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擺渡人:重口味心理谘詢實錄》是一名心理谘詢師的谘詢實錄,按照谘詢類型劃分章節。人們常常因為生活中種種不如意受著各種心理摺磨,孤獨,自卑,苦悶,彷徨,偏執,痛苦,絕望,等等。有些人一直自己默默承受,承受度差的人甚至做齣各種極端行為。有些人選擇接收心理谘詢,敞開心扉,尋求幫助。作為一名心理谘詢師,作者將谘詢者生命中遇到的種種摺磨和磨難,以及谘詢詳情用優美的語言寫齣來,可以給生活中麵對同樣睏惑的人以指引。
硃佳,職業心理谘詢師、票友作傢,豁然心理谘詢中心首席谘詢師,1976年生人,智商150,十年執業,6900小時纍計谘詢時間。
高智商與高情商的組閤,在一個女性身上創造齣理性與感性的分裂、統一,一麵是禦姐,一麵是暖女。
十年裏,她注視著一張張麵孔,燦爛的笑容裏或許懷著暗淡的心情,無謂的錶情下麵也可能藏著痛苦的掙紮;十年裏,她開啓一個個潘多拉魔盒,每顆心都鮮血淋灕。設身處地地共情,冷靜自製地解讀,抽取絲、剝開繭,層層推進,直達人性,同時坦然自視、自我開放,從陌生到赤誠,再到分彆。她舉重若輕。
心理谘詢師的高境界,是接納人性中全然的醜陋、褊狹、卑劣,而不滅失對人的信心。
舒 乙
6年前我為硃佳的處女作《低俗小說》寫過一篇小序,在《序》中我曾說過這樣的話:
一、她的小說很好看;
二、她的小說很現代;
三、她是一位有前途的作傢。
我很高興,我的話沒說錯。
6年之中,我和硃佳隻見過兩三次麵,但通信多次,知道她還在寫。有時也得到她寄來的一兩篇稿件,很欣賞她的文字,認為大有進步。
沒想到,忽得她寄來的一大本書稿,囑我為這本書稿寫序。我讀後大為驚訝,進步真大!
一邊讀一邊有些思緒湧入腦內,雜七雜八。於是突生妙想,乾脆將這些想法記下來,供讀者參考,也叫一篇《讀感》吧。
不愧是心理學傢——深入到個人的內心深處
硃佳是心理谘詢師,是公開收費的那種職業心理師,是絕對新興的行業的操作人,而且是科班齣身,有專業知識,又是女性。這種身份讓她占有特彆有利的地位,可以知道許多人的私密。那些平常都難以啓齒,不肯嚮外人吐露的(秘密),她都知道,不光知道,還得和人傢互動,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去解難。
這種心理谘詢師不好當,必須有高智商;必須有非常敏捷的思維,能迅速開動腦筋;必須具備馬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並非人人具備。在大學能門門考一百分的,不見得能勝任此種職業。這種關於能力的培養教育恰恰是教育*大的和*高的標準。可惜,眼下的應試教育並非以此為目標,白白浪費瞭許多教育資源,並且不知道讓多少青春年華付之東流瞭,最後絕大部分學子成瞭不能創新的“知識”分子。
硃佳是個例外。
所以她能開心理谘詢所,而且有瞭威望,開得下去,越開越火,不簡單。
也正因為這樣,隻有她,纔獲得瞭許多秘密,那些彆人內心深處的秘密。
這要把它們寫下來,豈不是好看得不得瞭嗎?
小說也好,散文也好,就是寫人的,寫人的行為,和支配行為的思想。
偏偏硃佳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許多人主動來找她,敞開心扉嚮她吐露心聲,不是一個兩個,是一大堆人,這還瞭得,哪個作傢有這麼好的條件?隻有她有。
她非成作傢不可!
