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
影响英国教育理论的著作
媲美卢梭的教育学家
贵族式教育的理论
史上一本分类道德教育、礼仪教育的经典之作
《经典教育:教育漫话》的主题是绅士教育,共分三部分。
一部分论述体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家长不要对孩子们娇生惯养,而应该主动引导让孩子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第二部分论述德育。洛克认为,在人的各种品行中,德行应占一位。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别人获得幸福。洛克指出,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
第三部分论述智育。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等‘,也要学点儿工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诱发学习兴趣。
约翰·洛克(1632-1704年),英国哲学家。洛克被广泛视为启蒙时代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
应该把这套书送给每一对新婚夫妇,每一位进入产房的妈妈,每一位幼儿园的教师,每一所学校的图书馆,以至,每一位父母。
——编者
上篇 健康教育
第一章 健康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章 关于健康教育的意见
第三章 健康教育的实践
中篇 道德教育
第四章 德育的意义及原则
第五章 德育的具体意见
第六章 道德教育的实践
下篇 知识与技能教育
第七章 知识教育的具体意见
第八章 技能教育及其他
第九章 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实践
以上所说的种种情形就算是最用心教育子女的父母,也会常常疏忽的。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父母管教孩子的情形。
“拿来一根棍子,让我好好教训他一顿”,这是大多数孩子经常听到的一种训斥。父母当时想着吓唬吓唬孩子,但也有真动手打孩子的。打完之后,父母真是解气了,可孩子不仅要忍着身体的伤痛,而且得承受心理的创伤。
你想想孩子渐渐长大后怎么会有暴力倾向,这是在社会上学的吗?不是,这都是粗心的父母教授的。如果孩子遇到生气的事,他很容易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打人方式来发泄,从小养成了这样的行为习惯,孩子怎么在社会上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公民?
衣服的主要作用是遮羞、取暖和保护身体,可是无聊又愚蠢的父母偏偏挖掘出它炫耀的作用。妈妈看到小姑娘穿了一套新衣服,戴了一顶新帽子,就连声称赞,叫着“小皇后”“小公主”,小孩子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以后买衣服专门挑好看的买,就为了别人羡慕的目光和虚假的夸奖,长大了也是这样,但很容易沦为拜金女。
师长和父母有时为一己私利会鼓励学生和子女去撒谎,或说些背离原则的话。孩子慢慢学会了,哦,原来只要对自身有利,大家都不顾什么正义正直,甚至这种方式还一直被推崇,那么下次曲解事实对自己有利时,他会不去撒谎吗?
在生活边缘挣扎的贫困家庭里,没有多余的食物,孩子有时都吃不饱,更不要说多食过饱了,但这样的人家通常一夜暴富后就会奢靡浪费,告诉子女,他们很喜欢贪杯,喜欢过食,但苦于食物不够,才没这样贪婪,不过现在好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而家境本就殷实的父母更是将这种教育施展到了极致,他们把吃看作人生大事,吃饭时什么好吃吃什么,饭后还要用汤或者甜点帮助消化,实则是在给胃增加负担。
当孩子不高兴时,父母首先问候“宝宝,想吃点儿什么?妈妈这就给你拿”。这样的方式孩子总有一天会烦的。子女生病的时候,身体发出减少食欲的信号来阻止疾病发展,有些父母反倒想着法子做油腻的食物给孩子吃。其实,这样会导致积食,占用抵抗疾病的精力。
有些子女得到了父母的精心照顾,自己本来能限制口腹之欲,安于清淡、简单的饮食。但他们身处社会免不了受到精食主义的煽惑,这对于人类本来的食欲自然是一种有效的刺激,会使他们很快爱上山珍海味。
理智虽严,但风气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连社会上的优秀人士,都唯精食为时尚,我说它是一种奢侈又有谁会相信。
精食主义现在已大行其道,甚至取得和美德同等的地位,若有人公开反对,大家会把他当作傻瓜,或者说他不懂与时俱进。
精食主义已如此“畅销”,提醒父母们在教导子女时要更加当心,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引诱和某些人公然教导的不良用心。幸亏我所注意的是其中的道理,否则有些人就该说我有点儿无故讥讽别人了。
针对社会上有意或无意地,向孩子灌输的不良思想就说到这里,为了孩子的心灵健康,只希望父母多加注意,给孩子正确的指导。
……
洛克和他的《教育漫话》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他与大卫·休谟、乔治·贝克莱三人一起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的许多哲学家。
洛克在1632年8月29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威灵顿村,一个距离布里斯托大约12英里的地方。他的父亲是一名地方法官书记的律师,母亲则是一名制革工匠的女儿。洛克的双亲都是清教徒。出生不久,洛克一家搬到了布里斯托南面的一个村子,洛克便在那里长大。
1647年,洛克被送至伦敦就读中学。毕业后,洛克接着就读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1674年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666年,洛克成为沙夫茨伯里伯爵的助手。1667年搬进了沙夫茨伯里伯爵在伦敦的住所,兼任他的个人医师。在此期间,洛克开始撰写《人类理解论》的草稿。
沙夫茨伯里伯爵是辉格党的创立人之一,对洛克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伯爵于1672年被指派为英国大法官,洛克随他参加了很多政治活动。
1675年,伯爵政坛失势后,洛克只身前往法国旅行。到1679年伯爵的政治情势好转后,洛克又回到了英格兰。在这个时期,洛克开始撰写《政府论》。
1683年,由于被怀疑涉嫌刺杀国王的阴谋,洛克逃亡至荷兰。1688年洛克返回英格兰。不久之后洛克开始大量出版图书,包括《人类理解论》《政府论》及《论宽容》等。
从1691年开始洛克一直住在玛莎姆家中,健康状况不断恶化,1704年10月28日洛克去世,并被埋在附近的一个教堂墓区。洛克终身未婚,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洛克最知名的两本著作是《人类理解论》和《政府论》,其次是《教育漫话》。《教育漫话》是享誉世界的教育经典著作,也是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是洛克流亡荷兰期间写给友人讨论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的,在1693年得以出版。
全书的主题是绅士教育,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体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家长不要对孩子们娇生惯养,而应该主动引导让孩子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第二部分论述德育。洛克认为,在人的各种品行中,德行应占第一位。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别人获得幸福。洛克指出,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
第三部分论述智育。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等,也要学点儿工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诱发学习兴趣。
《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做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教育漫话》极为畅销。目前在全球至少出版了120版以上,拥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瑞典语、荷兰语等40多种语言的译本。
