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梦想家

平面设计梦想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罗琳·罗伯兹 著,裘星宇 译
图书标签:
  • 平面设计
  • 设计灵感
  • 创意
  • 视觉传达
  • 设计技巧
  • 设计趋势
  • 书籍
  • 艺术
  • 学习
  • 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5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18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4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75位平面设计先锋,他们的生活、思想和作品既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历史。
  ◆视觉化的时间轴让平面设计师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背景一目了然。
  ◆深入浅出,从新颖的角度解读平面设计史,启迪更多的平面设计梦想家。

内容简介

  平面设计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都有它的身影。然而,平面设计却是不鲜明的学科之一。自大的建筑师轮流毁坏地平线的样貌;时装设计师利用夸张的服装博取头条新闻,以便推销自家旗下利润可观的香水和太阳眼镜;而平面设计师始终致力于提供服务,为他人解决大小难题。
  与建筑业和时尚业相比,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平面设计尚处于襁褓期。近30年来,20世纪初期立足于商业美术、印刷业和图书业的平面设计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现今其角色已经不仅仅包括艺术总监、印刷商、版面设计、修图师以及品牌顾问等职业。某些设计师甚至身兼作者、出版商、馆长、企业家等多重角色。
  当建筑业和时尚业注重个性的张扬时,平面设计则一贯保持低调。数十年来所谓的“明星设计师”屈指可数。一般民众很难讲出一位平面设计师的名字,虽然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他们的作品。
  《平面设计梦想家》所介绍的设计师们,并非在某天早晨起床后,便突然决定试图借由平面设计改变世界。不管他们是在设计一张简单的海报,或是一个企业的标志,他们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就是渴望打破陈旧,并且坚定不移地提高自己的标准。透过《平面设计梦想家》,您将会对这些作品所隐藏的人格特质略知一二。而对*有创意的人来说,这二者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

  卡罗琳·罗伯兹(Caroline Roberts),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从事图像艺术写作的作家。她是《新图书设计》(New?Book?Design)、《复制 &粘贴:21 世纪的拼贴画》(Cut?&?Paste:21st-Century Collage)及最近出版的《插画 50 年》(50 Years of Illustration)等书的共同作者。她从 2001 年开始担任《图像》(Grafik)杂志编辑至今。

