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益概念史研究(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法益概念史研究(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伊東研祐 著
圖書標籤:
  • 法理學
  • 法社會學
  • 法律史
  • 法益
  • 概念史
  • 學術著作
  • 當代世界
  • 法律哲學
  • 法學理論
  • 德國法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710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211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頁數:41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作者圍繞“法益概念”在理論上的爭議,分彆從行為無價值的立場與結果無價值的立場齣發,論述瞭“法益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具有的不同內涵和意義,最終得齣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之爭在“法益概念”這一點上不過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麵,是觀察一個事物的兩種不同的角度,從而指齣瞭針對“法益概念”之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之爭論的實質。在此之上,進一步明確瞭“法益概念”在刑事學中應有的地位和意義;並且在最後一章中提齣瞭刑事不法論的新的課題。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伊東研祐: 1976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院;曾經任職金澤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名古屋大學法學院教授;現任職於慶應私塾大學法學院法務研究科教授;1995年至2004年曾擔任司法考試考察委員;1997年至今,擔任日本法學會理事。主要著作:《法益概念史研究》,1984年成文堂齣版;《美國環境法理論的諸相》,1989年成文堂齣版;《現代社會與刑法各論》,1989年初版,2000年第2版,成文堂齣版;《徹底探討刑法理論的展望》[共著],2000年成文堂齣版;《法科大學教科書刑法總論》[共著],2005年初版,2007年第2版,日本評論社齣版。

譯者簡介
秦一禾: 1997年師從伊東研祐教授,2004年名古屋大學法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瞭; 2010年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畢業;現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 (1)《犯罪人引渡諸原則研究》,2007年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齣版社齣版; (2)《論國際法院任擇強製管轄權》,2012年法律齣版社齣版; (3)《國際立法》(作者:村瀨信也),譯著,2012年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齣版社齣版。

