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像年画 赏年画

神像年画 赏年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伟,殷斐然 著
图书标签:
  • 年画
  • 神像
  • 民俗
  • 传统文化
  • 艺术
  • 绘画
  • 收藏
  • 春节
  • 装饰
  • 图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60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97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28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00则神像年画故事,可求知可信仰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撷取民间神祇信仰经典年画中相关内容,加以发掘探析,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精美的年画、详尽的注释,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阐释神像年画的特质和内涵,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缤纷全相。

作者简介

  殷伟,现任新加坡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会执行会长,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甚丰,颇有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著有《中国琴史演义》《中国围棋史演义》《中国绘画演义》《中国书法史演义》《中国酒史演义》《中国茶史演义》《中国沐浴文化》《沐浴中的女性》《中国鱼文化》《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图说中华神祇文化丛书》等近60种。

  殷斐然,现任世界中华传统文化(新加坡)交流会出版社社长。

内页插图

目录

1. 天地全神 / 002
2. 释迦牟尼 / 007
3. 燃灯古佛 / 011
4. 弥勒尊佛 / 015
5. 文殊菩萨 / 018
6. 观音菩萨 / 022
7. 普贤菩萨 / 025
8. 地藏菩萨 / 028
9. 准提菩萨 / 031
10. 面燃大士 / 033
11. 护法韦驮 / 037
12. 四大天王 / 041
13. 玉皇大帝 / 044
14. 王母娘娘 / 046
15. 后土娘娘 / 049
16. 太上老君 / 053
17. 本命星君 / 058
18. 南斗星君 / 060
19. 三官大帝 / 064
20. 太阳星君 / 068
21. 太阴星君 / 071
22. 太岁星君 / 077
23. 玄天上帝 / 081
24. 斗姆元君 / 086
25. 青龙白虎 / 090
26. 东岳大帝 / 094
27. 十殿阎王 / 097
28. 城隍尊神 / 103
29. 土地正神 / 108
30. 五道将军 / 114
31. 四值功曹 / 117
32. 三界直符 / 120
33. 凶神恶煞 / 125
34. 黑白无常 / 130
35. 牛头马面 / 133
36. 太公在此 / 137
37. 玄坛元帅 / 142
38. 天师镇宅 / 146
39. 关圣大帝 / 150
40. 文昌帝君 / 154
41. 增福财神 / 158
42. 镇宅神判 / 164
43. 保生大帝 / 168
44. 送子张仙 / 172
45. 利市仙官 / 176
46. 和合二仙 / 179
47. 天文魁星 / 183
48. 喜神大吉 / 186
49. 五路财神 / 191
50. 五瘟大神 / 195
51. 家宅六神 / 199
52. 门神户尉 / 203
53. 神荼郁垒 / 207
54. 司命灶君 / 213
55. 床公床母 / 217
56. 井神护井 / 221
57. 路神开路 / 225
58. 桥神禳灾 / 228
59. 车神大吉 / 231
60. 船神顺风 / 234
61. 河神谢绪 / 236
62. 海神娘娘 / 239
63. 天仙送子 / 242
64. 泰山娘娘 / 245
65. 子孙娘娘 / 248
66. 送生娘娘 / 251
67. 催生娘娘 / 254
68. 眼光娘娘 / 257
69. 癍疹娘娘 / 260
70. 七星娘娘 / 264
71. 蚕神娘娘 / 267
72. 水府龙王 / 273
73. 三目马王 / 277
74. 牛王之神 / 280
75. 八蜡农神 / 283
76. 虫王刘猛 / 286
77. 六畜圈神 / 289
78. 蛇神祯祥 / 292
79. 狐仙有灵 / 294
80. 五谷神农 / 297
81. 青苗之神 / 300
82. 园林树神 / 303
83. 花神吉祥 / 306
84. 茶神陆羽 / 309
85. 雷公电母 / 312
86. 风伯雨师 / 316
87. 冰雹之神 / 320
88. 火神司火 / 323
89. 管山之神 / 328
90. 水府尊神 / 332
91. 造酒仙翁 / 336
92. 鲁班祖师 / 341
93. 衙神萧曹 / 344
94. 仓库尊神 / 348
95. 神医华佗 / 351
96. 染布缸神 / 354
97. 药王圣祖 / 357
98. 炉火之神 / 361
99. 纺织女神 / 364
100. 煤窑之神 / 367
参考书目 / 366
后记 / 368

