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梳理复杂理论时展现出的非凡逻辑能力。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纷繁芜杂、相互交织的哲学思辨,切割成清晰可辨的模块,然后以一种流畅而又递进的方式组织起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历史性”与“当下性”张力探讨的那几节,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巧妙地在两者之间搭建了多层次的桥梁,使得论证过程层层深入,充满了思辨的张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穿行在迷宫般的理论丛林中,他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给出精准的指引,让你既能看清局部细节,又能把握整体的宏观图景。这种行文的节奏感掌握得极好,既有缓慢深入的内省,也有迅速拔高的概括,读起来酣畅淋漓,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高深理论的认知门槛。这绝非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心神,但回报给你的,却是知识结构上的一次系统性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学院派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虽然其讨论的内容本身已经够复杂了,但作者却偏偏用了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散文笔法来承载这些重负。你会发现一些句子结构奇特却无比精妙,充满了富有张力的比喻和修辞,仿佛在阅读一篇精心撰写的长篇论述诗。这种文采的运用,使得阅读过程的愉悦感大大提升,即使是面对最枯燥的理论推导,也能从中品味出一种文字的美感。有时,我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个措辞的选择,那个词语似乎精准地捕捉到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微妙感觉,是翻译者和原作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无疑是对阅读者的一种高级挑战,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这种文风的独特性,使得这本书在同类严肃读物中显得卓尔不群,它既是智力上的盛宴,也是审美上的享受。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非常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极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能够迅速地将我从日常琐碎的感性认识中抽离出来,用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结构意识的视角去审视当下接触到的任何艺术作品或社会现象。例如,当我再去看待一场现代的舞台演出时,我不再仅仅关注布景或演员的表现,而是会不自觉地去追问其背后的权力关系、文本的断裂性以及观众接受度的历史脉络。这种框架的建立,是需要长年累月积累的,而这本书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现成的、稳固的脚手架,让我的思维能够跃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行观察和判断。它不仅解答了我过去的一些疑问,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更审慎的、更具穿透力的思维习惯,这对于任何希望在自己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比单纯的知识点记忆要重要得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所蕴含的批判精神与深邃的人文关怀。作者在分析许多历史事件和艺术现象时,从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或简单的归类,而是深入到权力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的肌理之中进行解剖。他那种不妥协的、直面现实的勇气,尤其在论及一些敏感的文化现象时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思想冲击。你似乎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为探索真理所付出的巨大心力,那种近乎苛求的精确性,使得任何浮于表面的解读都无处遁形。这种批判的锐利,并非是为了否定一切,而是在深刻理解了既有体系的运行逻辑之后,寻求更高层次的自我超越。这种对人类境况的深沉关切,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著作范畴,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时代困境的镜子,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反思自身的立场与认知盲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沉稳的墨绿色封面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老派的学术气息,仿佛一打开就能闻到羊皮纸和陈年旧书的味道。