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驅逐艦全史(1898-1946)

蘇俄驅逐艦全史(1898-194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陸樂 著,張雪 校
圖書標籤:
  • 驅逐艦
  • 蘇聯海軍
  • 海軍曆史
  • 二戰
  • 艦船
  • 軍事史
  • 俄羅斯海軍
  • 19世紀
  • 20世紀
  • 戰爭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長安齣版社
ISBN:978751070729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613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指文圖史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6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由海軍史專傢章騫及軍事史專傢鬍其道傾情作序,聯袂力薦;
數十萬字,上韆張繪製綫圖與珍貴艦船照片,展示百年蘇俄驅逐艦發展圖景;
厘清蘇俄各型驅逐艦曆史背景、設計過程、艦名沿革、武器配置等,艦船愛好者不可錯過的經典;

資料詳實,考證深入,極具收藏價值的蘇俄驅逐艦專著

內容簡介

作為世界海軍史上獨樹一幟的一道風景,俄國驅逐艦以及繼承其多數特點的蘇聯驅逐艦,對於我國海軍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傢的驅逐艦發展均産生瞭極大的影響。不同於之前國內“掐頭去尾”形式的單型介紹或斷代簡史,本書自19世紀末期俄國決定順應海軍發展潮流而新興驅逐艦建造工作起筆,內容翔實地介紹瞭蘇俄海軍曆史中的每一型驅逐艦,使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這個昔日海上強國的驅逐艦發展全貌。

作者簡介

  陸樂,男,上海人,一九八六年齣生。二〇〇八年自大學畢業後在上海一大型國有企業擔任管理計劃工作。齣於對軍事和曆史等題材的興趣愛好,已完成多部相關圖書,包括指文圖書齣品的《戰爭總動員》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日俄戰爭:鎩羽摺戟 1898 ~ 1905
·“獵鷹”級驅逐艦
·“鯨魚”級驅逐艦
·“鱒魚”級驅逐艦
·“鯰魚”級驅逐艦
·“虎魚”級驅逐艦
·“羨慕”級驅逐艦
·“威嚴”級驅逐艦

第二章 革命前夕:風雨飄搖 1906 ~ 1917
·“積極”級驅逐艦
·“堅定”級驅逐艦
·“布拉科夫中尉”級驅逐艦
·“機械師茲維列夫”級驅逐艦
·“驃騎”級驅逐艦
·“芬蘭人”級驅逐艦
·“烏剋蘭”級驅逐艦
·“獵手”級驅逐艦
·“謝斯塔科夫中尉”級驅逐艦

第三章 百廢待興:重組艦隊 1918 ~ 1932
·“諾維剋”級驅逐艦
·“無理”級驅逐艦
·“幸福級”驅逐艦
·“俄耳甫斯”級驅逐艦
·“伊林中尉”級驅逐艦
·“加夫裏爾”級驅逐艦
·“伊賈斯拉夫”級驅逐艦
·“蛇島”級驅逐艦
·“戈格蘭島”級驅逐艦

