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风系列:清代徽派印风(下)

印风系列:清代徽派印风(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郁明 著
图书标签:
  • 印学
  • 篆刻
  • 清代印章
  • 徽派印风
  • 印风
  • 艺术史
  • 传统艺术
  • 文化
  • 历史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356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16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存实物证明,早在殷商时代就出现了对印章的使用。现在推出的印章类著作——系列丛书《中国历代印风系列》,计21卷。本丛书除了收录各式各样大量的印章珍品的图样,还附有有专论、印人传,以研究各卷所涉印章的学术、艺术问题,提供流派印人的生平、时代背景材料等资料,让读者对中国篆刻艺术有更多的了解。

内容简介

  印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系列丛书《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分为三个类别:从先秦到清初用断代的方式划卷、清代至近代以印章流派划卷、以印章的特殊类别分卷。囊括了从商代近代的历代印章,从印章的分类上则可以说是诸类印谱的综合。本书为系列丛书之一的《清代徽宗印风(下)》。在清代流派篆刻中,徽宗是一个时间绵延最长、成员最为复杂的印学流派体,她上承明代流派之余绪,下启晚清诸派流派篆刻。本书所收录的徽派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徽风,刀法上虽然不免带有明人板结之气,却也朴质老干。于离奇错落中见生辣、于荒寒苍莽中见精微,构思精巧、形式多样,章法、刀法功力俱佳。想要了解中国篆刻史上著名的徽宗印风,不妨来读一读这本《清代徽宗印风(下)》吧。

作者简介

  张郁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凡例
图版
邓石如
吴让之
吴咨
徐三庚
赵穆
清代徽宗印人传
清代徽宗印学年表

前言/序言



鉴古知今:明代中晚期文人画的流变与革新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代中晚期(约1470年至1644年)中国文人画在特定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及其内在的精神诉求。此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晚明思想文化的活跃,传统的文人画审美体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构。本书旨在通过对核心画家群体的个案研究,结合当时的艺术理论思潮,勾勒出这一复杂而富有张力的艺术图景。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审美转向 首先,本书详细梳理了明代中晚期,特别是嘉靖、万历及天启年间的社会结构变动。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士大夫阶层内部的阶层分化,以及对个性解放和自我表达的推崇,为艺术风格的剧变提供了土壤。我们探讨了以李贽“童心说”为代表的晚明思潮对传统“格物致知”审美观的挑战,以及这种思潮如何渗透到绘画创作中,促使画家们更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而非仅仅是客观技法的娴熟。 第二部分:吴门画派的余绪与地域性探索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鼎盛虽已告一段落,但其影响力仍在延续,并呈现出分化与地域化的趋势。 沈周、文徵明的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反思: 本章聚焦于文徵明晚年及其弟子们的创作。阐释了他们如何一方面坚守董源、巨然的“披麻皴”传统,另一方面又在笔墨的精细化和意境的典雅化上做到了极致,形成了“馆阁气”与“士气”并存的局面。我们分析了他们对“元四家”的继承,尤其是在摹古过程中展现出的高度自觉性。 “江南别派”的崛起: 区别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文脉,本书关注了松江、嘉兴等地的新兴力量。以董其昌的早年活动为引子,考察了地域性文化圈如何孕育出对笔墨语言更为自由的探索者。这一阶段的画家开始尝试将南、北宗的理论元素进行初步的融合,为后来的“松江派”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徽州画派的崛起与个性化表达的先声 本部分将重点探讨徽州地区(安徽)在明代中晚期文人画谱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虽然“徽派”一词在清代更为明确,但其艺术特质在明末已初露端倪,表现为对笔墨的“活泼性”和“意趣”的独特追求,这与当时的徽商文化及其对艺术的赞助密不可分。 地域性文化的滋养: 分析了徽州地区独特的宗族文化、商业活动及其对艺术品消费的影响,使得徽州画家在创作上更倾向于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市场的认可度,这与传统士大夫的“自娱”心态有所不同。 技法上的创新尝试: 考察了部分徽州籍或在徽州活动的画家如何运用更为粗犷、率真的笔触,对传统墨法进行大胆的尝试。这种尝试往往表现为墨色的浓淡变化更加剧烈,皴法的使用更加自由,突破了早期文人画中对笔墨“雅”度的苛求。虽然他们的作品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其在笔墨张力上的探索,为明末清初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第四部分:董其昌的理论建构与“南北宗”的定型 本书的重中之重在于对董其昌(1555-1636)艺术理论体系的剖析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对“古意”的再诠释: 董其昌并未完全割裂与传统的联系,但他通过构建“南北宗”理论,对元代以来的文人画谱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价值重估。他将董源、巨然、黄公望等奉为“南宗”的正统,强调“以书入画”的笔墨本体论。 “淡墨为上”的审美导向: 深入分析了董其昌如何倡导“淡墨写意”,这不仅是一种技法上的选择,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表达——即通过退居幕后、不事雕琢来彰显士人特有的“萧散”之气。 对“浙派”和“院体”的疏离: 考察了董其昌如何通过理论的构建,将明初以来的院体画家和部分追求写实功力的浙派画家排除出“正统”文人画的范畴,从而确立了以文人书写性笔墨为核心的审美标准。 第五部分:晚明“怪才”与个性解放的极致 明末的艺术史是充满反叛精神的一页。本书专门开辟章节探讨那些不完全依附于主流文脉,却极富个人色彩的画家。 陈淳与徐渭的“写意”精神: 重点分析了他们如何将诗文、书法与绘画的界限彻底打破。徐渭的“泼墨大写意”不仅是技法的解放,更是对社会桎梏和个人抑郁情绪的喷发,其“不似之似”的审美趣味,代表了文人画在个性表达上的一个高峰。 “怪”与“雅”的拉锯: 探讨了诸如张弼、王铎等人的作品中,那种充满焦虑感和强烈线条感的风格,如何与董其昌倡导的平和、内敛的“淡雅”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晚明艺术的多元面貌。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明代中晚期文人画的核心议题:即在摹古的传统与个性解放的需求之间寻求张力与平衡。这一时期的艺术探索,不仅塑造了清初的“四王”格局,也为后世中国画在笔墨本体论上的深入研究埋下了伏笔。通过对地域性影响(如徽派的探索)与理论主导者(如董其昌)的并置考察,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和细致的视角,理解明代文人画如何完成了从工匠技巧到哲学表达的嬗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清代徽州的文化艺术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精美的徽派建筑和独特的民间工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徽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对细节的把握精确到位,每一个描述都充满了画面感。比如书中对徽州传统木雕的细致刻画,那种繁复的纹饰、精巧的构图,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想亲眼去看看实物。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介绍,它深入挖掘了徽州文化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结构,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的佳作,对于任何一个文化爱好者来说,都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那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非常功利的目的——希望能在我的设计项目中使用到一些清代徽派印风的元素作为灵感来源。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像是在走迷宫,重点极其分散。每当我以为要深入探讨某个具体的印章风格或者某个流派大师的独门秘籍时,文字很快又会跳跃到对某一处古籍的考证,或者对某段地方志的引用,这些细节虽然体现了作者的学识渊博,但对于一个急需实用参考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浪费时间。书中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可供临摹或参考的清晰图版或元素拆解,全篇都是大段的理论阐述,读完后我依然无法清晰地提炼出“清代徽派印风”到底有哪些可以被现代设计语言所吸收的核心视觉符号。如果它定位为纯粹的学术专著或许可以接受,但作为“系列”的一部分,它的实用性是严重不足的,更像是一份非常详尽的、但缺乏重点的读书笔记汇编。