前言/序言

  殷伟兄是我的大学学长,我们又先后移居岭南,且都从媒体做到文化,人生轨迹时有仿类,加上志趣投合,每见皆相谈恨短。
  殷兄一直埋首于故纸堆,尤其对民俗文化浸染甚深,著述颇丰。他前些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福文化”的系列著作,在民俗文化的梳理与归纳上建树极高,既是专家的研究工具,又是大众的阅读爱物。目下更奉出这套沉甸甸的《赏年画》,业内业外又有眼福了。
  对于“年画”,估计知其然者众,几乎无人会说没见过年画,甚至没贴过年画;但知其所以然者却寥寥耳,因为几乎绝大多数人都说不清年画的来历、沿革、流派,等等。当然,对于普通人不必苛责,食肉者未必精通牧畜之道。可是如果有人帮我们弄清了年画背后的故事,我们再去观画是否更加有趣?甚至以画观史是否倍有所得呢?
  如我这辈人,幼时正逢“移风易俗”年代,自然既难见到殷兄搜集到的那些珍贵的“桃符、金鸡、神虎、福娃”,也未曾见“关公、钟馗、张天师、秦叔宝”,不要说年画,有些年却连年也不让过了。等到允许过年的时候,见到过一些横眉瞪眼的工农兵,拳打脚踢牛鬼蛇神,此时的名词叫“新年画”,农村必莺歌燕舞,工厂必钢花四溅,倒也色彩鲜艳、河清海晏。所以年画的演变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人的社会史、生活史。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蔡邕在《独断》中写道:“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看起来和“文革”时的横眉瞪目异曲同工,都是某个动荡时代的艺术观照。
  而年画在宋明以后逐渐从“镇恶、驱邪”,演进到“祈祥、纳瑞”,直至清朝康乾盛世年画定名、成型,也恰恰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欲望更加强盛。大过年的,出门看见福禄寿喜,毕竟胜于金刚怒目。年画的鼎盛也和明中叶以后,商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分不开,木刻技艺为年画插上了翅膀,始于明朝、盛于清朝的诸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等著名的年画产地,都是那个年代的文化产业的高地,其影响与辐射犹如当今横店之于中国的影视业。
  年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年节装饰,它呈现的表层文化是,花红柳绿的线条色块,在千家万户的墙壁上盛开。而年画揭示出的内核文化,其实质是华夏民族的心灵诉求和精神坚守。这种诉求和坚守悠久而韧长,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与摧毁,它们都不会从生活的舞台上谢幕。正因为有了画上那些美好人物、事物的存在,历代中国人才串并起自己理想的精神链条。从某种程度上说,年画是底层百姓向往幸福人生的审美符号,这种符号在中国民间具有巨大的吸附性与穿透性。
  在长期对年画的创作与欣赏中,中国的艺人和民众走过了一条富有深意的轨迹,他们从对神灵的畏惧与崇拜,逐渐走向对祥福的追求与祈盼,最终发现并拥抱了人类的自身。从殷伟兄书里林林总总的门神、灵兽、福娃、寿星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从神性向人性的复归。那些慈眉善目的老者,围着肚兜的胖娃,乃至丰满巧笑的民国美女,带给多少绝望中的人一抹绚丽的曙光。
  殷伟兄从汗牛充栋的民俗文化图谱中博观约取,为我们打捞出这些几于湮灭的年画珍品,实际上是为我们在修复断裂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保护记忆、抵抗失忆的战争。历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研究中古史,独辟蹊径发明了“以诗证史”的方法,我很惊讶地发现,殷伟兄如今开创了“以画证史”的新途,从年画表现的不同时代的风物世相中,历史学家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些他们在文字中难以找到的新证据呢?我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殷伟兄让我为他的书作序,我愧不敢当,深恐狗尾续貂,但师兄之命难违,只得勉力为之,终有手不应心之憾,尚乞殷兄及读者诸君容读。
  是为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名为《神像年画 赏年画》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原有的内容,而是侧重于描述其他文化或艺术领域的主题,以保证简介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 图书简介: 书名:丝竹雅韵:中国古典音乐的流变与意境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典音乐,尤其是以丝竹乐为代表的传统器乐体系的演变脉络、核心美学思想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功能。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而深刻的中国传统音乐图景。 第一部分:源远流长——音乐文明的初识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音乐的源头,从先秦时期的乐律学基础谈起。重点解析了《周礼》中对礼乐制度的构建,阐述了“中正平和”的儒家音乐观如何塑造了早期文人音乐的审美取向。我们考察了雅乐的形制,分析了编钟、编磬等宫廷礼器在祭祀和朝会中的象征意义。此外,对先秦的五音体系(宫、商、角、徵、羽)的结构和音色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引入了早期乐谱(如工尺谱的雏形)的早期记录形式,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部分强调了音乐与政治、哲学的紧密结合,展现了古代社会对音乐的崇高定位。 第二部分:文人情怀与器乐的崛起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和唐宋文人阶层的壮大,器乐开始摆脱纯粹的礼仪功能,转向表达个体情感与哲思。本章聚焦于“琴”的艺术。我们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形制、定音方法,并深入解读了代表性的琴曲,如《广陵散》的悲壮、《流水》的空灵。通过对历代琴谱(如《神奇秘谱》、《太古遗音》)的对比研究,展现了文人在抚琴过程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本部分也探讨了琵琶、筝等乐器在民间和文人圈层中的流传与融合,尤其关注了“燕乐”对后世俗乐的影响。 