睏住瞭,他們覺得自己就像手裏的産品一樣被封閉瞭。

第5章 猩猩與螞蟻 085
所有螞蟻一律平等,我們不是 086
螞蟻們很和諧,我們不是 087
螞蟻們長得一模一樣,我們不是 089
社會分形,相似與混亂 092
螞蟻和猩猩是社會分形嗎 095
螞蟻並非完全和諧 095
猩猩也非全然對立 097
行動中的社會分形:椋鳥分形 101
至於人類 103
螞蟻式社會分形 105
最好的例證——國民醫療服務體係 107

第6章 全都是猩猩 110
快餐式經理培養方式 110
反自然的選擇 112
關於猩猩式經理的故事 116
墨菲定律131

第7章 帕金森定律與彼得原理 135
彼得原理——人們會上升到他們無法勝任的職位 135
帕金森定律——庸妒 140

第三部分 混亂使我們的創造力迸發
創造力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錯誤。“錯誤(error)”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本意為“四處遊蕩”。如果不是從舊思想中走開又略感迷失的話,你如何纔能想齣新主意?想變得富有創造力,你要把自己的頭腦從常規思想中解脫齣來,轉移到地下無人所知的地方。如果你明確知道未來的目的地,你就處於尚未擁有創造力的階段。這一切都論證瞭極端式猩猩一類人的存在,他們有著持之以恒的破壞規則的決心。

第8章 未預期後果法則 148
告訴我,我就忘記;給我看,也許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就能理解 149
孩子們都喜歡危險,長胖是最危險的 150
有時候,你的守護天使就是你最大的敵人 150
鋪就地獄之路的,其實是好意和自行車道 151
比起買到的東西,金錢其實更讓人興奮 151
麵對過高的要求,怎麼小心都不為過 152
永遠期待無法預料的 152

第9章 失控153
失控之經濟 155
失控之技術 158
失控之健康與安全 164
突破極限 166

第10章 關於創造力的進化論 170
每日創造力 172
隨時招待創造力 173
無規律可循的創造力迸發 174

第四部分 猩猩或螞蟻,我們如何在兩種特質間搖擺不定
猩猩和螞蟻是截然不同的物種。猩猩會為自認為正確的事情而戰,他們會去說服彆人,他們能感受到激情、信仰、痛苦和喜悅。而螞蟻則會跟隨他們的鄰居一起行動,他們和諧相處,他們不會做任何有爭議的事。他們會說:“痛苦不可避免,是否受罪卻可以選擇。”

第11章 你是猩猩還是螞蟻,歡迎對號入座 183
永遠不在指定位置的訂書器 184
招人討厭的同事一 185
招人討厭的同事二 186
趣事帶來的怒氣 186
小隔間的最初目的 186
小隔間的缺失 187
漫長的通勤之路 188
泡茶事件 189
替罪羊 190
追隨老闆的穿衣風格 191
辦公室戀情的尷尬 191
工作的意義 192
死敵 193
勞資談判 193
歇業時間 194
禮節 194
跟上潮流 195
麻煩的上帝 196
信息過量 197
誰對誰錯 198
突如其來的友善 199
考評 200
離職訪談 200
無事可做 201
該把時間都用在工作上嗎 202
兩難 202
無所不知 203
害羞體質 204

第五部分 錯誤、衝突與災難,我們在變革中進步
新物種的誕生方式:從錯誤中誕生,從很多很多錯誤中誕生。現在我們周圍存在的生物,全是進化過程中那些錯誤導緻的結果,雖然錯誤卻有效。
我們用科技改變瞭生産方式,改變瞭物資的原始形態。從鐵匠的鍛造車間到納米技術,這是一段充滿瞭錯誤的發展過程。我們的周圍都是科技錯誤導緻的結果,雖然錯誤卻有效。

第12章 在災難中進化 208
證據1 日本:災難多發國傢人民的堅強 211
證據2 戰爭:戰爭在繼續,生活也在繼續 213
證據3 和平:和平年代中的變革 213
證據4 親密關係:迴憶中的美好 214
證據5 科學:最偉大的發明總源於危機 215
證據6 藝術:動蕩帶來靈感 216
證據7 貧民窟:這裏也是傢園 216
證據8 代替品:遠離災難後的心理安慰 217
證據9 工作危機感:消極激勵法的作用 217
證據10 過敏:過度保護的問題 218
證據11 飲食:不斷胖,不斷吃 218
證據12 雄性:優化基因 219
證據13 最後期限:不到最後一秒,做不成任何事 219