评分

这本书成功地为我搭建了一个理解清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美学的入口。我一直对传统士人的“雅趣”很感兴趣,而徽派文化中那种内敛、精致的审美情趣,恰恰是这种“雅”的集中体现。书中对于文人书斋陈设、印章的使用礼仪,以及印风如何反映士大夫阶层的自我期许和交际方式的描写,非常生动且富有洞察力。作者没有将印风仅仅视为一种刻印技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身份的标识和情感的载体。特别是书中对“藏印”与“用印”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探讨,让我对印章的文化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确认权力的工具,更是个人品味和学识的无声宣告。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沉思,作者对于“文人气息”与“地域特色”如何相互渗透的见解,极具启发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好问题,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深度完全是两个极端,让我非常失望。我本来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清代徽派印风的实物案例或者拓片的高清图片,毕竟“印风”这个主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视觉属性。然而,书中大量的篇幅都用在了一些宏观的、有些泛泛而谈的文化背景描述上,这些内容在其他一些关于徽州历史的书籍中也经常能看到,并没有体现出“下册”应有的深度和针对性。比如,我对那些独特的徽派印章的篆刻技法、不同时期印风的演变,非常感兴趣,但书中对此的介绍少得可怜,感觉像是蜻蜓点水。说实话,作为一本专注于某个特定艺术流派的书籍,它在图像资料的呈现上显得尤为吝啬,这使得很多抽象的文字描述显得苍白无力,读者很难建立起直观的认知。如果只是想了解清代徽州的一般概况,市面上更好的选择太多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实在是不够突出。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了心头一暖的学术普及读物。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位置上,而是像一位老茶客,带着我们一同品味清代徽州在艺术传承中的那份“烟火气”。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就像是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讲述家族的往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徽商群体在文化赞助和艺术品收藏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分析,这使得印风的流变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史事件,而是与一个时代的商业精神和家族荣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这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所展现的审慎态度,既不盲目崇古,也不轻易否定传统,而是用一种平和、客观的笔调去解读历史留下的印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徽州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可靠的知识框架。

评分

碑帖传拓方法主要有擦墨拓、扑墨拓两大类,还有蜡墨拓、镶拓、响拓等。

评分

认识古代留下的各种拓本,重要的是对原石的鉴别,由于原碑石被毁,因此,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会价值连城。据史料记载,明代黄庭坚曾有记孔庙碑的“贞观刻”,以千两黄金所购得。这说明了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价值。然而到以后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质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家罗振玉公开出售由他鉴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庙堂碑》,价值140块大洋,张叔末藏《成武本庙堂碑》值120块大洋。

评分

京东目前是我看到的最便宜的地方了,其他的地方都是要70到100元不等的哟。实话这一套的价格确实非常的贵,随便一本就要50多远,如果要是能降下来那真是太棒了的。

评分

前次错买成两册上册,这次不得已用200-80的活动买下册。

评分

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AD)地震时被毁,传世拓本遂为珍品;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本传世,就成为孤本。传拓可将石刻、古器物铭文和细微的花纹清晰地拓出来,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

评分

印学经典之作,印刷好,学术性强。

评分

这套书不错,质量好,印也多,还差一本就收齐了。活动时购买,也不贵。,质量好,印也多,还差一本就收齐了。活动时购买,也不贵。但外包装送来时已经严重变形破损,还好书没坏。

评分

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AD)地震时被毁,传世拓本遂为珍品;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本传世,就成为孤本。传拓可将石刻、古器物铭文和细微的花纹清晰地拓出来,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

评分

主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紧缝密,手抓合适为宜,将毡卷下端切齐烙平,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锤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切不可用木锤重击。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