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绝对很有趣

明朝绝对很有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飞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史
  • 历史
  • 通俗历史
  • 文化
  • 趣味历史
  • 王朝
  • 历史普及
  • 明朝
  • 历史故事
  • 轻松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127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13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纯质纸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既不像正史般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般胡编乱造,它运用轻松的语言,将明朝时期的历史通俗化,就是希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从中有所收获:或者得到启示,或者吸取教训,至少,也能够在闲暇时聊以自乐,在闲谈时聊充谈资。

内容简介

  明朝是一个王朝性格特别鲜明的朝代,一个家破人亡的和尚在乱世中开创了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印象并不是太好,乃至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明朝,是一个欲望自始至终都勃勃膨胀的年代,也充满了太多的戾气。无论是开国初期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还是大明晚期的明熹宗朱由校、他们的手上无不沾满了太多的血腥。而其他的一些皇帝,又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一些昏君或庸君。最终,欲望湮灭了一切,家倾国亡,同归于尽......

作者简介

  李飞,汉族,80年代生人,祖籍辽宁,非著名历史学者,酷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缀,纵横文史两界,笔法通灵剔透,风格诡谲多变。其历史作品,极具历史现场感和身份带入感,将人带入历史的每个瞬间。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的多面性与隐秘性。出版了《明朝绝对很有趣》《清朝绝对很有趣》《历史其实很有趣》《在不安的世界里,找自己的存在感》等作品。

目录

一、开国篇 从寺庙里走出来的乱世帝王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然而其杀性过重,屠戮功臣,也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争议。
元璋本是苦命人 / 2
是龙终不卧浅滩 / 4
朱升妙策安天下 / 7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 / 9
平定枭雄张士诚 / 13
收服霸主方国珍 / 17
扫荡天下,建号洪武 / 21
剥皮揎草,怒杀贪官污吏 / 25
大兴文字狱,无数人头落地 / 28
杀心过重,功勋之臣遭了殃 / 33
勤政爱民,是非只留后人评 / 40

二、传承篇 打江山不易,坐江山更难
“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明王朝从创立伊始,似乎就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自朱元璋,明王朝经历了几次兵变,几次祸乱,又有几次中兴,纵观历代王朝,似乎没有这般曲折的了。
靖难之变——儿与孙的相爱相杀 / 46
永乐之治——明王朝的强盛时代 / 54
朱高煦叛乱——最能作死的皇叔 / 57
仁宣之治——父子齐心,其利断金 / 63
土木与夺门之变——明王朝衰落的开端 / 68
弘治中兴——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真实盛世 / 78
宁王之乱——给满目疮痍的江山再添百孔 / 83
庚戌之变——明王朝的第二次奇耻大辱 / 87
万历中兴——明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抹辉煌 / 91
天启皇帝朱由校——高明的木匠,愚蠢的帝王 / 96

三、红颜篇 明朝美人的那些韵事儿
明朝的那些美人们,既是大明帝国的国宝,也是国花中之名花;既是爱情的天使,也是权力的“粉丝”;既是帝王的绿叶,又是帝王的殡葬者;既是命运的信徒,又是反抗的枪弹……明朝美人的那些韵事儿,是明朝的一部美人史,也是一部爱情史,又是一部性色与权力的博弈史。
美丽的大脚——母仪天下马秀英 / 102
披甲展英姿——有勇有谋徐皇后 / 106
女中之尧舜——相夫教子张皇后 / 108
抱郎上牙床——心狠手辣万贞儿 / 112
执戈卫社稷——南征北战秦良玉 / 115
美女救英雄——侠肝义胆紫薇女 / 122
风尘有节烈——女侠名姝柳如是 / 125
声色甲天下——倾国倾城陈圆圆 / 131

四、地狱篇 恐怖的明朝特务机关
大明王朝里,有一群恐怖的“魔鬼”在咆哮,他们令明的朝天空阴霾一片,使暴力机器威震天下。这群“魔鬼”就是明朝独一无二的特务机关——厂卫。他们在明朝初建之时给了统治者莫大的帮助,却也成了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锦衣卫——大明皇帝的私人警察 / 136
这就是地狱!——诏狱魔窟 / 140
惨绝人寰的大明酷刑 / 143
纪纲——一个充满野心的特务头子 / 147
应运而生的东西两厂 / 150
站着的皇帝——小太祖刘瑾受刑千刀 / 154
魏忠贤——从市井无赖到风光九千岁 / 158

