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兰亭序刻帖五种

行书兰亭序刻帖五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子卿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兰亭序
  • 刻帖
  • 行书
  • 中国书法
  • 书法作品
  • 临摹
  • 传统文化
  • 艺术
  • 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64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2208
包装:软精装
丛书名: 历代书法名迹排比从帖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62
字数: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明信片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法、美术爱好者
  1、王羲之《兰亭序》为我国历史上著名书法作品,历代名家推为典范之作。
  2、开皇本、定武本、落水翻本、薛绍彭本以及颍上本为《兰亭》极为较有代表性的刻帖,其中很多与现在通行的墨迹本并非同一系统,多有可以取资借鉴之处。
  3、底本选取严谨,采用四色精印,品质精良,同时穿线裸背的装帧,可以180度翻开,便于临摹。
  4、以排比条陈的方式,将五种书迹直观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于领略其风格异同。
  5、附录《临习举要》《历代集评》以及全文注释等内容,便于读者查阅记诵和整体把握。

送明信片一张。


内容简介

  此次出版,我们粗略地梳理了目前传世的《兰亭序》刻本,选取了其中的开皇刻本、定武五字损本、落水本(定武五字未损本)、薛绍彭临摹本以及颍上本等五种汇为一编,逐条排比,借此来辨析各本之特点,追寻真迹之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宋拓定武五字损本中的独孤本今仅存残片三纸,因此只能选取较为漫患的柯九思藏本;而落水本后从清内府散出,至今不知下落,我们现在所能见是内府的翻刻本,此次定武五字未损本所用底本即为此内府翻刻本。如此一来,既确保了本书所收录《兰亭》刻本的丰富性,又弥补了同属定武系统之柯九思藏本椎拓漫患的不足。与此同时,书后附有全文注释、历代集评等资料,希望对读者进一步研读有所帮助。

内页插图

目录

高清原迹
释文点校
历代集评
临习举要

前言/序言

  世人有‘《蘭亭》無下本’之説,如明人陸深即云:‘昔人收蓄《蘭亭》,多至三百餘匣,當時好事其盛若此,今何寥寥耶。間有流傳,摧泐之餘,考其工拙,往往俱有可喜。語云《蘭亭》無下本,信哉!’(《儼山外集》卷二十三)後學董其昌深韙其言,於《畫禪室隨筆》中述及之。而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亦持此論。蓋《蘭亭》一卷,歷來爲學書者所遵奉,代不乏臨摹而得其精髓者;又其文短小精悍,易於摹刻流傳,故風雅士大夫往往家置一石,刻本不勝其繁。
  就《蘭亭序》各類型版本的近真程度而言,理應以墨本真跡爲上,據真跡勾摹者次之,依摹本上石又次之。然而,即便在臨摹善本可以輕易‘化身千億’的今天,存世刻帖的價值依然不可忽視,原因約略言之如下:
  其一,刻本中有《蘭亭序》真跡尚存於世時所摹刻者,這些刻本的近真程度理應高於其他刻本及後世臨摹本。以定武本系統爲例,所謂定武本是定州(宋時屬定武軍)《蘭亭序》刻石拓本以及其翻摹本的簡稱。王澍對定武本來歷有簡潔的説明:‘唐太宗既得右軍《蘭亭》,命起居郎褚遂良,檢校馮承素、韓道政、趙模、湯普澈、諸葛正等橅賜諸王大臣,一時能書之家如歐、虞、褚、薛諸臣手争相模拓。太宗獨以率更所模與右軍爲近,遂命勒石禁中。石晋不綱,契丹耶律氏輿歸,棄置定武。此《蘭亭》之所以名定武也。’(《虚舟題跋》卷九)因此本乃據歐陽詢所摹墨跡上石,且寓目真跡的太宗‘獨以率更所模與右軍爲近’,從而保障了其近真程度。加之名家如黄庭堅、姜夔等人的推重,定武本在後世影響極大,所謂‘世間石刻無慮數十百本,而共推定武本以爲冠’(桑世昌《蘭亭博議》),其地位可見一斑。目前僅有两部較爲可靠的宋拓定武本存世,分别爲獨孤本以及柯九思藏本。
  其二,如前所言,真跡以及勾摹本在近真程度上通常高於據勾摹本刻石的拓本,然而在流傳過程中,真跡及勾摹本往往易於湮滅,這些勾摹本的風貌及勾摹本所保留的真跡痕跡,便只能通過存世的刻帖來尋繹。因此,存世數量龐大、體系複雜的刻本中,保留了大量現存勾摹本所無的真跡信息,有待學者進一步探析。例如薛紹彭據唐摹硬黄本摹刻上石者,這部刻帖十分精彩,‘跌宕昭彰,龍文虎采,即涪翁稱定武帖肥不藏肉、瘦不露骨者不啻過之’(周壽昌跋語),則其所據唐摹本之精緻可以想見。然此唐摹本已不傳,其風貌便只能通過薛氏摹刻本推知,故而啟功先生即指出,薛氏摹刻本一方面是學習書法藝術方面的借鑒資料,另一方面更是研究書法沿革的重要歷史資料。再如相傳出土於安徽潁上縣之潁上本,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記載了這一刻本的發現過程:‘潁上縣有井夜放白光,如虹亘天,縣令異之,乃令人探井中,得一石六銅罍,其石所刻《黄庭經》《蘭亭叙》,皆宋拓也。’當時人對潁上本評價頗高,董其昌認爲以此本較其所收藏其他各帖,‘所刻皆在其下,當是米南宫所摹入石者,其筆法頗似耳’,而安世鳳亦評價此本‘風骨完美,意態斐然’,故此本亦被推爲《蘭亭》佳刻。但據學者王連起考證,潁上本乃是游相《蘭亭》‘甲之五御府本’之翻刻本:‘這本來是一個臨寫的殘本,但在元代曾經翻刻,其石在明代從潁上縣水井中出現後,從董其昌到邢侗及很多明清人都大肆吹捧,變成了一個很有名的《蘭亭》“新品種”,就是潁上《蘭亭》。’因此潁上本和薛紹彭摹刻本一樣,也是存世摹本系統以外的刻本,同是了解《蘭亭序》原貌的重要資料。