内页插图

目录

前· 言·
皮特·兹瓦特(1 8 8 5 —1 9 7 7)
爱德华·麦克奈特·考弗(1 8 9 0 —1 9 5 4)
威廉·桑德伯格(1 8 9 7—1 9 8 4)
拉吉斯拉夫·苏特纳尔(1897—1976)
阿列克谢·布罗多维奇(1 8 9 8—1 9 71)
汉斯·施 勒格(1 8 9 8—1 9 7 6)
格尔德·阿恩茨(1900—1988)
赫伯特·拜尔(1900—1985)
A.M.卡桑德尔(1901—1968)
扬·奇肖尔德(1902—1974)
莱斯特·比尔(1903—1969)
赫伯特·马特(1907—1984)
布鲁诺·穆拉尼(1907—1998)
马克思·比尔(1908—1994)
威尔·比尔坦(1908—1972)
弗朗哥·格里尼亚尼(1908—1999)
埃里克·尼切(1908—1998)
奇佩·皮内莱斯(1908—1991)
李欧·李奥尼(1910—1999)
乔瓦尼·平托里(1912—1999)
汤姆·埃克斯利(1914—1997)
艾布拉姆·盖姆斯(1914—1996)
FHK.亨利翁(1914—1990)
约瑟夫·穆勒 -布勒克曼(1914—1996)
保罗·兰德(1914—1996)
埃米尔·鲁德(1914—1970)
龟仓雄策(1915—1997)
乔克·金内尔(1917—1994)和玛格丽特·卡 尔佛特(1 9 3 6 —· )
路·多夫斯曼(1918—2008)
赫布·鲁巴林(1918—1981)
麦克斯·胡贝尔(1919—1992)
索尔·巴斯(1920—1996)
阿明·霍夫曼(1920— )
奥托·艾舍(1922—1991)
罗伯特·布朗约翰(1925—1970)
罗伯特·马辛(1925— )
鲍勃·努尔达(1927—2010)
维姆·克劳威尔(1928— )
洛拉·拉姆(1928— )
肯·加兰德(1929— )
米尔顿·格拉泽(1929— )
戴维·金特尔曼(1930— )
卡尔·格斯特纳(1930— )
田中一 光(1 9 3 0 —2 0 0 2)
艾伦·弗莱 彻(1 9 3 1—2 0 0 6)
马西莫·维涅利(1931—2014)
福田繁雄(1932—2009)
扬·范·托恩(1932— )
德里克·伯索尔(1934— )
理查德·索尔·沃尔曼(1935— )
横尾忠则(1936— )
罗热里奥·杜阿尔特(1939— )
布鲁诺·蒙古齐(1941— )
沃尔夫冈·魏因加特(1941— )
巴尼·巴博斯(1942—1983)
设计研究部(1943—2004)
艾普莉尔·格雷曼(1948— )
葆拉·舍尔(1948— )
蒂博尔·卡尔曼(1949—1999)
哈维尔·马里斯卡尔(1950— )
彼得·萨维尔(1955— )
切尔马耶夫& 盖斯马 & 哈维夫工作室(1957— )
沃恩·奥利弗(1957— )
艾尔玛·博姆(1960— )
菲利普·阿佩罗(1962— )
斯蒂凡·萨格梅斯特(1962— )
乔纳森·巴恩布克(1966— )
希普诺西斯(1968—1983)
格雷普斯(1970—1991)
五角星(1972— )
邓巴工作室(1977— )
8vo(1984—2001)
设计师共和国(1986— )
番· 茄(1991— )
M/M巴黎(1992— )
延伸阅读
索· 引
图片来源