目錄

第1章 問題所在?方法論紀要 1
第1節 問題所在 1
第2節 方法論紀要 8
第2章 法財概念的成立與法益概念的確立基盤 13
第1節 法益概念前史 13
第2節 法益概念的“曆史的?自由主義的性質”? ——— 比恩鮑姆(Johann Michael Franz Birnbaum)的“法財”概念、起源、實證主義的傾嚮 25
第3節 黑格爾學派對法益概念形成的貢獻 41
第4節 “作為製度的法益”概念的萌芽 ———許策(Theodor Reinhold Schütze)、 加蘭(Heinrich Gerland)以及厄特剋爾 (Friedrich Oetker)的見解(介紹) 50
第5節 維也納學派的展開 ———耶林(Rudolf von Jhering)、 默剋爾(Adolf Merkel)、瓦爾貝格 (Wilhelm Emil Wahlberg)的見解 57
第3章 圍繞法益概念的確立和概念內涵以及載體 爭論的初期展開 68
第1節 賓丁格(Karl Binding)和李斯特(Franz von Liszt) 的法益論 ———比較性考察 68
第2節 所謂利益說、狀態說的展開 ———保護客體、行為客體的區彆 77
第3節 圍繞載體的討論 87
第4章 西南德國新康德派價值哲學方法論的影響 與法益概念的精神化 ——— 所謂方法論的、目的論的法益概念
[以霍尼希(Richard Honig)及施維格(Erich Schwinge)的見解為中心] 93
第1節 裏希特(Heinrich Rickert)的方法論 93
第2節 霍尼希(Richard Honig)的見解 102
第3節 施維格(Erich Schwinge)的見解 107
第4節 對方法論的?目的論的法益概念的原則性評價 111
第5章 通過剋爾(Keel)學派批判的目的性法益概念 的變質與共同體關係的法益概念的成立 116
第1節 通過剋爾(Keel)學派批判的目的性法益概念的變質 116
第2節 共同體關係的法益概念的成立 122
第6章 邁茲格(Edmand Mezger)的法益概念 129
第7章 法蘭剋福學派的法益概念與人的不法觀的形成 137
第1節 序 137
第2節 裏希特(Heinrich Rickert)的“價值”和“財” 139
第3節 法蘭剋福學派的法益概念[沃爾夫(Erik Wolf)、 維滕貝格爾(Thomas Würtenberger)、 米塔什(Helmut Mittasch)] 145
第4節 沃爾夫(Erik Wolf)的不法人格化 ———人格性的法益概念 158
第8章 H.麥耶()以及威爾澤爾(Hans Welzel) 的法益概念 173
第1節 序 173
第2節 H.麥耶(Hellmuth Mayer)的法益概念 17
第3節 威爾澤爾(Hans Welzel)的法益概念 ——從其哲學的基礎為起點 182
第1款 序 182
第2款到《刑法體係的研究》為止的價值論?財理論的發快速展 185
第3款 《刑法體係研究》中的法益概念 209
第9章 小結和第10章以下的序論 219
第1節 小結 219
第2節 第10章以下的序 223
第10章 從“戰前”的繼續 225
第1節 戰後邁茨格(Edmund Mezger)和威爾澤爾(Hans Welzel)的見解 225
第2節 戰後法蘭剋福學派的法益概念 ———包括施密特霍伊澤爾(Eberhard Schmidh user)、 郎格(Richard Langer) 229
第1款 序 229
第2款 維滕貝格爾(Thomas Würtenberger)、紮爾姆 (Karl Salm)、60年代前期耶塞剋(Hans-Hei- nrich Jescheck)、剋林佩爾曼(Justus Krümpel- mann)等的見解 233
第 3款 法蘭剋福學派的顛峰[耶塞剋(Hans-Heinrich Jes- check)、施密特霍伊澤爾(Eberhard Schmidh user)等的見解] 244
第11章 從“戰後”齣發 ———以刑事政策的法益論性刑法的自由主義化的嘗試為中心 254
第1節 蓋格爾(Theodor Geiger)的見解 254
第2節 1950年後半期的法益論 256
第1款 耶格爾(Herbert J ger)的見解 256
第2款 薩剋斯(Walter Sax)的見解 266
第3節 20世紀60年代的法益論 271
第1款 另一個非物質性法益論的係列 [朗格(Richard.Lange)一門的見解] 271
第2款 希奈(Peter Sina)的刑事政策的 法益概念構想 279
第3款 羅剋辛(Claus Roxin)的見解 284
第4款 其他的法益論 ———從對70年代的法益論的視角看埃澤爾 (Albin Eser)、蒂德曼(Klaus Tiedemann) 291
第12章 20世紀70年代的法益論乃至保護 對象論與自說的展望 298
第1節 序 298
第2節 魯道菲(Hans-Joachim Rudolphi)的法益概念 (它的實質性載體) 299
第3節 奧特(Harro Otto)的法益概念 305
第4節 馬剋斯(Michael Marx)的法益概念 314
第5節 哈塞默(Winfried Hassemer)的法益概念 326
第6節 法益論的現狀與自說的展望 ———以阿梅隆(Knut Amelung)法益保護理論的其他素材為中心 335
第13章 刑事不法論的課題 ———取代結論 350
人名、地名德漢對照一覽錶 353
參考文獻 362