《中国书法史纲要》 著者: 冯承素 辑注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3月(修订版) --- 内容概要: 《中国书法史纲要》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书法发展脉络的权威著作。全书以时间为轴,从远古的刻画符号,经由秦汉的篆隶定型,跨越魏晋风度的飘逸,唐代的法度森严,宋代的尚意追求,元代的复古与创新,直至明清两代的流派纷呈与近代变革,构建了一部完整而立体的书法发展史。本书不仅关注书体自身的演变,更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书法风格背后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以及审美趣味的关联。 核心章节与特色: 第一部分:萌芽与奠基(先秦至秦代)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甲骨文、金文的符号性质与书写特征,重点阐述了石鼓文在字体定型中的关键作用。随后,对秦朝统一文字的功绩进行了详尽的评述,特别是小篆的规范化过程,以及隶书在秦代下层文书和刑简中的萌发与早期形态。作者着重分析了隶变所蕴含的社会变迁和审美取向的转变,为后世楷书的诞生奠定了结构基础。 第二部分:隶楷的成熟与魏晋风度的确立(汉魏时期) 这一章节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对汉碑的隶书风格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考察,如《曹全碑》的秀美与《张迁碑》的古拙,展现了汉隶的“蚕头燕尾”所达到的艺术高峰。随后,视角转向了魏晋时期。本书对蔡邕、钟繇等书法先驱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钟繇在楷书形成中的关键地位。同时,详尽剖析了“魏晋风度”如何渗透到书法创作中,使得书法从纯粹的实用工具上升为表达个体精神气质的艺术形式。 第三部分:法度与意韵的交融(唐代) 唐代被誉为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本部分分为“初唐的规整”、“盛唐的创新”和“中晚唐的变革”。着重分析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在楷书结构理论上的贡献,构建了唐代书法的“法度”体系。对颜真卿的“雄强气象”和柳公权的“骨法用笔”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更重要的是,本书详尽解读了唐代“尚法”思潮下,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艺术如何冲破藩篱,将抽象的抒情推向极致。 第四部分:尚意与帖学的兴盛(宋代) 宋代书法告别了唐代的谨严,转向内在的“意趣”表达。本书详细阐述了“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不同的审美取向:苏轼的“我书意造”的平淡天真,黄庭坚的“长枪大戟”的奇崛姿态,米芾的“刷字”的潇洒跌宕。通过对宋代文人书法理论的梳理,揭示了帖学兴盛与印刷术发展对书法形态传播的影响。 第五部分:复古与多元的探索(元明清) 元代书法承接宋代尚意,出现了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潮流,他力倡学习晋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书法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台阁体的严谨到吴门书派的温润典雅,再到晚明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平淡天真”理论,展现了书法审美在文人趣味中不断细化的过程。清代书法,则在碑学与帖学的对立与融合中,走向了碑学的大发展,对汉隶和魏碑的重新发掘,为近现代书法改革积累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理论资源。 学术价值与阅读指南: 《中国书法史纲要》的特点在于其扎实的文献基础和清晰的脉络梳理。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系统的书法鉴赏入门手册。书中对历代代表性碑帖的风格特征、用笔精髓进行了细致的图文结合的阐释,使读者能够从宏观的历史坐标中,准确把握每一位大师的艺术贡献与时代背景。本书对于书法学习者、艺术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它帮助读者理解,书法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与时代精神、哲学思考紧密交织的文化结晶。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行书兰亭序刻帖五种》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的再现,铜版纸的质感细腻得让人爱不释手,油墨的散发出的淡淡墨香,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千年前王羲之挥毫泼墨的瞬间。我特意对比了其中收录的几种不同版本,那种细微的笔法差异,在高清的影印下,展示得淋漓尽致。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光是研究这些刻帖的线条粗细、墨色的浓淡变化,就已经受益匪浅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帖,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书法史料。