第四章 衛國戰爭:大敵當前 1933 ~ 1946
·“列寜格勒”級驅逐領艦
·“明斯剋”級驅逐領艦
·“憤怒”級驅逐艦
·“前哨”級驅逐艦
·“熟練”級驅逐艦
·“塔什乾”級驅逐領艦
·“基輔”級驅逐領艦
·“熾熱”級護航驅逐艦
· 蘇聯獲得的軸心國驅逐艦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塔什乾”級(Ташкент)驅逐領艦
  在建造“列寜格勒”級和“明斯剋”級驅逐領艦的過程中,蘇聯技術人員深深地體會到瞭自身技術水平和建造能力的欠缺與不足。於是蘇聯人開始嚮國外派齣技術考察團以謀求在海外訂造驅逐艦的可能性。早在1932 年當時還任海軍第四技術管理局主管的希弗科夫在對意大利亞德裏亞聯閤(Cantieri Riunitidell'Adriatico)、安薩爾多和奧德羅- 德爾尼- 奧蘭多船廠等三傢船廠的實地考察中就已流露齣展開閤作的意嚮;但在與法國方麵的初步接觸之後蘇聯人似乎更傾嚮於後者的造船計劃,於是重工業人民委員會與海軍管理局在1934 年與地中海鍛建造船廠接觸商討閤作事宜。法國人錶示願意按照“空想”級(Fantasque)驅逐艦為原型為蘇聯建造同型驅逐艦,不過後續的談判工作很快就因價格分歧過大而陷入僵局。最後蘇方決定放棄並轉而求助於意大利人的幫助。
  意大利人錶現齣瞭比法國人更為主動的建造意嚮,但亞德裏亞聯閤造船廠和安薩爾多船廠的造價卻再度讓蘇聯方麵覺得無法接受,最終隻有奧蘭多船廠錶示願意讓步和協商為蘇方完成造船計劃。1935年9 月奧蘭多公司派齣首席工程師路易吉?奧蘭多(Luigi Orlando)前往列寜格勒與船舶建造局簽署閤同,同意為蘇聯建造一型意方稱之為“ 高速偵察艦”(Esploratore)的新型戰艦;協議中蘇聯方麵同意最終的武器配裝工作由本方自行完成但意方有義務為日後蘇聯船廠按照該艦生産同型艦隻提供一切數據、圖紙和技術幫助。雙方完成協議簽訂後該造船計劃最終被編為20И 工程,И 代錶俄文Импортный,意為“進口型”(有資料認為是Итальянский,意為“意大利産”),該艦也被正式命名為“塔什乾”號。與其他蘇聯大型軍艦均沿用國內大型城市名所不同的是,“塔什乾”號的得名初衷並非源於烏茲彆剋斯坦加盟共和國的首府,而是為瞭紀念1918 年9 月5 日在解放伏爾加河中遊地區所進行的戰鬥中被白軍擊沉的伏爾加河區艦隊同名炮船纔加以冠名。
  9 月11 日勞動與國防委員會批準瞭建造“塔什乾”號的決議,奧蘭多公司隨即開始瞭艦船的設計工作。由於先前第1 中央船舶製造設計局在編製的戰術技術需求書中為該艦的技術指標框定瞭一個近乎苛刻的要求,這讓意大利人在前期設計工作中遇上瞭不小的難度。根據蘇聯人的要求,該艦必須在6 小時的試航中不得低於平均42.5 節航速,在20 節航速下保證5000海裏的續航能力,正常排水量保證不低於3216 噸,輪機功率不低於100000 馬力, 載油量不低於1200 噸等等。蘇方十分重視設計進展工作,為此特派船舶工業管理局的卡薩齊耶(А. С. Кассациер)和海軍軍械局的博姆澤(М. П.Бомзе)兩位專傢前往意大利負責監督設計工作。1936 年2 月初奧蘭多船廠最終完成的該艦的全部設計工作並交由蘇聯專傢審核;經過一些細節上的改進後雙方最終簽字畫押允許建造工作正式開始。
  1937 年1 月11 日“塔什乾”號在位於利沃諾的奧蘭多船廠開始建造。蘇聯人曾計劃按照意方提供的圖紙為波羅的海艦隊再建造兩艘同型驅逐艦,甚至為首艦取名“巴庫”號,但因圖紙二次繪製産生相互矛盾,海軍國防副人民委員加列爾(Л. М. Галлер)就此質疑後續生産的艦隻能否達到原先的技術指標;加之墨索裏尼政府對蘇聯對於西班牙內戰的對立態度深感不滿,故此奧蘭多船廠在蘇聯設立辦事處的請求也被意大利外務部門屢次駁迴。於是充分沿襲瞭意式艦船設計理念的“塔什乾”號也就成瞭該級工程的唯一一艘:艦體扁長並依舊沿用蘇聯人較親睞的短艏樓設計,艏艉部略呈流綫弧型設計,整個艦身安設232 根肋骨,共劃分齣15個隔艙,艏艦橋被獨樹一幟地設計成瞭弧拋麵外形;為體現該艦適應惡劣天氣下的作戰能力,意大利人特地設計瞭封閉式的艦橋上層駕駛室和部分走廊,以讓艦員免忍受日曬風吹之苦,但這種設計也造成瞭作戰觀察視角受阻的弊端。當然意大利人根深蒂固的地中海作戰艦船思路和其自身不算先進的焊鉚技術也讓艦體結構強度不足的問題始終
  存在。在動力選擇方麵,由於主要競爭死敵安薩爾多船廠已將意大利國內的主要艦用汽輪機壟斷,奧蘭多公司決定用英國人的“帕森斯”係列汽輪機配搭“亞羅”型鍋爐作為主動力。為提高作戰情況下的生存能力,該艦采取分艙交替布置鍋爐艙與機艙的布局形式。該艦的輔助作戰配備則統一配置伽利略公司的射擊指揮儀,包括安裝在艏艦橋上配閤使用的雙光學測距指揮颱和安置在艉部的另外一座三米測距儀。隻是意大利人似乎忘記應加強測距儀的防搖措施,以至於在日後戰事密集的黑海戰場上該艦官兵時常抱怨測量精度存有明顯的偏差。按照協議規定蘇方將自行完成武器安裝工作,於是奧蘭多公司隻是按照方案預設瞭武器布設點,但對於蘇聯強調安裝的三門雙聯130 毫米火炮炮位,船廠方麵均增加鋼強化結構並相應采用二次復焊工藝加固。
  ……

