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从养心开始:国医大师周仲瑛的养生之道(大字版)

养生,从养心开始:国医大师周仲瑛的养生之道(大字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仲瑛 等 著
图书标签:
  • 养生
  • 中医养生
  • 周仲瑛
  • 国医大师
  • 养心
  • 健康
  • 传统文化
  • 身心健康
  • 长寿
  • 大字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357816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46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周仲瑛的养生秘诀首度公开!

1.作者是国医大师,有丰富的临床和养生经验

2.作者年过八旬,仍然精神矍铄。

3.书名新颖,简单易记

4.内容通俗,讲的都是大家日常饮食起居

5.字号大,便于中老年读者阅读

年过八旬精神矍铄的周老向你亲授他的养生秘诀!

内容简介

《养生,从养心开始:国医大师周仲瑛的养生之道(大字版)》由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的弟子们根据周老的口述围绕他“养生,从养心开始” 的独到心得,分别从“四时与养生——起居规律,顺法自然”“工作与养生——专业追求能延年”“饮食与养生——物以喜为补”“运动与养生——动静结合,以静为主”“五脏与养生——心肝脾肺肾,一个都不能少”“养生因人而异”六个方面首次系统详实地整理了年过八旬仍然精神矍铄的周老的养生经验,并将其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广大读者,非常值得大家学习。本书“附篇”为周仲瑛教授对常见中医养生民谚的述评,内容精炼,语言朴实,供广大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导师。世代中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70年,擅长诊治急症、疑难病症,有胆有识,屡起沉疴。曾先后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南京中医学院院长等职。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等职。主编《中医内科学》及其教学参考书等专著38部,在国家级、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部省级课题36项,取得科研究成果24项,获科技进步奖22项,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获发明专利12项,创制新药转让投产6种。