五、悬疑篇 耸人听闻的明朝惊天疑案
翻开明朝276年的历史,特别是明朝宫廷史,里面充满了权与血的斗争场面:权力是各类悬案的终极谜底,鲜血则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从明初的政治屠杀到明末宫廷暗战,在权与血的官场政治中,大明王朝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在史书上永远找不到答案的悬疑案件。
建文谜踪 / 166
英宗生母之谜 / 168
梃击案 / 171
妖书案 / 174
红丸案 / 181
移宫案 / 186

六、臣子篇 权相能臣的官海浮沉
在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中,一大批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演绎了一幕幕人生活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推动或阻碍着封建社会的向前发展。他们的命运同封建王朝血肉相连,他们的人生悲剧其实也注定了封建王朝的悲剧结局。
一统江山刘伯温 / 190
不得善终李善长 / 195
不脱僧衣姚广孝 / 199
醉心功名徐有贞 / 203
有才无德严介溪 / 205
谋定后动徐子升 / 210
太监政治家冯保 / 214
生荣死哀张居正 / 217

七、落日篇 大明挽歌: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剧人生
崇祯,一个被许多人同情的皇帝,连李自成也说他“君非甚暗”,历史上对崇祯帝的评价迥异,否定者,谓他是一个苛察残暴的专制帝王,一个刚愎自用的亡国之君,重用袁崇焕、洪承畴等名将能臣,又亲自给他们掘好了悲剧的坟墓;肯定者,谓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勤政皇帝,一个精明强干的青年天子。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最后吊死在煤山一棵槐树上,实现了他“国君死社稷”的志向。
并不美好的童年 / 224
智除权宦魏忠贤 / 227
妄杀名将袁崇焕 / 230
陕西出了个李闯王 / 236
几度流产的南迁之议 / 239
含恨吊死万寿山 / 242