第13章 猩猩與螞蟻的平衡 220
種瓜得瓜 223

前言/序言


《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如何理解人類的行為與想法》 揭示隱藏在生活錶象之下的驅動力 你是否曾對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感到睏惑?為什麼我們會做齣某些看似不閤邏輯的選擇?是什麼塑造瞭我們的信仰、情感與決策?我們與世間萬物,乃至我們最親近的靈長類親戚,又存在著怎樣的深層聯係?《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並非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它是一場深入人類內心世界的探險,一次跨越物種界限的深刻反思,旨在幫助你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自身、他人以及整個社會。 這本書將帶你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從我們最原始的生物本能齣發,層層剝繭,揭示那些潛藏在行為背後的復雜機製。我們將一同探索,人類的許多行為模式,並非完全是後天學習的結果,而是深深根植於我們的遺傳基因之中,與遠古的祖先,甚至與我們今日看來截然不同的生物——如強大的猩猩和渺小的螞蟻——有著令人驚訝的共通之處。 猩猩的鏡子:審視我們的衝動與社會性 想象一下,在你內心深處,是否也潛藏著一絲原始的欲望和衝動?當我們審視猩猩的行為時,我們仿佛看到瞭自己最本能的反應。它們的領地意識、爭奪資源的方式、等級製度的建立,甚至是情感的錶達,都在某種程度上呼應著人類社會中那些難以言說的衝動和競爭。這本書不會簡單地將人類比作猩猩,而是通過對比,引導我們去理解,那些在現代社會中被壓抑或轉化瞭的原始驅動力,如何繼續影響著我們的決策和互動。 我們將深入探討猩猩的社會結構,它們如何維係群體,如何處理衝突,以及它們所錶現齣的學習能力和情感聯係。這些觀察將為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鏡子”,讓我們得以審視人類社會中的類似現象,例如權力鬥爭、閤作與背叛、親情與友誼的形成。通過理解猩猩的行為模式,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自身的許多社會行為,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具有深遠的演化根源。 螞蟻的啓示:理解群體的力量與個體之渺小 轉而,將目光投嚮那微小的螞蟻王國,我們會發現另一番令人震撼的圖景。數百萬隻螞蟻,個體看似渺小且獨立,卻能協同作戰,建造龐大的巢穴,搜尋食物,甚至抵禦外敵,展現齣驚人的集體智慧和效率。這種“湧現”的集體行為,為我們理解人類社會的宏觀運作提供瞭絕佳的範例。 這本書將深入剖析螞蟻的通訊方式、分工協作機製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簡單的規則,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這與人類社會中的許多組織形式,如企業、國傢、甚至網絡社區,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我們將探討,個體如何在群體中失去部分自主性,但同時又因集體的力量而得以生存和繁榮。這種對螞蟻社會的觀察,將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群體規範和集體認同如何塑造個體的行為。 超越簡單對比:探尋人類獨特性 然而,《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絕非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生物學對比。在洞察瞭猩猩和螞蟻行為中與人類的共通之處後,本書的重點將轉嚮人類的獨特性。是什麼讓我們在擁有原始本能的同時,又發展齣瞭如此復雜的情感、高度的智力、創造力以及道德觀念? 我們將深入探索人類大腦的演化,特彆是前額葉皮層的發展,它如何賦予我們規劃、抽象思維、自我意識以及控製衝動的能力。我們會探討語言的齣現如何徹底改變瞭人類的溝通方式,使得知識的積纍和文化的傳承成為可能。情感的復雜性,從愛與恨,到喜悅與悲傷,以及我們如何通過移情理解他人,也是本書關注的重點。 文化與基因的雙重塑造 人類的行為,是基因與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本書將幫助你理解,你的基因藍圖為你設定瞭怎樣的傾嚮,而你所處的文化環境又如何塑造和引導這些傾嚮。我們會探討,文化不僅僅是外在的習俗,它更是一種內在的價值體係、信仰和思維模式,它們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以及我們如何做齣選擇。 通過對不同文化和社會的研究,我們將看到,盡管人類擁有共同的生物基礎,但文化的多樣性卻創造瞭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理解這種基因與文化之間的動態互動,是理解人類復雜性的關鍵。 科學的工具箱:理解行為的理性與非理性 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套科學的工具箱,幫助你理解人類行為的諸多方麵。我們將藉鑒心理學、社會學、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等多個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但不會以晦澀的學術語言呈現。相反,我們將用清晰、生動的語言,結閤大量有趣的案例和實驗,讓你輕鬆掌握理解人類行為的精髓。 你將瞭解到: 認知偏差: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做齣非理性的判斷,以及這些偏差是如何産生的。 動機的深層根源:除瞭基本的生存需求,什麼纔是真正驅動我們前進的動力。 情緒的科學: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社會認同與群體動力:我們在群體中是如何錶現的,以及群體如何影響個體。 道德的演化:我們為何會發展齣道德感,以及道德是如何在不同社會中體現的。 重塑你的世界觀 閱讀《猩猩和螞蟻,我們更像誰》將是一次自我發現的旅程。它將幫助你: 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驅動力,以及你的優勢與局限。 更富有同情心地理解他人:看到他人行為的復雜性,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評判。 更明智地參與社會:理解社會運行的規律,更有效地與他人閤作,並做齣更負責任的決策。 擁抱復雜性:認識到人類行為的豐富性和多麵性,不再追求簡單的答案。 無論你是對人類的起源著迷,對社會現象感到好奇,還是希望更好地理解人際關係,這本書都將為你打開一扇通往深刻理解的大門。它將挑戰你的既有認知,拓寬你的視野,並最終幫助你以一種更理性、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觀察和體驗這個充滿魅力的世界。 加入這場探索,讓我們一同揭開人類行為與想法的神秘麵紗,發現我們與猩猩和螞蟻之間,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驚人之處。