前言/序言

  蘇俄海軍驅逐艦的發展曆程其實可以先從一個側麵略窺端倪,那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人民海軍隊伍:從解放之初蘇聯人轉讓給我國的“四大金剛”,到冷戰時期藉鑒蘇聯56 型火炮魚雷驅逐艦所自主設計的051 型驅逐艦,再到上世紀90 年代重金引進的956 型導彈驅逐艦……,我國海軍的驅逐艦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無處不烙下瞭蘇俄艦艇設計的印跡。
  由此想來十餘年前,我曾在《艦船知識》雜誌上陸續發錶瞭數篇介紹蘇聯海軍驅逐艦的專題連載,篇幅雖然不大,但卻有限地拓展瞭一批國內艦船愛好者的視野,因此在當時也引發一大批讀者的興趣。但使人心生遺憾的是,蘇俄海軍麯摺晦澀的發展過程讓國內在此之後便鮮有更為深入的係統介紹與相關著作;究其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相比西方艦船頗為豐富的英、日文資料,難以消化利用的俄文資料和數量有限的英文介紹無形中就成瞭橫亙在許多作者前麵的一座大山。
  但讓我深感欣慰的是,陸樂先生的這套《蘇俄驅逐艦全史》卻首次嚮我們展示瞭整個蘇俄海軍驅逐艦的發展全貌。此書不再將起始點放在衛國戰爭或是冷戰初期,而是沿著世界驅逐艦誕生而始的時間軸,將這段曆史足足前溯瞭半個世紀:從日俄戰爭前的敷衍瞭事,到1907 年為建造“諾維剋”號而製定的新型驅逐艦技術要素,再到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中所推齣驅逐領艦……,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早在我們更為熟知的7 型驅逐艦之前,俄國人的驅逐艦發展工作從一開始就已經充滿瞭創新探索和失敗教訓,而這些不為我們所熟知的發展曆史其實對於後來的設計工作都起到瞭潛移默化的作用。
  此書的另一大亮點就在於其清晰的的綫圖與曆史照片。作者在寫作之初就為每型驅逐艦配上綫圖或是立體圖,讓讀者對於每型戰艦的構造和布局都有一個直觀、細緻的瞭解;而對於改進翻新、舷號變更甚是頻繁的蘇俄艦船來說,書中呈現的詳細背景介紹與完整數據無疑也是極其寶貴的資料。由於有限的參考資料,我在當年寫作之中曾齣現過一些紕誤,比如我曾將41 型驅逐艦“不懼”號(Неустрашимый/ Neustrashimyy)誤譯為“堅持”號,時至今日仍頗感慚愧;而此書藉鑒的原始參考資料頗多,不僅全部保留瞭第一手的精華部分,而且對於資料中齣現的一些矛盾細節也進行瞭詳細的考證。故此應陸樂先生邀我捉刀作序之際,也特藉其新書代我斧正舛訛,而這何嘗又不是對我之前拙作的更正和沿承呢?
  鬍其道
  2014年5月14日,於上海
  在19 世紀後半葉,大英帝國海軍統治著波濤。當時英國海軍奉行的是所謂“兩強標準”,作為英國海軍建設規劃。也就是說,英國海軍的實力必須要強於世界第二位以及第三位的法、俄海軍之總和。而隨著魚雷兵器的齣現,使得小型艦艇獲得瞭擊毀大艦的可能,於是,在法國齣現瞭所謂的“少壯學派”,力圖采用大量的雷擊艦艇以攻擊英國的裝甲艦優勢。在這種思潮的推動下,法國放棄瞭發展主力艦艇的路綫,將海軍發展重點放在瞭魚雷艦艇上,在這個路綫下,其魚雷艇不但數量上劇增,而且其規模也日趨大型化。於是英國為瞭打破這一戰術,在1894 年研製瞭更為大型的被稱為“魚雷艇殲擊艦”(torpedo boat destroyer)的新型艦艇。以後這個稱呼也被簡化為destroyer,當時日本人將其翻譯為“駆逐艦”,於是這也成瞭我們對於這個艦種的習慣稱呼。
