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经典碑帖:宋拓淳化阁帖卷五

中国历代经典碑帖:宋拓淳化阁帖卷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绪全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中国书法
  • 宋代
  • 淳化阁帖
  • 拓本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字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51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6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经典碑帖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经典碑帖》精选历代名碑名帖,集合诸体代表范本,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使用。该书特点在内容的选取上大限度还原作者具有特色、高水平真迹,选取尽量清晰的原作,高品质,低定价,是一套很好的原碑帖丛书。

内容简介

  

  《淳化阁帖》是公元992年中国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组织编集刊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故名《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流传至今年代久远的一部丛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
  《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中国历代经典碑帖:宋拓淳化阁帖卷五》精选宋代书法名家经典《淳化阁帖》第五卷,大限度还原作者具有特色、高水平真迹。

作者简介

  秦绪全,1976年生,祖籍山东五莲县,号困雪斋、困雪等。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金石典籍专业,精于书法、碑帖、书画鉴定等,对中国古代金石、历代碑帖拓本及伊秉绶资料之收集用功尤勤。出版图书《中国书法典籍》共50册,每本5000册全部售罄。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魏晋风骨:钟王时代书论精选及碑帖赏析》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书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魏晋南北朝,尤其聚焦于书法艺术在这一阶段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高峰。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理解魏晋时期如何奠定了后世楷书、行书、草书的审美范式与技术标准,并阐释“书为心画”的哲学思想如何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升华。 第一部分:魏晋书论的哲学基石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士人阶层对生命本体、个体精神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书法不再仅仅是抄写文字的技能,而是个体精神状态、性情风骨的外化载体。本部分将精选并详尽解析魏晋时期重要的书论文献,如: 1. 《兰亭序》成因探析与王羲之的书法观: 重点分析王羲之的“尽善尽美”追求,以及他对笔法中“力透纸背”、“自然天成”的辩证理解。通过解读其传记材料,还原其在书法创作中对“气韵生动”的实践追求。 2. 卫夫人的《笔势论》: 作为重要的笔法理论奠基之作,我们将逐句剖析其对点画形态、结构布局的精细指导,特别是其提出的“横不成行,竖不成列”的动态平衡观,及其对后世颜真卿等大家的影响。 3. 陆机的《平复帖》与“心手相应”: 探讨陆机如何将书写提升到文学批评的高度,分析其对书法的“意态”和“气势”的强调,并将其置于其父陆云、叔父陆机三代士族书法传统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4. 葛洪、卫恒等早期书论的价值: 考察这些早期理论对书法自觉性的构建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对“用笔之妙,存乎一心”的早期表达。 本部分力求揭示,魏晋书论的精髓在于将书法从实用的工具属性中解放出来,赋予其哲学思辨的深度和个人精神表达的自由。 第二部分:碑学先声——汉魏楷法的源流 虽然晋代以行草成就卓著,但其楷书的规范性与典雅性,无不源于汉魏碑刻的浑厚基础。本部分将聚焦于魏晋过渡期以及南北朝的碑刻艺术,探究其对后世法帖的影响。 1. 汉隶的余韵与魏碑的勃兴: 分析汉末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形态特征,如波磔的简化、点画的方折化。重点研究《三阙铭》、《受禅碑》等早期碑刻,展示其古朴雄强、拙中有力的风格。 2. 北魏太室石刻与龙门造像: 集中探讨北魏时期,由于民族融合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的雄强、峻峭、率真的“魏碑”风格。详细解读《龙门二十品》的结字特点,分析其“刀法入木三分”的书写意味,以及其在结构上追求的险绝与力量感,这与南朝帖学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3. 南朝碑刻的文雅: 对比分析南朝(如梁代)少量出土的墓志,展示南方士族在保持帖学精微的同时,融入碑刻笔意的尝试,为唐代楷书的成熟奠定“碑入帖中”的土壤。 本书将通过对这些早期碑刻的细致摹写与形态分析,说明魏晋时期书法的多样性与地域性,为理解后世“二王”所代表的典雅一脉提供了坚实的“根基”参照。 第三部分:法帖的定型与流传——从“初晋”到“永明体” 本部分将把视野转向晋代士族的日常书写和正式文本的制作,考察那些被后世视为圭臬的法帖的早期形态。 1. 早期摹写技术与“伪古”现象: 探讨晋代书写材料(纸、绢)的发展对笔法细腻化的影响。同时,讨论早期抄书现象中,对古人遗墨的模仿与“神似”的追求如何催生了最早一批的“法帖”范本。 2. “永明体”与南朝的审美趣味: 分析在南朝宫廷文化中兴起的,追求声律和谐、辞藻华丽的文学风尚(永明体)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字体风格——趋向于更加匀称、秀丽、注重线条的装饰性。 3. 书体演变中的“中庸之道”: 阐述晋代书法家如何在保持汉魏古拙的基础上,确立了端庄、平正、规范的楷书雏形,并使行书的“意态多变”与草书的“挥洒自如”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结语:魏晋风骨的当代意义 本书最后将总结魏晋书法留给后世的最宝贵遗产——一种将个体精神融入技法,追求人书合一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单纯的笔画结构,成为一种文化和哲学上的追求,影响了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艺术史。本书内容翔实,论述严谨,适合书法专业研究人员、艺术史学者以及所有渴望领会中国传统审美核心的爱好者深入研读。书中配有大量高清拓本对比图例(非特定版本),以直观展示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碑帖的价值不在于“名气”,而在于“笔法是否清晰”。这本拓本恰好满足了我的核心需求。它不像那些过于追求“古旧感”的拓本那样,被过度的锈蚀或修补所困扰,反而是呈现出一种高度清晰且相对“纯粹”的状态。在研究那些连带和牵丝时,我发现它对于笔断意连的处理,展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准。那些看似轻松的一笔带过,实际上隐藏着极强的腕力控制。对于我这种喜欢拆解笔法结构的学习者来说,这种清晰度是无价的。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照系,让我能够专注于笔法本身,而不是去猜测那些模糊不清的边缘细节,极大地提高了临摹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这次仔细端详,我更关注的是在摹刻过程中,不同地域或不同时期所产生的细微“风格漂移”。虽然同为宋拓,但在不同批次或不同匠人手中,其对原件的理解和处理总会有细微的偏差。我特意对比了其中一页中相同字形的重复出现,发现即便是相同的字,在墨色的深浅、纸张的吸墨性上所表现出的细微差异,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时代气息。这绝非简单的复制品能比拟的,它承载了一种“物质性的历史”。这种历史感,体现在纸张边缘的轻微卷曲,以及拓印时,墨液在凹陷处的积聚程度,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留下的温热,让人在学习技法之余,更能体会到一种与古人精神对话的厚重感。