目录

总论 养生,从养心开始 1

一、什么是养心 2

二、如何养心 4

1. 心静则身安 4

2. 少私寡欲,养心敛思 7

3. 得失泰然 10

4. 乐观豁达 12

5. 宠辱不惊,处事淡然 13

6. 潜心阅读,宁静致远 14

7. 淡泊养心 16

8. 平常的心看待一切 17

9. 寄寓书法,以练字养心 18

10. 随缘度生 19

第一章 四时与养生——起居规律,顺法自然 23

一、生活起居有规律 23

二、四时调养 24

1. 春季养生 25

(1)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25

(2)着装以“捂”为先 25

(3)乐观豁达以护肝 26

(4)饮食护理 27

(5)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8

2. 夏季养生 30

(1)夏季的生活起居 30

(2)着装以宽松透气为宜 31

(3)防止湿邪入侵 31

(4)精神调摄 32

(5)饮食宜清淡 32

(6)游乐宜清幽 33

3. 秋季养生 33

(1)秋季的生活起居 34

(2)着装注意“秋冻” 34

(3)防止秋燥 35

(4)调节情绪,精神养生 36

(5)秋季的饮食调摄 36

(6)增加户外运动 37

4. 冬季养生 38

(1)冬季的生活起居 38

(2)着衣注意保暖 39

(3)饮食调护 39

(4)适当运动 41

(5)精神调摄 42

第二章 工作与养生——专业追求能延年 43

一、忙有忙的好处 44

二、认真看诊能养生 47

三、德能润身强体 51

四、治好病中有真乐 54

五、诵读经典能添寿 57

六、执着追求能延年 60

七、开拓创新能防老 63

第三章 饮食与养生——物以喜为补 68

一、合理饮食 68

1. 饮食规律 68

2. 进食过量害处多 71

3. 如何做到“七分饱” 72

二、物以喜为补 73

1. 什么是“补” 74

2. 什么是“喜” 74

3. 饮食喜好是如何形成的? 75

4. 食物有四气五味之性,根据个人体质,合理搭配 76

5. 我在餐桌上如何做到以喜为补的 78

三、五谷为养 78

1. 过量食用膏粱厚味危害大 79

2. 五谷杂粮,保养天年 80

3. 五谷杂粮“药性”小知识 82

四、黄酒小酌能保健 87

1. 黄酒的来源 87

2. 黄酒也是一种常用中药 88

3. 黄酒的药用 89

4. 黄酒的饮用方法 91

五、喝茶益处多 92

1. 喝茶有益健康 92

2. 夏季常喝藿香茶 93

第四章 运动与养生——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95

一、心要静 95

二、身要动 97

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 98

四、适度用脑 101

五、睡前热水浴足 103

六、中午小睡片刻 103

第五章 五脏与养生——心肝脾肺肾,一个都不能少 105

一、养心之道 106

1.动力源泉常护养 106

2.心主神明统全身 109

3.养心可以红面色 112

4.舌保健功能益心 113

二、养肝之道 114

三、养脾之道 121

四、养肺之道 126

五、养肾之道 131

尾声 养生因人而异 144

一、体质不同养有不同 144

二、性别不同养有所异 150

1. 男子养生 150

2.女子养生 154

三、年龄不同养有所异 158

1、保幼重在调饮食、适寒温 158

2、老年重在养心 161

附篇 周仲瑛教授中医养生民谚述评 165

......