《教育漫话》被后世公认为是可以媲美卢梭的《爱弥儿》的世界经典教育名著。在英国,该书被推崇为影响了英国整个19世纪的教育理论权威著作。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思考,虽然我并不是教育行业的专业人士,但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我一直很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书中关于“因材施教”的论述,让我深有感触。我一直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天赋、学习方式都可能截然不同。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尤其是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里,似乎很难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老师们往往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这本书让我反思,作为家长,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开始更加留心观察我的孩子,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去理解他的学习困难,并尝试用更灵活的方式去引导他。书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一位老师如何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成功激发了一位原本对学习漠不关心的学生的兴趣。这些案例都非常生动,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和可能性。我甚至开始和一些同样有孩子的家长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困惑,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家中为孩子营造一个更适合他成长的学习环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理论知识,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去思考、去行动,去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更好的同行者。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并非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与其说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系列充满智慧和温情的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教育理论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关于人生与教育的促膝长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教师的角色”的探讨。在我的印象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管理者。但这本书却将教师描绘成学生心灵的引导者,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书中讲到,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懂得倾听,懂得理解,懂得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这让我回忆起我学生时代遇到过的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师,他们并没有教给我多少具体的知识点,但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对我的鼓励和信任,却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终极目标,或许是帮助每一个生命绽放其独特的光彩,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也让我更加尊重和感激那些真正用心教育孩子的老师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的本质似乎被很多现代的“效率至上”的观念所遮蔽了。书中引用了一些古代的教育理念,比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在今天听来依旧发人深省。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异常丰富,但这种“快餐式”的学习,是否真的能让他们内化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呢?我常常看到孩子们沉迷于短视频,或者草草浏览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而缺乏深度思考和系统性学习的能力。这本书提醒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是独立人格的塑造。它让我开始警惕那些过度强调考试成绩、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认为那可能会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我开始尝试引导我的孩子去阅读更长篇幅的书籍,去鼓励他提出质疑,去和他讨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虽然有时候他可能无法给出成熟的答案,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一个充满爱心、尊重个体的老师,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其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共鸣的部分,在于它对教育“情感价值”的强调。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时代,教育似乎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为了升学,为了就业,甚至为了所谓的“成功”。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情感的滋养,是一种精神的塑造,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书中描绘了许多教师与学生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一次艰难的鼓励,有的是一次耐心的陪伴,有的是一次深刻的理解。这些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力量,它们让我看到了教育中那些最纯粹、最美好的部分。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充满关怀和尊重的教育环境,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感到孤独和恐惧。这也让我反思,在日常的教育中,我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情感支持?我是否在追求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关注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情感需求?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重新审视教育的初心,让我更加珍视教育中那些温暖人心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扎实,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案例,层层深入地剖析了教育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我一直对教育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很感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让我了解到,我们如今所推崇的一些教育模式,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的。例如,书中对近代教育改革的分析,让我认识到,教育制度的改变往往伴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和国家战略的调整。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不再仅仅从一个家长或者学生的角度去看待教育,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进行审视。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和构建我们的教育体系。它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面向未来”的建议,虽然有些观点我还在消化和理解中,但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我开始关注一些教育改革的动态,尝试去理解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评分囤积下来,以后要用时买不到
评分囤积下来,以后要用时买不到
评分应该是正版
评分好
评分书的质量还行,只是书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收获。
评分还可以哈
评分书的质量还行,只是书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收获。
评分应该是正版
评分读完了,没有觉得有受益的感觉,不如卡尔威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