尤其是其中几篇关于刻工如何精准还原原貌的附录文字,虽然篇幅不长,但那种对传统的敬畏和对技艺的传承的描述,让人深思。我把我的临摹本放在旁边,对照着这本帖反复揣摩,感觉自己的心境都沉静了下来,真是一本值得反复把玩的珍品,从拿起来的那一刻起,就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外面的喧嚣完全被隔绝了。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我最初购买《行书兰亭序刻帖五种》是抱着一种“集齐”的心态,毕竟兰亭序的版本浩如烟海,集齐五种权威刻帖的对比研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真正翻阅起来,才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速成教材,而是要求读者慢下来的“修行之书”。我发现,不同朝代的刻工对“之”字的微妙处理,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倾向,有的遒劲有力,有的则飘逸灵动。这五种刻帖放在一起,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让观者得以窥见书法流变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种比较罕见的宋代刻本,它的线条处理得极其圆润,少了唐代刻本的锐利,多了几分含蓄内敛的宋人味道。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往对兰亭序的理解,以前总觉得它是“天下第一行书”,现在更觉得它是一部变幻无穷的密码本。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每一页的留白处理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原作的清晰可辨,又不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拥挤感。装帧上采用的硬壳精装,拿在手里份量十足,这让它在书架上显得非常庄重。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对比其中两种刻帖时,编者特意采用了镜像对称的布局,使得观者可以一眼看出两者在关键笔画上的差异,这种用心程度在当代出版物中是相当少见的。我将它放在书房的茶几上,偶尔与朋友探讨艺术时,它总能成为我们讨论的焦点。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书法字帖,翻完就扔一边,《行书兰亭序刻帖五种》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供奉的案头珍玩,每一次细看,都能发现新的体会。它成功地将古代的摹刻智慧,用现代的印刷技术完美地复原了。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纸张选择和印刷工艺,体现了出版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尊重。打开书的瞬间,那种沉稳的质感立刻抓住了我。我平时也收藏了一些古代的拓本影印件,但相比之下,《行书兰亭序刻帖五种》的色彩还原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尤其是那些模仿旧拓本的微黄和轻微的晕墨效果,处理得极其自然,毫无匠气。在内容结构上,它没有过多冗余的导读,而是将重心完全放在了刻帖本身,这正是我所欣赏的——让作品自己说话。通过比对这五种不同时期的刻本,我甚至能感受到历代书家对兰亭序的“阐释”过程,这是一种超越书法的文化现象的展示。这本书与其说是字帖,不如说是一份精美的、可供深入研究的古代艺术品数据库,收藏价值和学习价值都极高,是书架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员。

评分

评价四: 我对这套刻帖的购买初衷是想解决一个困扰我很久的书法理论问题:究竟什么是“古意”?在阅读了《行书兰亭序刻帖五种》后,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它不是通过文字教导,而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完成的。特别是收录的拓本中,有几处残损的笔画,竟然比那些完整的描摹更引人入胜,它们保留了那个时代的“真气”。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对着其中一个“乐”字的写法进行揣摩,从起笔的提按到收笔的回锋,那五种刻法都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诠释。这让我领悟到,真正的书法精髓,是无法被完全复制的,但这些优秀的刻帖,无疑是离“真迹”最近的窗口。这本书对于想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而非简单模仿字形的高阶学习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评分

活动时候入手的,服务很好,价格也不错

评分

物流很快,质量很好,很清晰,很实用,很喜欢

评分

趁活动便宜买的,很不错,快递也非常给力

评分

书挺好,但是不适合临,看还行

评分

物流很快,质量很好,很清晰,很实用,很喜欢

评分

送人的,很快就收到了,满意

评分

活动时候入手的,服务很好,价格也不错

评分

书挺好,但是不适合临,看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