第三部分:丝竹合奏的精妙——地方乐种的繁荣 明清时期,以丝竹乐为核心的民间器乐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乐种。本部分重点剖析了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粤乐)以及福建南音这三大极具代表性的乐种。 江南丝竹: 探讨了其如何在城市市民文化中扎根,研究了“上落”的演奏技法、曲牌的变奏手法,以及“套曲”的结构特点。我们通过对《苏南慢》、《柳青曲》等代表作的分析,揭示了其“和而不流,雅而不板”的审美特征。 广东音乐(粤乐): 侧重于研究其吸收西洋和声元素后的创新与融合,分析了高胡、扬琴等乐器在粤乐中的独特角色。着重解析了“牌子曲”的叙事性与装饰性技巧,展现了地域文化对音乐的深刻影响。 南音: 作为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本章分析了其独特的“指谱”记谱法,以及其使用的特殊乐器(如拍板、筚篥)。南音的古朴与庄重,被视为古代雅乐在民间的活化石,其对曲牌的保留和演唱方式,提供了研究古代语音和音乐形态的宝贵线索。 第四部分:戏曲音乐的辉煌与影响 中国戏曲是综合性艺术的集大成者,其音乐是理解中国传统叙事艺术的关键。本部分选取京剧、昆曲作为核心案例进行分析。 昆曲: 探讨了其“水磨腔”的婉转细腻,解析了曲牌组合与故事情节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张昆勋的曲论,阐释了昆曲音乐如何体现“以情带声,以声寓情”的极致美学。 京剧: 关注其板式结构(如二六、慢三眼、流水)的运用,以及“锣鼓经”在烘托气氛和塑造人物性格上的核心作用。分析了“调门”体系对不同流派演员的制约与自由,展现了程式化音乐在戏剧中的巨大表现力。 第五部分:当代视野下的传统回响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古典音乐正面临传承与创新的挑战。本章探讨了二十世纪以来,传统器乐在向交响化、民族管弦乐队化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分析了作曲家们如何运用传统音高体系与和声概念,创作出具有当代听觉体验的作品。最后,本书展望了传统音乐在数字媒体、影视配乐中的新角色,并呼吁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古老乐种,让“丝竹雅韵”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是音乐学研究的严谨学术论述,更是一部面向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的普及读物。作者运用详实的史料、精妙的乐理分析,辅以大量生动的历史场景描绘,力求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具象化。全书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旨在帮助读者超越简单的旋律欣赏,真正领会中国古典音乐深藏的哲学意境与人文精神。它是一扇通往中国古典音乐宏大世界的门户。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带着烟火气的温暖。我不是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亲切自然,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复杂的艺术史知识,作者也能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年画中“吉祥寓意”的解析部分。比如,画中出现的石榴、莲花、胖娃娃各自代表了什么,作者讲得细致入微,让人在欣赏那些鲜艳色彩的背后,感受到了古人对多子多福、平安顺遂的朴素追求。我甚至觉得,读完这本书,再去观看任何一场春节庙会或者去亲戚家串门时,看那些贴着的年画,都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能听见画中人物在对我低语。它让我重新拾起了对“年味儿”的珍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从前那种热闹的过年气氛里。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贴的年画,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亲切。这本书的纸张选得也很有讲究,厚实有分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的时候那种触感特别舒服。内容上,作者对年画的演变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从早期的木刻版画到后来的彩印技术,每一步的变迁都讲得有理有据。特别是里面那些老画家的故事,读起来简直像听长辈在讲陈年往事,充满了人情味儿。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灶神”和“门神”形象的分析,那些看似简单的图案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民间信仰和生活哲理,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这本书不只是简单地展示图片,更像是一本带我们穿越时空的文化地图,让我对年画这种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成功地将“俗”与“雅”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年画,顾名思义,是面向大众的、带有浓厚世俗气息的民间艺术。然而,作者的解读却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审美和文化高度,展现了其不亚于文人画的艺术价值。书中对一些知名年画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市场策略的分析,透露出一种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生存智慧。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它是否高高在上,而在于它是否能与生活紧密相连,能否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通过阅读,我不仅补全了关于中国民间美术史的知识盲区,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去重新审视和珍藏我们身边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充满生命力的传统符号。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会忍不住想要分享给所有热爱生活和文化的朋友的好书。