我拿到手的时候,特地留意了一下纸张的质感,那种略带粗糙却又坚韧的手感,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被珍藏的著作。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考究,字距、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脚注和索引上的用心程度,注释详尽,参考文献的梳理也极为清晰,看得出编纂者在整理这些经典文本时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对于一个严肃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上的舒适度和工具书般的严谨性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而这套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令人满意。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也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氛围。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首先从这本书的物理形态上传递了过来,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心生敬意,期待着内在的智慧能与其外在的精致相匹配。
评分按较严苛的标准,《卢卡奇论戏剧》一书的编选恐怕不算太理想。首先,青年卢卡奇对易卜生极其迷恋、推崇,曾专程拜访易卜生,回来之后给每个朋友都赠送了易卜生的著作,他还翻译了易卜生的名剧《野鸭》,对其剧作的评论更是很多。可是,《卢卡奇论戏剧》对这一方面毫无体现,一篇专门谈易卜生的文字都没有选。其次,书的后四分之一为“卢卡奇短文十篇”,选的是卢卡奇上世纪20年代为德国《红旗报》写的文学批评文章。这些文章自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只有前面四篇跟戏剧有关,后面谈泰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批评家等的文字就与戏剧完全搭不上边了。当然,对于卢卡奇的一切著作、文章的翻译(包括重译),我们都是极欢迎的,只不过此书题为《卢卡奇论戏剧》,多少有些名实不符。第三,我们看“卢卡奇短文十篇”选的《萧伯纳的终结》和《纪念斯特林堡逝世十周年》两篇短文,总觉得有点缺憾,因为这两篇算是卢卡奇中期作品,而青年卢卡奇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中曾对萧伯纳有过篇幅颇大的专门论述,他在斯特林堡六十岁诞辰的时候也写过评论文章。假若能将早、中期的文章汇总在一起,读者就有机会看到卢卡奇对萧伯纳、斯特林堡等人观点的演变之迹,现在则只能抱憾了。《卢卡奇论戏剧》前面两篇《戏剧》、《现代戏剧》均选自《现代戏剧发展史》一书,是《现代戏剧发展史》开头的理论部分,也是整部书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其实,中国读者能读到这部分译自德文原著的内容,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部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地译为英语,英语世界的学者也不甚熟悉。中间两篇《渴望与形式:夏尔-路易·菲利普》和《悲剧的形而上学:保罗·恩斯特》选自卢卡奇的早期文集《心灵与形式》。卢卡奇晚年的时候曾说:“今天我已认为《心灵与形式》的文笔极其做作,以我后来的标准看是不能接受的。”(《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心灵与形式》的才情与深度不容抹煞,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书中选的这两篇即便在《心灵与形式》里也是较薄弱的两篇,而且由于两篇文字谈论的戏剧家(夏尔-路易·菲利普和保罗·恩斯特),我们一点都不熟悉,所以对卢卡奇略显飘忽的论述,我们实际上不知如何把握才好。
评分大多数人都认为强大而持久的现实主义绘画在20世纪艺术领域日渐式微。然后,《全球视野艺术丛书: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通过对这个重要命题首次展开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表明:与这种看法相反,现实主义一直在延续并充满了活力,而且趋向多样化。 从整个20世纪来看,美国和欧洲画坛上的现实主义发生过躁动和变革——从伊肯斯、贝洛斯、霍默到维亚尔、席勒、莫兰迪、霍珀、贾科梅蒂,直到巴尔蒂斯、弗洛伊德和霍克尼。作者在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绘画发生现实主义转变的历史和与此相关的主要艺术背景。受现实主义多样化影响,加上各种政治冲突和新视觉技术的发展,西方绘画原本就有的现实主义传统,实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更新。论述主题包罗万象,关注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它们固有的密切关系以及现实主义的维度和其潜在的更为客观的学术性共同外延。通常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于一些艺术家作品内部,像塞尚自己和稍后的画家如乔治·莫兰迪。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我们又能从美国画家菲利普·埃弗古德、德国人奥托·迪克斯和乔治·格罗茨那里找到别样版本的现实主义,即用叙事和讽刺来突出描绘主体粗俗的一面,并且旗帜鲜明地否定学术化。这种讽刺性的现实主义本身就有久远的祖先,威廉·荷加斯和扬·斯特恩等人时不时地通过讽刺性作品揭示这种内在。在戈雅的作品里也有这样的令人生厌的内在。
