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新)》共分三卷,第一卷为秦代书法、第二卷为汉代书法,第三卷为魏晋南北朝书法。这本书肃清并详细梳理了早期书法发展的渊源及其脉络,并对书法发展历史中的重要节点做了详细分析和精辟论断。全书内容丰富,资料性极强,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本书的初稿原本为作者在艺术院校讲授中国书法史的讲义,后在不间断参与《中国书法史》编写中积累整理出《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新)》一书,此书1996年被定为文化部艺术类九五院校重点教材之一,后于2001年被获准为江苏省教育厅项目。黄惇教授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以书法篆刻和理论擅名于世。
黄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研究》学刊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黄惇教授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篆刻作品1983年曾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书法作品1993年曾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其作品曾参加历届《全国书展》、历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历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并曾多次参加国际展览,如《日本海外总合书展》、《韩国第十一届国际艺术展》等。作品曾为中南海、毛ZHUXI纪念堂及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十多年来,他曾撰写书法、篆刻史论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刊登于《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中国篆刻》等多种专业刊物上。曾多次出席国际书法研讨会,如《国际书法史研讨会》、《韩国汉阳大学96国际学术会议》、《香港中文大学97中国书法国际学术会议》等。并应邀讲学于中央学院、山东工艺美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
著有《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董其昌书论注》、《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国书法全集--金农、郑燮卷》(与周积寅教授合作)、《中国书法通史--元明卷》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黄惇主编的《书法篆刻》教材,至今已重印逾十万册。他所著的《中国古代印论史》,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96年被定为文化部艺术院校重点教材之一。
这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著作,在装帧设计上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典雅古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排版风格,让人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翻阅。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早期甲骨文和金文阶段的梳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器物和文字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文字符号在国家祭祀、王权象征以及早期审美意识萌芽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特别是对周代金文那种厚重、庄严的时代精神的捕捉,描述得入木三分,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青铜器铸造时的那种肃穆氛围。书中对具体铭文的拓片选择和摹刻质量也极为考究,即便是放大细节,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刀笔(或范铸)的力度与韵味。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宏观的背景介绍和微观的细节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古代文字的门槛,不再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只是一堆难以辨认的符号,而是鲜活的历史见证。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汉隶的成熟与碑学兴起这一环节的处理手法,简直是匠心独运。它没有采取传统的按地域或时间线索的僵硬划分,而是巧妙地将隶书的“官方化”(如熹平石经)与“民间化”(如大量的墓志碑刻)并行展示,突显了汉代书风的张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蚕头燕尾”结构美学形成的心理学分析,作者认为这不仅是书写工具——隶笔的物理限制,更是汉代士人追求法度和秩序感的精神投射。书中对东汉晚期诸如《张迁碑》、《曹全碑》等经典碑刻的对比分析,详略得当,尤其在讨论笔法时,引用的术语清晰易懂,并且附上了大量高质量的单字局部图解,这对于我们临习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让我明白,碑刻文字的“拙朴”背后,蕴含着多么精妙的结构平衡和气韵生动。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部书在处理书法史上的“风格转型”时,尤其是在隋唐楷书的确立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其深厚的功力。它没有草率地将唐楷视为汉隶和魏晋草书的简单结合,而是系统地梳理了初唐楷书(如欧阳询、虞世南)如何承接和消化前代的精华,并最终在盛唐时期(如颜真卿、柳公权)达到一种“法度森严”又“气象万千”的顶峰。书中对颜真卿“雄浑”之美的剖析,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巧层面,触及到了对“忠义”和“盛世气度”的艺术化表达。对这些楷书大家作品的分析,往往能提供很多实用的训练思路,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对“筋骨”和“血肉”的理解,来构建稳固的控笔能力,使得临习者在追求古意的同时,也能建立起自己扎实的结构基础。
评分整部著作的学术严谨性令人信服,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叙事上的文学性。在描绘书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时,行文流畅,富有画面感,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枯燥的说教感。例如,书中对从南朝向北朝书风过渡的描述,作者将南北地域的文化差异——南方文人阶层的精细审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雄强气息——巧妙地融汇到笔法和结体的演变中去。对于北碑的描述,语言极富张力,用词精准,仿佛能感受到刀刻在坚硬石材上时那种金石气和磅礴力量。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充满内在矛盾与张力的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书法艺术是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不断自我革新的。
评分阅读到书中的魏晋部分,我感到一股强大的精神浪潮扑面而来。作者对魏晋风度与书法的关系进行了非常细腻的哲学阐释。这部分内容没有陷入空泛地赞美“魏晋风流”,而是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玄学思潮、士人阶层的审美取向以及对生命个体的关注,来分析书法如何从“实用”走向“自觉的艺术”。尤其在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特征进行辨析时,作者的处理方式相当高明,避开了传统评论中常见的溢美之词,而是聚焦于笔势的流转、结体的欹侧变化以及墨色的浓淡控制,是如何体现出魏晋士人那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内心的挣扎的。那段关于《兰亭序》在审美史上的地位的论述,视角独特,发人深省,使得原本被神化的作品重新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
评分商品质量不错,包装保护好
评分学习书法必读的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学习书法必读的书
评分很不错,…………………………………
评分著有《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董其昌书论注》、《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国书法全集--金农、郑燮卷》(与周积寅教授合作)、《中国书法通史--元明卷》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黄惇主编的《书法篆刻》教材,至今已重印逾十万册。他所著的《中国古代印论史》,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96年被定为文化部艺术院校重点教材之一。黄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研究》学刊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评分好书,黄惇编的,见解独到,爱好书法的书法史必读
评分黄惇教授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篆刻作品1983年曾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书法作品1993年曾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其作品曾参加历届《全国书展》、历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历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并曾多次参加国际展览,如《日本海外总合书展》、《韩国第十一届国际艺术展》等。作品曾为中南海、毛ZHUXI纪念堂及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十多年来,他曾撰写书法、篆刻史论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刊登于《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中国篆刻》等多种专业刊物上。曾多次出席国际书法研讨会,如《国际书法史研讨会》、《韩国汉阳大学96国际学术会议》、《香港中文大学97中国书法国际学术会议》等。并应邀讲学于中央学院、山东工艺美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
评分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