  俄國海軍也對英國的這種新型艦艇開始購買乃至仿製,拉開瞭俄國驅逐艦發展的曆史。在日俄戰爭中,俄國海軍的主力艦艇損失慘重,而重建俄國海軍的過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驅逐艦的建造。1913 年完工的“諾維剋”號驅逐艦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燃油汽輪機的大型驅逐艦,在試航中航速達到瞭罕見的36.92 節,而受風航行之際更是突破瞭37 節大關,這個成績在當時已是首屈一指。“諾維剋”號對當時世界驅逐艦的發展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這艘驅逐艦也功勛彪炳,成瞭俄國波羅的海艦隊中的一顆璀璨的明星。
  但是這些經曆,對於國內的讀者卻是那樣地陌生,但是這種陌生現在已被陸樂先生所打破。他曾於2012 年奉誌成文化齣版所約連作三冊,將俄國曆史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驅逐艦至目前為止的蘇俄驅逐艦百年曆史做瞭一個甚為翔實的介紹,可以說是填補瞭國內海軍史齣版物的一項空白。這套圖書一經齣版便深受好評,故此指文圖書決定將其修訂再版;而在再版過程中,作者又對原作進一步錦上添花:此次這套新版《蘇俄驅逐艦全史》不僅校對瞭書中齣現的一些問題,更是在之前精華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對於每型的建造背景都詳細加以說明,用整頁的大綫圖和詳細的改進曆程加以敘述,補充介紹瞭一些我們不大熟知的改進型號,使我們讀者對整個蘇俄驅逐艦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輪廓有瞭一個極為明晰的印象。
  給本人印象更深的,便是由於蘇聯時代對於驅逐艦的各種詳細資料未能完全公開,我們反而對於北約對其的錶述方式更為熟悉,但這種稱呼並不是一一對應那樣簡單,而是處於一種彼此摻雜、犬牙交錯令人頭疼不已的境地,更加麻煩的是,蘇聯對於某一裝備係統的各個部分都有不同的番號體係。而陸先生則花瞭大量精力對於這些稱呼都詳細加以考證,他所下的工夫也讓我欽佩不已。
  本書對於百年以來俄國驅逐艦發展的曆程做瞭非常詳盡卻有條理的介紹,對於其中的各型艦艇介紹也圖文並茂,令人一目瞭然。而且非常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於原文中的譯文都詳加考察,本書盡力做到對於相應的文種進行標注。這次承濛陸樂先生厚愛,讓我為這部難得的著作二度寫序,本人也感到由衷的榮幸。籍作序之際,請讓我錶達對於編著者以及策劃者的敬意,並預祝本書圓滿成功,也期待指文圖書能夠給人們提供更加齣色的作品。
  章騫
  2014年5月8日,於雙塔樓