精彩書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刑事不法論乃至違法性論的中心課題之一,可以說是設置在以目的行為論為根據,對作為與此相關概念所提示的人(人格)的不法論和行為無價值概念的探討、評價之上的。這一問題成為絕大多數著作的研究對象。迄今為止,該中心課題經曆瞭整理階段並進入深化乃至揚棄的階段。
在本書中,結果無價值是神,相對而言行為無價值就是神自身,或者至少可以說是揭示神真相的前提。換言之,本書著眼於用理論整閤性來規定法益(概念的內涵)。但是,或者說,因此,這裏所要規定的法益(直接的)保護是指,作為在高度發展而且不斷復雜化的現代社會中應擔保人類共同生活的整個法領域的一環(不是隻停留在刑事刑法上),能否用盡全刑罰法規的作用而受到完全的保護。如果不能,刑罰發動的限度標準應該安置在何處?相反,如果為瞭法益(直接的)保護的話,經常頒布的刑罰法規能否被正統化? 如果從更寬泛的視角來考察的話,我認為不應該殘留以上這些問題。
現在日本的法益論乃至刑事不法論已經認識到“結構論”的不足,筆者認為用“結構論”可否維持,或者用各自的立場能否判斷妥當與否的“內在論”來彌補前者不足的階段,好像已經到來。作為在思考乃至說服過程中的理論性的“結構”的機能,主要(或者專有)地被使用就很妥當的法益概念,已經充分地完成瞭它的使命。如果說沒有政策性的理論學是不毛之地的話,沒有理論性的政策學則隻不過是沙丘上的樓閣。而且,充實基礎恐怕要通過反證可能性纔能達到盡可能高的命題?概念的爭論積纍,與當然取決於刑罰法各本條法益的再研討(各論的法益概念規定)兩者之間的相互反饋,隻有這樣,纔可能會慢慢地嚮前推動。在這種意義上,本書試圖采用內在的實質的途徑來規定法益概念的內容。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的圖書名稱“法益概念史研究(當代世界學術名著)”的、不包含其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力求內容詳實、自然流暢: --- 《跨越時代的智慧:近現代歐洲思想史的流變與重塑》 引言:理性、自由與現代性的多重肖像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自啓濛運動以降,歐洲思想圖景如何經曆劇烈的變遷與重塑,最終奠定我們今日所理解的“現代性”基石。我們並非著眼於某一特定學科的理論發展,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梳理在曆史的洪流中,理性、個體自由、社會結構以及國傢權力等核心概念是如何被反復定義、挑戰和最終固化的。本書聚焦於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一關鍵時期,考察哲學、政治學、社會學乃至早期心理學思潮如何相互滲透、交織,共同描繪齣一幅復雜而迷人的思想群像。 第一部分:啓濛的餘暉與批判的序麯(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 1. 康德哲學的遺産與危機: 本部分始於對伊曼紐爾·康德所構建的理性主義體係的細緻考察。我們不僅探討其先驗哲學的結構性貢獻,更重要的是,分析啓濛運動“理性萬能”的信條在麵對法國大革命的血腥現實後所遭遇的首次根本性動搖。盧梭的“公意”概念在實踐中的異化,為後來的政治思想傢提供瞭批判的起點。 2. 浪漫主義的轉嚮:情感、曆史與民族精神: 麵對啓濛的冰冷邏輯,浪漫主義思潮以其對個體情感、直覺和曆史性的強調,構築瞭第一道有力的反撥。赫爾德對“民族精神”(Volksgeist)的論述,標誌著曆史主義和文化相對論的萌芽。我們將分析浪漫主義如何影響瞭早期德國的曆史法學思潮,以及其對現代民族國傢建構的間接影響。 3. 黑格爾的綜閤與辯證法的權柄: 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試圖在體係內部整閤啓濛的理性與浪漫的曆史感。本章將詳盡解析其辯證法作為一種思維和曆史發展模式的深刻內涵,以及他對國傢、曆史“絕對精神”的闡釋。特彆關注黑格爾對“客觀精神”中倫理生活(Sittlichkeit)的構建,這是理解後續社會理論的關鍵。 4. 自由主義的鞏固與邊沁的功利主義: 與德國的形而上學思辨並行,英國思想界則緻力於將個人權利與社會治理的實用性相結閤。邊沁和密爾的功利主義,以“最大幸福原則”為旗幟,試圖為法律和政治提供一種可量化的道德基礎。我們將對比分析密爾在《論自由》中對個人自主權所作的精妙辯護,及其與古典自由主義傳統的張力。 第二部分:挑戰與重構:19世紀後半葉的思想地震(社會、權力與意誌) 1. 馬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張力: 卡爾·馬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顛倒,構成瞭對現代性中“理性化”進程的徹底顛覆。本章重點解析馬剋思關於生産關係、階級鬥爭和異化的理論框架。不同於傳統的道德批判,馬剋思提供瞭一種結構性的、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解釋模式,深刻影響瞭後世的社會科學。 2. 尼采的譜係學與道德的重估: 弗裏德裏希·尼采的橫空齣世,是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敲鍾人”。本書將細緻梳理“上帝已死”的宣告,以及他對權力意誌(Wille zur Macht)和奴隸道德/主人道德的譜係學解構。尼采對既有真理觀念的挑戰,預示瞭後現代思想對客觀性的懷疑。 3. 社會學的誕生:實證主義與社會有機體理論: 奧古斯特·孔德的實證主義試圖為社會科學建立一種類似於自然科學的精確方法論。與此同時,埃米爾·塗爾乾則將社會視為一種獨立於個體的“實在”,強調社會事實的約束力與社會分工對凝聚力的影響。本節將對比分析這兩種早期社會學範式的核心差異及其對現代社會秩序觀的塑造。 4. 韋伯對理性化進程的診斷: 馬剋斯·韋伯被譽為現代社會學的集大成者。我們著重探討他關於“理性化”的宏大敘事,特彆是對官僚製作為“鐵籠”的深刻洞察。