精彩书摘

  二、物以喜为补
  经常有朋友咨询我平时吃些什么“秘方”、“补药”,但实事求是的说,我平时是从来不吃什么补药的。我认为,正如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此话绝非妄言。但关键是如何通过饮食达到进补,从而有益于健康呢?近年来,见诸于报端、电视等媒体的饮食养生知识可谓是“铺天盖地”,但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令老百姓无所适从。对此,我的体会是:“物以喜为补”。
  1. 什么是“补”
  所谓“补”,当然是补充、补其不足的意思。当然是身体需要什么营养物质就补充什么营养物质。这就比如一个中暑或严重吐泻的患者,身体最需要的是水和盐,经过补液和补充盐份就可以恢复正常;不吃早餐而出现低血糖晕厥的病人身体最需要的当然是葡萄糖,立即给予灌服适量糖水就可以恢复正常等等,诸如此类,说明一个道理,最“补”的食物往往就是身体最需要的东西。
  对个人来说,最补的食物,应是人体最需要的东西,而人体内最需求的东西,必然在喜好上反映出来,人们则根据喜好摄入相应的必需食物元素,就能起到补益的效果,也可以说这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依靠这种本能,人们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比如,炎热酷暑,挥汗如雨,口干舌燥,此时人体最需要的、最有补益作用的东西当然就是水。古代陶弘景非常擅于养生,他曾说过:“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意思是,人若不渴而勉强饮水,会使胃部胀满,若不饿时而勉强进食,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
  2. 什么是“喜”
  所谓“喜”,就是个人喜好,身体需要往往是某种偏好的基础。
  对某种或某类食物喜好,通常表明机体需要该类食物,满足了身体所需即为补。而对食品的喜恶,首先反映在“胃口”上。脾胃的消化功能对养生保健起极重要的作用,中医称之为“后天之本”。如果对某种食品喜好,食后消化吸收良好,对机体自然会有好处。相反,如本身就对某些食品厌恶,食后脾胃不运,那就对身体不利。
  比如少部分人不喜欢吃葱啊、姜啊、蒜啊或香菜之类的调味品,尽管这些调味品在中医看来都是“良药”,阳虚寒盛体质或冬天寒冷季节,在菜肴中添加不仅可以提高食欲,还可以提高御寒抗邪能力,但这些人闻到或吃到这些食物就会感到“恶心”,当然也就谈不上吃进口以有“补益”作用了。
  入们对某些食物的喜恶也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反应。比如肝胆功能不佳者多厌食油腻,食之则口苦、胁痛,胃寒者喜食辛辣,得寒则见胃脘或胀或痛。食欲是机体生理需要所引起的心理欲求,必需食物的获得,既补充了生理上的需要,还满足了心理上的欲求,有利于人体的心身健康。
  3. 饮食喜好是如何形成的?
  对食物的个人喜好不能强求。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在相当长的时间渐渐形成的,既有种族、遗传、气候、环境因素,更有家庭及其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已知明确与致病因素直接有关,最好顺其欲求与习性,不要过分强调忌口,否则易造成生理与心理平衡失调而加重病理反应。来自不是同地区、不同家庭的人对食物的喜好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但各自身体都能健康的生存。尽管目前许多调查长寿人群的饮食习惯如何如何,长寿地区人群的偏好如何如何,我个人更认为结合自己习惯,各人的饮食按照自己的喜好、需求与习性选用则更有益身体。
  此外,对于食物的忌口,要有辩证观点。比如胆固醇对机体的利与弊,与人们的心理状态与体质有很大关系,不可将所有高胆固醇食品均视之为大敌,不敢越雷池半步。过份讲究饮食的宜忌,将自己封闭在单调乏味的食谱中,心理反而受到抑郁,同样不利于健康。各人的饮食喜好常因人与时空变化而有较大差异,不可东施效肇,应采取“顺势平衡”进行调养。
  当然,“物以喜为补”、“按需进食”是适应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但不能理解为“随心所欲”,毫无节制地随意进食。
  4. 食物有四气五味之性,根据个人体质,合理搭配
  中医认为,食物可分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饮食五味调和适度,对五脏就有滋养作用,若五味之中某味不足与过量,对相应脏腑将产生伤害。因此,饮食有节,告诫人们既不能暴饮暴食,又不应偏食。长期过度偏爱甜食,则伤脾,同时又由于酸、苦、辛、咸的相应不足,又将使肝、心、肺、肾因养料不足而衰弱。因此,养成饮食有节、不偏食的良好习惯,乃是养生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曾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现代营养科学也发现,不同的食物类型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着明显的不同,如粮食类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肉蛋类以蛋白质为主,油脂类以脂肪为主,蔬菜水果类以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为主,所以只有饮食多样化才能保证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长期偏食偏嗜,会造成某种营养成分的缺乏,从而引起疾病。
  中医讲的食物性质主要分为热、温、平、凉、寒五大类。平性类食物,性质平和,既不寒凉也不温热,适合经常食用,有营养和滋补作用,如花生、猪肉等。这类食物为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并能够维持机体的健康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在平时饮食中,特别要注重的是事物的寒热温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物的温度要寒热适宜,二是指食物的性质要寒热适宜。
  温度适宜的食物可以促进胃肠内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有利于消化和吸收。适度的热食能增进食欲,使人精神兴奋,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但食物温度过高也会对口腔和食道私膜造成损伤,长此以往,还有可能诱发口腔或食管癌。食物过热还会损伤胃粘膜,引发胃炎。相反,食物温度偏低同样对健康有害,特别是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中医认为,过食生冷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消化功能紊乱和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情况。但夏季炎热,适当饮用些冷饮是合适的,关键要注意适量,偏于阴虚阳亢或胃有燥热体质往往能够接受冷饮,但偏于阳虚阴盛体质或脾胃虚寒者则当忌生冷食品。
  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多数是寒热错杂证,这与人们平时饮食寒热不节有关系。所以,我强调要根据自身机体体质情况选择不同性质的食物。温热类食物,性质偏于温热,除了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外,还具有助阳驱寒的作用,如大枣、羊肉等。这类食物主要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健脾补肾、益气补中等功效,适用于阳虚阴盛、体质偏寒的人,或患有寒性疾病及偏于气虚、阳虚的人。寒凉类食物,性质偏于寒凉,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如白萝卜、螃蟹等。这类食物主要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通便、清热燥湿等功效,适用于阴虚阳盛、体质偏热的人,或患有热性疾病及偏于阴虚的人。
  5. 我在餐桌上如何做到以喜为补的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饮食习惯是从不偏食,但我对食物也多少有所偏好,比如,我祖籍浙江,生长在南通如东,算是南方人的口味,对辛辣的食物较少问津,对甜食不反对,除了五谷杂粮外,餐桌上的鸡鱼肉蛋、青菜水果、我常常每样都会吃些,即使如上海的五花肉,对我也并无禁忌,通常也会品尝一两块。食物的寒热方面,我中午常常下班很晚,老伴总是会反复把饭菜加热,等到我回家,能及时吃上保温食物,花样不一定很多,家常饭菜而已。
  ……

