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春晖 著
图书标签:
  • 产业集聚
  • 区域经济
  • 经济发展
  • 产业经济
  • 区域发展
  • 集聚效应
  • 经济地理
  • 城乡发展
  • 创新发展
  • 中国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76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2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二重开放”视角切入,探讨了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了在中国现实情况下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产业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总体来说,本书从“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产业升级”这一角度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我国区域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王春晖,男,1985年生,河南周口人。201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术骨干。研究兴趣包括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近年来在《复旦学报》社科版、《国际贸易问题》等国内经济类核心期刊(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省级科研项目、校级重大科研项目等近10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
第二节 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4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5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8
第二章 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区域产业升级:文献综述/10
第一节 引言/10
第二节 产业集聚论:一个开放的研究视角/14
第三节 产业集聚与生产要素积累/20
第四节 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升级/29
第五节 研究述评/42
第三章 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区域产业升级:中国区域层面的现实/44
第一节 产业集聚:一种开放视野下的要素积累过程/44
第二节 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升级:聚焦产业效率的考察/52
第三节 本章小结/56
第四章 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区域产业升级:机理分析/58
第一节 产业集聚:生产要素的动态积累/59
第二节 集聚外部性:一种要素积累的强化机制/70
第三节 产业集聚之于区域产业升级:机理分析/78
第四节 本章小结/90
第五章 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区域产业升级:区域开放视角的实证/92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实证检验/92
第二节 产业集聚之于区域产业升级:基于产业效率的实证检验/106
第三节 产业集聚之于区域产业升级:基于产业创新的实证检验/133
第四节 本章小结/149
第六章 产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践:聚焦河南/151
第一节 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政府治理的边界/153
第二节 现实问题:集聚发展的瓶颈与原因/156
第三节 应对策略:开放发展战略中的区域产业突围/161
第四节 本章小结/163
第七章 主要结论、政策含义及未来研究方向/164
第一节 主要结论/164
第二节 政策含义/167
第三节 未来研究方向/169
参考文献/170
附 录/193
后 记/203

前言/序言


2015年阳春三月的最后一个清晨,一个身负行囊、即将踏离杭州市浙大路38号院落的熟悉身影与一双饱含深情,还在留恋张望的眼眸,定格了青涩与沉稳,跨越了瞬间与永恒。时至今日,临安一别已是整整一年。
年至而立,拿着一纸文凭离别浙江大学,不免对填满了点滴记忆的熟悉院落心生眷恋。母校“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办学使命、“求是创新”的谆谆训诫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位浙大人的生命里,传奇的抑或平凡的,伴随着一颗颗心脏的跳动频率,激荡着一个集体对于一种精神的认同与共鸣。博士毕业一年来,虽然离开了熟悉的教室,却又回到了熟悉的教室——有幸重返我本科的母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算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每当踏上讲台,我似乎可以看到台下无数双清澈眼眸里所倒映出的无数个年少的自己。我所能做的,也许就是穷十载之所学、集人生之感悟,向讲台下无数个年轻时的自己娓娓道来、无所保留。
记得在2007年,我即将去读研的那个暑假,一位我所敬重的老师曾用告诫的口吻给我临别赠言:
作为一个主修经济学专业的青年,如今轻言要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某种主义或者学说为时尚早。当十年后你再次回首思考那些理论与学说,你会发现当年你所狂热追逐的也许并没有那么可爱,当年你所不屑一顾的也许并没有那么不堪。青年为学要做的就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此别,祝好!