精彩书摘

  《平面设计梦想家》:
  “越是平淡无奇的文字,对字体艺术家而言越是有用。”
  建筑业对皮特·兹瓦特(PietZwart)有着重要影响。他常将自己的设计过程描述为用文字来构筑页面。同时,他还把排字工与建筑师两个职业混在一起,自称为“排字建筑师”。兹瓦特不仅对维姆·克劳威尔(WimCrouwel)等许多战后的荷兰设计师影响深远,他同时也是一名功成名就的产品设计师。在他过世后,2000年被荷兰设计师协会(BNO)追授为“世纪设计师”。
  兹瓦特就读于阿姆斯特丹的应用艺术学院。在那里他学习了许多不同的学科,包括建筑和应用艺术,以及素描与绘画。兹瓦特称其为一所“了不起的、毫无学科区别的学校”,里头的学生都在潜心研究自己的所长。
  1919年,一位名叫扬·威尔斯(JanWils)的建筑师聘请兹瓦特为制图员。威尔斯是荷兰风格派的成员,其他成员还有特奥·范·杜斯堡(TheovanDoesburg)、赫里特·里特维尔(GerritRietveld)和皮特·蒙德里安(PietMondrian),这个新兴团体很快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兹瓦特虽然与风格派关系密切,但他同时也对建构主义及达达主义保持兴趣,而不向任何运动或是教条靠拢。
  地板商维克斯·豪斯(VickersHouse)是兹瓦特的首批主要委托人之一。尽管(或是说因为)主题看似死气沉沉,兹瓦特采用了使人联想到的风格派运动的黑、白、红三色,并且大玩不同尺度和几何形状,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字体广告。1923年,兹瓦特开始为一名新顾客效力:位于代尔夫特的荷兰电缆工厂(NKF)。NKF是一家很完美的客户。在接下来的10年内,兹瓦特为NKF设计出了上百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字体设计相关,包括了各式广告和宣传册。接下来,他还为荷兰邮政(PTT)和制造商布吕内尔(Bruynzeel)设计了行事历和各种宣传资料。兹瓦特还为布吕内尔公司设计了一间厨房。他花了三年之久的时间,研究出首批可以大量生产的定制厨房,同时还能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改装。如今该公司依然在生产这个改良版的厨房。
  兹瓦特还是一名热心的教育家。1933年之前,他一直在鹿特丹美术学院任教职,直到后来他因为直言不讳地发表对教育政策的看法而被劝辞。1942年,兹瓦特(和数百名艺术家)被纳粹逮捕,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被释放。这个经历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重获自由后他便专注于工业设计。鹿特丹威廉德库宁艺术学院的皮特·兹瓦特机构(坐落于他当初教书的建筑内)便是以他名字命名的。
  ……
视觉炼金术:从色彩到叙事的光影之径 一、引言:破茧的起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语言的有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我们被无休止的图像洪流所包围,但真正能穿透喧嚣、触及心灵的作品却屈指可数。《视觉炼金术:从色彩到叙事的光影之径》并非是一本关于软件操作或软件界面的工具手册,它是一部深入探究设计本质、探寻视觉魅力背后深层驱动力的哲学与实践指南。 本书聚焦于设计师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视觉体验。我们相信,优秀的设计绝非偶然,它是理性分析、感性直觉与精湛技艺三者完美融合的产物。本书将带领读者,从最基础的元素——点、线、面,到最复杂的结构——版式、动态叙事,进行一次彻底的“视觉解剖”。 我们不探讨如何使用某款软件的特定滤镜,而是深入剖析“为什么”某个色彩组合会引发特定的情绪共鸣,以及“如何”通过排版结构来引导读者的视线流动,从而构建一个完整、有力的信息传递闭环。这是一次对设计思维的深度淬炼,旨在培养从业者不仅是“执行者”,更是“思考者”和“问题的解决者”。 二、基础元素的哲学重构:从具象到抽象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回归设计的本源——视觉元素本身。但我们的视角并非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而是挖掘这些元素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心理学层面的深层含义。 1. 色彩的心理学与文化密码: 色彩不仅仅是波长,它们是人类情感的直接映射。我们将详细剖析不同色彩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差异。例如,红色在西方常代表激情与危险,但在东方可能更多指向喜庆与好运。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色彩情绪矩阵”,帮助设计师理解并精确调配色彩方案,以达到预设的情感目标。我们还会探讨色彩的“重量感”和“温度感”,如何利用对比度而非饱和度来创造视觉的冲击力与和谐感。 2. 线条的动势与张力: 线条是视觉运动的骨架。本书分析了直线、曲线、折线各自蕴含的能量和方向性。我们将展示如何运用“动态引导线”来增强版面的节奏感,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笔触的张力)来模拟不同的触感,例如手工的粗粝感或数字的精准感。