评分大多数人都认为强大而持久的现实主义绘画在20世纪艺术领域日渐式微。然后,《全球视野艺术丛书: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通过对这个重要命题首次展开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表明:与这种看法相反,现实主义一直在延续并充满了活力,而且趋向多样化。 从整个20世纪来看,美国和欧洲画坛上的现实主义发生过躁动和变革——从伊肯斯、贝洛斯、霍默到维亚尔、席勒、莫兰迪、霍珀、贾科梅蒂,直到巴尔蒂斯、弗洛伊德和霍克尼。作者在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绘画发生现实主义转变的历史和与此相关的主要艺术背景。受现实主义多样化影响,加上各种政治冲突和新视觉技术的发展,西方绘画原本就有的现实主义传统,实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更新。论述主题包罗万象,关注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它们固有的密切关系以及现实主义的维度和其潜在的更为客观的学术性共同外延。通常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于一些艺术家作品内部,像塞尚自己和稍后的画家如乔治·莫兰迪。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我们又能从美国画家菲利普·埃弗古德、德国人奥托·迪克斯和乔治·格罗茨那里找到别样版本的现实主义,即用叙事和讽刺来突出描绘主体粗俗的一面,并且旗帜鲜明地否定学术化。这种讽刺性的现实主义本身就有久远的祖先,威廉·荷加斯和扬·斯特恩等人时不时地通过讽刺性作品揭示这种内在。在戈雅的作品里也有这样的令人生厌的内在。
评分按较严苛的标准,《卢卡奇论戏剧》一书的编选恐怕不算太理想。首先,青年卢卡奇对易卜生极其迷恋、推崇,曾专程拜访易卜生,回来之后给每个朋友都赠送了易卜生的著作,他还翻译了易卜生的名剧《野鸭》,对其剧作的评论更是很多。可是,《卢卡奇论戏剧》对这一方面毫无体现,一篇专门谈易卜生的文字都没有选。其次,书的后四分之一为“卢卡奇短文十篇”,选的是卢卡奇上世纪20年代为德国《红旗报》写的文学批评文章。这些文章自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只有前面四篇跟戏剧有关,后面谈泰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批评家等的文字就与戏剧完全搭不上边了。当然,对于卢卡奇的一切著作、文章的翻译(包括重译),我们都是极欢迎的,只不过此书题为《卢卡奇论戏剧》,多少有些名实不符。第三,我们看“卢卡奇短文十篇”选的《萧伯纳的终结》和《纪念斯特林堡逝世十周年》两篇短文,总觉得有点缺憾,因为这两篇算是卢卡奇中期作品,而青年卢卡奇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中曾对萧伯纳有过篇幅颇大的专门论述,他在斯特林堡六十岁诞辰的时候也写过评论文章。假若能将早、中期的文章汇总在一起,读者就有机会看到卢卡奇对萧伯纳、斯特林堡等人观点的演变之迹,现在则只能抱憾了。《卢卡奇论戏剧》前面两篇《戏剧》、《现代戏剧》均选自《现代戏剧发展史》一书,是《现代戏剧发展史》开头的理论部分,也是整部书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其实,中国读者能读到这部分译自德文原著的内容,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部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地译为英语,英语世界的学者也不甚熟悉。中间两篇《渴望与形式:夏尔-路易·菲利普》和《悲剧的形而上学:保罗·恩斯特》选自卢卡奇的早期文集《心灵与形式》。卢卡奇晚年的时候曾说:“今天我已认为《心灵与形式》的文笔极其做作,以我后来的标准看是不能接受的。”(《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心灵与形式》的才情与深度不容抹煞,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书中选的这两篇即便在《心灵与形式》里也是较薄弱的两篇,而且由于两篇文字谈论的戏剧家(夏尔-路易·菲利普和保罗·恩斯特),我们一点都不熟悉,所以对卢卡奇略显飘忽的论述,我们实际上不知如何把握才好。