诚然,当时的那个年轻人将信将疑地揣着这位老师的临别教导,踏上了继续求学的征程。时隔数载,我在横跨祖国东西五千里游学深造的这些年里,自诩读过一些书,做过一些思考,写过一些文字,在接受过母校“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熏陶锤炼后,如今才细细品出这字字珠玑里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的确,大卫·李嘉图虽然承袭了亚当·斯密关于市场机制的理论学说,但他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满足于固守斯密关于“人必须自私才能带来社会财富”的论调,转而将其观点引申为“经济人”的“自私”公理(Axiomatic)。可见,单就这门学科而言,经济学发展中形成的许多理论及学派既一脉相承又百家争鸣。儒家宣扬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也许便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和”即为承袭,“不同”即为发展。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含义也在于此。我想,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其每一次进步与发展大都溯源于此。也正由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当渺小的我们置身于浩瀚的书库,眼眸里总是闪烁着先贤前辈们绚烂的思想火花,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能深刻感受到那些刻印着串串字符、构成人类文明躯体的暖暖温度。值得庆幸的是,我选择了一个可以经常和这些符号打交道的专业及工作。只盼在将来的某一日,我也能穷一生之学,为其熊熊烈焰增添仅是“边际”概念上的一把薪柴。
本书是在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引申并拓展而成的。本书的研究是围绕NEG的产业集聚理论展开的,是对其相关理论命题的细化研究以及结合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这一选题的确定始于我的博士生导师赵伟教授在日常学习中对我的启发与点拨。回望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主页上的公告栏,每周至少一次的主题研讨会早已成为研究所师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分享学术观点、进行思想沟通的重要平台。研究所成立以降,从中走出的每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大都是在这一平台上,经由多次汇报、研讨、修改、再汇报的过程才最终得以成形。就我的研究而言,从选题到写作,同样经历了反复的锤炼与打磨。
聚焦于这一论题,我所关心的问题最初不外乎以下三个:其一,产业集聚作为企业扎堆布局的一种自发经济现象,其内在的形成机制是否仅在于NEG经典模型所探讨的贸易成本问题;其二,产业集聚的内涵体现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区域性集中,由此伴随集聚外部性的作用,要素的区域集中是否具有自发性积累的内在动力及机制;其三,就中国的现实而言,我国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意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促进其行业的结构性升级,那么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内在的机制(如外部性机制)来推进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及产业效率提升,实现中国制造质量及层次的不断升级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的博士论文初稿也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探寻和分析而完成的。
回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在母校领导、恩师李小建教授和仉建涛教授的关爱栽培下,我加入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学术研究团队,并在完成学院教学任务的同时,借助中心在2015年组织完成的针对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2000余家大型企业的实地调研资料,继续开展我对之前论题的研究工作。由此,聚焦于河南产业集聚区问题的研究,我又开始关注以下新的命题。其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作为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集聚模式,与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区有何差异?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政府治理的边界如何确定?其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模式的发展成效虽然显著,但其当前所遭遇的瓶颈何以解释?出路又何在?我深知,针对以上两个命题的经济学探讨绝非易事,而这恰恰是河南省在“十三五”期间能否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战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由此,在中心诸位领导、学界前辈的殷切鼓励与全力支持下,我开始着手针对以上问题,延续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框架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性研究。感谢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感谢母校令人敬重的各位师长以及团结有爱的同事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给予我的关怀照顾,能够在前辈们的感召指导下与诸君并肩成长,我深感荣幸。感谢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ZD-089)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的辛勤工作,本书才能最终得以出版。
学术研究总不会做到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在即将为广大学友奉上这本粗浅研究的时刻,我感到诚惶诚恐。然而,我想,即使我的这一研究成果仅能在引发学友诸君对于这一论题探讨兴趣层面上起到些许作用,那么我已是欣慰万分。
偶有闲暇,故有所思,忘乎以述,乃至杯盏清茶余温不在,是以撂笔。
此为序。
王春晖
于郑州普罗旺世揽雲堂书斋
2016年3月30日
区域经济地理学前沿:空间互动与演化动力 本书导言 在当今全球化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下,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传统的区位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已难以完全解释当前区域间日益紧密的互动关系以及产业重构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议题,聚焦于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素流动的网络结构及其对区域长期发展轨迹的影响。我们将从跨尺度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以理解不同类型区域的比较优势是如何形成、维持以及最终可能衰退的过程。 本书的理论基础植根于新经济地理学(NEG)、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复杂的适应性系统(CAS)理论,力图在宏观的区域政策制定与微观的企业区位决策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第一部分:空间经济理论的当代重塑 本部分着重回顾并批判性地审视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理论基础,并引入新的分析工具来捕捉空间复杂性。 第一章:从中心-边缘到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 传统的中心-边缘模型(如帕累托、弗里德曼的理论)侧重于描述单中心辐射结构下的要素虹吸效应。