对于排版而言,如何利用“不可见线条”(Grid System)来建立秩序,是区分专业与业余作品的关键。 3. 形态与意义的绑定: 我们超越了简单的几何图形介绍,专注于“负空间”(Negative Space)的运用艺术。负空间不是空白,而是主动参与构图的元素。通过对马克斯·艾舍尔等大师作品的解析,本书揭示了如何让负空间本身形成叙事,以及如何利用双义图形来制造视觉上的惊喜和记忆点。 三、结构与秩序的构建:版式的内在逻辑 如果说元素是砖块,那么版式就是蓝图。成功的视觉传达依赖于清晰的结构,它决定了信息被理解的效率。 1. 网格系统的进阶应用与突破: 网格(Grid)是现代设计的基石,但过度依赖模板化的网格会导致设计趋于平庸。本章深入探讨了模块化布局、非对称网格的建立,以及在响应式设计中,如何让结构在不同尺寸间优雅地“重构”,而非简单地“压缩”。我们将引入“视觉层级地图”,教授设计师如何通过精妙的缩放、位置和分组,在不借助额外提示的情况下,清晰地划分主次信息。 2. 节奏感与视觉韵律: 设计作品需要呼吸和韵律。我们分析了“留白”作为一种节奏控制手段的运用。空白过多会显得松散,空白过少则会造成压迫。本书提供了一系列计算留白比例的方法论,确保作品在视觉上既有足够的喘息空间,又能保持信息传递的流畅性。同时,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重复与变化来创造一种动态的视觉韵律,如同音乐中的高潮与低谷。 3. 叙事性排版的构建: 当设计需要讲述一个故事时,版式就成为时间的载体。如何处理长文本的阅读体验?如何利用图文混排来增强情节的张力?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页面跳转设计(Pacing)来控制读者的阅读速度和情感投入度,从而将静态的页面转化为动态的阅读体验。 四、超越平面:动态思维与触觉设计 在数字化界面日益普及的今天,平面设计师必须具备“动态思维”。 1. 界面中的微交互与情感反馈: 好的用户界面设计不仅要高效,更要“友好”。我们探讨了“微交互”的哲学——如何用极小的动画或过渡效果,来确认用户的操作,并赋予界面以“个性”。例如,一个按钮点击时的微妙形变,如何传递出“正在处理”而非“卡顿”的信息。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时间轴上的信息管理。 2. 触觉与材质的视觉化表达: 即使在屏幕上,用户也渴望“触感”。本书深入研究了如何通过光影、纹理和高光反射的模拟,在二维平面上重建三维物体的触感。从磨砂玻璃的柔和散射到金属的锐利反光,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材质模拟技法”,帮助设计师的作品更具可信度和沉浸感。 3. 品牌标识的生命周期设计: 品牌不仅仅是一个Logo,它是一套活的系统。本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设计一个“适应性强”的标识系统,使其在小到App图标,大到建筑立面时,都能保持其核心精神的统一性。我们关注“适应性”而非“唯一性”,强调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五、设计的伦理与未来视野 最后,本书回归到设计的社会责任。优秀的设计师需要清晰的道德指南。 1. 反对视觉噪音: 我们探讨了设计如何助长或缓解信息过载。如何以更简洁、更克制的方式传递信息,拒绝为复杂而复杂的设计。 2. 易读性与包容性设计: 本章强调了设计中的普适性原则。如何为不同视力水平、认知能力的受众设计出易于访问和理解的视觉作品。这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视觉炼金术:从色彩到叙事的光影之径》旨在培养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方法论。它提供的不是捷径,而是攀登视觉艺术高峰所必需的坚实阶梯和清晰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排版艺术的探讨,我读过不少专著,但《字体的呼吸》无疑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本。它完全跳出了传统的字体规范,转而探讨文字作为“信息载体”的生命力。作者没有罗列大量的字体家族名称,而是聚焦于“字间距”和“行高”这些极易被初学者忽略的细节。书中有一个段落,生动地描述了当行距过窄时,读者阅读的目光就像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下一行的文本中,那种焦躁感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而当行距适当时,文字就像在开阔的原野上自由呼吸,信息流淌自然顺畅。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阅读体验视为一种“沉浸式体验”,而排版设计师就是这段体验的“建筑师”。它还探讨了字体设计与声音的关联性,比如,为什么某些衬线字体会给人一种“低沉而权威”的感觉,而无衬线字体则更“轻快、现代”。这种跨感官的联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字体设计的想象力。它让我明白,排版不是把字码整齐排列,而是要精心编排一场读者的心智旅程,让文字的“气质”与内容的需求达到完美的共振。