鋼鐵巨艦的黎明與硝煙:1898-1946 年世界海軍發展史略 一部跨越半個世紀,聚焦於全球海軍力量從鐵甲艦時代嚮現代驅逐艦時代過渡的宏大敘事。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舊帝國的餘暉、革命的洪流與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上半葉,世界主要海軍強國在技術革新、戰略轉型和地緣政治角力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本書並非專注於任何單一國傢的驅逐艦發展史,而是以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審視瞭在這個關鍵曆史時期,全球海軍力量的演變軌跡、技術瓶頸的突破,以及不同國傢海軍戰略的相互影響。我們的敘事核心,圍繞著驅逐艦這一新興艦種的誕生、成熟與在實戰中的檢驗。 第一部:舊秩序的瓦解與新力量的萌芽 (1898 – 1914) 帝國的黃昏與技術革命的催化劑 世紀之交,全球海軍力量仍由裝甲笨重的戰列艦主導。然而,在西班牙-美國戰爭和日俄戰爭的早期衝突中,一種新型艦艇——魚雷艇的威力,以及對其的有效反製措施——“魚雷艇的毀滅者”,即現代意義上的驅逐艦,開始嶄露頭角。 第一章:魚雷時代的陰影 詳細探討瞭魚雷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既有海軍思想的衝擊。從早期的“特種快艇”到初步標準化的驅逐艦設計,本書分析瞭英國皇傢海軍的“新貴族”設計、法國的“高速度”理念,以及德國對魚雷戰術的早期重視。我們將著重考察,這些早期設計在航速、續航力、火力和生存性之間的艱難權衡。 第二章:新興海軍強權的崛起 重點分析瞭英德海軍競賽的白熱化階段,以及日本海軍在遠東地區的異軍突起。日俄戰爭中,雙方驅逐艦在對馬海戰前後的偵察、護航及夜襲任務中的錶現,是檢驗早期驅逐艦效能的首次大規模實戰檢驗。我們細緻對比瞭俄國“無畏級”與日本“雷”級等代錶性艦艇的設計特點與作戰運用。 第三章:設計理念的衝突與統一 在戰前最後幾年,各國海軍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兼顧遠洋作戰與岸防任務的多功能艦艇。本章將分析“標準型驅逐艦”概念的初步形成,包括對大口徑火炮(如120毫米/4.7英寸炮)的采用,以及對更大尺寸和更好適航性的追求,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戰爭奠定瞭設計基礎。 第二部:第一次世界大戰:驅逐艦的洗禮 (1914 – 1918) 從“掃雷艇伴侶”到“全能戰士”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驅逐艦角色真正確立的時期。本書將聚焦於戰時經濟和工業能力的巨大壓力如何影響瞭艦艇的設計和批量生産,並詳述瞭驅逐艦在四大主要戰區中的關鍵作用。 第四章:北海的絞殺戰 重點分析瞭日德蘭海戰中,英國“螢火蟲”級和德國“S”係列驅逐艦的戰術運用。這些小型艦艇在主戰列艦群之間穿梭,承擔瞭至關重要的煙霧掩護、魚雷突擊和反潛警戒任務。對雙方戰術手冊和戰後報告的分析,揭示瞭高速機動在大型海戰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五章:大西洋的無聲戰爭 詳盡描述瞭U型潛艇對協約國海上生命綫的緻命威脅。驅逐艦作為反潛戰(ASW)的先鋒,其重要性空前提高。本書將對比英國的“二手”設計(如老舊的部落級改進型)與美國參戰後帶來的新標準——如“蟬”級(Caldwell)和“法拉格特”級(Farragut)的設計特點,尤其是對深水炸彈和投擲器的早期應用進行瞭深入剖析。 第六章:地中海與波羅的海的特種任務 關注驅逐艦在支援登陸作戰(如加裏波利)、快速運輸和岸轟炸中的角色。探討瞭不同海域的環境對艦艇設計(如防沙塵、耐腐蝕性)帶來的特殊要求。 第三部:戰間期的創新與戰略迷茫 (1919 – 1939) 噸位競賽與海軍條約的束縛 戰後,各國海軍進入瞭一個技術快速迭代與戰略目標不明確的時期。華盛頓和倫敦海軍條約極大地限製瞭主力艦的建造,反而促使各國將大量資源投入到不受嚴格限製的“輕型水麵艦艇”的研發上。 第七章:噸位競賽的暗流 詳細分析瞭各國如何在條約的框架下,巧妙地設計齣排水量“擦邊”的重型驅逐艦。意大利的“航海傢”(Navigatori)級,以其極緻的高速和強大的主炮火力,成為“超標準”驅逐艦的代錶。日本的“特型”(如“初春”級)則在魚雷火力上追求絕對優勢。本書將對比這三種截然不同的設計哲學——意大利的速度、日本的火力、以及英國和美國更注重平衡的摺衷方案。 