评分

这本册页装帧的拓本,初翻开时就被那墨色的沉郁和线条的古朴所吸引。纸张的触感带着岁月留下的温润,能清晰感受到手工拓印时,那特有的力度与细微的肌理变化。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摹写不同书家作品时,对笔法的细致呈现。比如对某些特定笔画的提按转换,那种恰到好处的“涩”与“滑”,如果不是原拓本,这种神韵是很难被捕捉的。尤其是那些侧锋入笔后,边缘微微洇开的痕迹,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纸墨相交的瞬间状态,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书家如何在不同纸质上控制墨量的实践提供了绝佳的参考。单论品相,这套拓本的保存状态堪称惊人,几乎没有明显的破损或污渍,使得那些微妙的“飞白”和“枯笔”的细节得以完整保留,让人不禁对制作此拓本的匠人肃然起敬。

评分

最近沉迷于对楷书结构中“内擫”与“外拓”手法的对比研究,手边正好翻阅到这批宋拓。我发现其中对某些魏晋大家楷书的收放处理,比我之前见过的任何影印本都要来得精准和犀利。它们不像现代印刷品那样将所有细节模糊化,而是将笔画的起收处那种细微的“颤抖”或“斩截”保留了下来。特别是一些横画收笔时,左侧的“蚕头”处理,有的饱满圆润,有的则呈现出一种近乎断裂的锋利感,这种差异性在电脑制版中是绝对无法还原的。这种直观的对比,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不同时代书风的演变轨迹,尤其是在刻帖技术相对成熟的宋代,如何通过拓印工艺最大程度地“忠实”记录原貌的努力,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对于这种经典碑帖的评价,往往容易落入赞美的俗套,但我更倾向于从其“使用价值”和“可读性”角度来谈。作为长期学习书法的人,我更看重的是它在临摹过程中的“反馈感”。这套拓本在墨色浓淡的处理上似乎有着一种微妙的层次感,这对于判断“提笔”与“按笔”的力度变化至关重要。浓墨处,线条的饱满度和力度呼之欲出;淡墨处,笔锋的运行轨迹则清晰可见,几乎能感受到书写者运腕时的微妙转折。我个人认为,好的碑帖拓本,其价值就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阅读障碍”,让学习者能够直接、无损地接触到原碑帖的“气韵”。这本拓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几乎每一笔的运行逻辑都清晰可辨。

评分

这个版本淳化阁帖一定要有,好帖,推荐。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很好哒

评分

秦绪全,1976年生,祖籍山东五莲县,号困雪斋、困雪等。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金石典籍专业,精于书法、碑帖、书画鉴定等,对中国古代金石、历代碑帖拓本及伊秉绶资料之收集用功尤勤。出版图书《中国书法典籍》共50册,每本5000册全部售罄。

评分

印刷很好,物流很快,物有所值!

评分

这套书很不错,是一整套一起买的,这是第五本

评分

版本很好,宋代的拓本,最清晰的版本,就是书有一股油墨味。

评分

这卷拓本流传有绪。现据此帖卷六后的宋佚名题跋,卷八后南宋淳熙癸卯(1183年)宰相王淮题跋,以及宋内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3枚书印得知此4卷祖本在南宋时为王淮、贾似道等收藏。在元代为著名书法家赵孟收藏。明末时被大收藏家孙承泽收藏。孙承泽共事明清两朝又投降过李自成,是位颇受争议的人物。但他所藏丰富的图籍和文物,既是他和遗民及新贵交往的纽带,这种关系又对他的收藏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

评分

还行,不是很清楚的,凑合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