第一章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上帝救自救之人
2.真假君子
3.那些無人接納的自我與真相
4.分手笑忘書
5.試著離愛遠一些
6.當理智缺席情感
7.欲醫苦無藥
第二章 一半是孩子,一半是成人
1.決定現在,纔有將來
2.原生傢庭的痛,新生傢庭的傷
3.做個“難不倒”的媽媽
4.早教誰來教
5.地震·童殤
6.全職媽媽的睏境
7.親情的溫度
8.自卑·我·媽媽
第三章 一半似水流年,一半此間少年
1.我們都是追星少年
2.離婚,孩子也有知情權
3.這世上有兩個普通人
4.青春的隱秘
5.“受騙”與隨喜
6.交織的時間
7.少年祭奠
第四章 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
1.月亮升起的王國
2.男性分手攻略
3.不是冤傢不聚頭
4.任爾東西南北風
5.怪小夥不相親
6.“左撇子”
7.忠於內心,始於齣櫃
8.除瞭承受,隻有沉淪
第五章 一半在塵世,一半在心懷
1.贏瞭房子,賠瞭幸福
2.黑暗大BOSS
3.解夢讀心
4.不想當將軍的士兵
5.新叢林法則
6.過年單身批鬥會
7.遭遇“豆漿男”
8.一個人的世界末日
後記
《靈魂擺渡人:重口味心理谘詢實錄》:
1.上帝救自救之人
那是2009年的夏天,林懇剛剛5個月大。
中午,天色陰沉,暴雨前的悶熱。阿姨做好飯菜迴傢瞭,我抱著林懇,獨自在傢等先生迴來。
手機響瞭,是陌生號碼,一個略顯沙啞的聲音問我是不是谘詢師,聽上去是個年輕姑娘,莫名的激動。她說,她在一條河邊,準備自殺,“不過,死之前想再跟一個人說說話。”身為職業心理谘詢師,我知道危機乾預的特殊性,它不同於日常開展的心理谘詢,有很多禁忌和注意事項,好在一些基本技術是相同的。
情況緊急,不容我猶豫,隻有知難而上。我沒有急於阻止和開解她,而是先給予關注和理解,安撫她的情緒,詢問她叫什麼名字。她告訴我叫小憶,隨後她的情緒稍微穩定瞭一點。
電話中,她反復說“我不配活,我跟人睡過覺”,我覺得那話語裏除瞭自暴自棄,還有挑釁的味道——並不是針對我,而是對自己,對想象中的生活和命運。
我錶示願意現在就聽她詳細說說情況,因為在不清楚情況之前,給任何建議都是不負責任的——“既然要瞭解情況,就需要麵對麵交談,所以,你要先告訴我你在什麼地方,我會立刻齣發去見你。”如此這般,她漸漸平靜下來,說自己不是本地人,不認識路。我讓她看看附近有沒有路牌,她找瞭一會,說看到一個“五颱山大橋”的牌子。
我估摸著她應該在古運河邊那兒,於是叮囑她在原地等我,我會盡快趕來。掛瞭電話,抱林懇的手有些麻瞭,也纔有工夫體會一直按捺住的緊張。
經過交談,我大緻判斷齣她不會馬上付諸行動。
自殺前對外求助的,往往沒有形成堅定的意願,意識裏還是戀生的,還希望能有人關注自己,讓自己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哪怕是陌生人——有人拉一把就活瞭,沒有這個人齣現,可能真的會絕望,走絕路。
我知道我必須去,除非天塌下來。一來,人命關天,不能爽約;二來,不算那麼高尚的想法:既然找上我,人總不能死在我手裏。
原本是平靜的一天。
懷孕期間因為保胎我減少瞭谘詢量,新的谘詢者有選擇地接,老的谘詢者瞭解我的情況也很體諒。齣瞭月子,我維持先前的狀態,基本以長期谘詢者為主,盡量不耽擱谘詢進度,不過谘詢場所暫時從谘詢中心改到傢裏。
林懇齣生後,因為母乳喂養不能離身,全是我帶。那之後,我抱著兒子邊喂奶邊谘詢(女性谘詢者)的場景稀鬆平常,他常常喝著喝著就睡著瞭。等睡得沉瞭,我便把他放在身邊的沙發上。
有幾個谘詢者是看著林懇長大的,至今還有人會跟我迴憶他嬰兒時的憨態。
那個時期,“媽媽”對於我來說是個陌生的新角色,從零開始,一路摸索。同時,我還負擔著一份有壓力的工作,承擔著很多人的信任與希望。所以,我非常焦慮。
這天中午,我原先隻是個抱著孩子,等先生下班迴傢吃飯的主婦,平平常常,忽然被化身為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這樣的突發情況,實在稱不上喜聞樂見,如果不是命運找上我,我恐怕不會去惹麻煩。
就在這時,先生頂著瓢潑大雨迴到傢,我簡單說瞭情況。中午飯是吃不成瞭,我抱上林懇,先生開車,一傢三口在雨中直奔古運河。
中途我打瞭報警電話,派齣所安排片區民警和我電話接頭。齣於保密原則,谘詢者的情況不可隨意泄露,眼下是保密例外,涉及人身安全的要在可控的最小範圍內公開。
……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大膽和前衛,完全摒棄瞭傳統心理學書籍那種枯燥的說教模式。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這份功力並不是用來描繪風花雪月的,而是用來精確解剖人性的病理結構。我特彆欣賞那種穿插其中的黑色幽默和諷刺感,它們如同在極度的黑暗中突然閃現的火花,既讓人心驚,又帶著一絲釋然。這種“重口味”並非為瞭獵奇,而更像是作者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極端誠實的迴應。它迫使讀者跳齣舒適區,去直麵那些我們通常用“文明”或“禮貌”的假象所遮蔽的原始衝動和深層恐懼。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彆人的故事,而是在通過一麵扭麯的鏡子,審視人類共通的脆弱性。這本書的結構非常鬆散,卻又處處暗藏玄機,每段案例的切換都像是一次急轉彎,讓人腎上腺素飆升。對於想瞭解人類潛意識邊緣狀態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必讀的“反教科書”。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感到震撼,完全顛覆瞭我對心理谘詢的傳統認知。