评分按较严苛的标准,《卢卡奇论戏剧》一书的编选恐怕不算太理想。首先,青年卢卡奇对易卜生极其迷恋、推崇,曾专程拜访易卜生,回来之后给每个朋友都赠送了易卜生的著作,他还翻译了易卜生的名剧《野鸭》,对其剧作的评论更是很多。可是,《卢卡奇论戏剧》对这一方面毫无体现,一篇专门谈易卜生的文字都没有选。其次,书的后四分之一为“卢卡奇短文十篇”,选的是卢卡奇上世纪20年代为德国《红旗报》写的文学批评文章。这些文章自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只有前面四篇跟戏剧有关,后面谈泰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批评家等的文字就与戏剧完全搭不上边了。当然,对于卢卡奇的一切著作、文章的翻译(包括重译),我们都是极欢迎的,只不过此书题为《卢卡奇论戏剧》,多少有些名实不符。第三,我们看“卢卡奇短文十篇”选的《萧伯纳的终结》和《纪念斯特林堡逝世十周年》两篇短文,总觉得有点缺憾,因为这两篇算是卢卡奇中期作品,而青年卢卡奇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中曾对萧伯纳有过篇幅颇大的专门论述,他在斯特林堡六十岁诞辰的时候也写过评论文章。假若能将早、中期的文章汇总在一起,读者就有机会看到卢卡奇对萧伯纳、斯特林堡等人观点的演变之迹,现在则只能抱憾了。《卢卡奇论戏剧》前面两篇《戏剧》、《现代戏剧》均选自《现代戏剧发展史》一书,是《现代戏剧发展史》开头的理论部分,也是整部书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其实,中国读者能读到这部分译自德文原著的内容,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部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地译为英语,英语世界的学者也不甚熟悉。中间两篇《渴望与形式:夏尔-路易·菲利普》和《悲剧的形而上学:保罗·恩斯特》选自卢卡奇的早期文集《心灵与形式》。卢卡奇晚年的时候曾说:“今天我已认为《心灵与形式》的文笔极其做作,以我后来的标准看是不能接受的。”(《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心灵与形式》的才情与深度不容抹煞,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书中选的这两篇即便在《心灵与形式》里也是较薄弱的两篇,而且由于两篇文字谈论的戏剧家(夏尔-路易·菲利普和保罗·恩斯特),我们一点都不熟悉,所以对卢卡奇略显飘忽的论述,我们实际上不知如何把握才好。
评分当然,哪怕《卢卡奇论戏剧》一书只选了《戏剧》、《现代戏剧》这两篇,也足够了,因为它们太丰富、太深刻了。《戏剧》一篇试图从群体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定义和理解戏剧(主要是悲剧),很容易看出卢卡奇受到齐美尔思想的影响。晚期卢卡奇也承认:“齐美尔提出了艺术的社会性问题,这给了我一种观点,我根据这种观点对文学进行了远远超出齐美尔本人的讨论。齐美尔的哲学是我那本论戏剧的书的哲学基础。”(《卢卡奇自传》,第66页)不过,卢卡奇并非只强调客观实在的作用,他说:“戏剧是意志的诗艺,人物及命运只能通过绷紧自己的意志来获得戏剧性。”不过,他又补充说:“意志最纯粹、最丰富的表现是斗争……在所有能引起意志反应的生活现象中,最具斗争性、最能激发戏剧人物身上意志的那些斗争是最合适的戏剧素材。”引入“斗争”,为主客观之间的关系的表现扫清了道路。卢卡奇总结说:“戏剧斗争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场斗争,戏剧甚至只能用社会学的方式来表现出于形而上学的原因而产生的斗争。”关于“人与人之间斗争”这一点,他有一句特别深刻的表述,他说,在相互之间不存在力量对比的对手之间上演的斗争是不可能具有戏剧性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人跟法力无边的神之间的斗争没有戏剧性可言,孙悟空跟如来佛之间的斗争就没有戏剧性可言。卢卡奇敏锐地指出,在埃斯库罗斯那里,普罗米修斯反抗宙斯的斗争还只是一个“抒情性的独白”,而同样是反抗神祇的俄狄浦斯王的斗争却有了戏剧性。为什么?因为斗争回到了人身上,斗争在人与人、人与他自己之间展开。
评分大多数人都认为强大而持久的现实主义绘画在20世纪艺术领域日渐式微。然后,《全球视野艺术丛书: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通过对这个重要命题首次展开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表明:与这种看法相反,现实主义一直在延续并充满了活力,而且趋向多样化。 从整个20世纪来看,美国和欧洲画坛上的现实主义发生过躁动和变革——从伊肯斯、贝洛斯、霍默到维亚尔、席勒、莫兰迪、霍珀、贾科梅蒂,直到巴尔蒂斯、弗洛伊德和霍克尼。作者在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绘画发生现实主义转变的历史和与此相关的主要艺术背景。受现实主义多样化影响,加上各种政治冲突和新视觉技术的发展,西方绘画原本就有的现实主义传统,实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更新。论述主题包罗万象,关注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它们固有的密切关系以及现实主义的维度和其潜在的更为客观的学术性共同外延。通常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于一些艺术家作品内部,像塞尚自己和稍后的画家如乔治·莫兰迪。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我们又能从美国画家菲利普·埃弗古德、德国人奥托·迪克斯和乔治·格罗茨那里找到别样版本的现实主义,即用叙事和讽刺来突出描绘主体粗俗的一面,并且旗帜鲜明地否定学术化。这种讽刺性的现实主义本身就有久远的祖先,威廉·荷加斯和扬·斯特恩等人时不时地通过讽刺性作品揭示这种内在。在戈雅的作品里也有这样的令人生厌的内在。