评分

我必须得吐槽一下,这本书的配图质量简直是业界良心!要知道,很多老旧的年画原作保存不易,色彩容易失真。但这本书里收录的大部分高清扫描图,那种墨韵和色彩的层次感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特别是那些局部特写,能够清晰地看到雕版上的刀痕和印刷时的套色痕迹,这种“看得见工艺”的体验,是电子书或普通印刷品完全无法比拟的。我甚至会花很长时间去研究某一张画里人物的眼神或衣褶的处理,那种精妙的细节让人叹为观止。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大气,留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体图像,又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体现出一种对艺术品的尊重。对于视觉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觉享受绝对是满分。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老旧”的艺术形式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觉得可能就是图册子一类的东西。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讶。它不仅仅停留在审美的层面,更深入挖掘了年画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它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经济状况,甚至是个体家庭的愿望与恐惧。作者的考据功夫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和文献,论证逻辑严密,读起来酣畅淋漓。那些关于不同地域年画流派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川派的粗犷热烈和苏派的细腻典雅,对比起来简直像是品味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酒。对于想做相关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且富有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物流快,小哥给力,圆满,印刷精美,下次还会来买的

评分

神像年画 赏年画

评分

价格实惠,快递快!网上买书方便,完美!

评分

神像年画 赏年画

评分

神像年画 赏年画

评分

京东的图书真的好!!喜欢!!!!!!!!

评分

好书民间精品。

评分

价格实惠,快递快!网上买书方便,完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