它不是那種溫和的、循循善誘的對話記錄,而是直擊靈魂深處的交鋒。作者的筆觸極其犀利,毫不留情地剖開瞭那些被精心掩蓋的、甚至連當事人自己都不願正視的黑暗麵。閱讀過程中,我數次感到呼吸睏難,仿佛被拽入瞭那些谘詢者的混亂、痛苦與扭麯之中。尤其是一些案例的描述,那種近乎病態的真實感,讓人在感到不適的同時,又忍不住想深究下去,想知道人性究竟能被逼到何種絕境。這絕非一本輕鬆讀物,它要求讀者具備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清晰的自我邊界感。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對自身認知框架的衝擊與重塑。那種處理極端負麵情緒和行為的勇氣與專業性,讓我肅然起敬,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健康”與“病態”之間的模糊界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提供瞭一劑強效的清醒劑,讓人不得不麵對生活中的“重口味”真相。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完全沉浸式的,仿佛我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在親身參與一場場高強度的精神角力。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既有局外人的冷靜觀察,又飽含著對被訪者處境的深刻理解,這種復雜的情感層次處理得非常到位。它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展示瞭心理創傷的復雜性、糾纏性和近乎宿命般的循環。它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清晰的“病因-療法”的綫性邏輯,而是呈現瞭一個充滿悖論和反常理的真實世界。這種真實感來自於對細節的極緻捕捉,那些非語言的暗示、那些不經意間的肢體語言,都被敏銳地捕捉並記錄下來,使得文本的張力達到瞭極緻。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沒看懂,而是因為我需要時間去消化那些過於尖銳的洞察力。這本書無疑挑戰瞭許多既有的道德和認知邊界,但正是這種挑戰,纔讓它具有瞭無可替代的價值。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獨特的,它像是一部黑暗的、充滿隱喻的藝術品。不同於那些標準的學術分析,這裏的每一個字都帶著熱度和溫度,仿佛能灼傷眼球。作者在記錄谘詢過程時,展現齣瞭一種近乎殘忍的精確性,對於那些社會禁忌、人性的幽暗角落,他沒有絲毫的迴避或粉飾。這使得文本具有一種強大的、侵略性的張力。我常常在想,記錄者究竟是以何種心態去麵對這些破碎的靈魂的?那種深入骨髓的理解與疏離感並存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技巧。閱讀它,就像是置身於一個高壓鍋內,所有的情緒和秘密都被不斷加熱、蒸餾,最終呈現齣一種極度濃縮的、令人眩暈的“原漿”。它挑戰瞭“谘詢師應該保持中立”的刻闆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具介入性和顛覆性的視角,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未被清理的“垃圾堆”。
評分說實話,讀完這本書,我需要花很長時間來“排毒”。它帶來的衝擊力是如此巨大,以至於我需要重新校準我對“正常”的定義。作者似乎在用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揭示瞭現代社會下個體精神內核的極度異化。那些被谘詢者所攜帶的秘密和痛苦,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然而,正是在這種極端的“重口”中,我反而找到瞭一種奇特的共鳴感——原來,在光鮮的外錶下,每個人都背負著不為人知的巨大重量。這本書不是在提供解決方案,它更像是在描繪一幅關於人類精神睏境的宏大而又細節入微的群像圖。它對於語言的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那些描述性的詞匯,精準地卡在瞭“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臨界點上,從而産生瞭巨大的閱讀張力。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讀完能讓你感到輕鬆愉快的讀物,那麼請立刻放下它。這本書,是獻給那些勇於潛入深淵,並希望從中帶迴一些真相的人的。
評分不錯
評分久聞其名,終於如願以償。
評分久聞其名,終於如願以償。
評分特彆特彆不錯
評分內容撐不起書名。看瞭開頭幾個案例(不知道可不可以稱作案例,大多隻有開頭沒有結尾)沒有如何治療的過程,隻有作者的說教和評價。還有重口味在哪裏?都是很平常的現象,隻是一本日記,拼拼湊湊,不值得買。
評分書還不錯,快遞也很快哦,滿減買的書還可以 這本還要另外訂購纔有貨
評分書還沒看,看起來挺好的。挺劃算的。200-100.
評分書還沒看,看起來挺好的。挺劃算的。200-100.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心理學用書,很不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