评分

这本《几何之眼》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视觉语言充满好奇的人量身定制的。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解构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线条、形状和空间关系。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精妙的案例分析,引导你去重新审视你所处的环境。比如,书中对“黄金分割在建筑立面中的微妙运用”那一章节的探讨,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觉得那些宏伟的建筑只是比例好,但读完后才明白,那种和谐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数学美学在起作用。而且,作者对色彩心理学的把握也极其精准,用丰富的图例展示了冷暖色调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引发截然不同的情感共鸣。我记得有一张对比图,同样是红色,在东方语境下的热烈与在西方极简主义中的警示感被衬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观看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解读者”。看完后,我走在街上,会不由自主地去分析路牌的字距、广告牌的排版逻辑,甚至公交车上的扶手设计,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美观”这个概念的肤浅认知,让我意识到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沟通,而几何,就是它的基本语法。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像素的低语》,那一定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熔炉”。我之前总觉得,那些高超的数字艺术作品离我很遥远,需要掌握极其复杂的软件和高深的编程知识。但这本书却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操作PS”,而是深入剖析了数字媒介的底层逻辑是如何影响视觉呈现的。它详细阐述了从位图到矢量图的演变历程,以及屏幕分辨率、色彩深度这些看似冰冷的参数,是如何决定了最终画面的质感和情绪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动态图形基础”的那几页,作者用非常直观的动画原理图解释了什么是“缓入缓出”以及“运动模糊”对视觉流畅度的重要性。这不再是单纯的二维平面知识,而是开始涉足时间维度的设计思考。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思考,当我们把设计投射到不同设备——从超高清的OLED屏幕到低保真的电子墨水屏时,设计师需要做哪些“妥协”与“强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看似高冷的数字美学拉回到了实操层面,它让你理解,每一次像素点的跳动,背后都蕴含着设计师的深思熟虑,而不是随随便便的拖拽和填充。对于想要跨入数字媒体领域的新手来说,这绝对是构建坚实理论基础的必备读物,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深度远超一般的入门教程。

评分

《构成要素:无序中的秩序》这本书,简直是一本高级的思维体操训练手册。它不像其他设计书籍那样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随机的、充满实验性的视觉组合,挑战你的认知边界。全书大量采用了不对称布局、碎片化信息和强烈的视觉冲突作为主要的表达手段。我记得其中一个实验是将数十张不同大小和色彩饱和度的色块随机堆叠,然后要求读者去寻找“视觉焦点”。这个过程非常烧脑,但它有效地训练了大脑在混乱中捕捉结构的能力。作者的核心观点似乎是: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既定规则的故意破坏,但这种破坏必须是基于对规则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某种构图在某个情境下是“正确”的,而换一个情境后,它又会变成“错误”的——或者说,更“具有颠覆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度互动的,它鼓励你随时停下来,用笔在书页上描摹、标记,去解构作者呈现的每一个视觉谜题。它塑造了一种批判性的设计思维,让你不再盲目追随潮流,而是学会了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视觉语法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了对复杂信息视觉化的驾驭能力。

评分

《材质的哲学》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近乎触觉的满足感。作者显然是一位对材料学有着深刻热爱的实践者,他/她没有停留在“什么材质看起来漂亮”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材料的“性格”与“历史”。比如,书中对“牛皮纸的粗粝感与再生理念”的探讨,不仅仅是描述其颜色和纹理,更联系到了环保思潮和手作复兴运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光的交互”这一部分的描述。不同的表面如何反射、吸收或散射光线,直接决定了我们对物体形态的感知。磨砂玻璃的朦胧美与高光金属的锐利感之间的对比,被阐述得如此细腻,以至于我合上书后,看家里的任何家具都会下意识地去感受它的表面处理工艺。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大量的实物摄影,仿佛能让你透过纸面闻到油墨的味道,触摸到纸张的纤维。它拓宽了我对“平面”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即使是二维的设计稿,也必须考虑到它最终可能被印制在什么载体上,以及载体本身的物理属性会如何“反作用”于设计本身。读完这本书,我对待设计材料的态度变得无比尊重,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实体世界与信息世界沟通的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