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系列丛书《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分为三个类别:从先秦到清初用断代的方式划卷、清代至近代以印章流派划卷、以印章的特殊类别分卷。囊括了从商代近代的历代印章,从印章的分类上则可以说是诸类印谱的综合。本书为系列丛书之一的《清代徽宗印风(下)》。在清代流派篆刻中,徽宗是一个时间绵延最长、成员最为复杂的印学流派体,她上承明代流派之余绪,下启晚清诸派流派篆刻。本书所收录的徽派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徽风,刀法上虽然不免带有明人板结之气,却也朴质老干。于离奇错落中见生辣、于荒寒苍莽中见精微,构思精巧、形式多样,章法、刀法功力俱佳。想要了解中国篆刻史上著名的徽宗印风,不妨来读一读这本《清代徽宗印风(下)》吧。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清代徽州的文化艺术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精美的徽派建筑和独特的民间工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徽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对细节的把握精确到位,每一个描述都充满了画面感。比如书中对徽州传统木雕的细致刻画,那种繁复的纹饰、精巧的构图,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想亲眼去看看实物。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介绍,它深入挖掘了徽州文化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结构,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的佳作,对于任何一个文化爱好者来说,都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那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非常功利的目的——希望能在我的设计项目中使用到一些清代徽派印风的元素作为灵感来源。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像是在走迷宫,重点极其分散。每当我以为要深入探讨某个具体的印章风格或者某个流派大师的独门秘籍时,文字很快又会跳跃到对某一处古籍的考证,或者对某段地方志的引用,这些细节虽然体现了作者的学识渊博,但对于一个急需实用参考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浪费时间。书中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可供临摹或参考的清晰图版或元素拆解,全篇都是大段的理论阐述,读完后我依然无法清晰地提炼出“清代徽派印风”到底有哪些可以被现代设计语言所吸收的核心视觉符号。如果它定位为纯粹的学术专著或许可以接受,但作为“系列”的一部分,它的实用性是严重不足的,更像是一份非常详尽的、但缺乏重点的读书笔记汇编。
评分这本书成功地为我搭建了一个理解清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美学的入口。我一直对传统士人的“雅趣”很感兴趣,而徽派文化中那种内敛、精致的审美情趣,恰恰是这种“雅”的集中体现。书中对于文人书斋陈设、印章的使用礼仪,以及印风如何反映士大夫阶层的自我期许和交际方式的描写,非常生动且富有洞察力。作者没有将印风仅仅视为一种刻印技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身份的标识和情感的载体。特别是书中对“藏印”与“用印”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探讨,让我对印章的文化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确认权力的工具,更是个人品味和学识的无声宣告。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沉思,作者对于“文人气息”与“地域特色”如何相互渗透的见解,极具启发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好问题,让人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深度完全是两个极端,让我非常失望。我本来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清代徽派印风的实物案例或者拓片的高清图片,毕竟“印风”这个主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视觉属性。然而,书中大量的篇幅都用在了一些宏观的、有些泛泛而谈的文化背景描述上,这些内容在其他一些关于徽州历史的书籍中也经常能看到,并没有体现出“下册”应有的深度和针对性。比如,我对那些独特的徽派印章的篆刻技法、不同时期印风的演变,非常感兴趣,但书中对此的介绍少得可怜,感觉像是蜻蜓点水。说实话,作为一本专注于某个特定艺术流派的书籍,它在图像资料的呈现上显得尤为吝啬,这使得很多抽象的文字描述显得苍白无力,读者很难建立起直观的认知。如果只是想了解清代徽州的一般概况,市面上更好的选择太多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实在是不够突出。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了心头一暖的学术普及读物。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位置上,而是像一位老茶客,带着我们一同品味清代徽州在艺术传承中的那份“烟火气”。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就像是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讲述家族的往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徽商群体在文化赞助和艺术品收藏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分析,这使得印风的流变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史事件,而是与一个时代的商业精神和家族荣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这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所展现的审慎态度,既不盲目崇古,也不轻易否定传统,而是用一种平和、客观的笔调去解读历史留下的印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徽州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可靠的知识框架。
评分碑帖传拓方法主要有擦墨拓、扑墨拓两大类,还有蜡墨拓、镶拓、响拓等。
评分认识古代留下的各种拓本,重要的是对原石的鉴别,由于原碑石被毁,因此,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会价值连城。据史料记载,明代黄庭坚曾有记孔庙碑的“贞观刻”,以千两黄金所购得。这说明了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价值。然而到以后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质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家罗振玉公开出售由他鉴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庙堂碑》,价值140块大洋,张叔末藏《成武本庙堂碑》值120块大洋。
评分京东目前是我看到的最便宜的地方了,其他的地方都是要70到100元不等的哟。实话这一套的价格确实非常的贵,随便一本就要50多远,如果要是能降下来那真是太棒了的。
评分前次错买成两册上册,这次不得已用200-80的活动买下册。
评分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AD)地震时被毁,传世拓本遂为珍品;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本传世,就成为孤本。传拓可将石刻、古器物铭文和细微的花纹清晰地拓出来,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
评分印学经典之作,印刷好,学术性强。
评分这套书不错,质量好,印也多,还差一本就收齐了。活动时购买,也不贵。,质量好,印也多,还差一本就收齐了。活动时购买,也不贵。但外包装送来时已经严重变形破损,还好书没坏。
评分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传拓技术,在中国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AD)地震时被毁,传世拓本遂为珍品;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本传世,就成为孤本。传拓可将石刻、古器物铭文和细微的花纹清晰地拓出来,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
评分主要工具是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紧缝密,手抓合适为宜,将毡卷下端切齐烙平,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锤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切不可用木锤重击。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