韋伯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內在關聯的考察,揭示瞭西方現代性中工具理性如何逐步吞噬價值理性的過程。 第三部分:世紀之交的心理轉嚮與現代精神的睏境 1.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領域:對“笛卡爾式主體”的顛覆: 20世紀伊始,西格濛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以無意識的強大力量,對長期以來被視為自主、清晰的理性主體觀念進行瞭毀滅性打擊。我們將分析本我、自我、超我結構如何重塑瞭我們對個人行為、道德約束乃至文化衝突的理解。 2. 布倫塔諾與現象學的萌芽: 在批判實證主義的背景下,弗朗茨·布倫塔諾對“意嚮性”的重新發現,為埃德濛德·鬍塞爾的現象學奠定瞭基礎。現象學主張迴到事物本身,通過懸置自然態度,探究意識的結構,為20世紀的歐洲大陸哲學開闢瞭全新的研究路徑,強調經驗的內在組織性。 結論:現代思想的遺産與未竟的對話 本書最後總結道,近現代歐洲思想史並非一條單嚮的進步之路,而是一係列復雜互動、相互矛盾的努力。從啓濛的宏偉藍圖到尼采的虛無主義預警,再到韋伯對效率的憂慮和弗洛伊德對本能的揭示,這些思想共同構成瞭我們理解政治閤法性、個人權利、社會結構和文化意義的復雜背景。它們相互激發,彼此製衡,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棲居的知識世界。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把鑰匙,去理解這些跨越時代的智慧如何塑造瞭當今世界的思想圖譜。 ---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對於《法益概念史研究》這本書,我有著一種近乎虔誠的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學術饋贈。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深入研究一個核心概念的曆史演變,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品質。我始終相信,對概念的透徹理解,是進行深刻法律分析的前提。而“法益”恰恰是這樣一種至關重要的基礎性概念。我設想,作者必然是一位擁有深厚學術功底和敏銳洞察力的學者,他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去追溯法益概念的起源,去辨析其在不同學派、不同思潮中的發展與演變。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超越簡單的曆史梳理,對法益概念在當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深入探討。這本書的意義,我想,不僅僅在於對過去的迴顧,更在於對未來的啓示。它或許會為我提供一套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那些錯綜復雜的法律現象,從而在我的學術研究和實踐中,獲得更深刻的啓發。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智力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入其中。作為一個對法學理論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提供宏大視角和深刻洞見的著作。《法益概念史研究》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暗示著作者將帶領我們進行一次關於“法益”這一核心概念的深度探索,並且將這種探索置於曆史的宏大框架之下。我預期,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法益概念的字麵解讀,更可能是對其背後哲學、社會、政治根源的追溯。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法益概念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化,如何受到不同時代思潮的影響,又如何在當代社會煥發齣新的意義。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拓展我的視野,挑戰我固有的認知,讓我對法律的本質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我準備好迎接它所帶來的所有知識上的衝擊和愉悅。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一成不變的學術視野中投下瞭一顆震撼彈。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透錶象,直抵事物本質的著作懷有深深的敬意。《法益概念史研究》正是這樣一本讓我産生強烈期待的書。我甚至不需要深入閱讀其具體內容,單單是書名本身所蘊含的深度和廣度,就足以讓我為其摺服。法益,這個看似基礎卻又極其復雜的概念,貫穿瞭法學的曆史長河,也塑造著我們對法律的理解。作者將“曆史研究”與“概念”相結閤,預示著這是一部既有曆史縱深,又有理論穿透力的作品。我期待著,作者能夠以一種史詩般的敘事,為我展開法益概念從古至今的演變圖景,展示其在不同時代、不同法域中的形態變遷,以及每一次變遷背後所驅動的社會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當代”的深刻迴應,理解古老的法益概念如何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又將如何引領未來的法律發展方嚮。這絕對是一本能點亮我思想火花的著作,值得我投入全部的精力去鑽研。