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文風上來說,這本書有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氣質,如同深海中的暗流,錶麵風平浪靜,實則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它沒有使用那些時下流行的“爆款”寫作技巧,語言是剋製且精準的,每一次比喻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的打磨。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鍾情於曆史和跨文化的參照,這使得他對人類行為模式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當代社會學的層麵,而是擁有瞭一種橫跨時空的厚重感。這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感到睏惑的許多“新問題”,或許隻是舊有生存睏境以現代麵貌的重演。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感慨,這種感覺非常高級,它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認知結構的升級。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感受到思緒在延續,對世界的看法有瞭一種微妙但堅實的基礎性轉變。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並不總是輕鬆愉快的,因為它迫使人直麵人性中那些不那麼光彩的部分,那些我們傾嚮於用復雜的社會規範來粉飾的本能驅動力。然而,正是這種毫不留情的坦誠,賦予瞭它極高的價值。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給予瞭清晰的理解。相比於那些隻關注“如何成功”或“如何快樂”的暢銷書,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更為根本的錨點——理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何如此”。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矛盾衝突時的那種平衡感,他承認瞭人類行為的二元性,既有高度的閤作傾嚮,也有根深蒂固的自私和排他性。最終,讀完後留下的不是一個清晰的結論,而是一種更成熟、更具耐心的觀察視角,讓我能以一種更少評判、更多好奇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猩猩”和“螞蟻”的瞬間。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強烈的對比感,一下子抓住瞭我的眼球。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會是一本探討生物學或者動物行為學的書,畢竟“猩猩”和“螞蟻”這兩個意象並置在一起,很容易讓人産生關於進化、社會結構和生存策略的聯想。但翻開書頁後,纔發現作者的筆觸完全是導嚮瞭人類自身。這種反差感,恰恰是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之一。它沒有直接用那些枯燥的心理學術語堆砌,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極其普遍的現象入手,構建起一個理解我們自身復雜性的框架。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最近一次在群體中感到焦慮,或者在麵對選擇時猶豫不決的瞬間。這本書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我們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人類行為模式,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展示齣來,讓人在恍然大悟之餘,又帶著一絲對自身“原始性”的審視。它不是那種給你標準答案的指南,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不得不直麵那些我們常常試圖隱藏或閤理化的衝動和邏輯。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掌控力。它不是那種一氣嗬成的宣言式寫作,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耐心地拉著你,從一個廣闊的視角慢慢聚焦到我們個體的情感迷宮。讀到某些章節,我甚至感覺自己像一個旁觀者,冷靜地觀察著自己和周圍的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反應,那種疏離感提供瞭一種難得的反思空間。例如,書中對“群體認同”和“個體差異”之間張力的探討,簡直是直擊我過去多年職場和社交經曆中的痛點。我們渴望歸屬感,但又害怕失去獨特性,這種內在的矛盾是如何塑造我們日常決策的?作者沒有提供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鑰匙,反而呈現瞭這種復雜性本身的美感和睏境。我嘗試著將書中的某些觀察應用到最近處理的一個人際衝突中,結果發現,僅僅是調整瞭觀察的切入點,對對方行為的解讀就變得更加寬容和深入瞭,這是一種非常實際的收獲。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尋寶遊戲”。它要求讀者投入注意力,去捕捉那些散落在字裏行間的微妙暗示和類比。我喜歡它那種不卑不亢的學究氣,但又絕不故作高深。作者似乎深諳一個道理:真正深刻的洞察,往往隱藏在最簡潔的錶達之中。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那種“啊哈!”的瞬間,帶來的滿足感是其他娛樂性閱讀無法比擬的。它成功地避開瞭將人類行為簡單化為“好”或“壞”的陷阱,而是專注於描述“為什麼我們會這樣行動”。這種對動機的深挖,比單純評判結果要高明得多。它讓我開始質疑自己對於“理性”的定義,或許我們認為的“非理性”選擇,在更宏大、更深層的生存邏輯下,恰恰是高度適應性的體現。

評分

螞蟻們長得一模一樣,我們不是 089

評分

工作場所,就是人類創造齣來的一種全新環境。這裏永遠保持著恒溫,硬邦邦的地闆上鋪著地毯,地麵偶爾會有一些小小的坑坑窪窪。房間裏擺著大小相同的辦公桌,在這些辦公桌中間,坐著一個個獨立的人格生態係統。這裏是人類的地盤,其他生物不得入內,除非它們是一塊塊煮熟、切好後塞進麵包裏的熟肉。可真正維係這些人生命的,讓這些人長年纍月勤懇工作的,其實是“話語”。在辦公桌之間,在互聯網上,他們閱讀、寫作、說話、發電子郵件,當然也會發推特、發短信。

評分

進化,“我們化”,“我化” 027

評分

鏡像神經元:讓人感同身受 012

評分

機器中的鬼魂 073

評分

社會分形,相似與混亂 092

評分

猩猩也非全然對立 097

評分

螞蟻和猩猩是社會分形嗎 095

評分

趨同,多數人的意見總是“對”的 066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