第八章:技術的跨越:渦輪機與火控係統 深入探討瞭推進係統(如高壓蒸汽輪機)的效率提升,以及火控係統和水下聲呐(ASDIC)的早期應用,這些技術進步使驅逐艦的效能得到瞭質的飛躍,遠超一戰時期的前輩。 第九章:戰略角色的重新定位 隨著航空母艦的興起,驅逐艦的戰略定位再次發生變化:從“戰列艦的護衛”轉變為“航母戰鬥群的保護傘”。本章考察瞭美國海軍針對太平洋遠洋作戰,對續航力和防空能力提齣的新要求。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戰:驅逐艦的黃金時代 (1939 – 1945) “二戰全能手”:從護航到特混艦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驅逐艦用途最廣、損失最慘重,也是技術最成熟的時期。本書將從多個戰場的角度,剖析不同國傢驅逐艦的設計哲學與實戰錶現。 第十章:歐洲戰場:護航與反潛的絞殺 重點描繪瞭“護航戰爭”的殘酷性。英國皇傢海軍的護航驅逐艦——尤其是大量加急建造的“護航型驅逐艦”(如“河”級)和美國提供的“斯佩裏”級(平手級),如何在北大西洋的惡劣海況下,與U型潛艇進行殊死搏鬥。分析瞭聲呐、雷達和深彈投射技術的進步如何扭轉瞭戰局。 第十一章:太平洋的刀光劍影 詳細考察瞭在廣闊的太平洋戰場上,驅逐艦作為航母特混艦隊核心防護層的角色。日本的“島風”型驅逐艦,以其極端的魚雷火力被視為“魚雷的化身”;而美國“弗萊徹”級和後來的“基德”級,則憑藉先進的防空火力、可靠的艦體設計,成為二戰中被公認為最均衡和成功的驅逐艦之一。本書將細緻對比日美驅逐艦在機動性、火力配置和艦載雷達裝備上的差異。 第十二章:兩棲登陸與近岸炮火支援 記錄瞭驅逐艦在諾曼底登陸、太平洋跳島戰役中擔任的炮火支援角色。探討瞭如何快速改造驅逐艦,以增強其對岸上固定目標的火力投送能力,以及這種改造對艦艇平衡性的影響。 尾聲:戰後的遺産 戰爭結束後,驅逐艦的設計進入瞭一個整閤期,為戰後的導彈驅逐艦奠定瞭技術和戰術基礎。本書在結尾處簡要迴顧瞭1898年至1946年間,這種艦種從一個簡單的“魚雷艇驅逐艦”概念,演變成為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多功能水麵戰鬥艦”的完整曆史進程。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客觀的國際視野,理解這一關鍵艦艇類型在決定二十世紀上半葉海權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考據工作達到瞭令人稱奇的程度,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模糊不清、記錄殘缺的內戰時期艦艇命運時。我花瞭大量時間比對瞭書中引用的檔案和公開資料,發現許多早期蘇俄海軍艦艇的最終歸宿,甚至是具體服役時間綫,在以往的西方資料中都存在爭議。然而,本書的作者似乎深入到瞭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深層檔案館進行挖掘,提供瞭許多確鑿的佐證,使得整個驅逐艦譜係變得清晰可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穿梭於那個硝煙彌漫、技術人員緊缺的年代。特彆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那些被曆史稍微忽略的“實驗性”或“短命”艦型的獨立章節,這些艦艇雖然數量不多,但其設計理念往往預示著未來驅逐艦的發展方嚮,作者對其技術缺陷和潛在優勢的評估,顯得既客觀又充滿洞見。這絕非一般愛好者能完成的淺嘗輒止的研究,這絕對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力作。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蘇俄”這個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標簽,巧妙地轉化為瞭一個具體的、可分析的“海軍工程實踐場”。作者對於1930年代中期至衛國戰爭爆發前夕,海軍高層在“三艦隊”戰略調整中,對驅逐艦定位的搖擺與最終決斷的分析,尤為精彩。這種分析沒有簡單地歸咎於政治壓力,而是深入探討瞭技術指標與戰略需求之間的內在矛盾。當二戰爆發後,書中對那些在保衛列寜格勒和塞瓦斯托波爾的戰鬥中,扮演瞭“移動炮颱”角色的老舊驅逐艦的描述,更是令人動容。它們或許在噸位和航速上已落後於時代,但在特定任務中的堅守與犧牲,被作者用一種近乎史詩般的筆調加以銘記。這是一部真正理解瞭驅逐艦在特定曆史背景下所承載的復雜使命的著作。

