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收藏: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东亚图书馆馆藏的宋元版书多出自中国和日本的知名私人藏家,如嘉业堂、天一阁、密韵楼、三井文库等。这些藏品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曾几经辗转,多次易手,最终才入藏该馆。
☆版本珍稀: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宋元版书有极高的版本、文献价值,如由两种宋本配补而成的《后村居士集》、未经明代修版的元刻本《周易兼义》、元至正丙申翠岩精舍刻本《大广益会玉篇》等皆属罕见珍本。此外,零本单经的收藏也颇具特色,其中有些版本是在中国大陆和日本极其稀见甚至可能未有收藏的本子。
☆数量丰富:本丛刊收录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44种宋元善本中的41种,占北美各典藏机构所藏宋元善本品种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版式精美:该书在版面安排上,基本是左文右图,文字介绍与图片出现于一个对开页面上,便于读者对照阅读。有些图做了跨页,如元平江路碛砂延圣寺刻大藏经本《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首扉画,使其整体得到更为细腻精致的呈现。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一睹此41种宋元珍善本之风神。
为广流传,使更多读者了解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宋元珍善本的情况,我们特将《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宋元珍本丛刊》第1册析出,周欣平馆长亲自另行作序,以成《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宋元珍本图录》。
《宋元珍本图录》一册,西翻、彩色印制,收录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44种宋元善本中的41种,每种书前放该书提要,后附若干书影。提要内容大致包括:书名、卷次、存卷、编著者、版本、册数、行款、版框尺寸、刻工、序跋、钤印等。书影的选择,兼顾扉页、牌记、卷端、钤印等因素,少者一幅,多者十馀幅,因书而异。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大致了解这41种宋元珍善本的相关情况及其收藏之渊源递嬗。
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柏克莱加州大学(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为美国西部“中国研究”之重镇,收藏汉籍历史源远流长。该校的中国古籍收藏始于1896年,通过个人捐赠和在世界各地搜集收购等方式,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文藏书已达75000余册,遂于1947年正式成立了东亚图书馆。该馆以富藏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珍贵文献而闻名,庋藏的中文古籍善本蔚为大观,上溯敦煌写卷、碑帖拓本,下至宋元珍本、雕版印刷品、明清档案,这其中颇多精品,以宋元版书最为珍稀。
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本身。那种厚重的质感,纸张的选用,乃至铜版画般的图版印刷效果,都体现了对原作的极致尊重。我之前在其他地方见过一些类似的图录,往往为了追求数量而牺牲了质量,图版模糊不清,色彩失真,看得人心烦。但这一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似乎是用最高标准对待每一次的图像采集和复制。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依靠图像进行细节分析的人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确认一幅宋代扇面画上某个细节的笔法特点,翻阅了市面上好几种资料都不得要领,最终还是在这本图录的特写照片中找到了确凿的线索。它提供的视觉信息是如此丰富和可靠,以至于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站在了博物馆的展柜前,近距离观察着这些跨越了数百年时光的珍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工具书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套书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气息,那种被无数人翻阅、触摸过的纸张的特有味道,隔着厚厚的塑封都能隐约感受到。我第一次翻阅的时候,就被那种精美的排版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录,更像是一份时间胶囊,把宋元时期那些珍贵的书画、拓本,用现代的视角重新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梳理和呈现。每一个条目都像是被精心挑选过的宝石,光彩夺目。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者,我发现自己常常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那些古代的笔触、印章的痕迹,通过现代高清晰度的印刷技术,被栩栩如生地还原了。我尤其欣赏它在文献考证上的细致入微,对于每一件藏品的出处、流传、历史背景的追溯,都做得极为扎实,让人不得不佩服编纂者的功力。这无疑是梳理和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脉络的一把金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收录了多少件藏品,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清晰、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我喜欢它对于不同门类藏品的分类方式,那种将文献学、版本学、艺术史融会贯通的处理手法,使得读者在浏览时能够很容易地建立起宏观的认知框架。它不像是一些堆砌式的图鉴,而是真正引导你思考宋元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以及学术风尚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比如,在对比不同版本经书的字体演变时,你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时代思潮对书写艺术的影响。每次当我感觉自己的研究陷入僵局时,翻开它,总能从某个不经意的细节中找到新的切入点。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用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那个辉煌的时代画卷,引导你深入探索,而不是简单地告知你“是什么”。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会有些“劝退”。但正是这份厚重,才体现了其作为一份严肃学术成果的担当。我认识一些刚接触古代艺术史的年轻朋友,他们往往会被目录的篇幅吓到,觉得无从下手。然而,我的建议是,不要试图一次性消化所有内容。把它当作一个宝藏箱,每一次打开,都只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主题或朝代。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例如,我可以花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研究图录中收录的元代戏曲版画的风格特点,观察其版刻技艺的成熟度与民间艺术的交融。这种专注性阅读,反而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拥有极高的可塑性,能够适应不同深度和广度的阅读需求,让初学者有入口,让专家有深度挖掘的空间。
评分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我更关注的是这些图录所揭示的“物之精神”。这些宋元珍本,它们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像的载体,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彼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和最纯粹的文化精神。通过这套图录,我得以窥见那些失传或罕见的装订工艺,如宋代的经折装到元代的蝴蝶装的过渡,那种手作的温度感,即便只是在照片上也能被感知到。它让我对“物勒工名”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工匠和抄写者的名字,虽然模糊,却通过这些历经磨难的实物留存了下来。这种对“物”的致敬,渗透在图录的每一个编排细节里。它提醒着我们,我们今天所珍视的,正是当年被视为日常或普通物件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日常”,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仰望的文化高峰。这本书是通往那个高峰脚下的必经之路,它扎实、权威,且充满了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