然而,现代经济结构更加体现为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化连接。本章将探讨空间集聚的内生性动力,尤其是“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的多种形式——包括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的深度以及中间品供给的专业化——如何促进了特定区域的比较优势。我们将引入网络科学的视角,分析关键节点(Hubs)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如何影响区域间的知识和技术扩散速度。讨论的重点将包括“集聚的悖论”:集聚带来的效率提升与过度拥挤、生活成本上升之间的权衡。 第二章:跨尺度的要素流动与约束 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封闭系统的演化,而是与外部环境的持续互动。本章聚焦于关键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和知识——的空间流动特征。资本的跨区域投资如何受制于地方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和信息不对称性,是分析的重点。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我们区分了通勤、迁移和虚拟连接(如远程工作)对地方就业结构的影响。知识和技术流动的空间约束尤为关键,分析了地理邻近性(Proximity)在创新扩散中的持续重要性,同时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如何弱化或重塑这种传统空间依赖性。 第三章:制度、治理与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区域发展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更是制度安排的地理体现。本章深入探讨地方政府、区域间合作组织(如大都市圈规划机构)以及跨国区域一体化(如欧盟的结构基金)在塑造区域经济版图中的作用。我们将考察“软性制度”(如商业文化、社会信任)和“硬性制度”(如税收政策、土地利用规划)如何共同作用,形成特定的“地方治理场域”(Local Governance Field)。此外,随着全球价值链(GVCs)的深入,传统行政边界的经济意义正在被功能性经济区域(Functional Economic Areas)所取代,本章将分析这种边界的动态调整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的动态过程与危机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区域经济的演化动力学,考察增长的驱动机制、结构转型中的挑战以及衰退的非线性特征。 第四章:区域创新系统与路径依赖 “区域创新系统”(RIS)理论强调了特定地理区域内,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互动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催化作用。本章详细剖析了RIS的结构要素,包括知识创造、吸收和扩散的机制。同时,我们将深入讨论“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在区域发展中的负面效应,即早期或既有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惯性如何阻碍区域适应新的技术范式或市场需求,导致“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案例分析将集中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困境与高科技集群的脆弱性。 第五章:空间不平等的生成机制与再分配 区域增长往往伴随着空间发展极化,加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本章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收入、就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配模式。我们不仅关注区域内部的极化效应,更侧重于区域间“溢出”(Spillover)与“回波”(Backwash)效应的相互作用。讨论将涵盖福利经济学在区域政策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区域协调政策来缓解极化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张力。 第六章:区域经济的脆弱性与韧性分析 当代区域经济面临着来自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冲突等“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的冲击。本章引入复杂性科学的分析工具,评估区域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指标。我们将探讨区域产业结构多样性、金融耦合程度以及对外依赖度如何影响区域应对冲击的能力。韧性(Resilience)被视为区域经济可持续性的关键属性,本章将研究哪些空间特征和治理机制有助于区域在遭受冲击后实现快速恢复和适应性重构。 第三部分: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与评估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框架应用于实践领域,探讨当前主流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第七章:从增长极到创新走廊:战略工具的演变 本章考察了过去几十年间主流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从强调“增长极”的集中投资,到侧重于“创新集群”的培育,再到近年来兴起的“跨区域创新走廊”和“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战略,每种模式都有其理论假设和适用边界。我们将批判性地评估这些战略在不同地理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实际效果,着重分析政策干预中常见的“形象工程”与“真实能力建设”之间的偏差。 第八章: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乘数效应与优先序 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本章侧重于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的计量分析。我们区分了“连接性基础设施”(Connectivity Infrastructure,如高铁、高速公路)和“本地化基础设施”(Local Infrastructure,如市政配套),并探讨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哪一类投资能够带来更高的空间经济乘数。此外,还将讨论“数字基础设施”对传统空间约束的重塑作用,以及如何避免“数字鸿沟”在区域间进一步固化。 第九章:区域经济评估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性评估需要超越简单的GDP增长率。本章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的区域经济绩效评估框架,纳入了经济质量(如产业附加值率)、社会公平(如基尼系数、跨区域流动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如碳排放强度、生态承载力)。通过构建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本书旨在为区域规划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具前瞻性的政策诊断工具。 结论:面向未来区域经济的挑战与研究方向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挑战,包括全球化逆流背景下的区域再定位、气候变化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结构性影响,以及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对空间集聚模式的重构潜力。我们呼吁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动态的、适应性的区域系统建模,并强化跨学科合作,以期为构建更具韧性、更均衡的区域经济格局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但恰恰是这种“硬核”,才显得其价值非凡。