精彩书摘

  朱升妙策安天下
  1356年3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结果,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滁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这时的朱元璋,四面环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形势极其不利。下一步怎样发展,如何在群雄环伺的情况下问鼎江山,猎到“天下”这只最大的“鹿”,这就需要很高深的谋略。而要做到这一点,出身贫农、最初职业为“和尚”的朱元璋显然是力有不逮的。只有那些饱览史书、深通谋略、明了兴衰成败之规律的精英知识分子,才能为朱元璋做出这种通盘的战略谋划。
  朱元璋很幸运,因为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手下大将给他推荐了一个叫朱升的隐士。
  朱升(1299—1370),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幼年师从新安学派著名学者陈栎,重“华夷之分”,“严华夷之辨”,反对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因而不乐仕进。46岁始登乡贡进士,50岁被授为池州路学正,但拖至52岁才赴任,3年后,其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1357年,朱元璋亲率大军出征浙东,道经徽州。由于邓愈的推荐,朱元璋亲顾请教夺天下之计。因朱元璋受小明王韩林儿节制,属北方红巾军系统。红巾军提出“复宋”为口号,又以批判当时经济“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不平等现象,深受朱升等“新安学派”学士的政治理想,所以两人是“一拍即合”。朱升出山,针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和朱元璋领导下“地狭粮少”的实际问题,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
  朱升出山聘侍军门之后,朱元璋“令议礼乐征伐之事”。他“誓效智力以谋国,竭耿耿之丹衷”,成为朱元璋麾下一员辅佐重臣。
  1360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采用各个击破,被采纳。
  完成了高筑墙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前言/序言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王朝性格鲜明的朝代,一个家破人亡的和尚在乱世中开创了这段历史,暴君、明君、昏君、权臣、能臣、名将、宦官、叛乱、起义……这些熟悉的面孔,在明朝也一一露面。终明一朝,天下始终沉浸在血色与战火之中。大明这个朝代有太多的戾气,无论是开国初期的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还是大明晚期的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他们的手上无不沾满了血腥。而其他的一些皇帝,要么短命,要么像正德皇帝朱厚照、嘉靖皇帝朱厚熜、万历皇帝朱翊、天启皇帝朱由校等,几乎是清一色的昏君或庸君。
  也正因如此,明朝留给后人的印象并不是太好,乃至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比如提起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主,大家马上会想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说到历朝的盛世繁荣,大家肯定先想到“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而明朝则往往是带着几分委屈,躲在尘封的史书中,默默地注视着人们在时光流逝中把它的鲜活遗忘。至于明朝的皇帝给人的印象就更是糟糕。
  事实上,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很值得我们深深回味的。
  明朝是一个宽容、奔放的王朝。这里有成熟完备的内阁体制,或暴戾或英明或无助的君主,或贤或淑、或媚或毒、或义或烈的奇女子,或能或无能的内阁大臣,或跋扈或儒雅的太监……君与臣的博弈,忠与奸的对峙,在朝在野的文化人,统统在这个时代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宁王作乱”“庚戌之变”……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锦衣卫、东西两厂,权宦当道,朝野昏暗;妖书案、红丸案、移宫案,悬疑丛生,千古之谜,这林林总总,组成了明朝复杂的历史,残酷并精彩。
  本书既不像正史般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般胡编乱造,它运用轻松的语言,将明朝时期的历史通俗化,就是希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从中有所收获:或者得到启示,或者吸取教训,至少,也能够在闲暇时聊以自乐,在闲谈时聊充谈资。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历史的侧影:晚明社会的复杂图景》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明朝绝对很有趣》。 --- 《历史的侧影:晚明社会的复杂图景》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断代史,而是试图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中叶,晚明社会在结构性危机与文化嬗变中所展现出的细微肌理与复杂张力。我们不再关注帝王的功过或朝堂的争斗,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角落——士绅阶层的日常运作、商业资本的扩张轨迹、城市底层的生活韧性,以及思想领域中那些暗流涌动的转变。 晚明,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礼教在结构上的僵化与瓦解的开始;另一方面,则是市民文化与商业精神的蓬勃发展。本书旨在通过对具体史料的细致爬梳,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晚明社会模型,揭示其在走向终结前夕,内部涌动的活力与不可逆转的衰败如何交织共存。 第一部分:士绅阶层的重塑与地方权力的新格局 在明朝的政治生态中,士绅阶层始终是维系地方稳定的关键力量。然而,晚明的士绅已不再是单一的儒家理想的化身。本书首先探讨了“乡绅”与“地主”身份的复杂交叠。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税收制度的失衡,传统意义上负责教化地方的士绅,其经济利益与政治抱负愈发趋向于实用主义。 我们详细分析了以宗族、书院和义庄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在这一时期的功能异化。书院从纯粹的学术中心,逐渐演变为地方精英阶层进行政治联盟和经济合作的场所。通过对江南地区族谱、契约文书的细读,本书描摹了士绅阶层如何利用其在地方司法和水利工程中的影响力,构建起一套半自治性的权力网络,这在中央权威衰弱时,成为缓冲社会矛盾的“缓冲垫”,但也间接侵蚀了国家的财政基础。这种地方化的权力再分配,是理解晚明政治结构瓦解的重要侧面。 第二部分:商业文明的脉动与资本的流动轨迹 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进程达到顶峰,这极大地刺激了商业活动,并催生了资本的早期形态。本书将重点考察商业资本在不同领域的渗透。我们关注的并非仅是发达的对外贸易,而是资本如何反向作用于生产端和土地分配。 在手工业领域,如松江的棉布生产和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出现了初步的分工与雇佣关系。本书引用了晚明文人笔下的“牙行”记录和“工匠行会”的规章,试图还原这种新型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处境与资本家的运作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资本的积累往往与土地兼并行为同步进行,这造成了一种矛盾的现象:尽管商业活动空前活跃,但社会财富分配的差距却在拉大,这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深刻的经济隐患。 此外,本书特别开辟章节,探讨了“士商合流”现象。许多科举失意的士子或仕途不顺的官员,开始将精力投入到商业活动中,这不仅提升了商业的“文化含量”,也使得商业规则开始渗透到传统社会伦理的缝隙中。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与审美转向 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必然反映在日常生活的精神面貌上。晚明时期,人们对于“生存”与“意义”的探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在审美层面,晚明社会表现出对“真性情”的极端推崇,这既是对僵化理学的反叛,也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确认。从袁宏道的“性灵说”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再到晚明文人画的注重意趣而非格律,都指向一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寻。本书将此视为精英阶层面对时代不确定性时的一种精神逃逸机制。 然而,在城市底层,日常生活则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焦虑。本书通过梳理地方志中关于灾荒、瘟疫和治安问题的记录,结合当时的俚俗小说和戏曲本,展现了普通民众面对天灾人祸时的抵抗与无奈。他们对“太平”的渴望,与士大夫阶层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构成了晚明社会内部的巨大张力。 第四部分:制度的衰退与“柔性抵抗” 明朝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制度性腐朽的长期累积。本书最后聚焦于晚明官僚体系的“柔性衰败”。相对于前朝的激进倾覆,晚明官僚体系的特点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系统性松弛。 本书分析了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军队(特别是边军系统)之间权力制衡的彻底失灵。三者之间的拉锯战,使得任何重大的改革都无法有效推行。例如,在财政改革和军事整顿方面,地方士绅对税收体系的抵制、文官对权力集中化的抗拒,以及军队自身的腐败,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这种“慢性病”式的衰退,比突发的政变更具毁灭性,因为它消磨了制度本身的执行力与合法性。 结语 《历史的侧影:晚明社会的复杂图景》旨在提供一个去英雄化、去简化论的晚明切面。这个时代既孕育了惊人的商业活力与思想解放的先声,也深陷于制度僵化与社会撕裂的泥潭。理解晚明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任何一个转型期社会,在结构性矛盾爆发前,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侧面变迁。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明史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详的段落,总觉得那段历史太过漫长和复杂,难以把握其核心脉络。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天才之作。它没有采用严格的编年体,而是以若干个“关键议题”为核心展开叙事,如同从不同侧面切入一个巨大的多面体,让读者能从多个角度审视同一段历史。比如,关于“文官集团的自我修正能力”这一章,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内阁权力制衡,清晰地展示了明代政治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一点在以往的阅读材料中从未被如此系统地梳理过。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通过一个高倍显微镜,观察到了明代官僚体制运行的微观结构。此外,书中对“士大夫精神”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剖析了这种精神在不同皇帝统治下的异化与坚守,这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责任感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整体来说,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阅读乐趣的杰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它并非那种传统意义上正襟危坐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活历史”记录。作者似乎有着某种魔力,能将枯燥的诏书、奏折,转化为充满戏剧冲突和人生况味的片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边疆战事和地方叛乱时的笔法,那股子冲劲儿、那股子血性,透过纸面都能感受到。比如写到万历年间某次地方官员的抗命,那种地方豪强与中央集权的角力,写得惊心动魄,仿佛能听到城墙上的呐喊和箭矢破空的呼啸。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展现宏大叙事的同时,从未忽略个体命运的悲剧性。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被牺牲的小人物的命运,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在为历史的波澜壮阔而震撼的同时,也不禁为那些无名者的遭遇扼腕叹息。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到愉悦,又在愉悦中被深沉的历史思考所触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流露出的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直抵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人性驱动力。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人物”时,展现出一种极高的同理心和客观性。他似乎并不急于为谁开脱,也不急于给谁定罪,而是专注于解析“为什么会发生”。比如,在叙述宦官专权的历史必然性时,作者没有将他们简单地描绘成邪恶的符号,而是深入探讨了皇帝对权力的制衡需求与文官系统内部的低效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从而使得宦官的崛起成为一种复杂的政治平衡的结果。这种看待历史的“去标签化”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读完全书,我仿佛被邀请参加了一场盛大而又充满智慧的辩论会,其中所有的观点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辩驳,最终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更为成熟、更为包容的历史观。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什么是对的,而在于它教你如何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