前言/序言


养生,从养心开始:国医大师周仲瑛的养生之道(大字版) 内容简介: 《养生,从养心开始:国医大师周仲瑛的养生之道(大字版)》并非一本简单的养生指南,它更像是一部深刻洞悉生命本源、阐释健康真谛的医学哲学经典。本书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毕生临床经验与学术研究为根基,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与丰富实践巧妙融合,独辟蹊径,将“养心”置于养生体系的核心位置,揭示了由内而外、由心而身的健康密码。 全书围绕“养心”这一主题,层层深入,构建起一套系统、完整、可操作的养生方法论。周老认为,心乃君主之官,主神明,藏精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也是情感、思维、意识的载体。人的情绪起伏、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长期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是导致诸多疾病的根源。因此,真正的养生,始于对心的精微调养,在于培育一种平和、宁静、达观的精神境界。 本书在阐述“养心”的理念时,并非流于空泛的哲理说教,而是将深奥的理论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大量临床案例和生动比喻,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心”在健康中的关键作用。周老从中医的“情志致病”理论出发,详细剖析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人体可能造成的损害,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调养方法。这些方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套路,而是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个体化原则。 除了核心的“养心”之道,本书还围绕这一根本,拓展至身体其他层面的养生实践。周老将养生视为一个整体工程,强调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因此,书中对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用药等各个养生环节的论述,无不围绕着“养心”这一主线展开。 在饮食养生方面,周老摒弃了许多现代营养学中片面强调某些营养素的观点,而是回归到中医“食药同源”、“辨证施食”的传统。他强调食物的性味归经,不同体质的人应选择不同的食物,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例如,他会讲解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安抚躁动的心神,如何通过温补的食物来滋养心血,如何通过清淡的食物来泻心火,等等。书中不会出现冷冰冰的食物卡路里计算,而是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智慧,教导读者如何在日常饮食中体会食物的天然之味,如何将饮食行为转化为一种滋养身心的过程。 在起居养生方面,周老着重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他会详细阐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训,以及睡眠质量对于养心养神的关键作用。他会从中医角度解释为何熬夜伤肝、伤肾,为何良好的睡眠能帮助身体修复、精力恢复。书中会指导读者如何调整作息,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如何通过睡前的一些简单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快入眠,以及如何应对失眠等常见问题。这部分内容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能够帮助读者重拾健康的睡眠节律。 在运动养生方面,周老提倡的是“动静结合”、“适度适量”的养生之道。他反对过度剧烈的运动,认为那样反而会损耗阳气,加重心脏负担。他会推崇一些温和的、能够调畅气血、舒展筋骨的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并会详细讲解这些运动的养生原理和练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会强调运动过程中的“养心”意识,即在运动中体会身体的感受,感受呼吸的韵律,从而达到一种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状态。书中不会出现复杂的运动训练计划,而是充满了对运动与生命和谐的理解。 在情志调养方面,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周老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不良情绪。他会运用大量的经典案例,如《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来印证情志失调对身体造成的深远影响。他会教导读者如何培养感恩之心、宽容之心、平静之心,如何通过内省、冥想、艺术欣赏等方式来净化心灵,如何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养心养生。 在用药养生方面,周老强调的是“药食同源,非药不为医”的理念,尤其是在养生保健领域。他会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材,讲解它们的性味、功效以及在养生中的应用。但这部分内容并非鼓励读者自行抓药、滥用药物,而是强调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应用。他会着重介绍一些温和的、具有调养作用的药食两用的食材和中药,例如枸杞、菊花、大枣、蜂蜜等,并指导读者如何在日常饮食和茶饮中巧妙运用,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中医药的敬畏之心,强调“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本书的大字版设计,更是体现了周老及其团队对于读者的关怀。它将繁复的医学知识以最易于阅读的方式呈现,旨在让更多中老年朋友,以及视力不佳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接触和学习到国医大师的养生智慧,从而更好地守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养生,从养心开始:国医仲瑛的养生之道(大字版)》并非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部引领读者走进健康生命智慧殿堂的启蒙之书。它以“养心”为纲,融汇中医精髓,将复杂的养生理论化为贴近生活、可感可行的实践指导。阅读本书,你将不仅获得一套全面的养生方法,更将获得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如何顺应自然,如何以一种平和、健康、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风雨,最终实现生命的自觉与自愈,收获长久的安康与幸福。它是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每一个渴望拥有健康人生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医养生非常感兴趣的人,尤其推崇那些根植于传统文化、又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养生智慧。