评分按较严苛的标准,《卢卡奇论戏剧》一书的编选恐怕不算太理想。首先,青年卢卡奇对易卜生极其迷恋、推崇,曾专程拜访易卜生,回来之后给每个朋友都赠送了易卜生的著作,他还翻译了易卜生的名剧《野鸭》,对其剧作的评论更是很多。可是,《卢卡奇论戏剧》对这一方面毫无体现,一篇专门谈易卜生的文字都没有选。其次,书的后四分之一为“卢卡奇短文十篇”,选的是卢卡奇上世纪20年代为德国《红旗报》写的文学批评文章。这些文章自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只有前面四篇跟戏剧有关,后面谈泰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批评家等的文字就与戏剧完全搭不上边了。当然,对于卢卡奇的一切著作、文章的翻译(包括重译),我们都是极欢迎的,只不过此书题为《卢卡奇论戏剧》,多少有些名实不符。第三,我们看“卢卡奇短文十篇”选的《萧伯纳的终结》和《纪念斯特林堡逝世十周年》两篇短文,总觉得有点缺憾,因为这两篇算是卢卡奇中期作品,而青年卢卡奇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中曾对萧伯纳有过篇幅颇大的专门论述,他在斯特林堡六十岁诞辰的时候也写过评论文章。假若能将早、中期的文章汇总在一起,读者就有机会看到卢卡奇对萧伯纳、斯特林堡等人观点的演变之迹,现在则只能抱憾了。《卢卡奇论戏剧》前面两篇《戏剧》、《现代戏剧》均选自《现代戏剧发展史》一书,是《现代戏剧发展史》开头的理论部分,也是整部书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其实,中国读者能读到这部分译自德文原著的内容,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部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地译为英语,英语世界的学者也不甚熟悉。中间两篇《渴望与形式:夏尔-路易·菲利普》和《悲剧的形而上学:保罗·恩斯特》选自卢卡奇的早期文集《心灵与形式》。卢卡奇晚年的时候曾说:“今天我已认为《心灵与形式》的文笔极其做作,以我后来的标准看是不能接受的。”(《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心灵与形式》的才情与深度不容抹煞,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书中选的这两篇即便在《心灵与形式》里也是较薄弱的两篇,而且由于两篇文字谈论的戏剧家(夏尔-路易·菲利普和保罗·恩斯特),我们一点都不熟悉,所以对卢卡奇略显飘忽的论述,我们实际上不知如何把握才好。
评分按较严苛的标准,《卢卡奇论戏剧》一书的编选恐怕不算太理想。首先,青年卢卡奇对易卜生极其迷恋、推崇,曾专程拜访易卜生,回来之后给每个朋友都赠送了易卜生的著作,他还翻译了易卜生的名剧《野鸭》,对其剧作的评论更是很多。可是,《卢卡奇论戏剧》对这一方面毫无体现,一篇专门谈易卜生的文字都没有选。其次,书的后四分之一为“卢卡奇短文十篇”,选的是卢卡奇上世纪20年代为德国《红旗报》写的文学批评文章。这些文章自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只有前面四篇跟戏剧有关,后面谈泰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批评家等的文字就与戏剧完全搭不上边了。当然,对于卢卡奇的一切著作、文章的翻译(包括重译),我们都是极欢迎的,只不过此书题为《卢卡奇论戏剧》,多少有些名实不符。第三,我们看“卢卡奇短文十篇”选的《萧伯纳的终结》和《纪念斯特林堡逝世十周年》两篇短文,总觉得有点缺憾,因为这两篇算是卢卡奇中期作品,而青年卢卡奇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中曾对萧伯纳有过篇幅颇大的专门论述,他在斯特林堡六十岁诞辰的时候也写过评论文章。假若能将早、中期的文章汇总在一起,读者就有机会看到卢卡奇对萧伯纳、斯特林堡等人观点的演变之迹,现在则只能抱憾了。《卢卡奇论戏剧》前面两篇《戏剧》、《现代戏剧》均选自《现代戏剧发展史》一书,是《现代戏剧发展史》开头的理论部分,也是整部书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其实,中国读者能读到这部分译自德文原著的内容,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部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地译为英语,英语世界的学者也不甚熟悉。中间两篇《渴望与形式:夏尔-路易·菲利普》和《悲剧的形而上学:保罗·恩斯特》选自卢卡奇的早期文集《心灵与形式》。卢卡奇晚年的时候曾说:“今天我已认为《心灵与形式》的文笔极其做作,以我后来的标准看是不能接受的。”(《卢卡奇自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心灵与形式》的才情与深度不容抹煞,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书中选的这两篇即便在《心灵与形式》里也是较薄弱的两篇,而且由于两篇文字谈论的戏剧家(夏尔-路易·菲利普和保罗·恩斯特),我们一点都不熟悉,所以对卢卡奇略显飘忽的论述,我们实际上不知如何把握才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