评分

这部历史类读物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大明王朝的任意门,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叹服。它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堆砌史料,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友,娓娓道来那些错综复杂的宫廷秘辛和市井百态。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嘉靖年间道教兴盛与官场腐败的描绘,笔触细腻得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檀香和权力斗争的硝烟味。尤其是在刻画那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时,作者摒弃了脸谱化的简单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性格中的矛盾与挣扎。比如,那位以严苛著称的内阁首辅,在书中却展现出了不为人知的温情和对家乡的眷恋,这种立体化的塑造,让人物瞬间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史书人物。读到那些关于漕运、盐铁专营的章节,我甚至能想象出扬州城外帆影点点,漕工们汗流浃背的场景。全书的节奏把控得极佳,张弛有度,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又沉静悠远,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亲身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

我对很多历史书都抱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审视态度,总觉得它们或多或少会有些故作高深的卖弄,或者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娱乐化。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沉稳且富有洞察力。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语言简练却极富张力,像一把锋利的刻刀,精准地雕刻出历史的纹理。尤其是在讨论明代中后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时,作者提出的观点非常新颖独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固定框架,而是着重分析了“边缘群体”如何通过商业运作和地方势力,悄然改变了政治生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考据,比如对当时服饰的用料、官员俸禄的实际购买力,都有着翔实的描述,这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沉浸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回味那些精妙的论断,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实在太过美妙。它不只是讲故事,更是在教你如何去思考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评分

能看进去,本人喜欢看些历史类的书,所以还感觉可以吧

评分

不错的,书放着呢,有时间看

评分

如果你想了解历史,又希望足够轻松惬意,那么这本书是不二选择。 原谅我最近比较忙,还没有看完。 其实这本书,一口气也可以读完。 而且读完之后,还可以再读。

评分

不错的,书放着呢,有时间看

评分

入门书一般般

评分

还没有仔细看,物品与期望的一样,质量不错,内容有待仔细研读

评分

好看,真的好看,值得拥有

评分

好看,真的好看,值得拥有

评分

很喜欢,历史的写法可以多样,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历史,此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