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周仲瑛大师的“养心”理念,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之前总是从“吃什么”、“怎么动”这些比较表象的层面去思考养生,但这本书却让我认识到,心灵的健康才是身体健康的基石。书中对“情志失调”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身体的不适,都与不良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由内而外的养生方式,更加符合东方医学的整体观。而且,它并没有贩卖焦虑,也没有鼓吹一些不切实际的养生“秘方”,而是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引导读者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去理解养生的真正含义。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即便没有深厚的中医背景,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尝试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受益终生的养生宝典。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设计简约大气,却又不失底蕴,古朴的字体透着一股温润的亲切感,让人一看便知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养生之作。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颇感兴趣,但往往受限于晦涩难懂的古籍,或是过于浅显的现代解读,总觉得难以找到真正触及本质的指南。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特别是“大字版”的细节,充分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对于我这种长时间阅读容易疲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期待着能够跟随周仲瑛大师的脚步,去探索那条通往健康与和谐的古老智慧之路。我非常好奇,这位享誉盛名的国医大师,究竟会从“养心”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起点,为我们揭示出怎样的养生奥秘?是关于情绪的调适,还是内心的修炼?亦或是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体系?这本书能否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生指南,带领我摆脱亚健康的困扰,找回身心的平衡与活力,一切都充满了令人期待的可能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虽然还没有完全读透,但已经迫不及待想写下一些初浅的感受),我最大的体会是,它并非一本单纯的“食疗”或“运动”指南。周仲瑛大师的养生之道,正如书名所言,是“从养心开始”。这是一种更加宏观、更加深刻的养生观。他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各种养生食谱或锻炼方法,而是从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的根基出发,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心”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情志”与“身体”之间紧密联系的论述,这让我对许多一直困扰我的小毛病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很多时候,身体的不适并非源于外部的侵袭,而是源于内心的波澜。书中提出的许多关于如何静心、如何调和情绪的方法,虽然需要反复体会和实践,但却直击问题的根本。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大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指导我们如何“做”,更在于启迪我们如何“想”,如何“感受”。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养生,是从根源上滋养我们的生命能量,而这一切,都始于那颗宁静平和的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我特别喜欢它“大字版”的设计,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仿佛在与一位老友面对面地交谈。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养生类的书籍,但总觉得过于理论化,或是缺乏可操作性。而周仲瑛大师的这本书,在保持深刻思想性的同时,又兼顾了实践性。书中提到的许多养生原则,虽然朴素,却蕴含着千年的智慧。例如,他关于“顺应自然”的论述,让我对自己的生活习惯有了深刻的反思。我一直以来都在与身体的“反抗”作斗争,试图用各种方法去“纠正”它,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也许关键在于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顺应它的自然节律。这本书并非一蹴而就的“速效药”,它更像是一本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体悟的“养生秘籍”。我计划将其放在床头,每天睡前翻阅几页,让大师的智慧慢慢渗透到我的生活中。我期待着,通过阅读和实践,能够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健康。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养心”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视为养生的根本。周仲瑛大师的深厚学养和丰富经验,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并没有停留于传统的养生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去解读那些古老的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静心”的论述所打动。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思绪所困扰,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也在悄悄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教会我如何放慢脚步,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它不仅仅是一本养生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哲学读物。我会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着去实践书中的一些方法,去感受“养心”带来的变化,我相信,这一定会是一段充满惊喜和收获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