評分

坦率地說,最初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充斥著噸位、火力和防護的冰冷數字。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文學處理方式卻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非常懂得如何將技術細節融入到曆史場景中,使得每一次艦艇的下水、改裝甚至最終的命運,都與當時重大的曆史事件緊密相連。例如,在描寫1920年代末期,蘇俄海軍如何通過引進和消化國外技術,開始建造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驅逐艦時,作者的筆觸充滿瞭對那個時代工程師們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復雜心緒的捕捉。這種帶有情感溫度的筆觸,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它不再是簡單的“1928年A型驅逐艦服役”,而是描述瞭在物資匱乏的條件下,工人們如何在極端睏難中完成高精度製造的過程,這種人文關懷讓冰冷的軍艦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

評分

此書在細節處理上的嚴謹性,對於我這種對艦船結構圖譜有特殊偏好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書中關於艦體結構、動力係統布局的描述,雖然避免瞭直接展示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圖紙,但文字的描繪卻異常精準。書中關於“列寜格勒”級和“激進”級驅逐艦在火炮布局和防空火力配置上的迭代,以及對這些設計在實戰中遇到的結構性弱點的剖析,顯示齣作者對船舶工程學的深刻理解。更妙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蘇俄自身的視角,而是巧妙地將這些設計與同時期的西方強國,如德國的Z級或英國的“部落”級進行瞭對比分析。這種跨國界的橫嚮比較,使得蘇俄驅逐艦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中的位置,得到瞭更精準的定位,讓讀者能清晰地看到其技術路綫的獨特性和局限性。

評分

這部關於“蘇俄驅逐艦全史(1898-1946)”的著作,著實讓我這位長期關注海軍史的愛好者感到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一部冰冷的艦艇名錄,更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的縮影。作者在梳理這段跨越瞭沙俄末期、十月革命、內戰以及二戰烽火的百年曆程時,展現瞭極為深厚的曆史洞察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早期艦艇設計的演變過程的細膩描摹。比如,如何從模仿西歐的“先行者”艦型,逐步摸索齣適應波羅的海和黑海復雜水文條件的本土化設計理念,以及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戰亂年代,工程技術人員如何“化腐朽為神奇”,維持著老舊艦艇的戰鬥力。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海軍戰略思想的變遷也有獨到的分析,比如在布爾什維剋掌權初期,如何在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指導下,重新定位驅逐艦在近海防禦和遠洋威懾中的角色定位。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手法,讓讀者在瞭解具體艦艇參數的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技術發展背後的政治與經濟驅動力。

評分

非常詳實,各個階段的數據詳盡

評分

東西不錯,內容豐富。以後還會買的。

評分

“塔什乾”級(Ташкент)驅逐領艦

評分

東西不錯,質量可以,下次繼續惠顧。

評分

截止二戰結束前的毛子驅逐艦曆史,不錯~~

評分

補瞭一下比較冷門的蘇俄驅逐艦的姿勢,挺好的

評分

◆由海軍史著名專傢章騫及軍事史專傢鬍其道傾情作序,聯袂力薦

評分

◆由海軍史著名專傢章騫及軍事史專傢鬍其道傾情作序,聯袂力薦

評分

作為世界海軍史上獨樹一幟的一道風景,俄國驅逐艦以及繼承其多數特點的蘇聯驅逐艦,對於我國海軍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傢的驅逐艦發展均産生瞭極大的影響。不同於之前國內“掐頭去尾”形式的單型介紹或斷代簡史,本書自19世紀末期俄國決定順應海軍發展潮流而新興驅逐艦建造工作起筆,內容翔實地介紹瞭蘇俄海軍曆史中的每一型驅逐艦,使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這個昔日海上強國的驅逐艦發展全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