作者在梳理了国内外一系列经典产业集聚理论模型后,着重探讨了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中,产业集聚呈现出的独特性。他并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框架,而是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市场化进程和发展阶段,提出了更具本土化特色的分析视角。比如,对于政府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就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既肯定了政府规划和引导的积极作用,也强调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书中关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推演,以及对“网络效应”、“关联效应”的详细阐释,让我对产业集聚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企业扎堆,更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生态系统的形成。读到书中对“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论述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健康的产业集聚区,离不开高效的制度保障和开放的创新环境。

评分

一本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厚重感,拿在手里就让人对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中作者对于研究背景的深情回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和长久以来对产业集聚现象的执着探索。接下来的章节,从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出发,追溯了产业集聚的理论源头,这部分内容虽然严谨,但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来佐证,比如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业在英格兰北部的集聚,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逐渐领会其精髓。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知识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的阐述,不仅有严谨的数学模型支撑,更有对当下高科技产业园区如硅谷、中关村的细致剖析,让我深刻认识到集聚如何成为创新和效率提升的催化剂。作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对东部沿海、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不同区域的产业集聚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让我看到了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并展现出千姿百态的。

评分

我承认,在开始阅读《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之前,我对“产业集聚”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觉得就是企业扎堆,然后就带动了经济发展。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理论,更重要的是,他将理论与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书中对于“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等基本概念的介绍,为理解产业集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是如何将产业集聚作为核心要素来考量的。例如,在论述“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时,他分析了这些区域如何通过吸引和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书中关于“集聚的溢出效应”和“集聚的负外部性”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产业集聚的双重性,也让我对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的文字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一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阅读的学术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实践案例部分,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百科全书”。作者选取了多个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典型案例,从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到长三角的汽车制造和金融服务业,再到东北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剖析。这些案例的描写,不是简单的堆砌事实,而是紧密结合理论,深入挖掘了每个案例背后的成因、演化过程以及面临的挑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产业链协同”的分析印象深刻,这让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产业集聚,绝非仅仅依靠几个龙头企业,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相互支撑的产业链条。书中的许多地方,作者还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政策建议,例如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才引进、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读完这些案例,我感觉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看似孤立的现象串联起来,揭示了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是如何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格局的变迁。读到关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章节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家乡某个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情景,书中对这一逻辑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理解了为何某些地方能够成为某种产业的“王国”。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产业集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等问题。他详细分析了这些“集聚的代价”,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这显示了作者的宏观视野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特别是关于“产业升级与空间重塑”的讨论,让我看到了集聚如何从初期的低端制造向高端服务、创新研发转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无比令人期待的过程。书中的大量图表和数据分析,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也为理解复杂的区域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