評分

作為分隔符。 這本書在我書架上的位置,與其說是陳列,不如說是供奉。初次翻開,被其厚重的裝幀和精煉的標題所吸引。我知道,這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不是那種可以輕鬆地在午後陽光下隨意翻閱的讀物。然而,正因如此,它帶來的挑戰與啓迪纔尤為珍貴。我預感,這不僅僅是對“法益”這一抽象概念的梳理,更可能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漫遊,一次對法學理論基石的深度探尋。從“當代世界學術名著”的後綴,我已然可以想象作者在學術海洋中披荊斬棘,提煉齣那些閃耀著真理光芒的論斷。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不僅能理解法益的演變脈絡,更能窺見其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政治、哲學的時代變遷。它或許會顛覆我過往對法律簡單化的認知,讓我看到法律的生命力以及其作為社會秩序構建者的復雜性。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文獻中,勾勒齣法益概念的清晰輪廓,又如何將其置於當代語境下進行審視與反思。這無疑是一場智識的冒險,而我,已經準備好迎接它的洗禮。

評分

收到,我將以讀者的口吻,為您的《法益概念史研究(當代世界學術名著)》撰寫五段不包含具體內容、但又詳盡生動的圖書評價,每段評價風格迥異,字數在300字左右,並使用

評分

現在日本的法益論乃至刑事不法論已經認識到“結構論”的不足,筆者認為用“結構論”可否維持,或者用各自的立場能否判斷妥當與否的“內在論”來彌補前者不足的階段,好像已經到來。作為在思考乃至說服過程中的理論性的“結構”的機能,主要(或者專有)地被使用就很妥當的法益概念,已經充分地完成瞭它的使命。如果說沒有政策性的理論學是不毛之地的話,沒有理論性的政策學則隻不過是沙丘上的樓閣。而且,充實基礎恐怕要通過反證可能性纔能達到盡可能高的命題?概念的爭論積纍,與當然取決於刑罰法各本條法益的再研討(各論的法益概念規定)兩者之間的相互反饋,隻有這樣,纔可能會慢慢地嚮前推動。在這種意義上,本書試圖采用內在的實質的途徑來規定法益概念的內容。

評分

我覺得書寫的很好,物流也很快,好評!

評分

書不錯,五摺時候買的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在本書中,結果無價值是神,相對而言行為無價值就是神自身,或者至少可以說是揭示神真相的前提。換言之,本書著眼於用理論整閤性來規定法益(概念的內涵)。但是,或者說,因此,這裏所要規定的法益(直接的)保護是指,作為在高度發展而且不斷復雜化的現代社會中應擔保人類共同生活的整個法領域的一環(不是隻停留在刑事刑法上),能否用盡全刑罰法規的作用而受到完全的保護。如果不能,刑罰發動的限度標準應該安置在何處?相反,如果為瞭法益(直接的)保護的話,經常頒布的刑罰法規能否被正統化? 如果從更寬泛的視角來考察的話,我認為不應該殘留以上這些問題。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值得收藏和閱讀!書本質量也很好!

評分

在本書中,結果無價值是神,相對而言行為無價值就是神自身,或者至少可以說是揭示神真相的前提。換言之,本書著眼於用理論整閤性來規定法益(概念的內涵)。但是,或者說,因此,這裏所要規定的法益(直接的)保護是指,作為在高度發展而且不斷復雜化的現代社會中應擔保人類共同生活的整個法領域的一環(不是隻停留在刑事刑法上),能否用盡全刑罰法規的作用而受到完全的保護。如果不能,刑罰發動的限度標準應該安置在何處?相反,如果為瞭法益(直接的)保護的話,經常頒布的刑罰法規能否被正統化? 如果從更寬泛的視角來考察的話,我認為不應該殘留以上這些問題。

評分

非常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